第2章 慢慢來,讓靈魂跟上來(1)
- 慢慢來,讓靈魂跟上來
- meiya
- 4971字
- 2015-09-07 15:47:47
慢慢來,讓靈魂跟上來
一、我被忙碌綁架了
回顧我20多年的人生,如果用兩個字總結,那就是:忙碌。念中學的時候我常常心甘情愿地做功課到深夜。大學的時候,除了打工、旅行、戀愛、努力學習拿獎學金外,我還自考了一個學位。我也從沒有過過一個真正悠閑的假期。小學和中學的暑假,我每天認真做暑假作業(我會規定自己每天完成兩頁暑假作業),同時幫父母干農活,大學的暑假,打工、四處旅行和努力讀書。盡管這樣,每當暑假結束時我還會陷入自責,覺得自己還不夠珍惜時間,還有許多計劃沒有完成。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我的工作情況常常是有兼職的狀態:白天在廣告公司上班,晚上在家寫一些約稿,偶爾接一些廣告公司的私活,周末還去給幼教中心的孩子上思維數學課。跟大學同學合租的時候,她們說即使到了晚上我也精神抖擻,對著電腦兩眼發光,雙手噼里啪啦地敲打著鍵盤,努力地工作。就算換工作,我也是上一份工作還沒辭,下一份工作就已經找好了,一離職就到新單位報到,似乎無法容許自己一天不工作。我幾乎沒有假期,唯有一年,出去長途旅行了一次,得到了放松和休息。
身邊的女性朋友常常說我是工作狂,我總是不承認,只是覺得自己喜歡充實的生活、忙碌的狀態。因為我從小就認定無所事事是犯罪,是不道德的,是浪費生命的表現。如果沒有工作,或是沒有做有利于工作的事情,我就會著急,心生負罪感和空虛感,晚上還會因焦慮和自責而陷入失眠。忙碌對我來說代表著一種存在感,是應對空虛的利器,也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好像不忙碌我就成了廢物,內心難安。很長一段時間,休閑只會令我痛苦,簡直跟要了我的命似的。無所事事會讓我焦躁、發慌、坐立不安、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按我們鄉下話說,一閑就皮癢。因為我不知道如何休閑,不知道如何面對空出來的時間,我是個不會休閑的人。
環顧四周,像我這樣的人其實比比皆是。問他們最近在干嗎,還好嗎,他們通常這樣回答你:“很忙啊,忙得焦頭爛額,忙得雞飛狗跳、雞飛蛋打,忙瘋了,忙死了……”
不僅大人忙碌,小孩也忙得不可開交。因為當過大半年的幼兒教師,我對小朋友們現在的生活學習狀態還算比較了解。有一回上完課,我和小朋友閑聊,那個七歲的小姑娘向我抱怨:“coco老師,我好忙,好辛苦啊。今天這節數學課上完,我還有兩節英語課,然后晚上我要上鋼琴課,明天我有講故事的活動。”在說這話的時候,那張稚嫩的小臉流露出的疲憊與無奈令我驚訝和痛心。這么小的孩子,居然也生活在一個密密麻麻的日程表中,怎能不令人感到心痛。生活就像一鍋沸騰不止的熱湯,在里面的大人和小孩隨著沸騰的熱湯瘋狂地上下浮動,我們都被忙碌綁架了,而這一切來自內心沒有安全感,覺得唯有忙碌才能心安。
二、忙碌讓我錯過了什么
既然大家都這么忙,那就各忙各的,不要互相打擾了,于是大家彼此疏離,不再親近。也因為大家都很忙,所以人與人之間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社交規定:見面之前一定要提前預約。我在不知不覺中和朋友們定下了一個隱秘又清晰的規定:約我至少要提前三天,最好提前一周,不然你根本就約不到我,因為“我很忙”!
我愛忙碌,忙碌是我逃避空虛與不必面對休閑的借口。同時“忙碌”也是我隔離他人,避免與人過度親近的好工具。在過去幾年里,我用“我很忙啊”推掉了不少飯局、酒局、牌局、歌局,以“沒有時間啊,改天吧”來推延某些已經確定卻臨時不想參加的應酬和聚會。“我很忙”是拒絕社交的最好理由,沒有人敢無視它的威力,在大部分人的字典里,它代表了一個人的重要性也代表了一個人正在創造價值。有誰敢去阻止一個重要的人去創造價值呢?誰阻止,誰就成了罪人,所以“我很忙”很好用。我甚至因為“我很忙”毀掉了一段感情。對方約我吃飯、閑聊,我說,不行啊,我很忙,要開會啊。對方約我過周末,跟他在街心的椅子上曬了半天太陽后,我就再也坐不住了,覺得自己荒廢了光陰,想著回去加班。漸漸地,對方就不再約我了,斷了聯系,偶爾在網絡上相遇,他幽幽地來一句:“你還是那么忙嗎?”
這時我才隱約意識到因為忙碌自己錯過了一些重要的東西,但是這種意識并不深刻。直到那年七夕,我才真正意識到忙碌讓我錯失了什么。那天我不需要加班,覺得自己過七夕挺寂寞,考慮著是意興闌珊地回家,還是找朋友聚聚。最后我選擇了后者,發信息問由舊同事和朋友組合成的閨蜜圈今天是否有活動。她們說有,先去打臺球,再去吃飯、喝酒。我心里正想著怎么她們之前都沒有聯系我呢,閨蜜之一趕緊發來信息說:“知道你太忙,就沒有叫你。”這時我才記起前幾次她們約我都被我以“我很忙”為由拒絕了,沒有人愿意不停邀請一個會不斷拒絕他們的朋友,我也想起那些因為我很忙和我漸漸疏遠的朋友。那天我在心里告訴自己,不要再因為“我很忙”拒絕參加社交活動、疏遠了朋友。七夕的夜晚我們幾個女朋友玩得非常開心,打球、吃飯、聊天,最后在地鐵站依依不舍地道別。我暗自慶幸,這次沒有因為很忙錯過和朋友歡聚的美好。
上周,高中時代的“四人幫”閨蜜有兩人來上海,我也因為離職,可以閑下來。于是我們三個人在小酒館露天的座位上喝著啤酒,看著外灘的風景,聊各種趣事。我們談起一起旅行的事情。其中一個閨蜜說,前年約我去西安,我卻沒有去,真遺憾。她談起她們一起去過的印象深刻的地方,談起吃了好多好吃的小吃,玩得非常開心。我問,當年我為什么沒去啊?她說,我說工作很忙去不了。那一刻,我想破腦袋都記不起她們旅行的時候自己在忙些什么;那一刻,我多么希望自己曾經和她們一起長途旅行;那一刻,我深刻明白了約翰·列儂說的那句:“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于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再一次深刻意識到因為忙碌我錯過了對我而言非常美好的回憶。
三、其實我的忙碌并非必要
有的時候,我會問自己,這幾年,你這么忙,得到了什么?其實得到的無非就是更好的生活條件,升了一點職,加了一點薪,但也沒有得到更多,跟付出相比,不忍直視。最近剛升職為經理的一個女朋友和我說:“在這個公司我干了三年,忙的時候沒日沒夜地加班,現在升職了,我卻沒有太多的快樂。我會問自己,我放棄了那么多休閑的時間,被高壓、高競爭的環境改變成另一個人,這一切到底值不值得?”是啊,這一切到底值不值得?因為忙碌,你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很少;因為忙碌,你失去了一段浪漫的戀情;因為忙碌,你錯過許多和朋友歡聚的時刻;因為忙碌,你被環境改變,失去了原來那個簡單、純真、容易快樂的自己……一切得到都有代價,而忙碌換來的似乎太少,代價太大。這付出到底值不值得,其他人無從得知,只有當事人知道,生活說到底是每個人的個人感受。
其實我不是真的那么忙,也不是非得那么忙。我只是習慣于忙碌,沉浸于忙碌中,想在忙碌中尋找自己的價值,而且我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停下來。這也許與我從小就在一個忙忙碌碌、沒有度假概念的環境中長大有關。小的時候,我忙著學習,忙著做作業,忙著完成試卷,長大后我忙著寫論文,忙著找工作,忙著加班,都是從一種忙碌狀態立刻切換到另一種忙碌狀態,從來就沒有停下來過。從小,我們大多數人所受的教育是去努力、去奮斗、去競爭,從來沒人教我們去玩、去放松、去休閑。于是我們長成了忙碌的大人,過一種不懂休閑、只會努力競爭的日子。只要無所事事地過一天,我內心就充滿了內疚感和負罪感,覺得自己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中國漢字“忙”字,是由“心”和“亡”組成的,是不是寓意一個人如果太忙了,他的心就會死掉。我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就像個心已死掉的機器人,按照事先編好的程序,幾點到幾點做什么事,完成一項打一個鉤,才會覺得心安理得。到了晚上,如果發現很多事情沒有做,我會感到痛苦異常,如成千上萬的小蟲子在啃噬身體,焦慮失眠。唯一讓我感到安慰的是:像我這樣的機器人并不少,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第一次認識到自己其實并不是非忙不可,是在廣告公司上班那會兒。那段時間我總加班,一周有四次加班到晚上九點以后,有的時候甚至是深夜12點。后來堂姐結婚要我回鄉慶賀,我利用加班累積時間調休回老家近一周,回來后發現,沒有我,所有工作還是那么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這時我才明白,我并沒有自己想象得那么重要,公司也并不是沒我不可,而我自己也并非那么熱衷于工作。
有個編輯朋友也有與我相似的感悟。她在一家公司上班近五年,某一天決定辭職。她說:“以前一直覺得自己離開公司會給老板帶來很多不便,結果沒有人哭著抱我大腿,一切都很平靜,我離職了也沒有人打電話找我問這問那。看來事情非要做過才知道不過如此。”我們因為多年朝九晚五地忙碌、上班產生了錯覺,以為自己不可或缺,對公司、老板、同事很重要,其實地球離開了誰都照樣轉。
想起了一個小故事。從前,皇帝告訴他的御馬侍衛:“如果你騎上你的馬并奔跑在我廣闊的國土之上,隨你喜歡,你可以跑多遠,我就把你跑過的區域劃下來分給你。”毋庸置疑,御馬侍衛迅速跳上他的坐騎,同時盡他最大的可能驅使馬匹奔跑在土地上,去規劃他想要從皇帝那里得到的土地。他不停地驅趕,不停地奔跑,盡可能地保持最快速度,鞭打著馬匹。馬跑累了就又換一匹馬繼續奔跑。跑著跑著,不經意間已經跑了很遠很遠的距離。此時,御馬侍衛非常饑餓、疲乏,因為他想盡量多地去占領可以屬于他的土地,所以并沒有停下手中的馬鞭。又跑了很長一段路后,他筋疲力盡,因為沒有進餐、沒有喝水,就要死掉了。臨死前他問自己:“為什么我那么辛苦去劃出那么大一塊土地?現在我就快要死了,而需要的只是一個非常小的地方埋葬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慢不下來是因為我們什么都想要,但是我們的很多欲望總是與自己真正的需求毫無關系。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提醒我們:“不知饜足的物欲才是生活‘慢’不下來、心態難以從容的真正原因。”有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就是那個無法停下的御馬侍衛,被自己無限膨脹的欲望所控制和牽引,在自己馬不停蹄的忙碌中死去。
四、慢慢來,讓靈魂跟上來
一位歐洲的探險者到南美去探險。為了穿越一片雨林,他雇用兩個印第安人做向導,一路上非常順利,沒有遇到太多的麻煩。然而走到第四天的時候,眼看著就到森林的邊緣了,兩個印第安人說什么也不走了。探險者非常不解地問:“為什么?”
一個印第安人回答說:“在我們印第安部落有一個規矩,旅行三天之后必須休息一天,這樣才能讓靈魂跟上我們的腳步!”
這個故事還有另一個版本。在法國電影《云上的日子》中有個女人講了類似的故事。
在墨西哥,高人要遷上山頂,請了工人搬運行李。走到某處,工人停下不動,高人大怒,無法叫他們繼續,也猜不透為何他們會停下來。數小時后,工人再次起程。最后,領班決定解釋原因,他說,他們走得太快,把靈魂丟掉了。講故事的女人說:“就像我們,疲于奔波,把靈魂都丟掉了,我們該停下來等一等。”
當你的身體拼命向前沖時,你那落在后面不停追趕的靈魂會疲憊不堪。我們要學會停下來,享受休閑的美麗,讓自己的靈魂跟上來。慢下來,停下來,讓生活像一棵樹一樣一點點地長大。
縱觀我們現在的生活,你會發現,我們迷失在速度的潮流中,對速度充滿了迷醉和崇拜之情。快餐店遍地開花,越來越多;汽車、地鐵、動車、高鐵、飛機等交通工具越來越快;愛情的速食主義蔓延迅速;改革開放30年,基本完成了通常要用100年才能完成的發展進程,我們急于發展,急于改變,急于擺脫貧窮的命運。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崇拜速度與成功的——“快就是好,忙說明你有價值”,我們“只爭朝夕”,被環境裹挾著無法停止。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越快越好,而是停下來,注意內在的節奏,好好享受生活。
因為離職,我和朋友們在一起的時間多了,真正體會到了慢生活的快樂。昨天一整天,我都和朋友們在一起。我們三個好友,早上先去打保齡球,然后去K歌,一邊唱,一邊蹦,在朋友面前無拘無束,想怎么跳舞就怎么跳舞,盡情盡興。接著去一個朋友家,泡上一壺普洱茶,你愛聊天我愛笑,坐在沙發上個個都笑得東倒西歪,在一起吃朋友做的晚飯,最后擁抱道別,依依不舍。因為是工作日,不僅打球、唱歌的人少,而且都超級便宜。這是長久以來我第一次如此安心地享受休閑,如此愜意而自在地遠離忙碌,沒有自責,沒有空虛,沒有負罪感。因為我忽然明白,人生中許多失去和得到都難以言明,許多所謂的價值和創造都難以判斷。這種不忙碌的生活的確是另一種創造,創造了愉悅,讓我得到了健康和平衡,留下了美好的記憶。這些也許不能帶來財富,卻顯然對人生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我發現我自己愛上了這樣的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