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作者的話
- 中國近代通史(第四卷):從戊戌維新到義和團(1895-1900)
- 馬勇
- 1317字
- 2016-07-28 18:02:28
本書為《中國近代通史》第四卷。如書名所示,內容涵蓋《馬關條約》簽訂后至《辛丑條約》簽訂止。按照傳統界定,這個時期是近代史上三大高潮中的兩個高潮,也是八大事件中的兩個事件即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這兩個事件在近代中國歷史進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一直受到學者重視,新資料的發現不能說沒有,但基本上已經很難,各種觀點也差不多被學者說盡。本卷能夠做的,就是立足新時代新感受,重新體會那個時代,重新認識那些人,重新審視那些事,盡量減少非歷史主義的干擾,盡量呈現歷史細節。
《馬關條約》帶給中國一些奴役性條款,是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極大侵害,這個條約還通過強制性手段要求中國擴大對外開放,要求中國盡量使用外國資本、外國技術,修建鐵路、開發礦產。列強通過資本的輸出換取超級利潤,也使中國在這一輪開放中喪失了許多權益。不過,此時輸入中國的資本,除了一部分償付日本戰爭賠款外,更多款項都投入了基礎性建設,使中國的鐵路、礦產等工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步形成后來的框架。中國不僅由此開啟一個經濟上的建設高潮,而且在政治層面確實準備參照近代國家標準重建行政體制。這就是甲午戰后持續三年之久的“維新時代”。
維新時代改變著中國政治格局,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膠州灣風波深刻干擾了維新運動的進程,使原本消停兩年的民族主義情緒空前高漲。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來自社會層面的民族主義又被政治層面的不同派別所利用,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促使中國人重新檢討甲午戰后的政治選擇,使原本不再爭論的政治經濟變革問題再一次成為熱門話題,加速了維新運動的政治進程,促成光緒帝主導的“百日新政”。
百日新政代表了中國未來發展方向,但也引起非常激烈的新舊沖突。以康有為為代表的下層維新志士鑒于改革的艱難,試圖以暴力手段推動非暴力的政治變革,只是機緣巧合,這一計劃過早泄漏,遂釀成1898年秋天的政治大反復。
戊戌政變后,中國政治進入了一個全面的“反動時期”。經過一年左右的調整,至1899年底,中國政治開始恢復活力,可是一場大阿哥風波又使中國陷入一輪新的動蕩之中。
一百年后重新觀察大阿哥風波,應該承認這是清政府的不得已選擇。當光緒帝并沒有大行而又無法退位的時候,當光緒帝的身體確實無法支撐日常繁重禮儀活動的時候,怎樣保持皇權至上性,確實是傳統中國社會兩千年不曾遇到的難題。然而由于1898年鎮壓事件剛剛平息,不管怎么說清政府處于一種非道義地位,康梁的強勢話語左右著社會輿論,清廷的善意并沒有獲得社會同情,反而引起激烈抗爭;各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也對清政府這一舉措采取堅定的反對立場。這無疑使清政府感到難堪,由此引發政治高層的民族主義情緒。這種情緒又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使中國社會底層原本存在著的民族主義終于有了一個釋放的機會,這就是義和團運動爆發的具體背景。
社會底層的民族主義是一種不可控的政治力量,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成為清政府與列強抗爭的民間資源,又是大清帝國的潛在敵人或掘墓人。這種矛盾無法化解,終于為列強武力干涉提供了重要的口實。于是有八國聯軍入侵,有清軍和義和團的英勇抵抗,有東南督撫撇開中央政府與列強達成互保協議。對于這一系列演變及其后果,本書都有細致入微的分析和不一樣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