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李煜:此情須問天

第1節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一座城池的淪陷竟是為了成全一個離婚女人白流蘇和一個富家公子范柳原的愛情。這是張愛玲在小說《傾城之戀》里講述的故事。張愛玲說,香港的淪陷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誰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流蘇并不覺得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點。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來,將蚊煙香盤踢到桌子底下去。

傳奇里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

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么圓滿的收場。胡琴咿咿啞啞拉著,在萬盞燈火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

這讓我想起一千年前的一位皇帝詞人,他的名字叫李煜,習慣上人們都喜歡稱呼他為李后主。一個國家的覆滅讓他由一個“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夫人之手”的皇帝成長為一個絕無僅有的悲情詞人,也讓他和小周后的愛情成為千古絕唱,這正如清朝詩人趙翼的詩中所言:“國家不幸詩人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從這個意義上說,李煜是不可模仿的,獨一無二的。有誰從堂堂的一國之君而墜入他國的階下囚的么?我以為,在這個巨大反差中,李煜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難道他不知道當時處境的險惡嗎?他不知道吐露心聲的嚴重后果嗎?盡管王國維先生夸獎他有“赤子之心”,他也一定知道在宋太宗趙光義手下當俘虜隨時可能被殺頭的危險吧,但是,他是一個用生命來寫詞的人。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縱觀李煜的一生,雖然僅僅活了短短的42個春秋,可是這個人實在不像個皇帝,更多的時候,像個大孩子,一個被大周后和小周后姐妹倆寵壞了的寶孩兒。

北宋建立后,李璟為了躲避北方鄰國的侵擾,將南唐的都城遷到了南昌,讓太子李煜留守在金陵。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病逝,25歲的李煜不得不繼位,被迫當皇帝。從公元961年繼位到974南唐亡國,算起來,李煜在位不過13年,造化似乎專門要成就一個天才詞人而犧牲南唐,我們的歷史似乎也專門安排李煜和他的小周后,一起來為南唐陪葬。

他其實不喜歡皇帝這個職業,一點也不好玩,但是很多時候,人是浮萍,命運是風、是浪,李煜也一樣,命運讓他做皇帝,在命運面前他無能為力,只有選擇順從。

李煜非常信佛,當時金陵的僧人多達萬人。李煜這個人很有意思,上朝就穿皇帝的“制服”,也就是著職業裝吧,但退了朝,他就和皇后一起,換上僧人的衣服,然后打坐,誦經。李煜信佛虔誠到什么程度呢?舉個例子說,在他當皇帝期間,如果有僧人犯了罪,不依法制裁,而是讓他們誦佛,然后赦免。

南唐北邊的鄰國——北宋,在滅掉南漢后,李煜也不是沒有恐懼,只是他的心思實在不在治國安邦上。他干脆給宋太祖趙匡胤上表,主動提出改南唐皇帝為江南國主,自己主動提出把政權降格,中央的行政機構都改變了稱呼,如尚書省改稱司會府。這是李煜對外的態度。這可真是個書呆子,他天真地以為,只要他低頭,只要他向宋朝忍辱屈從,事事恭順,定期納貢稱藩,宋朝就不會攻打他,他就可以繼續當皇帝,繼續寫他的詞,所以,在接見宋朝的使者時,這個李煜竟將皇袍脫下,換上紫袍。

對內呢?李煜在位期間,實施過一些仁政,比如減輕賦稅、放寬刑罰。可惜,作用不大。面對內憂外患,這個時候,孤獨的李煜寫了一首《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李煜不懂政治,可是,趙匡胤卻很懂政治。有大臣問他還要不要打南唐,趙匡胤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他聽說李煜的故事后,就想利用他信佛這件事,將南唐巧妙地“收編”過來,盡量減少戰爭的傷亡。于是,趙匡胤在全國海選,選出了一名聰明能干、能言善辯的少年,然后讓熟悉佛經的人對該少年突擊培訓,直到這個少年熟讀佛經之后,才命他南渡去見李后主,和李后主談經說法。李后主見一個小孩子竟然有如此慧根,把他看成是少見的真佛出世,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本來就對軍事不感興趣,此后更少注重國家大事了,什么治國安邦啦,什么邊防守衛了,一切都是空,只是和皇后一起更加虔誠地理佛。南都留守林仁肇看不下去了,怕這樣下去國家很快滅亡,就勸后主注意邊境的危機,并且毛遂自薦愿意領兵北上攻打宋朝,收復舊地,以保南唐江山穩固。林仁肇還為李煜擬好了開脫的理由:他起兵的時候,李煜就向外發消息說林仁肇叛變,讓宋朝廷知道,以后假如事成得利的是國家,如果失敗就殺他全家,李煜不必承擔任何責任。

但是,李煜此時被那個“少年真佛”迷惑了,根本聽不進去,甚至連上朝都能推就推,他的時間全花在了喝酒、填詞和念佛上面了,他似乎是在固執地靜候南唐滅亡的時刻到來。

我們來看看李煜的另一首詞《清平樂》:

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讓我們來看看詞壇大家夏承燾的解讀:這是一首寫離情的詞。“砌下落梅”兩句是寫景,實際是“觸目”的一個鏡頭。通過這兩句,一方面點明“春半”的景色,一方面寫出“愁腸斷”。這首詞不著力寫愁,只說落梅“拂了一身還滿”,可見他獨立花下很久很久,透露了傷春傷別的情緒。

下片“雁來”兩句,一方面說,不但家鄉音訊全無,而且連夢魂也難歸去。離別不能相見,音訊是個慰藉,現在音訊全無,那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夢中;現在連歸夢都不能成,這就引出下面“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二句來。春草遍地都是,用它形容愁恨之多。行人到了哪里,哪里就有春草,好像離愁也跟到哪里,這是說無法派遣愁恨,觸目春光,都是愁緒。

李煜后半生所作的這些詞,是以前文人詞從來不曾有過的作品,這不僅是李煜個人作品的大轉變,也是晚唐整個文人詞的大轉變。

就連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都知道李煜其實是個好同志,所以在公元947年宋軍準備攻打南唐統一全國時,趙匡胤專門把大將曹彬叫來喝酒,說李煜這個人其實沒有什么罪過,所以你攻打時務必關照李煜和他的家人,盡量減少傷亡。

曹彬回去后,讓部下焚香立誓,保證不妄殺一人。曹彬率領的宋軍對金陵城采取圍而不攻的辦法,從春一直圍到冬。南唐的老百姓沒有看到血腥的屠殺,對如此仁慈的軍隊也就不再有敵意,而是擺出香案歡迎宋軍的到來。擺出香案?這不是佛教的禮節嗎?沒錯。我們知道李煜是個虔誠的佛教信眾,皇宮里面天天焚香禮佛,民間紛紛效仿,競相焚香禮佛。進城的宋軍呢?一看這場面,在破城那天,也個個焚香,所以,南唐滅亡時,戰場上沒有硝煙彌漫,有的只是香煙繚繞。這場面在歷史上的戰爭中確實不多見。

那么,南唐的首都被圍困多日,眼看要破了,作為一國之君的李煜這個時候在干什么呢?他在和往常一樣,悠閑地和小周后一起在填一首《臨江仙》:

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輕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煙垂。別巷寂寥人散后,望殘煙草低迷。爐香閑裊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據《西清詩話》中說:“南唐后主在圍城中作臨江仙詞,未就而城破。”詞還沒有填完,宋軍就攻陷了金陵的皇宮。他和小周后兩個人一起當了北宋的俘虜,被押送到了北宋首都開封。《臨江仙》的最后三句是后來補上的。

后來,趙匡胤聽說后非常感慨,他說,如果李煜能夠用填詞的工夫來治理國家,怎么會當我的俘虜呢!言外之意,李煜這個人不壞,只是沒有把精力用在治理國家上。

趙匡胤這個人心地仁慈,待人寬厚(這也是他后來被自己陰險毒辣的弟弟用毒酒殺死的原因之一),而且,他定了國策,就是要禮遇文臣,提倡文事。看到作了俘虜的李煜,趙匡胤不忍心殺他,而是赦免他無罪,對他說,既然你那么喜歡填詞,就專心創作吧。趙匡胤封了李煜一個違命侯。

就在這三年的時間里,李煜天天“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俘虜的生活,讓他有無限的感慨,悔恨和屈辱交織,他的詞達到他一生的創作高峰。由皇帝變為囚徒,由前呼后擁到孤苦零丁,亡國了,家不在了,往日美麗的宮女已成了往事,如今寄人籬下過著屈辱的生活,他由個人的命運開始了人生的終極追問,從而寫下了一生中最偉大的詞。

我們來看一首李煜亡國之后當俘虜的日子,填的一首《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詞的上片是回憶曾經輝煌的帝王生活。如今客居宋朝,在別人的屋檐下偷生,只有在夢里才忘記自己如今的身份是“客”,是亡了國的俘虜,寄人籬下;也只有在夢里,還能享受那短暫的歡樂。夢醒時分,聽到簾外的潺潺雨滴聲,才意識到春光快沒了,即將不再。被窩里忍受不了五更的寒冷和心中的凄涼。

詞的下片說的是他的懺悔,是過去和當下的差別。一個人不要去憑欄眺望,無限江山,沒有可能再看到自己的故國。“無限江山”,都讓自己給弄丟了,自己落到今天的下場,自己的那些子民呢?自己心愛的女人呢?

想當初,再看現在,那差別簡直是天上人間。

“無限江山”丟了,這不但是個人的痛苦,由個人的不幸聯想到他人和社會、人生的不幸,這正是李后主的偉大之處。王國維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龍榆生說,李煜的詞里面何曾有一些花間派靡靡之音的氣息?李璟還表現了不禁風雨的弱者的哀鳴,李煜卻是痛定思痛,為自己的過去而懺悔。“在令詞發展史上,李煜的詞確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在另一首《浪淘沙》里,李煜寫得更加悲涼。這首詞是這樣寫的: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秋風庭院蘚侵階。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

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晚涼天凈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再看他填的一首《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沉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離別歌。垂淚對宮娥。

這是李煜四十歲那年寫的詞。“四十年來家國”明顯寫出了他從宮庭的豪華生活到如今做俘虜的轉變,“一旦歸為臣虜,沉腰潘鬢消磨”。

李煜的父親、南唐中主李璟在位十九年,心情一直沒好過,基本上都在憂愁中度過,一是北方邊境戰事不斷,為了逃避打仗,他干脆選擇了遷都,從南京遷到南昌;二是他個人的性格,就是一多愁善感之人,天生就是詞人。別看他的詞流傳下來的只有區區四首,但都是哀怨詞中的精品,比如《攤破浣洗沙》: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碧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上片寫秋景,下片寫少婦思念遠在邊塞的丈夫。荷花凋殘的季節,西風吹起了人的愁緒。和韶光一起憔悴的人兒,真不忍心再看這些凋殘和蕭瑟的秋景。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非常贊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碧波間”這兩句,說有“美人遲暮”之感。

下片寫思念遠方的征夫。秋風秋雨愁煞人,這時候最容易想到雞塞這個遠方的邊城小鎮,這個留守婦女為了派遣孤苦和寂寞的愁緒,一個人在小樓里吹了一夜的玉笙,但是還是無法克制思念,獨自倚闌干,眼淚不住地流淌。

宋朝宰相王安石說,“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這兩句詞太好了,簡直妙不可言,堪稱南唐最好的詞句。

李煜從小在這種有良好藝術氛圍的皇室家庭中成長并接受教育,加之李家的血統中原本就流傳著藝術的血,這樣的孩子有很高的藝術天賦,所以,他不但詞寫得好,書畫同樣出類拔萃。詞壇大家夏承燾這樣評價李煜: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詞的代表作家,也是對后來的宋詞有較大影響的作家。他的詞,現存三十多首。南唐在五代十國里,是經濟、文化基礎最好的一個國家,李煜又生長在一個充滿文藝氛圍的家庭和宮廷里,他的文化修養高于五代其他君主,這一切都有助于他的詞作成就。李煜前半生的詞作,像《玉樓春》中所寫的:“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菩薩蠻》中所寫的:“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等等。這些詞的內容還同西蜀差不多,是描寫宮廷中豪華的娛樂生活和艷情生活的。

只有在亡國之后,三年的俘虜,李煜才徹底洗盡鉛華,沒有了奢華的場面和脂粉的氣息,悲哀的情緒發自內心,用不著作任何的涂飾、雕琢,就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之類的句子一樣,很白描、很自然地抒發內心世界的感情,沒有花間派的涂飾、雕琢的流弊,擺脫了花間派的窠臼,形成自己獨特的抒情風格。李煜晚年當俘虜的生活經歷是溫庭筠、韋莊等詞人從沒體驗過的,這是溫庭筠、韋莊等人的詞怎么也超不過李煜的原因。

第2節 宋太宗趙光義的故事

寬厚仁慈的趙匡胤在世的時候,李煜的這些詞并沒有給他帶來生命危險,趙匡胤甚至還非常欣賞他的才華。俗話說得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過去的皇帝,如今的囚徒,這樣一個人不感慨不嘆息,那才叫不正常呢。所以,趙匡胤其實一直善待他和他的夫人小周后。不幸的是,公元976年10月19日深夜,趙匡胤在東京開封府的寢殿里被人謀殺了,兇手不是別人,因為皇帝的寢殿別人也根本進不去,是誰呢?正是趙匡胤的親弟弟趙匡義。

宋皇后一見晉王趙光義,嚇得差點尿褲子,馬上呼趙光義為官家(宮里的人通常稱皇帝為官家),然后下跪求情:“我母子之命,皆托付于官家。”趙光義上前扶皇后起來,說“共保富貴,不必擔憂”。

因為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諱,趙匡義只得改名叫趙光義。

趙光義殺害哥哥的目的是為了皇帝的位置,后人稱趙光義為宋太宗。

趙光義是殺害哥哥趙匡胤的兇手,歷史已有定論。南宋著名的歷史學家、孝宗朝的禮部侍郎李燾把趙光義與他的死黨程德玄、王繼恩一起作案的經過全部寫進了《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7中,宋孝宗本人已經審閱后封存。至于趙匡胤是怎么死的,史學界有兩種說法,一是趙匡胤可能死于毒酒,下毒者正是趙光義;第二種可能,趙匡胤死于傳說中的背疽(中醫指一種毒瘡);第三種可能,趙光義手持鋒利的斧頭,擊打趙匡胤的背疽。趙光義殺兄奪位,是心狠手辣的家伙,由于自己的帝位來得不正當,所以他個性多疑,很害怕報應在他身上應驗,經常用毒藥殺掉他不喜歡、不放心的人。任何威脅他帝位的人都得死,包括自己的弟弟趙廷美,也包括哥哥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德昭和德芳。他將德昭逼到自殺(979年),然后又謀殺了德芳(981年)。作為弟弟,殺死哥哥、奪得皇帝的位置,他又怎么不怕弟弟會重蹈覆轍呢?一不做二不休,他索性把親弟弟趙廷美給害死了。

趙光義這個家庭有狠毒的血統,有個喜歡用毒藥殺人的傳統。他的大兒子元佐,為了保護被趙光義濫殺的人,和趙光義吵起架來,惹得趙光義這個爸爸很不高興。元佐不僅太子做不成了,還經常遭受趙光義的迫害,最后被逼瘋了。

趙光義非常喜歡小兒子元僖,可是,在元僖27歲那年,被自己的妃子下藥毒死了。

趙光義的為人,李煜縱然有“赤子之心”,也不會一點也不知道。宮廷里發生了這么大的事情,寬厚仁慈的開國之君被謀殺了,兇手正是自己的親弟弟,雖然這是皇帝的家事,但畢竟人都會打抱不平的。老百姓信因果報應,100多年之后,公元1127年3月,即靖康二年3月,北宋被金兵滅了,徽欽二帝乖乖地當了俘虜,金兵除了將東京城的財寶搶劫一空外,還把趙家皇族的漂亮、不漂亮的女人,幼小的孩子,樂工等14000多人全部作為俘虜押到遙遠的北方,路上押解的金兵竟不讓女人穿褲子,以方便他們隨時隨地發泄獸欲,路上有1000多女人選擇自殺。“靖康恥”,怎不令人發指!老百姓就以為這都是當初趙光義這個人渣作惡多端而遭受了天譴,惡有惡報,趙光義這個惡棍的子孫后代全部被俘虜到金國,他的后代全部絕種,后來南宋王朝想找個后人來繼承皇位,竟然找不到。

趙構這個家伙命大,金兵打進皇宮時,他正好在外地出差,僥幸逃脫當俘虜的命運,回來后被侵略者冊封為兒皇帝,可惜沒有后代。南宋成立,找趙家子孫來繼承皇位,趙光義絕種了,只好找到趙匡胤后代、第六世孫趙昚來繼承,這個人就是宋孝宗。

接著說趙光義,這個人一生殺人太多,反對者甚多。當皇帝后一心想收復失地,結果戰敗,自己又受了箭傷,從而徹底放棄了收復失地的打算,甘當弱國。但歷史的規律往往是,落后和軟弱意味著挨打,趙光義殺兄登基之初,豪情滿懷,想著收復北方失去的土地,主動攻打北方的邊境國家,卻兩戰兩敗,只好選擇忍辱求和,可是,遼國和新建立的西夏國也不是那么好惹的,他們頻頻在邊境發動攻擊,國家永遠沒有安寧的時候,外患不斷。對內呢?趙光義也從來沒有清靜過,別的不說,單說在傳位這件被稱為“國本”的大事上,就夠讓他頭疼的了,居然找不到可以繼承的人。按祖宗的規矩,該傳長子,他也確實喜歡長子,可是,長子偏偏得了狂疾。那就改傳次子吧,次子突然暴病身亡,民間傳說這都是他不擇手段奪位的報應。宮廷內部關于“國本”事件的傳說很多,皇族內部天天腥風血雨,宮廷政變可以說一觸即發。他的身體又不好,因為受了箭傷,怎么也治不好,每年都會發作,一發作,疼起來,簡直生不如死的感覺。趙光義自己越來越相信因果報應,晚年虔誠地信仰佛教,他在位期間,宋朝的僧尼數量最多,佛廟、佛寺、佛塔不知道修建了多少,他想以此為自己祈求幸福和平安,無奈作惡太多,連佛祖也保不了他。公元997年3月29日,終于在痛苦的呻吟中死去。

宋太宗趙光義也不是全無是處。按照龔弘先生的評價,宋太宗的功過四六開。他在當皇帝期間,福建漳泉二州歸附,而且他親征太原滅北漢劉氏,功業不算小。同時,他提倡科舉選士,使各地才俊之士,源源登用。呂端、寇準這些名臣都是宋太宗親自識拔的。他用人重德行甚于學識,雖然有刻忌骨肉及逞才的缺點,但是,這個人好學、勤政,經常到宮中藏書的崇文院與秘書閣讀書,還喜歡召大臣來陪讀,比如降宋的南唐后主李煜就被他召來伴讀。他搜求天下名書,命翰林學士輯成《太平御覽》一千卷,讓大臣每天給他送來三卷,打算在一年內讀完。他還提倡節儉,身為皇帝經常穿破舊衣服,“你等以奇巧為貴,我以慈儉為寶”。到他六十歲去世時宋代尚能維持其初期之開局。

第3節 只有北邙山下月,清光到死也相隨

趙光義的心腸實在不夠好。這樣一個心狠手辣的人,連親哥哥都敢殺,還有什么事情做不出來?

李煜做了俘虜,還帶著一個如花似玉的妻子——小周后,仁慈的哥哥趙匡胤厚待他們夫妻二人,可趙光義不是趙匡胤,他想要的東西就要到手,實在不行就搶、就奪,他原本就是個小人嘛。所以,他動不動就召見小周后,讓他到宮里一住就一二十天,他對小周后干了些什么,這還用問嗎?

后人看不過去,留下了一幅畫,明代大學者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一書卷28中詳細記載該畫的內容:

“偶于友人處,見宋人畫《熙陵幸小周后圖》(熙陵指的正是趙光義,因為趙光義的陵墓就叫永熙陵)。太宗頭戴幞頭,面黔色而體肥,器具甚偉;周后肢體纖弱。數宮人抱持之,周作蹙額不能勝之狀(可見是害怕趙光義這個惡棍)。蓋后為周宗幼女,即野史所云:‘每從諸夫人入禁中,輒留數日不出。出時必詈辱后主,后主宛轉避之。’即其事也。此圖后題跋頗多,但記有元人馮海粟學士題云‘江南剩得李花開,也被君王強折來,怪底金鳳沖地起(指金兵南下一事),御園紅紫滿龍堆。’蓋指靖康之辱,已寓無往不復之旨。”

可見,趙光義早有霸占小周后的想法,并且事實上強暴了她。所以,小周后“每從諸夫人入禁中,輒留數日不出。出時必詈辱后主,后主宛轉避之”,每次被召入宮,回來后都關在家里幾天不出來,一旦出來,一定破口大罵李后主不是個男人,連自己的女人都保護不了。李后主無奈,只好裝聾作啞或者干脆避開她,獨自嘆息。

這個時候的李煜已經不是什么李后主,只是一個俘虜,他連自己都保護不了,又怎么保護自己的心上人呢?一腔苦悶和憂愁,惟有借助于填詞來表達了。聽到小周后的痛罵,想到自己的身世,他冒險填了一首詞、一首直接導致他死亡的名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想起故國來,真是“不堪回首”。這個時候的李煜,完全沒有了早年的綺靡作風,再也不見“花明月暗籠輕霧”的《菩薩蠻》之類的作品了,寫的都是愁緒、懺悔,表達的盡是國破家亡的沉痛心情。那曾經自豪的、念念不忘的“玉樓瑤殿”的宮廷生活往事,如今連夢都做不成了。想當年,自己的國家南唐在江南一帶何其繁華(南唐擁有今江蘇、安徽、江西一帶富庶的地方),保持了幾十年的偏安局面。那個時候的宮廷生活,天天歌舞夜夜享樂,吃飽了就和自己心愛的女人填詞作曲,現在卻要向趙光義乞憐。唉!能不愁嗎?“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就是這首詞將李煜送上了黃泉路。

那是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七夕,李煜四十二歲生日。

趙光義早就對小周后心懷叵測了,看到李煜寫的《虞美人》,詞里的家國情緒讓趙光義勃然大怒,這不是起了二心、想復國么?好個李后主啊,你竟然在那里哀嘆什么“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你還在夢想恢復你的故國嗎?還在夢想當皇帝嗎?

于是,他讓人給李煜賜御酒,酒里下了劇毒的藥——牽機藥,當晚就毒死了李煜。那天晚上,正是七月七日,七夕之夜,中國的情人節——相傳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相會時間,這一天喜鵲會為兩人搭一座橋,兩個人在橋上會面。

南唐最偉大的詞人在七夕之夜,被趙光義毒死了。真的是造化弄人,也許這就是他命運的劫難,上天嫉妒他的才華?還是人間不寬容他和小周后這對鴛鴦?

小周后聽說李煜已死,知道趙光義必然要霸占她,為了避免再次受辱,小周后隨后就自殺殉情了。從此人間少了一對癡男怨女,天堂的花叢里多了一對纏綿的蝴蝶。

據史料記載,“小周后的死與趙光義有關,他讓小周后住宮里去”,去了之后,趙光義還能放過她的身體嗎?小周后是個用情專一的人,她只愛李煜。

李煜死后,被葬在洛陽北邙山下。小周后也踐行了她誓與李煜同葬一穴的遺言,“只有北邙山下月,清光到死也相隨”。

有人這樣說:北宋初,趙家欺侮別人,等到徽、欽二帝時又被別人欺侮。后有人寫“靖康之難”的書,堪稱“痛史”,看得令人落淚,只是忘了先前的李煜和小周后。

清代大學者王士禎專門在《熙陵幸小周后圖》一畫的題跋上說:“觀此,則青城之事不足憐矣(看了畫,就知道日后的靖康之辱已是趙光義作惡多端的報應)”,“牽機之藥,又何酷也!”

第4節 李后主和姐妹花的愛情往事

李后主是個情種。一般人都知道李煜的皇帝做的不好,但詞寫的好,殊不知,他的書法、繪畫同樣好。他的書法獨具一格,后人稱為“錯金體”。他是個名副其實的才子皇帝。

自古才子哪有不風流的,李煜貴為皇帝,也不例外,他和揚州美女大周后和小周后的愛情故事,廣為人知,但歷史上到底怎么記載的呢?讓我們穿越歷史一起走進李后主和大、小周后的愛情。

先說一下大、小周后的家庭背景。酈波在《五代前的那些愛》一書中是這樣說的:大周后的名字叫周娥皇。她和小周后周女英都是三朝元老、大司徒周宗的女兒。巧得很,這姐妹倆的名字一個叫娥皇,一個叫女英,用的正是古代堯舜禹時期堯的兩個女兒的名字。堯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舜,而舜最后死于蒼悟之野,娥皇和女英在湘水邊哭夫而死,最后都化為了湘水之神。更巧的是,李煜生下來有個奇特的地方,就是左眼重瞳,有兩個瞳仁,所以他的名字叫李煜字重光,重光就是指他的重瞳,而娥皇、女英嫁給的舜也是個重瞳子,而且是歷史上最早有重瞳記載的一個人。所以,民間就有種說法,是說大小周后與李煜之間的情感糾葛,是一段前生注定的姻緣。

那么,大小周后與李煜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情感糾葛呢?

我們先從大周后說起。

后周顯德元年(954年),18歲的李煜同19歲的大周后(娥皇)結為伉儷。和李煜一樣,大周后同樣有很高的藝術天賦和造詣,精通文墨,琴棋書畫無所不能。歷史記載,大周后還是個天才的音樂家,其音樂造詣在當時的南唐無出其右,尤其擅彈琵琶。那么,她彈琵琶的水平好到什么程度呢?唐明皇最喜歡的《霓裳羽衣曲》至晚唐已經失散,娥皇搜盡典籍,竟然憑借殘譜復原了已經失傳200多年的《霓裳羽衣曲》。李煜聽了興奮不已。

李煜為紀念這種“琴瑟之合”,專門作《玉樓春》: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笙蕭吹斷水云閑,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歸時休放燭光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有一次,李煜為父親李璟舉辦生日PARTY,娥皇現場彈琵琶,舉座皆驚。她的公公李璟驚訝得連續喝彩,趁著酒勁,一高興把自己珍藏多年、心愛的“焦桐”琵琶贈送給了兒媳婦娥皇。

這讓李煜很有面子。最開心的是,李煜感覺自己找到了人生知己和藝術知音。夫唱婦隨,兩個人常常一起飲酒,淺斟低吟,興奮時,翩然起舞。一個填詞,一個當場唱出來,還有比這更琴瑟和諧、更幸福美滿的夫妻嗎?

這個時候,李煜眼中的大周后,嬌艷無比,極具媚態,有李煜詞《一斛珠》為證:

晚妝初過,沉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

羅袖裛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

大周后多么風情萬種啊,剛上過晚妝,唇上還要再點紅膏。一笑露出像丁香花的白牙,櫻桃小口微張,那曲唱起來婉轉如鶯。

美麗的妻大杯喝酒,不小心濕了羅衣也不在意。醉時斜依在繡床上,嚼著紅嫩的草花,朝著我俏皮地輕唾……

這對恩愛夫妻,幸福地攜手走過十個春秋。好花不常開,公元964年,娥皇突患重病,昏睡不醒人事,形容槁枯,曾經美麗的娥皇,如今已經面目全非、無法見人了。更壞的消息是,娥皇和李煜所生的小兒子也突然害病死了,死的時候只有四歲!娥皇聽到這個噩耗,如晴天霹靂,幾乎昏死過去。李煜雖然不是個稱職的皇帝,雖然有點書呆子,但對待最愛的人,他是體貼入微的,更何況他那么愛娥皇。這個時候的李煜,一心一意地守候在妻子的身邊,寸步不離,甚至連湯藥他都親口嘗過才一口口地喂給妻子喝。

大周后的妹妹小周后長得什么樣呢?那個時候沒有照片,我們只能通過文字描述來想象了。柏楊先生在《女人天生是尤物》一書中這樣寫到:愛讀詞的朋友都知道南唐后主李煜先生,他的前后妻子是一對姐妹花,姐姐大周后,妹妹小周后。大周后死后,小周后成了正式王后,她不但貌如天仙,而且知情知意,溫柔入骨,李煜先生亡國被俘,到了宋王朝的京城,免不了全家要去朝廷拜見。宋王朝第二任皇帝趙光義先生,是一個北方土佬,一見小周后這位江南佳人,馬上淌出口水,但他并沒有當場就把李煜先生拿下。而是過了幾天,說皇太后要瞧瞧小周后,召她入宮,入宮之后,搞了些啥名堂,局外人不得而知,不便瞎說,不過她就再也出不來了。有一天李煜先生下得朝來,小周后向他垂淚呼救,曰:“你難道不能庇一婦人?”

按照柏楊先生的說法,小周后就是吃了美若天仙的虧,其相貌如果不敢恭維,誰動她的壞腦筋?

小周后美若天仙,應該沒有人懷疑。

比李煜小10歲的小周后,大概聽說姐姐病重,來宮里本來是看望姐姐的,結果呢,也不知道是和皇帝姐夫一見鐘情還是別的什么緣故,來宮里住了很多天,姐姐的面還沒見著,就已經和姐夫偷偷相愛并約會了。兩個人的感情越來越熾烈。

別看小周后年紀不大,但追求愛情很大膽,為此,李煜專門寫了一首《菩薩蠻》:

花明月黯籠輕霧,今霄好向郎邊去。衩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這是寫一個女子和情哥哥偷偷約會的情景。你看,李煜把女子偷見心上人的情景寫得多么逼真,又是多么刺激。

一個夜晚,月亮都暗下去了,這個女子偷偷摸摸地瞞著家人,跑去出和情郎約會。怕被人看到,就悄悄地拎著繡著金縷的鞋子,穿著絲襪,放輕腳步踩著散發著香氣的臺階,小心翼翼地溜出來,在畫堂南畔見了面,頭倒在情郎的懷里顫抖、撒嬌。

這個小女子不是別人,正是娥皇(大周后)的妹妹周女英(小周后),情郎正是南唐的皇帝李煜。

這首詞在宮里宮外很快傳開了,你想啊,皇帝和人偷偷約會的事情被曝光了,那肯定比“艷照門”這樣的新聞還具有爆炸性,更何況偷偷約會的情人是他的小姨子周女英。李煜的緋聞在民間都傳開了,很多人在傳唱這首歌。

有人可能不解了,李煜是皇帝,是萬歲爺,南唐的一哥,他想和情人約會,還用得著偷偷摸摸的嗎?誰敢管皇帝啊,是不是?話可不能這么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皇帝也有皇帝的難處,并不是說當了皇帝就絕對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北宋的文人生活寬松嗎?從開國之君趙匡胤就定了不殺文人,文人外出和女人偷情,那不叫花心,叫風流,不但沒有人責備,還被傳為美談呢。可是,宋徽宗自己想和名妓李師師約會,還得偷偷地去,惟恐別人知道堂堂皇帝和一個妓女偷情,為了掩人耳目,干脆挖了個地道直通李師師臥室內。皇帝也得顧及影響。二月河的宮廷小說,寫來寫去離不開皇帝,他寫出了皇帝做事有多難,有德高望重的老臣監督,有社會輿論影響,有太上皇和太后管著,他哪敢為所欲為啊。

兩個人都瞞著娥皇,不巧的是,有一天偏偏被娥皇看到了,就問妹妹:你什么到宮里來的?這個妹妹到底是年幼、單純,就實話實說:姐夫已經把我接到宮里住了好多天了。不用說,兩個人已經有私情了,就盼著自己咽氣了。

李煜和小周后熱火朝天、耳鬢廝磨的時候,他的老婆大周后正患重病躺在床上呻吟,而且,他和大周后共同生的兒子仲宣剛剛不幸過世,大周后得知在這個時候,丈夫李煜正和自己的親妹妹女英談情說愛,偷偷約會,想起曾經和丈夫一起的甜蜜、幸福的往事,大周后不吃醋、不生氣,是不可能的。

娥皇很生氣。一種說法是,娥皇至死都不肯原諒李煜,得知丈夫在背著自己和妹妹偷情,娥皇重病躺在床上的時候,一直都是面朝著墻,就是不肯轉過臉來看丈夫一眼。這個說法來自陸游的《南唐書·后紀傳》,其中這樣說:“或謂后寢疾,小周后已入宮中。后偶事幔見之,驚曰:‘汝何日來?’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對曰:‘既數日矣。’后患怒,至死面不外向。”

另一種說法是:臨死前,娥皇原諒了李煜對她的冷淡、疏遠和背叛,把自己心愛的“焦桐”琵琶和自己一直佩戴的玉環放在了李煜的手里作為紀念,并留下“請薄葬”的絕筆,于公元964年十二月去世,時年29歲。

我個人認為,后一種說法比較可信。道理很簡單,第一,皇帝對你再好,夫妻之間再恩愛,可皇帝是天下人的皇帝,不是你一個人的皇帝;只要他愿意,皇帝可以愛很多女人,不可能要求皇帝只愛你大周后一個人,皇帝不可能是你一個人的丈夫,對不對?這點道理,大周后不會不懂。第二,李煜愛上小周后是真的,一直愛著大周后也是真的。就像李敖對胡茵夢表白的時候說的話:我愛你是真的,愛她(前女友)也是真的。我愛她還是百分之百,如今來了個更好的,我愛你則是千分之千。一個男人,尤其是一個身份是皇帝的男人,同時愛上兩個女人,不是不可能的。

大周后死后,李煜的哀傷在《南唐書》中有如下記載:“后主哀甚,自制誅刻之石與后所愛金屑檀槽琵琶同葬,又作書燔之與訣,自稱鰥夫煜。其辭數千言,皆極酸楚。”老婆死后,李煜不讓秘書代筆,而是親自寫了篇哀悼文章,完全放下皇帝的身份與架子,署名為“鰥夫煜”,文中一連用了14個“嗚呼哀哉”,對大周后用情甚深,寄托了他對大周后“茫茫獨逝,舍我何鄉”的哀思。

李煜的悲痛,不是表演給眾人看的,而是真情流露,否則,他的悼念亡妻的文章怎么能寫得如此感人?“鰥夫煜”寫的這篇悼文標題叫《昭惠周后誄》,長約兩千字,寫好后,他專門讓石工鐫刻在娥皇陵園的碑上。昭惠,是大周后的字。

大周后死后,李煜并沒有迫不及待地要娶周女英為妻,直到第三年守喪期滿,才正式娶女英為妻,立她為皇后,史稱小周后。李煜同樣很愛小周后,勝過當年對她姐姐的愛,“后主甚愛之,被寵過于昭惠”(《南唐書》),可惜的是,好景不長,他們結婚沒幾年,南唐就滅亡了,小周后和李煜一起成為宋朝的俘虜。

第5節 詞人小傳

李煜,在位時間(961—975年),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峰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后主。

宋開寶八年,金陵城遭宋軍圍攻,國破。李煜俘至汴京,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兩年后為宋太宗毒死。李煜藝術才華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被稱為“千古詞帝”。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畴县| 临武县| 宝鸡市| 杭州市| 沙湾县| 靖江市| 海兴县| 万载县| 香河县| 文成县| 海淀区| 湘潭市| 聊城市| 清丰县| 青岛市| 故城县| 绥滨县| 辛集市| 自贡市| 福鼎市| 黔东| 民勤县| 乌拉特后旗| 晋宁县| 泉州市| 吴堡县| 邓州市| 饶河县| 措勤县| 平和县| 临沂市| 霍林郭勒市| 卢龙县| 临沧市| 鄂尔多斯市| 库尔勒市| 四会市| 巫山县| 浦北县| 金寨县| 丹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