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緒論(4)
- 護理管理學
- 姜麗萍
- 4351字
- 2016-01-04 12:04:51
第三節 管理的基本原理與原則
原理是指對某種客觀事物的實質及其客觀規律的表述。管理原理,指在管理領域內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它以大量的管理實踐為基礎,能夠指導管理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反映管理行為具有規律性、實質性的內容。原則一般指說話或行事所依據的法規或標準。原則不一定是普遍存在的規律,而是在某些特定條件下處理問題的準則,原則對指導實踐的作用更為具體。
對管理原理的認識有多種,我國管理學家何鐘秀等從中提取出四條最基本的原理,其他則作為副屬性原理或原則。這四條基本的原理指:系統原理(含整分合原則、反饋原則)、人本原理(含能級原則、動力原則)、動態原理(含彈性原則)、效益原理(含價值原則、效率原則)。
一、系統原理及相關原則
(一)系統原理
人們通常所說的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有各種各樣的系統,如人體是由消化、呼吸、血液、循環、神經、運動等系統組成;醫院是一個有特定整體功能的系統,醫院內護理系統是其中一個分系統。護理、醫療、后勤等其他分系統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存在著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關系。系統廣泛而大量存在,從宏觀事物到微觀世界都有系統存在的情形。系統有其基本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五點。
(1)整體性:每個系統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是由若干子系統構成的統一體。系統不管由多少要素構成,這些要素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整體性的特點,要求立足全局,對諸要素進行科學組合,形成合力的結構,使各局部性能融合為全局性能,從而發揮系統的最佳整體效應。
(2)層次性:構成系統多層次的子系統不但有相互有機聯系的一面,也有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整體的統一,需要依賴多層次子系統的分工協作來完成。
(3)目的性:凡系統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即目標,它在系統中發揮啟動、導向、激勵、聚合和衡量的作用。沒有目的,各要素是一盤散沙,系統就不能存在和運轉,從而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
(4)集合性:管理同世界上一切事物一樣都呈現著系統形態,由彼此相關的眾多要素通過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有機結合而構成系統集合體,也稱“復合體”。沒有要素或單個要素若不能集合,則不能構成系統。
(5)環境適應性:一個系統要生存,必須不斷地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不斷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系統的功能只有在對環境的適應過程中才能得以充分體現。
總之,系統原理是管理中的首要原則,是運用系統論的思想和分析方法來指導管理的實踐活動,解決和處理管理實際問題的原理。
(二)相關原則
與系統原理的相關原則有“整分合原則”與“反饋原則”。
1.整分合原則
整分合原則強調整體把握,科學分解,組織綜合。即對整體有充分了解,在整體規劃下合理分工,又在分工基礎上進行強有力的組織綜合,使系統中的結構要素圍繞總目標,同步、和諧、平衡地發展。就像伸手抓物一樣,先將五個手指分開,再協調一致把物抓住,最后物品就能在手中了。所以,整分合原則要求把復雜的問題分解為簡單的問題解決,把已有的要素通過結合方式的改變將其綜合為新的系統。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所用的技術沒有一項是專有技術,阿波羅飛船登月艙內的所有東西都是已有的,但進行統籌規劃后組合在一起形成登月計劃并完成登月目標卻是前所未有的。
2.反饋原則
任何組織就其與外部環境而言有輸入和輸出的關系,是一個開放系統;但就其內部相互關系而言,則又是一個相互約束、相互促進、各環節相互銜接的封閉系統。
反饋是由控制系統把信息輸送出去,再把作用結果返送回來,并對信息的再輸出起到控制的作用,以達到預定的目的。反饋能在因果之間、控制者與被控制對象之間,建立聯系的橋梁。
反饋原則指管理活動產生效能(效果和效率)時,評析其因果關系或者進行調控,所要采取的原則。管理者執行反饋原則,就能經常、及時、準確地掌握反饋信息,不斷調控管理過程,獲得理想的管理效能。例如:護理部下達任務后,首先要制訂正確有效的反饋方案,通過定期檢查各科室執行的效果,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即執行反饋,才能及時糾正和改進,確保任務完成,達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二、人本原理及相關原則
(一)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原理。它強調管理活動中的一切都離不開人,人是管理系統中其他所有構成要素的主宰。人本原理觀點認為:在管理中應當把人看做是最重要的資源,一切管理活動都必須圍繞調動人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行;應使被管理者在明確整體組織目標、明確個人職責的基礎上,為他們創造自我價值實現的各種機會;要注意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應積極開發人才資源,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價值。
人本原理分為五個層次:感情溝通管理、員工參與管理、員工自助管理、人才開發管理和企業文化管理。
(二)相關原則
與人本原理相關的原則是“能級原則”和“動力原則”。
1.能級原則
能級原則認為,人和其他要素的能量一樣都有大小和等級之分,并會隨著一定條件而發展變化。核心是在組織系統中建立一定的管理層次,設置與各管理層次相應的管理職責與工作要求,然后根據人員的優勢和特點與崗位要求有機結合,做到能級對應。實施過程中強調知人善任,調動各種積極因素,把人的能量發揮于管理活動相適應的崗位上。
2.動力原則
管理的動力原則是指正確地、綜合地運用物質、精神和信息這三大基本動力,以此激發組織成員的行為向組織整體目標努力。物質動力是基本動力,也是組織行為的首要動力,主要指物質刺激與經濟效益;精神動力包括信仰、精神鼓勵、思想教育等,是實現人類高層次需要的源泉,它能補償物質動力的缺陷成為決定性的動力;信息動力是指信息的傳遞與交流,如傳播先進的思想和先進事跡,為人們在組織中的適應性發展和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前提條件。
現代護理工作,要求護理人員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術,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整體護理。作為護理管理工作者,應當較好地掌握三種不同的行為動力的作用,建立有效的護理人員激勵機制,充分認識護理工作的特殊環境,對護理人員進行智力、才能等各方面開發,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適應現代護理工作發展趨勢的要求。
三、動態原理及相關原則
(一)動態原理
動態原理又可稱為權變原理,指有效的管理是根據組織的內外因素,靈活地應用各種管理方法解決管理問題的過程。它的基本觀點是:組織處于動態變化的社會大系統中,管理主體、管理對象是動態的,管理活動是動態的,一切都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著,由此要求管理方式方法必須隨機應變、隨機制宜。動態原理強調對目標、計劃的內容,對組織、指揮、督導、控制的方法,要及時不斷地做出調節,以保證管理系統正常運轉并發揮整體功能。
(二)相關的原則
與動態原理相應原則是“彈性原則”。由于管理的要素、過程及管理環境都具有復雜多變的特點,為了保證組織在外界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還能繼續有效地維持自身的穩定與發展,管理者應遵循“彈性原則”和“隨機制宜原則”,使管理工作既有預見性又留有余地。
所謂彈性原理,是指管理必須要有很強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用以適應系統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千變萬化的形勢,實現靈活管理。由于管理所面臨的問題是多因素,這些因素既存在復雜聯系又是經常變化的,事先很難做到精確估計,因此,管理的計劃方案及管理的方法都應當有一定彈性?!皬椥栽瓌t”分兩類:局部彈性是指在重要的關鍵環節上要保持足夠的余地;而整體彈性是指對各個層次的管理系統都應具有適應情況變化的應變能力。例如:在搶救患者過程中,要考慮到疾病變化隨時可能出現的多種情況和風險因素,多準備幾套搶救備用方案,一旦發生緊急狀態時,就能主動應對,積極挽救患者生命。
四、效益原理及相關原則
效益是管理的永恒主題。任何組織的管理都是為了獲得更大利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組織的生存與發展。效益原理要求一切管理活動都要以追求效益為其根本目的。
(一)效益原理
效益是有效產出與其投入之間的一種比例關系,它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個方面。
經濟效益指管理系統所表現出來的內在價值,在形式上比較直觀,可以直接用若干個經濟指標來計算和考核,它是效益的核心內容;社會效益指管理系統對環境的價值,包括對環境的經濟、政治、生態、法律、倫理等的價值,具有間接性、難以量化的特點。管理效益原理實際上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者的有機統一。因此,效益原理的基本含義為:現代管理的基本目標,在于獲得最佳管理效益,即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實現更好的社會效益,從而產出最佳的管理效益。
效益原理要求管理者建立正確的效益觀,處理好工作中的效率、效果、效益三者之間的關系。在管理工作中,效率是指單位時間內所取得的成果的數量,體現了輸入與輸出之間的關系;效果是指經過投入轉換得到的有用成果,體現了對組織目標與任務的完成情況;效益是指生產成品中,為社會所接受的成果。管理者在管理活動過程中,要盡量避免有效率、有效果而無效益的情況發生。
(二)相關原則
效益表現為量與質的綜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與其相應的原則有價值原則和效益原則。
1.價值原則
“價值”是指衡量事物有益程度的尺度,是功能和費用的綜合反映,同時也是效益的核心。價值原則是指以最少的耗費達到最高的效用,以滿足服務對象的需要。
效益最終是追求管理的價值,追求的方式不同,所創造的價值也不同,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耗費不變而效益增加;耗費減少而效益不變;效益增加大于耗費的增加;耗費大大減少而效益大大增加。顯然,最后一種方式最理想。為了實現理想的管理效益,必須大力加強科學預測,提高決策的正確性,優化系統要素和結構,深化調控和評價,強化管理功能。
2.效率原則
效率從微觀經濟學角度理解為:通過先進科學的組織技術以達到最優質量的產品產出,以適應社會需求;效益又可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理解為:強調制度建設與文化建設在社會生產中的強大社會作用,它并不是單一強調產量的多少,而是把真正的收益擴大到與經濟、人口、政治、文化等社會發展諸要素協調上,從而追求一種長遠的整體的利益。
它追求最精簡的投入以達到最優質的配置結果。
任何制度下的企業或集團,追求的都是效率和效益的統一,是理性人的經濟行為和社會人的道德行為的統一,是眼前集團部分利益與長遠社會的整體利益的統一。但效率與效益的完美統一,只是一種理想的設定和要求,因此對效率和效益的制度安排,往往會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不同背景下有所選擇,有所偏重。
上述各種管理的原理及相對應的管理的原則,雖然各自從不同的層面分析與闡述管理的內涵及應用方式,具有一定的特點,但它們相互之間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間存在相互聯系。
在管理活動應用中,首先要注意具體應用中的影響因素,故須根據管理的實際情況因時因地制宜、靈活選擇,使管理的原理及管理的原則發揮實際效能。
- 2020年深圳大學經濟學院西方經濟學考前沖刺最后三套卷
- 蒸制面食生產技術
- 藥用高分子材料(第三版)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社會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題庫【歷年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考前押題】
- 建筑結構抗震設計
- 管理學
- Rhino 5.0工業設計實用教程
-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制備及應用
- 無機及分析化學
- 工程項目投標決策機制研究
- 汪流《電影編劇學》(修訂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臨床醫學綜合能力(西醫)外科學考點歸納與歷年真題詳解
- 翟中和《細胞生物學》(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高鋼《新聞寫作精要》筆記和課后習題(含典型題)詳解
- 科特勒《市場營銷原理》(第11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