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言(2)
- 眨眼之間
- (美)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
- 4197字
- 2015-07-23 15:53:13
誠然,這項實驗僅僅是個簡單的紙牌游戲,只涉及了幾名實驗對象和一臺壓力探測器,但這不妨礙其成為揭示人們思維方式的一個強有力的示例。在這個實驗創造出的場景中,賭注豐厚,事態疾如旋踵,參與者需在瞬息之間理解諸多聞所未聞、令人費解的信息。那么,此實驗的意旨何在呢?這個實驗實際上告訴我們,在與此實驗類似的場景中,我們的大腦為了理解局勢,會采取兩種截然不同的策略。第一種我們最為熟悉,即運用意識,或者說思考我們所擁有的經驗知識,并從中得出答案。此策略需要我們翻出80張紙牌才能見效,因此,這雖然合乎邏輯且精確可靠,但卻緩慢費時且需要大量信息。不過,我們還有第二種策略。此種策略耗時很少,抽取10張牌后就開始生效了;除此之外,這種策略還很靈敏,幾乎立馬就能幫你悟出紅色紙牌中潛伏的危險。然而,這種策略有個弊端,其運作的過程——至少在剛開始時——全部是在意識層面之下完成的,其傳遞信息的渠道既不合常理又間接迂回——比如我們手掌的汗腺。采用此策略時,我們的大腦還沒來得及通知我們,就已擅自做出了決定。
伊芙琳·哈里森、托馬斯·霍文以及希臘的專家們采取的就是上述兩種策略中的后一種。他們并沒有將能想到的所有數據一一權衡,而是僅僅分析了一瞥所能得出的信息。認知心理學家戈爾德·吉格瑞澤(Gerd Gigerenzer)喜歡將這種思考方式稱做“多快好省法”。僅僅通過一瞥,這些專家們大腦的某些部分便立即完成了一系列演算,于是,在任何意識層面的想法浮出水面之前,這些人已經感覺到了什么,就如賭博者手掌出汗時突如其來的刺癢一樣。對于托馬斯·霍文來說,帶來這種感覺的是他腦中突然閃現的“新”一詞;對于安格洛斯·迪里夫瑞亞斯來說,則是那股“直覺產生的厭惡感”;而對于格奧爾格斯·頓塔斯,則是與立像之間猶如隔著一層玻璃的感受。這些人明白他們為何有這些感悟嗎?當然無從知曉。但他們就是明白。
2.人體計算機
上文說過,人類大腦中執行瞬間決斷的部分被稱為適應性潛意識(Adaptive Unconscious),基于此種決策方式的研究已躋身心理學中最具影響力的新興學科之一。切忌將這種適應性潛意識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所述的潛意識(Unconscious)相混淆。后者所講的是一片昏暗渾濁之地,充滿了惱人的欲望、記憶和幻象,超越了人們意識思考的范疇。而適應性潛意識這一新概念,則被人們看成一臺偉大的計算機,迅捷且安靜地處理著海量的數據,以便于我們人類執行各種功能。試想你走在街上,猛然發現一輛卡車正飛速逼近,你有時間把所有選擇從頭到尾權衡一遍嗎?當然沒有。人類之所以能夠存活至今,就是仰仗于這種進化而來的決策工具。通過這種能力,我們才得以根據極少的信息迅速做出判斷。正如心理學家蒂莫西·威爾遜(Timothy D.Wilson)在他的《弗洛伊德的近視眼:適應性潛意識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Strangers to Ourselves)一書中所寫的:“大腦將很大一部分高端而復雜的思考工作委托給潛意識,從而達到運轉的最優化模式。這正如一架先進的無人駕駛噴氣式客機,無需或只需少量來自人類飛行員‘意識’的指令,亦能進行飛行。在幫助人們判斷周圍環境、警示危險、設立目標,以及精準高速地采取行動等方面,適應性潛意識可謂高手?!?
威爾遜說,我們會依據不同環境,在意識和潛意識的思考模式中來回轉換。一個邀請同事來家里共進晚餐的決定屬于意識層面。首先,你要進行慎重的思考,待你判斷出這項活動是有趣的之后,你再向對方發出邀請。同樣還是這位同事,若你倆發生了爭執,且矛盾因你而起,那么此時你的決定便屬于潛意識層面。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你所使用的大腦區域有別于邀人共膳時所運用的部分,引發爭執的原因也屬于你人格中的另一個層面。
無論是與人初次見面,對某求職者進行面試,對一個新的構想做出回應,抑或面對在壓力下迅速做出決定的挑戰,我們總會用到涉及潛意識的大腦區域。舉個例子來說吧,在上大學的時候,判斷你的教授是否是個好老師,你用了多長時間?一節課?兩節課?還是一個學期?心理學家納尼利·安貝蒂(Nalini Ambady)曾發給學生們3卷關于某位教師的錄像帶,錄像都經過消音處理,時長各為10秒鐘。她發現,學生們能夠輕而易舉地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做出評分。接下來,她將錄像剪短到5秒鐘,所得的評分并無差異。即便只觀看兩秒鐘的錄像,學生們做出的評分也與之前驚人相似。之后,安貝蒂將這些瞬間做出的教師質量評分,與上過這些教師整整一學期課的學生所做的評分做了比較,發現兩者幾乎一模一樣。一邊是只看過一位素昧平生的教師兩秒鐘無聲錄像的學生,一邊則是在這位教師課堂上待了整整一學期的學生,雙方對教師所做的判斷竟然大同小異。這就是我們適應性潛意識的強大之處。
雖然你可能未曾留意,但你很可能有過類似的經歷。第一次拿起這本書時,你將書在手里掂量了多長時間?是不是兩秒鐘?然而,就在這短暫的瞬間,書的封面設計、你對我的名字可能產生的聯想,以及本書開頭有關立像的幾句話,都會使你產生某種印象,五花八門的想法、畫面和先入之見涌入腦中,進而主導著你從序言開始讀到這里。難道你不想解開這兩秒鐘的秘密嗎?
我認為從內心來說,人們對這種過于迅速的感知方式是持懷疑態度的。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認為決策的質量與做出決策所耗的時間和精力密不可分。面對疑難雜癥無從診斷時,醫生會要求病人做更多檢查;對聽聞的消息拿捏不準時,我們會尋求別人的意見。看看我們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吧。我們告訴他們:“忙中出亂”、“三思而后行”、“靜下來思考”、“人不可貌相”。我們認為,盡其所能地搜集信息、最大限度地深思熟慮,是屢試不爽的上策。我們只相信運用意識做出的決斷,但其實有的時候,我們并不需要三思而后行,我們在倉促中做出的判斷和第一印象,也不失為理解這世界的一個更為得心應手的工具——尤其是在壓力來襲的時候?!墩Q壑g》一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向你灌輸這個淺顯的事實:迅速做出的判斷完全可以與絞盡腦汁慎重思考做出的決定相媲美。
但是,《眨眼之間》并不單為直覺的力量大唱贊歌,本書對直覺背叛我們的現象也頗感興趣。舉例來說,如果人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識別出蓋蒂博物館的立像是偽造的——或至少是存在問題的,那么當初博物館為何還會將其收購呢?在悉心研究立像的14個月中,蓋蒂博物館的專家們又緣何沒有感受到直覺產生的厭惡感呢?這是蓋蒂博物館事件的一大謎團。謎底如下:出于某種原因,那些直覺受到了阻礙。從某方面來說,運用科學手段得出的數據看上去很具說服力[那位名叫斯坦利·馬戈利斯的地質學家對自己的分析深信不疑,還在《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志上發表了長篇論文,闡述他的分析方法];而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蓋蒂博物館是強烈希望立像為真品的。蓋蒂是一家年輕的博物館,急于收集到世界級的展品,而那尊看似彌足珍貴的立像,恰好蒙蔽了專家們的直覺。古雕塑領域舉足輕重的專家恩斯特·朗羅茨(Ernst Langlotz),曾與藝術史學家喬治·奧爾蒂斯(George Ortiz)接洽,問他是否有意購買一尊小銅像。奧爾蒂斯遂去觀看銅像,不料卻大吃一驚。在他看來,這尊雕像明顯是做工粗糙、漏洞百出的贗品。那么,在希臘雕塑領域殫見洽聞的朗羅茨,又為何看走了眼呢?奧爾蒂斯解釋道,朗羅茨在購買這尊銅像時資歷尚淺,還未成為專業領域的泰斗。他說:“我認為朗羅茨對這尊銅像摻雜著很深的感情。人們在年少時總會迷戀上自己的第一件所購之物,或許這尊銅像就是他的初戀吧。因此,盡管他學富五車,但顯然還是沒能發現銅像的可疑之處?!?
奧爾蒂斯的解釋并不稀奇,它一語道破了人類思考方式中的一些基本規律。我們的潛意識雖神通廣大,但并非無往而不勝。這臺人體計算機并非每次都能挺身而出,幫我們瞬間破譯“真相”。潛意識也有力不從心之時,也會遭蒙蔽、受干擾。我們的直覺做出的反應往往需要與其他的利害關系、情緒感知相互抗衡。那么,我們又應何時聽信直覺,何時謹慎提防呢?解答這個問題就是本書的第二個使命。當我們迅捷的認知系統出了問題,其背后的原因是特定且有據可循的。我們可以鑒別和理解這些原因,并掌握聽從和提防這臺超級人體計算機的時機。
本書的第三個使命在于讓讀者相信,我們可以培養和控制我們的瞬間決斷以及第一印象,而這也正是本書的重頭戲。我知道這看似天方夜譚,雖然哈里森、霍文以及其他幾位觀察過蓋蒂立像的藝術專家通過強烈的直覺反應洞見了癥結,但是,這些反應不是從他們的潛意識中出人意料地自己冒出來的嗎?我們是否能夠掌控這種神秘莫測的反應呢?答案是肯定的。正如我們能夠教會自己合乎邏輯而從容不迫地思考一樣,我們亦能自學成才,提升自己瞬間決斷的功力。在本書中,你將會讀到醫生、將軍、教練、家具設計師、音樂家、演員、汽車銷售員等形形色色的人們的故事,這些人都是行業中的佼佼者,而讓他們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他們在塑造、管理以及培養潛意識反應上所下的工夫。瞬間決斷力并非是落在少數人頭上的鴻運,而是一項人人都能夠自行培養的技能。
3.一個不同但更好的世界
有很多書致力于解決寬泛的話題,這些話題都在從大變動的角度分析世界。這本書不屬于這一類?!墩Q壑g》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細枝末節緊密相關——當我們在壓力下做決定時,不管我們是否碰到了一個新認識的人或是一種復雜的狀況,第一印象的表現形式、來源及其結論都會同時產生。當它發展到要了解我們自己以及所生活的世界時,我認為我們會花大量的時間注意那些較大的話題,而不是那些重要時刻的參與者。但是,如果我們開始重視我們的直覺時,會發生什么事?當我們用雙眼審視世界,而不是用最高倍數的顯微鏡檢查我們的決策方式和行為時,又會發生什么?我認為這會改變我們斗爭的方式、審視書架上的作品的方式、觀看我們制作的電影的方式、警察們訓練的方式、夫婦討論問題的方式、工作面試和指導的方式,等等。如果我們把這些小的改變綜合起來,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完全不同但更好的世界。在這本書結尾時,我相信——我也希望你能像我一樣相信——感知自我以及我們行為的方式要求我們認識到,眨眼之間做出的決策與經過數月理性思考的價值是一樣的?!拔铱偸钦J為科學比直覺判斷更客觀,”當他發現古希臘少年雕像的問題最終浮現時,蓋蒂博物館的文物古跡看護人瑪麗恩·特魯說,“我現在知道我錯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