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舔食全美國商業和金融蛋糕上奶油的舌頭”(4)
- 偉大的博弈:華爾街金融帝國的崛起
- (美)約翰·S·戈登
- 3429字
- 2015-08-04 10:53:04
因為聯邦政府有大量的財政盈余,但并沒有負債,所以錢要么堆放在國庫里沒有被使用,要么存放在“被寵幸的銀行”中。1836年,國會決定將大部分盈余分給各個州政府使用。它下令財政部從1837年2月開始,每個季度都從財政部在銀行的存款中取出900萬美元,并根據各州的人口按比例分配給各州。銀行不得不作好準備,以應付存款基數的銳減。
實力較弱的銀行黃金儲備較少,但卻發行了大量銀行券,所以紛紛開始破產。而那些需要銀行貸款的商人也因此步履維艱。股市開始下跌。紐約的日記作者和前市長菲利普·霍恩[73],在1836年6月他百老匯的新宅奠基后去歐洲看望他的女兒,而當他10月回到紐約時,發現金融界的氛圍完全變了。他在11月12日的日記中寫道:“這是一個艱難的時代”。他列舉了幾只股票,這些股票在他去歐洲的時候每股價格超過100美元,但如今每股僅值60或70美元。《紐約先驅報》(New York Herald)在1837年2月2日(這一天,按照國會的決定,第一筆900萬美元的錢從銀行——其中大部分是東部銀行——轉給了各個州政府)報道:利率從年利7%一下飆升到月利2%,甚至3%。
破產開始蔓延。英格蘭銀行提高利率以避免黃金流出國門,這導致英國的棉花進口量下降,進一步影響了美國的經濟。而且,因為英國國內的利率升高,英國投資者不愿意再將錢投入到美國的證券上,這對華爾街資本市場無疑是雪上加霜。
美國歷史上的首次大牛市終于被首次大熊市所替代,但交易量仍然維持在很高的水平。事實上,1837年3月,當馬丁·范·布倫[74]取代杰克遜入主白宮時,交易量達到每天上萬股。杰克遜并非有意種下的苦果遭到了報應,股票價格開始復仇似地下跌。莫里斯運河股票的月初價格為每股96美元,在月末僅僅為每股80美元(到1841年,它幾乎一文不值了)。長島鐵路(Long Island Railroad)的股票從每股78美元跌到每股64美元。當幾個州的州政府試圖為它們的債務進行再融資時,發現市場上根本沒有人愿意購買它們的債券。
到4月份,菲利普·霍恩自己也受到了波及,他在日記中寫道:“在投機狂熱的日子里我們曾聽說過的那些巨大財富,在4月的陽光到來之前,就像冰雪一樣融化得無影無蹤。沒有人可以逃出這場劫難,我們最終一無所有;只有那些債務很少或根本沒有債務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者。”
在5月底,全美的所有銀行——至少是那些還沒有破產的銀行——都終止了金幣兌付。政府的收入雖然在1836年達到了5080萬美元,在1837年卻只有2490萬美元了,杰克遜的聯邦政府不欠債的美好愿景一去不復返了。到1837年初秋,全美90%的工廠關了門,美國歷史上首次進入了蕭條時期(這仍然是迄今為止美國歷時最長的蕭條期)。就這次大蕭條影響的深度和廣度而言,值得慶幸的是:那時美國絕大部分人居住在鄉下,也就是今天經濟學家所稱的“貨幣經濟”[75]之外,感受不到經濟崩潰帶來的苦痛。他們能夠自給自足,直到經濟恢復過來。那些生活在“貨幣經濟”旋渦之中的人們,像工廠的工人和老板、商人以及華爾街的經紀人,遭受的痛苦就要深重得多。
隨著恐慌的過去和蕭條的到來,華爾街的商業活動停止了。為了找一個更小更便宜的活動場所,紐約證券交易所在這幾年中搬遷了好幾次。但是,如果說華爾街遭受了打擊的話,那么,費城金融市場受到的沖擊則更為嚴重。
在人口擴張的幾年里,紐約市場的發展速度比費城市場要快得多,到19世紀30年代中期,紐約已經成為最大、最重要的金融市場。而且,30年代中期的政治和經濟事件對費城的影響要比對紐約的影響大得多。這時已經失去了國家授權的美國銀行不得不去尋求其所在地政府的授權,這樣,它的名字就被改為冗長的費城美國銀行[76]。但是,由于沒有國家授予的經營權,它只是一家州立銀行,這使得它原先那種造就費城金融市場繁榮的威力不復存在。
在接下來的一年中,當大蕭條來臨時,賓夕法尼亞州政府發現它沒有能力償還2000萬美元的巨額債務,所以只能拖欠債務的本金和利息。由于費城的銀行都是以州政府債券作為儲備的,所以州政府違約對它們的打擊跟大蕭條的打擊一樣嚴重。而紐約的債務只有區區200萬美元,完全能夠償還。當紐約的一些銀行關門時,另一些經營得比較好的銀行仍然幸存了下來。這樣,已經屈于第二的費城,在金融業務總量上更加被紐約遠遠地拋在了后面。
因此,“華爾街”在這個時期作為美國金融市場的代名詞進入美國人的字典絕不是偶然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所代表的含義就會越來越名副其實。但不無諷刺的是,華爾街似乎只有在歷經了火災、恐慌和蕭條的洗禮之后,才能最終真正成為美國金融市場的代表。
譯者附注 同一時代的西方和東方
在這個時代……
1807年 羅伯特·富爾頓成功地進行了首次蒸汽機輪船航行。
1812~1814年 第二次美英戰爭。
1817年 紐約證券交易所成立,其最早的章程照搬了費城證券交易所的章程。
1819年 西班牙把佛羅里達割讓給美國,并放棄對俄勒岡地區的全部領土要求。
1821年 美國聯邦政府頒布《土地法》,降低出售土地的單位面積。19世紀20年代,美國開始西部開發。30年代,土地投機熱升溫。
1823年 美國提出“門羅主義”政策。門羅主義表明了美國的外交政策,即歐洲列強不應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國與墨西哥等美洲國家之主權相關事務;而對于歐洲各國之間的爭端或各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間的戰事,美國保持中立。相關戰事若發生于美洲,美國將視為有敵意的行為。
1825年 伊利運河修建完成,成為美國西部物產源源不斷流向東部的主渠道,也一舉奠定了紐約作為美國商業中心的地位。
1828年 美國民主黨建立。
19世紀30年代 華爾街有多個運河股上市,激發了一輪對運河股的狂熱投機。
1833年 “美國反奴隸制協會”成立。
1836年 “華爾街”一詞開始代表紐約資本市場。
1836年 杰克遜總統簽署了《鑄幣流通令》。隨后,美國經濟出現大蕭條。
1836~1837年 歐洲發生經濟危機。
也在這個年代……
1805年 清朝查禁西洋人刻書傳教。
1808年 英國兵船派兵占據澳門炮臺。
1810年 嘉慶下詔禁止鴉片煙入境。
1811年 嘉慶下詔禁西洋人潛居內地,并禁天主教傳教。
1813年 中國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
1814年 嘉慶批準“防閑策”,嚴禁民人為洋人服役,洋行不得私蓋夷式房屋以及清查商欠等各項具體規定。
1816年 希望開辟天津作為新貿易口岸的英國使臣抵京,因禮儀之爭未覲見嘉慶帝而去。
1820年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總量的28.7%(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研究報告)。
[65]紐伯里波特(Newburyport),美國馬薩諸塞東北部城市,位于勞倫斯州東北偏東的梅里馬克河口,1635年創建,早期是個造船業和捕鯨港口。現在是個擁有多種輕工業的旅游勝地社區。—譯者注
[66]丹尼爾·德魯(Daniel Drew,1797~1879),美國股市投機家,他靠操縱股票價格為自己謀利。—譯者注
[67]威謙·沃辛頓·福勒(William Worthington Fowler,1833~1881),那個時代的一名作家,他自己也是一名投機商。—譯者注
[68]尼古拉斯·比德爾(Nicholas Biddle,1786~1844),美國金融家和學者,曾任美國銀行行長。—譯者注
[69]銀行券(Banknote),指銀行發行的可承兌的票據,在18~19世紀時,美國各家銀行都發行自己的銀行券,這些就是當時的紙幣。—譯者注
[70]今天,交易所的席位仍沿用“Seat”一詞,即座位。—譯者注
[71]波基普西(Poughkeepise),美國紐約州東南部城市,臨哈德遜河,位于紐約市以北。—譯者注
[72]紐黑文(New Heaven),美國康涅狄格州南部城市,位于布里奇波特東北的長島海峽之畔,是耶魯大學所在地。—譯者注
[73]菲利普·霍恩(Philip Hone,1780~1851),美國日記作家和官員。他的日記(1889年初版)對1828~1851年紐約市的生活和政治進行了很有價值的記述。—譯者注
[74]馬丁·范·布倫(Martin Van Buren,1782~1862),安德魯·杰克遜任總統時(1833~1837)的副總統,后就任美國第八任總統(1837~1841)。—譯者注
[75]貨幣經濟,原文為Cash Economy。這里意指此時的美國人大部分還住在鄉村,自給自足,物物交換,不使用貨幣,不參加到貨幣經濟的循環中去。—譯者注
[76]費城是賓夕法尼亞州的首府。—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