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經濟大恐慌(3)

社會之所以不曾大亂,主因在各國鑒于慘痛教訓,大蕭條之后紛紛設立了社會福利制度。1935年美國通過《社會安全法》(Social Security Act)時,已無人對此感到驚異。多年以來,各發達工業國——除了少數例外,如日本、瑞士及美國——都普遍推行規模龐大的福利政策,使得大家都習以為常。我們幾乎忘了,遲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世界上根本沒有幾個符合現代定義的“福利國家’。甚至連向以福利完善著稱的北歐國家在內,當時也不過剛起步而已。事實上福利國家一詞,一直到40年代以后才開始被人使用。

大蕭條重創之大,更使一個現象顯得愈發突出:那個早與資本主義分道揚鑣的國家——蘇聯,卻仿佛免疫似的,絲毫不為所累。當世界上其他國家,至少就自由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而言,經濟陷入一片停滯之時,唯獨蘇聯,在其五年計劃指導下,工業化卻在突飛猛進的發展之中。最保守的估計,從1929年開始,一直到1940年,蘇聯工業產量便增加了3倍。1938年時,蘇聯工業生產總值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已從1929年的5%躍升為18%。同一時期,美英法三國的比例,卻由全球總額的59%跌落為52%。更令人驚奇的是,蘇聯境內毫無失業現象。于是不分意識形態,眾人開始以蘇聯為師。1930~1935年間,一小群人數雖少,卻具有巨大影響力的社會經濟界人士,紛紛前往蘇聯取經。他們看到蘇聯經濟雖然處處可見其原始落后缺乏效率的痕跡,更暴露出斯大林集體化和大規模鎮壓的殘暴無情,可是這些印象,都不及蘇聯經濟不為蕭條沖擊并產生了一定成就的印象深刻。因為這些外來訪客一心所想解決的問題,并非蘇聯內部真正的政治經濟問題。他們關心的對象,乃是自身經濟體系的崩潰和西方資本主義失敗的程度。蘇維埃制度有什么秘訣?有何值得學習的經驗?答案是確定的。于是模仿蘇聯五年計劃之舉紛紛出籠。一時之間,“計劃”一詞成為政界最時髦的名詞。比利時、挪威的社會民主黨派,甚至開始正式采用“計劃”。英國政府最受敬重的元老,也是英國國教重要一員的索特爵士(Sir Arthur Salter),此時也出書鼓吹計劃一事的重要性,書名為《復蘇》(Recovery)。他在書中主張,社會經濟必須經過妥善籌劃,方能避開類似大蕭條性質的惡性循環。英國政府內許多持中間路線的大小官員,也組織了一個不分黨派的智囊團體,稱作“政治經濟計劃會”(Political and Economic Planning,PEP)。年輕一代的保守黨人士,如日后出任首相的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1894~1986),則紛紛自命為計劃派的發言人。甚至連標榜反共的納粹德國,也剽竊了蘇聯的點子,于1933年推出所謂的“四年計劃”。(其實1933年之后,德國納粹本身應付大蕭條的方案也有相當成效。不過由于某些原因,納粹的成功未引起國際間同樣的重視,我們在下章將有所討論。)2為什么資本主義經濟在兩次大戰之間陷入困境?這個問題的答案主要在于美國。歐洲經濟蕭條的責任,也許有一部分可以歸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交戰諸國身上??墒敲绹谋就吝h離戰火,后來雖成為決定勝負的主要因素,參戰時間卻極為短促。更有甚者,美國經濟不但未因大戰受損,反而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般,深得戰爭之利。1913年,美國事實上已經成為全世界經濟最強大的國家,工業生產量占全球總量三分之一以上,僅次于英法德三國的總和。到了1929年,美國已經占據全世界經濟總量42%以上;而英法德歐洲三大工業國家的總和,卻只有區區28%(Hilgerdt,1945,Table I.14)。這個數字變化實在驚人之極。具體來看,1913~1920年間,美國鋼鐵產量增加了四分之一,世界其他地區卻減少了約三分之一(Rostow,1978,p.194,Table III.33)。簡單地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在各方面都已成為首屈一指的經濟強國,不亞于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再度稱霸的地位。只有經濟大蕭條期間,美國的領先優勢才暫受重挫。

更進一步來看,大戰不只強化了美國作為世界主要工業生產國的地位,同時也將它變成全球最大的債權國。戰爭期間,英國為應付戰爭支出,不得不變賣許多海外資產,而它在全球的投資額損失了四分之一,其絕大部分在美國。法國損失更重,幾乎達半數,多數源于歐洲的革命及殖民地崩潰所致。而美國呢,戰爭初起,尚是個債務國,到了戰事結束,卻搖身一變成為國際主要的債權國了。同時由于美國的海外業務多集中在歐洲及西半球(當時英國仍是亞非地區最大的投資國),美國對歐洲的影響自然是舉足輕重的。

總而言之,要了解世界經濟危機,必須從美國著手。美國畢竟是20年代最大的出口國,同時也是僅次于英國的第二大進口國家。至于原料與糧食的進口量,美國更包辦了15個最商業化國家進口總數的40%。難怪蕭條大風一起,必需品類如小麥、棉花、白糖、橡膠、蠶絲、銅、錫、咖啡的生產國首當其沖,一敗涂地(Lary,pp.28~29)。作為主要的進口國家,同樣,美國也成為不景氣下最大的犧牲者。1929~1932年間,美國進口量跌落70%,出口量也以同樣程度銳減。從1929年到1939年,世界貿易額縮減了三分之一,美國出口則幾乎暴跌一半。

這并不是說,歐洲即能脫去導致蕭條的責任,而事實上,歐洲方面的問題多是因為政治因素。巴黎和會(1919年)對德國索取數額未定的巨額賠款,以補償戰勝國戰費及戰爭損失。為了替這項賠款的正當性找借口,和約中還特別加上一條“戰爭罪”(war.guilt)款項,將大戰的責任全部推到德國頭上。而這種“罪在一國”的欲加之罪,不但在歷史上站不住腳,反而加速促成德國民眾國家意識的高漲。至于確切的賠款數字,由于美國認為應依德國付款能力而定,而其他戰勝國——尤以法國為最——則堅持德方須全數負擔;相持之下,只好妥協,最后簽訂的和約中,對賠款的額度沒有確定。協約國要求如此苛刻,主要是為了可以不斷地對德國施加壓力,使其從此一蹶不振;至少法國的心意在于此。到了1921年,賠款數字總算講定為1320億德國金圓馬克,相當于當時的330億美元。如此天文數字,大家都知道德國根本就無法償還。

“賠款”一事,在美國主導之下,引發了無數爭論、危機及斡旋。如今德國固然欠下協約國賠款,協約國本身,在戰時也向華盛頓借了一大筆債。美國希望兩者并作一道解決,自然惹得友邦非常不高興。戰勝國索賠的數字,高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幾乎等于1929年全德總收入的1.5倍。而協約各國對美國的債務,同樣也高得嚇人。英國對美欠債相當于英國全國總收入的一半;法國欠美國的數字則等于法國總收入的三分之二(Hill,1988,pp.15~16)。1924年的“道威斯計劃”(Dawes Plan)規定了德國每年償還的數字;1929年的“楊格計劃”(Young Plan),又將付款表重新調整,并附帶在瑞士巴塞爾(Basel)成立了國際清算銀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出現的無數國際金融機構之先河。(本書寫作之際,這家清算銀行仍在營業。)由于實際原因所致,到了1932年,包括德國及協約國在內,所有的付款都告中止。只有芬蘭曾經償付過對美的戰時債務。

在這里我們不用討論得太詳細,可是有兩件事卻不能不予注意:首先,年輕的凱恩斯曾發表一篇論文,強烈抨擊巴黎和會的決議,他的看法的確很有見地。凱恩斯本人曾是英國出席和會的低級代表之一,在這篇名為《和平對經濟的影響力》(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一文里,凱恩斯主張,德國經濟若不恢復元氣,歐洲勢將無法保證社會穩定,恢復經濟發展及自由文明。法國為了保住本身的“安全”,強制不使德國抬頭,對經濟將具有反作用。事實上,法國也自身難保,根本無力執行自己設下的抑德政策。雖然1923年間,法國曾借口德國拒絕付款,出兵占領了德國的工業中心區。最終,法國不得不接受現實,容忍德國在1924年后分期償付賠款,德國經濟也因此得到莫大的動力。可是其次,德國償付賠款的方式也是一大問題。凡想壓制德國,使其繼續衰弱下去的國家,都強要德國付現。因為可想而知,若讓德國以現有生產或出口所得折現賠付,勢必增強它的生產力,反而對競爭對手不利。事實上,各國共同施壓,強迫德國大量舉債賠款,因此德國賠款來源多為20年代向美國借貸的大筆貸款。從德國對手的觀點來看,這種辦法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使德國深陷債務之中,無力擴大出口,以平衡債務,德國進口量也果然顯著增長。但是這迫使德國以債養債整套做法的后果,我們都已經看見了,最終使德國及歐洲諸國對美國的風吹草動極為敏感。1929年華爾街股票大跌之后,美國對外貸款資源發生危機,可是美國向外出借的能力,早在股市崩潰之前就開始衰退了。大蕭條期間,賠款付款這建筑在沙灘上的架構,一股腦兒全部倒塌。到了最后,付不付款,對德國或世界經濟都無所謂了;付款停止,對德國產生不了任何正面作用,因為其經濟已經完全解體。1931~1933年間,為國際付款所做的各項安排也一一破產。

然而,兩次大戰之間經濟之所以嚴重崩潰,大戰期間及戰后歐洲的分崩離析及政治紛亂,只能為其提供一部分理由。從經濟的觀點來看,可以從兩方面討論。

其一,當時,國際經濟呈現極端不平衡的局面,美國的高速增長,和世界上其他各國根本不成比例。世界性的經濟體系,完全發揮不了作用。因為美國與1914年之前作為全球中心所在的大英帝國不同,前者自給自足,對外界幾乎沒有任何需要。因此之故,美國又有一項與英國不同之處:它根本不在乎國際賬務支付是否穩定,更不會出面維持。而過去英國身為大的出口國家,深知國際貿易是用英鎊結算,所以極其注意維持其幣值的穩定。美國之所以不甚需要他國,是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它對外來的資金、勞動力,以及(相對而言)日常必需品的需求,都較以往任何時候為低,只有少數原料例外。美國的出口,對世界其他地區雖然很重要——好萊塢等于獨霸了全球的電影市場——對本國的重要性而言,卻比任何工業國家都小得多。美國退離世界經濟舞臺中心,對全球影響到底有多重大,這也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不過,美國經濟學家及政治人物顯然深受這類說法影響,認為美國的消極導致了蕭條的發生。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們極力說服華盛頓當局改弦更張。于是1945年后,美國便開始全力擔負起維持世界經濟穩定的責任(Kindleberger,1973)。

經濟大恐慌的緣由,還有另外一種解釋,那就是當時世界經濟產生的需求不夠,不足以維持長期的擴張。我們已經看見,20年代的繁榮現象基礎其實相當脆弱,甚至美國亦然,當時美國農業已經開始不景氣。跟眾人對偉大爵士時代的神話印象相反,一般人的工資并未大幅上升。到了景氣末期,最后股價暴漲的幾年,工資甚至開始遲滯不前(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SA,I,p.164,Table D722~727)。當時的現象是,工資落后不動,可是利潤卻不成比例地大幅躍升。結果富者愈富,占有全國資產的一大半。這種情況,在所有自由化市場暴漲時都是如此。工業生產力不斷快速增加,可是大眾需求卻無法配合,趕不上亨利·福特(Henry Ford)最盛時期大量生產的步伐。結果就是生產過剩,投機盛行,接下來引發的便是總體的崩潰了。在此,不論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如何爭論,甚至到了今天他們還在爭辯不休。但是,當時凡對政府政策有興趣的人士,都對需求普遍不足的現象印象深刻,連凱恩斯也不例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伦贝尔市| 金昌市| 沙雅县| 西乡县| 新巴尔虎左旗| 纳雍县| 龙里县| 呼图壁县| 绥棱县| 翼城县| 正蓝旗| 太仆寺旗| 安仁县| 洪江市| 牡丹江市| 栾城县| 修文县| 项城市| 汝南县| 武安市| 沾益县| 潼南县| 梁河县| 思茅市| 抚远县| 拉萨市| 鱼台县| 河南省| 博乐市| 于都县| 门源| 镇平县| 磐安县| 萨嘎县| 新昌县| 林芝县| 朝阳区| 西盟| 资溪县| 赤水市| 八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