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行動篇
- 重來:更為簡單有效的商業思維
- (美)賈森·弗里德 (丹)戴維·海涅邁爾·漢森
- 7111字
- 2015-08-04 13:37:22
在宇宙中留下你的足跡
欲成大事,就要讓自己與眾不同,要在宇宙中留下有意義的一筆,要讓世人知道你在做的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你不必去攻克癌癥,只要沖著有價值的方向去努力,要讓你的客戶說:“這個東西讓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了。”如果你不做這件事了,人們就會覺得不對勁。
同時,做這件事,你還要有緊迫感。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這件事就應該是你愿意畢生而為的工作。難道你愿意終生復制別人的產品或者只是搭配、組合別人發明的東西嗎?你應該創造你獨有的傳承。不要只是坐在原地等著別人來為你做出改變,不要以為你得需要一個大團隊才能做出一番別樣的事業來。
看看網站Craigslist吧,這家顛覆了傳統的分類廣告業務的著名網站,其員工人數只有區區幾十人而已,而公司每年的收入卻達到了幾千萬美元,是互聯網上最受歡迎的網站之一,給整個報刊行業帶來了重大打擊。
馬特·德拉吉打造的德拉吉報道(The Drudge Report),只是他自己一個人運營的一個簡單的網頁而已,然而這個簡單的網頁卻對新聞行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電視從業者、電臺脫口秀主持人以及報社記者都將其視為發掘新故事的“必去之地”。[5]
要做就做舉足輕重的事情,這些小人物發跡于草莽,卻破壞了已經存在了數十年的傳統模式。你也能在自己的行業里做出同樣的壯舉。
撓自己的癢處
想要創造一個偉大的產品或某項卓越的服務,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做你自己想用的東西。設計你了解的產品——你就能很快發現它到底好不好用。
在37signals,我們為自己的業務需要來開發產品。例如,我們需要一個軟件來跟蹤記錄我們和誰交流過、說了什么以及何時需要下一步的跟進。于是我們開發了自己的聯絡管理軟件——Highrise。不需要核心團隊、市場調研,也不需要經紀人。就像是自己覺得身上癢癢了,就自己撓撓。
一旦發明一種產品或服務,你每天就得為上百個微不足道的決策去勞神費力。如果是幫別人解決問題,就會像瞎子一樣在黑暗中不斷摸索。但如果你解決的是自己的問題,希望之光就出現了。你非常清楚怎樣做才是正確的。
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就是一位自產自銷的發明家。當他打掃房間時,發現袋式真空吸塵器總是失靈——灰塵總把袋子里的氣孔堵塞,阻斷氣流。這不是隨便什么人憑空想象出來的問題,恰恰就是他本人的親身經歷。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世界上第一個免紙袋渦卷式真空吸塵器誕生了。[6]
維克·福爾茲(Vic Firth)在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奏定音鼓時,突發奇想要做一只更好的鼓槌。當時市面上賣的鼓槌都不能達到預期的表演效果,于是他就開始在自家的地下室制作鼓槌并進行銷售。然后,有一天,他把一只鼓槌掉在了地上,聽到每一只鼓槌的聲音都不一樣,從那時起,他就開始按照含水量、重量、密度以及音高來配對鼓槌,確保每一對鼓槌都能達到最佳適配水平。結果就有了他如今的產品口號:“絕配的一對。”維克·福爾茲的工廠每天至少要生產85000只鼓槌,市場占有份額達到62%。[7]
田徑教練比爾·鮑爾曼(Bill Bowerman)認為他的隊員需要更好、更輕的跑鞋。于是他走出訓練場,在工作室里嘗試著往家用蛋奶烘餅模具里注入橡膠,耐克最著名的鐵模鞋底便應運而生了。[8]
這些人解決了自己的燃眉之急,同時也發現了他們的需求背后隱藏著一片巨大的市場,這就是你應該去做的。
自產自銷的好處還在于,你可以快速直接地評估產品的質量,而不需要去了解別人的反饋意見。
玫琳凱化妝品的創始人玫琳凱·瓦格納(Mary Kay Wagner)就是通過親身使用才確定她的護膚品的質量是一流的。她是從一家本地的美容師那里得到這個產品的,這位美容師在家調制秘方,專為患者、親屬和朋友服務。當這位美容師過世后,瓦格納從這家人手里買下了秘方。她不必組織測試團隊來試用產品,也無須做任何市場調研,只要看看自己的皮膚就好了。[9]
這種“解決自己實際問題”的方法最大的優勢就在于能讓你愛上自己的產品。你十分了解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其價值所在。除此之外別無他途。畢竟你(很有可能)會為這件事奮斗很多年,甚至付出余生,所以,最好還是做自己真正關心的東西。
著手做點什么
我們身邊總會有這樣的朋友,自怨自艾感嘆命運不公:“我對eBay(易貝)早有創想,可惜當初沒有下手,否則我現在也是個億萬富翁了!”這個邏輯很可悲,也很虛妄。你頭腦中有eBay的創意和你實際去創建eBay那是一點關系也沒有的。在你的人生中真正有意義的是你做了什么,而不是你想過什么、說過什么或者計劃過什么。
你覺得自己的想法很有價值?那么就試著把它賣掉,看看能有什么收獲。基本上你什么也得不到。想法如果不付諸實施,那就永遠只能是一個想法而已,每個人都有奇思妙想。
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曾經這樣激勵電影制片人:“找個攝像機和一些膠片吧,隨便拍個什么樣的片子出來都成。”[10]庫布里克明白,當你剛開始一項工作時,你必須開始創造自己的東西。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起而行之。所以,拿起攝像機,灌張唱片,開始拍攝吧。
創意這玩意,價廉物美,應有盡有。最開始的鼓槌音高的創意也不過是業務中幾乎可以被忽視的極小一部分。真正的問題在于你執行的好壞。
“沒時間”不是借口
人們最常用的借口就是:“時間不夠。”他們聲稱自己非常想開一家公司、學習一種樂器、推廣一項發明、寫一本書,等等,但就是沒有時間去做。
拜托,只要你善加利用,時間總是有的,你也根本無須辭職去做什么事情,白天好好上你的班,晚上再來干你自己的私人項目就好了。
把看電視或玩“魔獸”的時間騰出來完成你的創意;把10點上床改成11點上床,我們不是慫恿你通宵達旦或一天干足16個小時——我們要說的是,每周勻出一些業余時間來,就足夠你去做些事情了。
一旦這樣去做了,你就會明白自己的激情和興趣到底是真心實意,還是三分鐘熱度。萬一不成,你照樣回去每天上你的班就好了。不必承擔任何風險,沒有任何損失,只是浪費了一點時間而已,還是挺劃算的。
當你擁有某種極強烈的渴望時,你就能擠出時間來——不管你身上是否還背負著其他責任。事實上,大部分人的渴望并不是那么強烈。于是他們拿時間當借口來進行自我保護。不要再扔出一堆借口來妄圖脫身了,你的終極職責就是讓你自己的夢想成真。
另外,永遠不會有正當其時的時候,你總會覺得要么年紀太輕,要么太老,要么太忙,抑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你總是為找不到完美的時刻而困擾,那么,完美的時機永遠不會出現。
畫沙為界,立場明確
起步之后,你必須一直牢記自己到底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有主見方能成大事,創業并不只是一個產品或一項服務那么簡單。你必須心懷信念,要有主心骨,要了解自己到底是為什么而奮斗,并且要讓世人明白你的信念。
堅定的信念能為你贏得超級粉絲,他們會唯你馬首是瞻,會舍身保護你,他們充滿激情的口碑傳播將勝過世上的一切廣告。
強大的主見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在這個過程中你得解雇某些人,他們會詆毀你,說你傲慢、冷漠。沒辦法,這就是人生,有人喜歡你,就會有人憎恨你。如果你的說法沒有引起任何人的心煩意亂,只能說明你的推廣力度可能不夠。(也可能代表你比較無趣。)
很多人討厭我們,因為我們的產品功能不像競爭對手那么多。因為我們拒絕在軟件中添加他們寵之有加的特色功能,而讓這些人惱羞成怒。然而,對于我們來說,我們的產品所不能處理的和我們的產品所能處理的一樣令人感到驕傲。
我們追求簡潔的設計,因為大多數軟件都過于復雜:太多特性、太多按鈕、太多困惑。我們要做與之不同的軟件。如果我們的產品無法適合所有人,沒有關系,我們愿意為了那些更加深愛我們產品的客戶而放棄另一部分客戶。這就是我們的立場。
如果連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相信什么,那么一切都會成為悖論,你做任何事情都能被人反駁。然而,一旦你的立場堅定了,那么該如何決策就顯而易見了。
例如,全食超市(Whole Foods)堅持向顧客銷售最優質、最天然的有機食品。他們絕不會浪費時間去一遍遍地討論該如何決策。沒有人會問:“我們能賣些含有人造香料的產品嗎?”毋庸置疑,答案非常明確。這就是人們在這家公司買不到可口可樂或士力架的原因。
這種信念就意味著全食超市出售的食物更昂貴。有反對者甚至稱其為“全額支票”(Whole Paycheck),并譏笑那些光顧該食品店的人。但那又怎樣?全食超市的生意照樣出奇地好。
另一個例子是坐落在芝加哥街頭的維尼夾餡面包店(Vinnie’s SubShop),就在我們公司樓下。他們在優質的面包(一種類似于賽百味的夾餡面包)上涂抹自制的羅勒醬,然后出售。想要吃他家的面包,你最好早點兒去。想知道他們啥時候關門?柜臺里的女士會告訴你:“面包賣完了我們就收工。”
真的嗎?“沒錯!我們都是一大早從街邊的面包房進貨,拿最新鮮的面包回來做原料。這批面包一賣光(通常是下午2~3點),我們就關門。我們當然也可以再去進一批面包回來接著做生意。但這批面包就不如早上的新鮮了。如果面包不新鮮,就做不出絕味的三明治。如果不能賣讓我們倍兒有面子的食物,那賺再多錢又有什么意思呢?”
和街頭的普通三明治餐廳相比,你是不是更愿意到這樣一家店里就餐呢?
不可能的宗旨
在“真正堅定立場”和“在宣言書中聲稱自己秉持某種立場”之間,是有天壤之別的。你知道,那些“提供最佳服務”的標語,僅僅是人們做出來貼在墻上的噱頭。這些口號聽上去虛情假意、脫離現實。
假設你站在一家汽車租賃公司里,房間里很冷,地毯很臟,前臺沒有人,然后你看到一張皺巴巴的、貼著剪貼畫的紙張貼在公告欄里,上面寫著公司的宗旨:
我們的任務是提供轎車及商務車出租、租賃、銷售等客戶所需的服務。我們要提供超出客戶預期的服務、品質和價值。
我們將努力贏得客戶的長期信賴。為此我們將為客戶提供承諾的服務,力求公平和誠信,我們愿意為了打造獨特的個性化服務和令人愉悅的客戶體驗而多行一步。
我們將支持員工的發展和個人成長,并對員工的成就和貢獻給予豐厚的回報,以激勵員工努力為客戶提供獨到的服務。[11]
這些“宗旨”就這樣喋喋不休地繼續著,你坐在那里一邊讀著這些廢話一邊尋思:“他們當我是傻子嗎?”紙上的那些東西和現實體驗完全不搭界。
這就好像是當你打電話到一家公司時,接線的是一個語音應答機,不斷地在電話那頭告訴你他們公司如何如何重視客戶。果真如此?那就多雇些技術支持人員好了,不要讓人在電話邊苦等30分鐘后才獲得幫助。
或者一言不發也行,就是別拿一個自動語音應答機來糊弄我,說你們有多關心我。那不過是個機器人而已。一種是真情實意,另一種是被設定成只說好話的機器人,我非常清楚這其中的差別。
堅守某種信念并不僅僅是把它寫下來。不但要相信這種信念,還要讓它成為你的生活方式。
萬不得已不籌資
創業之初的問題之一就是:種子資金從哪里來?人們常常認為需要從外部籌錢。如果你創辦的是一家工廠或是一家餐廳,那么你可能的確需要引進外部資金。但是很多公司根本不需要花這么多錢去鋪設基礎設施——尤其是在今天。
如今我們身處服務型經濟的大潮之中。想要從事服務行業(例如,咨詢、軟件公司、婚慶策劃、平面設計以及數百種其他行業),門檻已經相當低了。如果你想創辦一家這樣的公司,千萬別花別人的錢。
事實上,不管你創辦的是什么類型的企業,都要盡可能少花別人的錢。花別人的錢聽起來很美,實際上是你落入了圈套。理由如下:
失去控制權。花別人的錢就得聽人家的。一開始大家一團和氣,還不錯。但是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你創立自己的事業就是為了聽別人指手畫腳嗎?用別人的錢只會讓你束手束腳。
“套現離場”的想法會壓倒“創建優秀公司”的夢想。投資人想拿回他們的錢——越快越好(通常是3~5年)。一旦合伙人腦子里只想著快點把錢套現出來,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就成了泡影。
用別人的錢容易上癮。再沒有比花別人的錢更痛快的事情了。但是等你花光了再去要時,每去一次,他們就會從你手中多拿走一些股份。
融資都不是好買賣。當你剛剛起步時,在談判中完全沒有優勢。在財務交易中往往舉步維艱。
客戶不再榮登“圖騰柱”。花別人的錢,會使你的事業最終去迎合投資人,而不是客戶。
籌錢極其費神。融資是一件困難重重、耗費精力的事情。得花費數月時間開會討論、研究法律、簽訂合同,等等。這些煩瑣的事情會浪費你大量的精力,而這些時間本來就應該被用于創建偉大的事業。
真的很不值。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聽說那些企業老板對選擇這條路感到后悔不已。他們的融資血淚史大同小異:一開始,你得到的承諾是錢很快就能到位。但是當你開始和投資人以及董事會談判時,你就會有種“可惡!我到底在這干什么?”的感覺。現在是由別人來發號施令了。
在把脖子伸進絞索之前,趕快找點其他法子吧。
你的需求沒有想象的那么多
你真的需要雇10個人嗎,還是先雇2~3個應付當前局面就可以了?
你真的需要50萬美元嗎,還是目前只要5萬或5000就夠了?
你真的需要花6個月時間嗎,還是可以同時進行兩件事情?
你真的需要一間大辦公室嗎,還是可以暫時和別人共用一間辦公室或在家辦公?
你真的需要一個倉庫嗎,還是可以租一個小的存儲室(也可以利用你的車庫或地下室)或是把這部分工作完全外包?
你真的需要投放廣告或聘請公關公司嗎,有沒有其他方法進行推廣?
你真的需要建一個工廠嗎,還是可以讓其他人來生產你的產品?
你真的需要會計嗎,還是可以自己用Quicken[12]軟件記賬?
你真的需要IT部門嗎,還是可以把這部分工作外包?
你真的需要招一個全職的技術支持人員嗎,還是你可以親力親為?
你真的需要開一家零售店嗎,還是可以在網上銷售?
你真的需要漂亮的名片、公司信箋和產品圖冊嗎,還是可以先放棄這些?
現在你明白我的意思了?也許你最終需要去走大手筆、高消費的路線,但不是現在。
節儉不是罪過。當我們推出第一個產品時,是非常節省的。我們沒有自己的辦公室,得和其他公司共用辦公空間。我們沒有一堆服務器,只有一臺。我們沒有做廣告,只是通過網上經驗分享來傳播。我們沒有雇專人來回復客戶郵件,公司的創始人親自答復客戶郵件。一切都運作良好。
偉大的公司基本上都起于微末。你的也一樣。
要成就事業,不能只是創業
啊,創業了!有這樣一種公司,他們在啟動的時候往往備受矚目(尤其是在科技領域)。
創業是一塊神奇的地域,創業的時候,花錢是別人的事情,令人煩惱的收入問題也不會在此時來敗興。你可以在初創時期一直花別人的錢,直到你找到自己的盈利之路。此處不講求經營法則。
這個神奇之地的問題在于,它是個神話。而真相是業務不論新老,都是由相同的市場力量和經濟規則所主導。人們得創造收入、承擔花銷,公司要么盈利,要么倒閉。
有些創業公司會無視這一現實。這些公司的經營者們努力拖延著,不愿意面對那些不可避免的現實,例如,成長、盈利、成為一個真正能夠可持續發展的企業。
任何人如果在創業初期抱著“我們以后會想到辦法賺錢”的態度,他們的創業終將成為笑談。這就好像在開始制造太空船時,自欺欺人地說“讓我們假設地心引力不存在”一樣可笑。無法通往盈利之路的事業不能稱為事業,只是嗜好。
所以,創業之初不要有任何依賴思想。相反,要創立真正的事業。真正的事業永遠與現實的問題息息相關,比如說賬單和員工薪水。真正的事業從創始的第一天開始就要求你去操心如何盈利的問題。真正的事業拒絕創業者用“沒關系,創業嘛!”這樣的借口去掩蓋深層次的問題。一開始就要去做真正的事業,這樣才能大大提高成功率。
破釜沉舟
還有一種說法也十分常見:“你的退出策略是什么?(萬一不成功,你怎么辦?)”甚至在你剛剛準備起步時就會有人這樣問你。一個連事業都沒創立起來的人,就在考慮如何拔腿逃跑,到底在搞什么?至于那么著急嗎?還沒有進去就想著怎么出來,這種邏輯不是一般的混亂!
你會和一個計劃著如何跟你分手的人談戀愛嗎?你會在第一次約會時就寫離婚協議嗎?你會在婚禮當天的早上去約見辦理離婚案件的律師嗎?荒謬至極,對吧?
你需要的是承諾策略,而不是退出策略。你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把項目做起來,而不是如何跳船逃生。如果你的整個策略都是建立在逃跑的基礎上,那么你一開始就不會走得太遠。
那么多有抱負的商人都把希望寄托在賣掉自己的公司上。但是能被收購的可謂少之又少。想要被財力雄厚的大公司看中,賣上一個好價錢?這樣的機會十分渺茫,也許是千分之一?或者是萬分之一?
另外,當你懷著被收購的想法去創業時,你強調的重點就是錯誤的。你關注的是誰會來收購你,而不是如何讓客戶喜歡上你。為這種事情去操心簡直就是大錯特錯。
假設你不接受我們的這些建議,就是要去做這么一個跳板。你創立了自己的公司,然后把它賣掉了,你拿到了一大筆錢,接下來怎么辦?移居到一個小島上整天喝著朗姆酒度日?你真的會滿足于這樣的生活嗎?你確定你更喜歡這樣過日子,而不是去經營一家你真正喜愛并信賴的企業?
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我們常常聽說有些老板賣掉了自己的公司,退休6個月后,又重返市場繼續戰斗。他們懷念那些已經失去的東西。而且,他們再次創辦的企業,往往都不如第一次創辦的好。
不要重蹈他們的覆轍。如果你真的想努力做有奔頭的事,那就不要放手。天上掉下的餡餅不會一直砸在你頭上,不要讓你的大好事業成為別人的嫁衣。
輕裝上陣
一定要輕裝上陣。此時,你正處于最小巧、最輕松、跑得最快的階段。從現在開始,你會在接下來的旅程中背上種種負累。一個物體越大,想要改變它的運行軌跡就越費勁。物理世界中的規則在商業世界中同樣適用。
負擔來自……
·長期合約
·人員過剩
·永久性的決定
·會議
·煩瑣的流程
·資產(物理上和精神上的兼而有之)
·被硬件、軟件和技術“套牢”
·長期路線圖
·辦公室政治
不論何時都不要把以上枷鎖套到自己的脖子上。這樣,你的公司才能保持靈活、易于轉向。變革成本越高,你就越難做出改變。
航母級的公司想要做出改變,得花上很多年的時間。他們說得多、做得少;會議多、實干少。但如果你始終保持輕裝上陣,就能快速做出改變,包括你的整個業務模式、產品、特性設置以及/或者營銷手段,一旦出錯,都能夠很快修正。還能隨需改變優先級、產品組合或關注點。最重要的是,你可以隨時改變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