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與好的社會
- (美)羅伯特·席勒
- 3828字
- 2018-12-27 18:42:01
中文版序
本書的主題與當今中國緊密相關,考慮到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其金融化進程的加快,本書所討論的話題對中國的意義遠大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鄧小平于1978年推動的改革開放的核心意義就在于使中國逐步接納現代化的金融技術。中國經濟的增長得益于幾個方面的變化,包括企業獲得新的自主權,市場可以自由發揮力量,推行績效工資,以及采納其他能夠提高生產率的金融刺激方案等。
中國經濟如果要持續增長,其金融業的體量需要極大地增加,直接或間接參與金融業的人數也要大幅度增加。
剛開始寫作本書時,我更多地考慮為選修我的金融學課程的學生服務,因為他們日后所從事的工作都與金融相關,都將是這個全球化金融經濟圈中的一分子。我在耶魯大學從事金融學教學有25年了,除此之外,我現在還通過“耶魯公開課”這一網絡手段面向世界各地的學生進行教學。我的講座都已經拍成視頻,教學用語為英語,面向公眾免費開放。我知道這個網絡教學手段觸及的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國。
但是這本書的讀者對象應該更廣泛,我希望那些商業人士也能閱讀到本書,任何一個正在謀求金融類職位或者想要跳槽到金融業的人肯定都能從本書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本書描述了諸多與金融直接或間接相關的職業,中國經濟正需要大量的人才填補這些職業的空缺。當今的社會經濟結構從本源上講是受金融的影響而形成的,在這一前提下,每個人都應該更仔細地思考個人行為能夠對整個社會經濟做出怎樣的貢獻。
現實中,中國的金融制度比其他國家顯得更不成熟。上海證券交易所歷史悠久,最早成立于1891年,但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被關閉,直到1990年才重新組建。而在1990年,大多數中國人已經忘記了證券交易所的常規功能,他們先入為主地認為這是一個邪惡的事物,只有經歷較長的適應期之后才再次接受它。
此次金融危機爆發后,許多國家出現了針對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抗議活動,“占領華爾街”等運動蔓延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首府。組織和參與這些抗議活動的民眾似乎和幾代人之前的中國人一樣,對金融制度懷有厭惡的情緒,但是這種情緒很大程度上在當今中國已經消散殆盡。
中國及其真實的發展目標
與“占領者們”的觀點相反,我在本書中主要論證了金融是一門關于目標構筑的學科,是一種研究如何激勵更多人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奮斗的學問,同時也注重研究如何使時間的推移和人員的變化不對追逐目標的努力造成負面影響。這其實也是改革開放的核心意義所在,形成這種局面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直到今天還在不斷地演進。
過程之所以漫長,主要是因為如果想要整個體系運轉良好,必須先培養出許多與之相關的從業者。本書第一部分就著重討論了許多不同的職業,而它們都是與金融業相關的專業崗位。每種職業的從業者都必須接受高強度的教育,同時也要參加關于職業文化和職業標準方面的培訓。在培養這些職業的從業者方面,中國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需要努力追趕和彌補的領域同樣很多、很廣。我在本書中指出,中國人平均每8000人才能享有1位律師的服務,相比之下,每300個美國人就能享有1位律師的服務。并不是每個人都認為美國的律師人數眾多是件好事,其實早就有人提出美國社會過度好訴的負面影響。實際上,由于律師是直接起草金融合約的人,也是監督合約能夠得以執行的人,并且是有能力保護民眾不受金融權力濫用傷害的人,所以律師在金融主導的經濟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律師,民眾可能會先入為主地認為金融機制總是優先回報那些自私和貪婪的人,再加上整個社會的思潮是沒有任何限制因素的,所以我們的社會會變得越來越自私、越來越貪婪。中國還需要更多從事金融顧問業務的專業人士,同樣需要本書第一部分所講到的所有職業的從業人員。
中國民眾對腐敗現象十分擔憂。《中國日報》在中國主要城市的普通居民中開展過多次調查,最近一次就在2012年,這些調查都一致地揭示出腐敗是當今中國面臨的重要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大力發展與金融相關的職業。當中國人均擁有律師的數量和人均享有的金融業服務人員人數提升后,腐敗的現象應該會逐漸消失。
這個過程需要由持續不斷的創新活動推動,所以也注定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照搬照抄其他國家金融領域的辦事理念。考慮到中國獨特的體制、文化背景和發展速度,照抄他國是完全不現實的。從中國領導人采取的行動中也能明顯地看出,他們對這個道理心知肚明。正如本書中多次提到,金融創新要考慮金融和法律制度的復雜性,同時還要消除民眾對金融創新的抵抗情緒,所以創新必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是,如果我們能培養出一群以推動社會良性發展為己任的金融從業者,我們就能夠加快金融創新的步伐。
中國可以借助金融目標構建這個手段實現許多國家層面的目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于2011年發布的指導2011~2015年國家發展的“十二五”規劃中列舉了很多這樣的目標,其中,中國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間,中國的城鎮化率要達到51.5%,要為低收入人群新建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全國高速鐵路總里程要達到45000公里,全國高速公路總里程要達到83000公里。
實現以上目標,需要執行者嚴謹地分配持有的資金,也就是說需要由本書中講到的各種專業人士充當執行者的角色。資金分配的正確性對發展的全局有決定性影響。在沒人愿意居住的城區新建住宅或者在沒人愿意光顧的地區新建商業中心都是錯誤的,建筑物應該是為長遠而建設的,哪怕30年、50年甚至100年之后,都還會有人想要購買它們。鐵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設也要考慮路線途經區域的正確性,建設施工過程中采用的技術的正確性,以及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影響。執行這種計劃,一方面需要中央統一規劃,另一方面需要將具體決策的權力釋放給相關主體,而參與其中的人都需要得到適當的金融制度的激勵。
中國的不平等現象
中國政府宣稱目前推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定義上講,它其實是一種更人性化的制度。但是,如果中國政府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那么這些人積攢的大量財富又該如何使用呢?
《福布斯》雜志曾經編制過中國富豪榜,榜單顯示中國已經有115位資產超10億美元的富翁,人數僅次于美國。
中國境內不平等現象的加劇使民眾開始對剛剛取得金融化變革的經濟體系和高速的經濟增長產生了擔憂,但其實不平等現象的加劇并非新經濟體制發展的必然結果。與此截然相反,社會金融化程度越高,不平等程度越低,原因在于金融本身起到管理風險的作用,對風險的有效管理應該帶來降低社會不平等程度的效果。
總部位于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于2010年發布了一份關于中國經濟的研究報告,報告中稱中國的經濟不平等現象在過去多年間一直不斷擴大,但是在最近幾年呈現出保持現狀,甚至不平等差距縮小的情況。這種改善的出現一方面得益于社會保障項目的改進,另一方面得益于人口的跨省流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但不論中國還是其他國家,對于未來經濟不平等現象加劇的風險都不能掉以輕心。世界的變化異常迅速,全球化趨勢迅猛襲來,我們隨時都可能遇到新的挑戰。同時,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計算機和改良版機器人正在逐步取代許多原本需要人工進行的勞動。如果在這些變革的基礎上再考慮中國經濟發展的高增速,那么未來經濟不平等到底會演化到何種程度還真是一個捉摸不定的問題。
與其他國家一樣,中國也應該從現在開始建立一些基礎性經濟制度,以防未來經濟不平等現象持續惡化。未來發展中有一部分不過是簡單地延續目前的趨勢,繼續改善金融和保險制度,以此減輕不平等的程度。其他一些受金融理論啟發但需要由政府執行的措施,比如說本書中建議的編制不平等指數等,也是中國急需制定的措施。
中國的慈善事業
隨著其經濟實力的增長,中國也必須下定決心培養一批獨立的慈善機構。和某些人妄稱的情況不同,中國并不是一個沒有慈善傳統的國家。根據基金理事會組織的一份評估報告,中國“百年以來都有慈善和互助的傳統,不過其影響局限在社區、宗族或親屬之間……但大多數非營利性組織都是一家或多家政府機關創建、組織并管理的,所以它們缺乏獨立性和運營能力”。除此之外,根據他們的說法:“大多數中國人都因為社區、工作單位或自己所屬政治團體的要求而參與志愿者活動,志愿者中只有15%的人是出于自身意愿而無私奉獻的。”
我在本書中提出一個主張:對自己家人和自己身處的社區所行的善舉也應被算作真正的慈善,也應該在社會中極力提倡。在倡導慈善時,我們應該注意擴大慈善義舉覆蓋的范圍,也應該倡導慈善源于個人的主動意愿。
政府不應成為慈善捐贈的主導力量,真正能使慈善事業蓬勃發展的是人們的創意和同情心,而且也必須是人們自覺自愿的捐贈。中國香港的慈善傳統歷史更悠久一些,或許正是因為香港推行市場經濟的時間更長,正好也為中國內地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范本。
最近幾十年里剛剛成長為億萬富翁的中國人也不應該一門心思地打造家族王朝。繼承得來的財產易招人怨恨,人們通常都認為富二代是沒有資格享受巨額財富的人。中國人對自己歷史上仇富情緒帶來的危害應該有清晰的認識,所以他們應該盡最大的努力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中國新生的富人階層與其他國家的同類人群一樣,他們都應該擴展自己的視野,認真思考自己如何為社會良性發展多作貢獻。他們作貢獻的對象可以是自己的祖國,也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畢竟全人類都是國際化大家庭的成員。
如果經濟的發展不能推動社會、文化、科學或者藝術方面的進步,那么就算不上成功。我嘗試著在本書中強調這個觀點,同時也強調了能夠推動這些進步的不同金融制度的設計開發方式。為了未來能形成一個理想的金融社會,中國必須將培養范圍更廣、包容性更強的慈善文化作為主要任務抓緊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