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在為誰工作(1)
書名: 只為成功找方法 不為失敗找借口作者名: 龍小語本章字數: 4922字更新時間: 2015-06-15 09:31:25
有一個乞丐,因為上了年紀行走不便,乞討所得已很難讓他將生計維持下去。一天,他遇到了上帝,極力請求上帝滿足他三個愿望,上帝欣然答應。
乞丐的第一個愿望是變成有錢人,上帝立刻滿足了他。成為有錢人后,乞丐覺得自己年老體弱,便說出了第二個愿望:年輕40歲。上帝揮揮手,老乞丐變成了20多歲的小伙子。乞丐興奮極了,心想自己現在又年輕又有錢,如果一輩子不用工作就更好了,便對上帝提出了自己的第三個愿望:一輩子不用工作。上帝又答應了他。于是,乞丐立刻又變回了原來的他——一個整天在路邊街角乞討的又老又臟的乞丐。
乞丐不知發生了什么事,驚嘆道:“這是為什么?我怎么又變回原來的樣子了?”
上帝說:“工作是我能給你的最大財富。想一想,如果你什么都不做,整天無所事事,給你再多的東西又有什么用?你再想一想,你沿街乞討這么多年,見過幾個不工作的富翁?你想一輩子不工作,你有什么權利擁有那么多財富?”
乞丐聽后嗚咽著說:“可是我不想一無所有。”
上帝說:“你已經將我賜予你的最大恩賜都扔掉了,你只能像以前一樣一無所有了。”
這是個頗有寓意的小故事,其現實意義在于告誡人們不要忘記生存的根本。雖然我們不會像乞丐那樣貧窮,也不可能像乞丐那樣愚蠢地去渴望成為有錢的閑人,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有過不勞而獲的念頭和過上安逸生活的欲望。這種想法的本質就是輕視勞動,忽視工作在生命中的價值和重要性。
現在,有很多人認為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只能勉強維持生活,在人生事業上無足輕重。正是這樣的態度嚴重地限制了他們的人生價值的實現,阻礙了他們事業的發展。他們置身于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之中,雖也將工作當成一種必需,但卻認識不到工作的真正價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苦勞作不過是為了生計。他們輕視自己的工作,對工作敷衍了事,總把心思放在怎樣才能干一件大事來擺脫自己的現狀上。這樣的人怎么可能有大的發展!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剛開始工作就明白了工作的重要性,于是,他們從中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使自己變得充實和富有;而有些人工作一輩子也沒弄明白這一點,于是,他們始終與平庸為伍,精神和物質也永遠貧乏。
工作是唯一能讓你致富的事,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我們寒窗苦讀來的知識,我們的應變力,我們的決斷力,我們的適應力以及我們的協調能力,都將在工作這個人生最大的舞臺上得以展示。除了工作,沒有哪項活動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實自我、表達自我的機會,以及如此強大的實現自我、創造價值的陣地。
工作的質量決定生活的質量,這是一個很平凡的事實。不要以為“致富”都是偉大的、讓人津津樂道的壯舉。正確地認識自己平凡的工作是成就輝煌的開始。如果你以“養家糊口”的心態對待工作,每天被動地、機械地、三心二意地工作,同時不停地抱怨工作的勞碌辛苦,沒有任何趣味,那么你的環境會自己變好嗎?收入會增加嗎?會有很好的前程嗎?
工作是唯一能讓你致富的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認真對待它吧。
第一、工作對你意味著什么
工作對你而言意味著什么,是一份維持生活的薪水,還是一份成就自己人生的事業?在我們的生活中,工作占去了每天1/3的時間,是我們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人認為工作是為了衣食住行,是生活的代價,是不可避免的勞碌。而有的人則認為工作是實現理想所必需的奮斗歷程,是自己一生的事業。那么,你是出于哪種需求和愿望去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呢?
工作質量決定生活質量
工作對你意味著什么,是一份維持生活的薪水,還是一份成就自己人生的事業?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一同到一個公司工作的人,同樣的工作條件,同樣的起點,幾年后卻產生了巨大的差距。有的人成為公司里的核心員工甚至是中、高層領導,在該工作領域內舉足輕重;有的人卻一直碌碌無為,工作總是不見起色,眼睛整天盯著剛夠糊口的工資,同那些優秀的人一樣早出晚歸,生活的質量卻千差萬別。
誠如我們所知,除了少數天才,大多數人的稟賦相差無幾。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這種差距呢?是對工作的態度。
一個將工作當成生存需求的人,也就是靠工作來“養家糊口”的人。用工作來滿足日常之需當然無可厚非,但是這種沒有任何主動性、迫于無奈去工作的人,其每天考慮的只是做多少事拿多少回報,很難在工作中有長遠打算,因此永遠都是一個平庸者。
一個將工作當成生活保障的人,也就是想有個“鐵飯碗”的人。這種人希望憑借自己的工作,過上比較安穩舒適的日子。雖然他們也能夠勤勤懇懇地工作,但因過于求穩而鮮有創舉和進取之心,最終的結果仍不免流于平庸。
一個將工作當成實現自我價值的人,也就是想通過工作使自己成為“有所作為”的人。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別人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從而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更希望在工作中通過不斷地挑戰自我,發揮出自己的創造性潛質。只有這種視工作為一生的事業的人才能避免流于平庸,也只有這種人能夠最終實現自身的價值。
一位名人曾經說過:“一個人在選擇怎樣度過自己的某段時間時,都是賭徒。他必須用自己的歲月做賭注。”其實人生的任何一次選擇都像是一場賭博,而且賭注無一例外地都是自己的生命,只不過正確的選擇會在損耗生命的同時收獲生命以外的東西,錯誤的選擇則只是在耗費生命。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人選擇怎樣去工作,其實也就是選擇了怎樣去生活。因為生活的好壞與工作的得失向來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個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的人,所能得到的“獎賞”自然可以大大提高他的生活質量和人生品位;一個在工作中抱著“養家糊口”或者只想有個“鐵飯碗”的人,所能得到的薪水也只能勉強維持生活現狀和基本生計。何況,工作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占去了人一天中1/3的時間,假使一個人24歲參加工作,到60歲退休,工作至少將占去他生命的1/3。在這占去生命1/3的工作時間里,如果始終找不到一個正確的工作態度,從工作中只得到厭倦、緊張與失望,那么生活的痛苦可想而知。
小王是某公司的一名銷售員,每天早上鬧鈴一響,便從床上掙扎著爬起來,腦子里第一個感覺就是:痛苦的一天又開始了。她早飯也顧不上吃,便匆匆忙忙地擠上公交車向公司趕去。剛跨入公司大門,連洗手間都沒來得及去,就被經理叫去會議室布置工作……一天的痛苦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小王上午拜訪客戶,一連遭到拒絕和冷遇,心情壞到了極點,仿佛世界末日到了。下午四處轉了轉,等到下班后回到公司胡亂在工作報表上畫了幾筆,便草草交差了事。回家后一看日歷,總算又過了一天!想出去吃飯,錢包里的錢已所剩不多,想到距離上個月發工資只過了半個月,止不住地唉聲嘆氣。
小王將工作當作生存的需求,從來不花時間學習,思想消極,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從來不好好去研究自己推銷的產品和競爭對手的產品,從來不反省自己和公司那些優秀員工間的差距,不知道自己一天都在做什么,不去想為什么會遭到客戶的拒絕和冷遇,不在工作中總結經驗教訓,每當朋友問起,只會說“單位不行”、“現在做銷售哪有那么容易”、“唉!混一天算一天唄”……
到了月底一發工資,小王看著一起進公司的員工越拿越多,自己卻越拿越少,臉上掛不住了。在經理的明為鼓勵實是指責的話語下,她很生氣地炒了老板的魷魚。如此,幾年內換了五六個公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時間就這樣流逝了。結果年齡越來越大,越來越缺少從零開始的資本,最終一事無成。
很多企業都可能存在小王這樣的員工:他們每天按時上班、下班,每天早出晚歸、忙忙碌碌,卻不能及時完成工作,同時也很難盡職盡責。對他們來說,工作只是一種應付,上班應付、加班應付、上司分派工作任務時應付、工作檢查更要應付,甚至回到家中也在想怎樣去應付第二天的工作。像這樣的員工怎么可能有出色的成就呢?像這樣的人怎么可能過上高質量的生活呢?
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曾說過:“無論在什么地方工作,員工與員工之間在競爭智慧和能力的同時,也在競爭態度。一個人的態度直接決定了他的行為,決定了他對待工作是盡心盡力還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現狀還是積極進取。態度越積極,決心就越大,對工作投入的心血也越多,相應地從工作中所獲得的回報也就越多。”
1872年,一個醫科大學畢業的應屆生面臨擇業問題,心中煩惱不堪:像自己這樣學醫學專業的人一年有好幾千人,面對殘酷的擇業競爭,該怎么辦?
爭取到一個好的醫院就像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難上加難。這個年輕人沒有如愿地被當時著名的醫院錄用,而去了一家效益不怎么好、自然也不怎么出名的醫院。可這沒有阻止他成為一位著名的醫生,并創立了世界馳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
他就是威廉·奧斯拉。他在被牛津大學聘為醫學教授時說:“其實我很平凡,但我總是積極地工作,腳踏實地地干活。從一個小醫生開始,我就把醫學當成了我畢生的事業。”
對工作有崇高態度的人可以把“卑微”的工作做成偉大,而缺乏事業心的人則把崇高的工作做成卑下,影響一個人的因素是什么?是這個人的學歷還是這個人的工作經驗?是這個人對工作的態度。
任何一家有理想和目標的公司,都會有一種競爭的機制,不會讓那些碌碌無為的庸人長期在公司混日子。任何有事業心、有責任感的人,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現代社會中,也不會讓自己長期待在某個平庸的角落。
《把信帶給加西亞》的作者在書中這樣寫道:“我欽佩的是那些不論老板是否在辦公室都努力工作的人。這種人永遠不會被解雇,也永遠不會為了要求加薪而罷工。這種人不論任何事都會有收獲。他在每個城市、鄉鎮、村莊,每個辦公室、公司、商店、工廠,都會受到歡迎。”
不要以為“事業”都是偉大的、讓人津津樂道的壯舉。正確地認識自己平凡的工作就是成就輝煌的開始,也是你成為出色雇員最起碼的要求。如果在平凡崗位上我們以敷衍的態度對待工作,每天被動地、機械地工作,同時不停地抱怨工作的勞碌辛苦,沒有任何趣味,那我們的環境會自己變好嗎?收入會增加嗎?會有很好的前程嗎?
當然不會!這樣做的話,我們就只能永遠做等待下班、等待工資、等待被淘汰的那種為工作而工作的人。
我們左右不了變化無常的天氣,卻可以適時調整我們的心態。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假如你非常熱愛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非常討厭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地獄。因為在你的生活當中,大部分時間是和工作聯系在一起的。不是工作需要人,而是任何人都需要工作。你對工作的態度決定了你對人生的態度,你在工作中的表現決定了你在人生中的表現,你工作中的成就決定了你人生中的成就,你的工作質量決定了你的生活質量。所以,如果你不愿意自己的生活慘淡無味,那就從改變你工作的態度開始吧。
工作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對一個人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工作,無論你在這個世界上選擇什么樣的工作,為什么工作,如何對待工作,從根本上來說,它不是一個簡單的關于干什么事和得到什么報酬的問題,而是一個關乎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的問題。因為除去工作的其他意義不論,工作首先是一種社會創造,創造必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必會使他人受惠,使他人受惠的創造必然使創造者的工作價值得到提升。因此,我們每一個人,所從事的工作不僅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問題和事業理想,同時也是在為社會、為他人創造價值。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尼爾·卡尼曼是一位美式足球的鐵桿球迷,他從不錯過每年1月份的季后賽。美式足球比賽時間為一場60分鐘,其實并不算長,但同其他球賽一樣,其中少不了犯規、換場、中場休息、傷停補時、教練叫停等,這樣要耗費很多時間。花這么長的時間在電視機前看比賽,尼爾·卡尼曼感到很浪費時間,甚至產生了罪惡感。然而,球賽又不能不看,因此為了在心理上找到平衡,他準備在看球賽時給自己找點兒事干。
于是他在后院撿了兩大桶核桃,放到客廳里,一邊看電視,一邊敲核桃,這樣忙碌著使自己不至于閑著無事,心理自然安定了許多。
可尼爾·卡尼曼邊看球賽邊敲核桃時,腦子里突然冒出了一連串的問題:為什么自己長時間坐在電視機前無事可做會有罪惡感?為什么自己這么一會兒沒工作就心里不踏實?
尼爾·卡尼曼在不斷地敲核桃的過程中悟出了一個道理:社會贊許工作,工作不僅對個人有好處,對其他人也有好處。如果一個人飽食終日而無所事事,那么除了關乎他自己的得失之外,別人也無法享受他從事生產帶來的“交換價值”。
尼爾·卡尼曼由此得出一個觀點:社會對工作賦予道德上的正面價值,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