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第一天的夢想(3)
- 在艱難的世界里全力以赴:馬云的14堂心理能量課
- 斯凱恩
- 3457字
- 2015-06-12 16:08:28
微軟公司很愿意聘用那些曾經犯過錯誤而又能吸取經驗教訓的人。微軟公司的執行副總裁邁克爾·邁普斯說:“我們尋找那些能夠從錯誤中學會某些東西、主動適應的人。”在錄用過程中,他們總是問應聘者:“你遇到過的最大失敗是什么?你從中學到了什么?”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微軟不計較過程中的失敗,只管最后的成功,因此最后成功的才算數。
我們現在看馬云那么成功,讓人多么羨慕。但在這份風光背后,馬云也經歷了很多失敗和坎坷。也正是因為這些寶貴的經驗,讓他在后來的人生道路上不斷吸取教訓,走向成功。
高考三次終圓大學夢
馬云從小就和別的孩子不同。用他的話說,他的學習成績在班級里從來不是最好的,一般在十幾名,而且數學極差,往往不及格。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這樣的學生往往會讓老師很頭疼。從這里可以看出,至少在小時候,馬云并不聰明。
另一方面,馬云頑皮、好斗的性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學習成績,這也導致了他在整個學習階段成績都不是十分理想。初中升高中的時候,由于成績不佳,他甚至考了兩次,其中一次數學只得了31分,這是馬云人生的第一次挫敗。
馬云在數學方面缺乏天賦,成績極差,可英語卻非常好。而這個特長對馬云的人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英語好,他才能上杭州師范學院外語系,才能在畢業后去了杭州電子工業學院任英語老師,才能創辦海博翻譯社,才有機會去美國,才有機會接觸網絡,也才有了后來的阿里巴巴。多年后,他在面對BBC等世界各大媒體采訪時應對自如,在各地演講時也侃侃而談,表現出來的氣度絲毫不遜色于人,令人頓生敬意。
為什么數學奇差無比的馬云英語卻學得很優秀呢?除了自身的愛好和努力之外,中學時代的一位地理老師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馬云在讀中學時,教地理的一位女老師的教學方式非常有吸引力,講課讓人如沐春風,她經常給學生講自己的一些經歷和故事。馬云和其他同學都特別崇拜這位地理老師。
有一次上課時,這位老師講了一件事,使馬云受益終生,甚至可以說改變了馬云的一生。老師說,有一次她在西湖邊上,幾個外國人問她關于中國地理的問題,她英文很好,自然對答如流。老師總結說,你們要學好地理,不然他們問你的時候,你會給中國人丟臉。這句話成了馬云學習英語的最大動力。
那節地理課上完后,馬云一回家,就特意買了個收音機,每天聽英文廣播,堅持不懈。
那一年的馬云,剛滿12歲。當時,改革開放如火如荼,杭州作為旅游勝地和投資寶地,自然吸引了大量的外國人。借著這個有利條件,馬云一有機會就在街上逮住外國人練習英語。馬云的英語口語就這樣一天天流利起來。
學英語最忌諱的就是一個“怕”字——怕丟臉不敢說,怕丟臉不敢大聲說。馬云就是借著一種“厚臉皮”精神,借著不怕出丑的大無畏精神,慢慢地,從沒出過國的他練就了一口流利并且純正的英語口語,并因此結識了很多外國朋友,這對他的成長大有裨益。到13歲時,馬云就能給老外當導游,用自行車帶著老外滿大街跑了。
馬云第一次參加高考,數學只得了1分。他垂頭喪氣,準備去做臨時工。他和又高又帥的表弟去一家賓館應聘,結果賓館錄用了表弟,而他卻遭到拒絕。之后馬云當過秘書,也做過搬運工,后來通過父親的關系,馬云到一家雜志社蹬三輪車送書。他踩著三輪車幫人家把書刊扎在一起,25本成一包,踩10公里路通過火車物流發送到全國各地。
一天,馬云偶然得到一本路遙的《人生》,這本書中的故事給他巨大的觸動。于是,他決定第二次參加高考。暗下決心的馬云開始了艱苦的復讀生活。那年的夏天,馬云報了高考復讀班,天天騎著自行車,兩點一線,在家里和補習班間游走。
然而幸運之神并沒有在第二次高考中眷顧馬云。這一次,馬云的數學考了19分,總分離錄取線差140分。這個結果使得原本對馬云上大學還抱有一絲希望的父母都覺得他不用再考了。
1984年,20歲的馬云第三次參加高考。馬云記得,高考前,一位姓余的數學老師對他說,馬云,你的數學真是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著寫。
馬云的表現讓余老師大跌眼鏡。考數學的時候,靠10個死記硬背的公式,他一個題一個題地去套,結果這一套,居然給套出了79分(當時數學滿分是120分,72分及格)。最終,馬云非常幸運地考上了杭州師范學院專科,離本科差5分。更幸運的是這時學院的本科沒招滿人,所以他最終“意外”成為了外語系的一名本科生。
馬云三次高考的經歷告訴我們: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失去了面對失敗的勇氣。不走出失敗的陰影,就會被失敗銷蝕前進的斗志,最終與成功無緣。
因此,遭受失敗的打擊后,要能夠審時度勢調整自我,在時機與實力兼備的情況下再度出擊,勇往直前,直達勝利。只有這樣,才能成為智勇雙全的成功之士。
別人無法拷貝我的苦難
1995~1999年這5年里,馬云經歷了無數艱辛、苦難、挫折和失敗。多少酸甜苦辣,多少淚水和汗水,多少委屈和打擊,回首往事,馬云曾感慨萬千:“5年苦難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別人可以拷貝我們的網站,但無法拷貝我們5年的苦難。”不追溯這5年苦難,就難以探求阿里巴巴成功的原因。
1995年,教師出身的馬云創辦了中國最早的互聯網企業——“中國黃頁”。但第一次創業并不一帆風順,1997年,馬云不得不離開重組后的“中國黃頁”,這是馬云一生中的第一次失敗。關于馬云的離去,外界有很多傳聞,但究竟為什么,直到今天也很難說得清楚。有人假設:如果當初不與杭州電信合作也許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結局。
但與杭州電信合作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1995年,馬云最初搞互聯網的時候,中國還沒有幾個人反應過來,競爭即使有也不是很激烈;但到了1997年,互聯網開始成為各大媒體的熱點,成為新經濟最有力的代表,馬云的“中國黃頁”一夜之間冒出來了許多對手。
當時與馬云競爭最激烈的是杭州電信,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杭州電信注冊資本3億多,馬云注冊資本僅2萬;這也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杭州就這么大一個廟,容不下兩個和尚。杭州電信有著非常好的社會資源和政府資源,馬云一樣都沒有。不僅企業,就是老百姓,也覺得馬云是非正規軍、是游擊隊。
除此之外,杭州電信為了利用“中國黃頁”(chinapage.com)已有的名聲,做了一個名字很近的網站chinesepage.com,也叫“中國黃頁”,分割馬云的“中國黃頁”的市場。
為了活下去,馬云與杭州電信牽手了,1996年3月份,“中國黃頁”將資產折合成60萬人民幣,占30%的股份,杭州電信投入資金140萬人民幣,占70%的股份。后面的結局可想而知,“中國黃頁”被收編了,馬云套現走人。
這次失敗使馬云對資本有了重新的認識,為后來阿里巴巴接受風投積累了有益的經驗。阿里巴巴創建初期,十分需要錢的時候,也是互聯網最瘋狂的時候,在馬云湖畔花園的家中辦公的阿里巴巴員工,會經常接到投資者打來的電話。但馬云拒絕了38家VC(風險投資),原因是他們要求控制阿里巴巴。最終他選擇了高盛的“天使基金”500萬美元以及后來日本軟銀孫正義2000萬美元的投資。
1997年,當馬云離開“中國黃頁”時,外經貿部對馬云說:到北京來吧,來這兒你能干得更好!就這樣,馬云帶了5個年輕人到了北京。馬云在北京租了一個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間,沒日沒夜地干活,給外經貿部做站點,讓外經貿部成為了中國第一個上網的部級單位。
馬云當時做得不錯,外經貿部另立一家公司——EDI(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由馬云組建、管理,馬云占30%的股份、外經貿部占70%的股份,但實際上馬云一個月就幾千元的工資,其他什么也沒有。
時間一長馬云發現很多事在政府的編制里很難做,存在著許多說不清的問題。當時人們都說馬云與外經貿部的合作是中國的“夢之隊”,但事實上是怎么一回事誰也不清楚。
怎么辦?馬云天天思量。留在北京嗎?機會倒是有,比如新浪和雅虎都希望馬云加盟,但馬云發現北京的網絡太浮躁,在這里面很難做成一件事;還在企業里面嗎?馬云已經受夠了;馬云還覺得中國的網絡形式已經在開始發生變化,全世界互聯網高潮馬上就要到來,留在政府里對不起這千載難逢的良機。想來想去,馬云覺得還是南下。
當時馬云只是認為電子商務的主要聚集地不應靠近信息中心,而應靠近企業中心,沒想到這一決定使阿里巴巴得以躲過后來的血雨腥風。
2002年互聯網經濟處于最低潮時,《IT時代周刊》這樣描述了阿里巴巴的脫穎而出:過去兩年,北京的互聯網企業就像電梯從天堂一層層地下落到地獄,幾乎沒有一個互聯網英雄能夠脫離集體瘋狂,也沒有一個能夠逃離瘋狂后的災難。而依托杭州的阿里巴巴如今已無可爭議地成為中國最好的B2B電子商務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