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循濕而流(1)

水總是往濕處流,火總是往干處燒。這是常見的自然現象。

水往濕處流,是因為水與水之間有很大的親和力;而火往干處燒,是因為干處的地方更容易著火。

同類的聲音產生共鳴,同樣的氣息彼此吸引。孔穎達疏:“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於地,先就濕處;火焚其薪,先就燥處。”

《易經·睽》卦中也說:“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意思是:火焰往上冒,池水往下淌;志趣不同的,也可以達到暫時的聯合,就象兩人同床異夢一樣,取得一時的共同相處。

在受到地理及形勢的限制時,從不受限制處獲取利益,對所受限制采取等待(或促使)形勢的轉變的態度。這就是《易·乾》中的道理,雖水火不相容,但仍能暫時共處。而火向干處燒,水往濕處流,與我方和鄰近者乖離的情形相似。在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時,攻取靠近的敵人就有利,越過近敵去攻取遠敵就有害。這就是“遠交近攻”。

“遠交近攻”最初作為外交和軍事的策略,是和遠方的國家結盟,而與相鄰的國家為敵。這樣做既可以防止鄰國時腋之變,又使敵國兩面受敵,無法與我方抗衡。

【引子】

“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各從其類也。”

——《易·乾》

釋義:水向濕處流,火往干處燒,云隨著龍的飛舞而聚散,風隨著虎躍而產生。圣人之興起則能看見萬物的靈性。依從于天的向上發展,依從于地的向下扎根,一切事物各從其類分別互相聚合。就是說物之氣質類似者,必相感應。

【原理】

遠交近攻為“三十六計”第二十三計:“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語出《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遠攻,不亦謬乎?”另見《史記·范睢蔡澤列傳》。

秦國為統一全國征戰六國時,丞相呂不韋向秦始皇建議:與距秦國遠的國家結交。攻打鄰近國家。這一計謀成為秦國兼并六國的總戰略,促使秦國成功統一中國。這一計謀,“攻”、“交”并施,既使秦國不斷邁向其稱霸的目標,又不至于開罪天下,可謂妙不可言,與水道的循濕而流如出一轍。

遠交近攻,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比在外交和軍事中,還要用得多。誅殺開國功臣,貶放權臣,罷免任職長久的將相,起用沒有根基的新人,等等,便是常見的遠交近攻。開國功臣與開國帝王并肩戰斗,出生入死,關系可謂近密,但功臣大都威望很高,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帝王看來,很容易震主,也可能生變,除掉他們,可以增加帝王的安全系數。權臣,任職長久的將相,對帝王來說,都是肘腋部位的危險人物,只有除掉才能防止生變。而起用沒有根基的新人,不可能構成對主上的威脅,所以是安全人物;其次,他們會感恩戴德,盡心盡力效忠帝王;再次,可以撈取諸多好名聲;最后,還能攏絡人心。

社會生活中也充滿自覺或不自覺的遠交近攻現象。“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等俗語,都曲折地反映出遠交近攻的社會意識與愛好。接觸少的,利益沖突就少,不容易產生矛盾。窩里斗,是內部利益沖突的典型現象。

【故事】

循濕而流——范睢助秦統天下

范睢原本是魏國人,家境貧寒。由于沒有錢財去接近魏王,只得先去待奉魏國中大夫須賈。后來遭須賈誣陷,被相國魏齊打得死去活來丟在廁所里。幸虧魏人鄭安平救了他,改名換姓為張祿。不久,秦國使者王稽出使魏國,鄭安平讓他見了范睢,王稽與范睢談話后,覺得他的確很有才能,便設法把他帶回了秦國。

范睢到秦國時是秦昭王三十六年,當時,秦國在南方打敗了楚國,東邊攻破了齊國,又屢次圍困韓、趙、魏三國,形勢大好。因此,秦昭王討厭那些說客辯士,這使得范睢到秦國后一年多時間還沒有得到秦昭王的接見。后來,秦相國穰侯想越過韓國和魏國去征伐齊國的綱壽,借此擴充他在陶的封地。范睢知道后,就寫了一封長長的書信托人呈交給秦昭王,秦昭王讀信后終于同意接見他了。

范睢見到秦昭王后,談古論今,話說天下大勢,分析秦國現實,深得秦昭王信服,兩人談得十分投機。話到關鍵處,范睢說:“現在穰侯想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齊國的綱壽,這是極不明智的。”

昭王正為此事舉棋不定,聽范睢一說,連忙問范睢的理由。

范睢陳述說:“如果秦國出兵太少,根本就打不了齊國,如果出兵過多,又害怕國內空虛。何況,現在韓、魏兩國對秦國本來就不夠親善友好,你還要越過他們的國土去攻打齊國,這妥當嗎?從前齊國曾南征討伐楚國,破楚軍,殺楚將,又占領了方圓千里的土地,可最終卻沒有得到這些土地的一尺一寸。這是為什么呢?難道是齊國不想得到這些土地嗎?當然不是。那是因為形勢所迫,使他們不得不放棄。因為各國諸侯見齊國遠征楚國,疲憊困乏,就乘機聯合起來進攻齊國,使齊國顧此失彼,大傷元氣。齊國失敗的原因,正是由于它討伐楚國而使韓國和魏國得到了好處。這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把兵器借給強盜,把糧食送給小偷,豈不是荒謬之極的行為嗎?”

昭王覺得范睢說得完全正確,便進一步問范睢該怎么辦。

范睢說:“以在下的看法,大王不如遠交近攻,即交好遠方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這樣,占領一寸土地就得到一寸土地,占領一尺土地就得到一尺土地。而不會像穰侯想做的那樣,舍近求遠,得不償失。”

昭王聽后茅塞頓開。接著,范睢又為他描繪了控制韓魏以威懾楚趙,制約楚趙以威懾齊國的藍圖。昭王于是拜范睢為客卿,發兵攻打魏國和韓國。秦昭王四十一年,又拜范睢為相,封應地,號為應侯。

以后多年,秦國一直采用范睢遠交近攻的策略,從秦昭王到秦始皇,終于先后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而統一天下。

古人云:“混戰之局,縱橫捭闔之中,各自取利。遠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結;近著交之,反使變生肘腋。范睢之謀為地理之定則,其理甚明。”

作為軍事和外交上的策略,遠交近攻的作用在于分化或防止敵人聯盟,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所以,遠交并不是永久和好,而是權宜之計,是為了避免樹敵過多而采取的手段。簡單說,遠交是為了近攻。近攻的目的一旦達到,原來遠交的對象就會變成新的近攻目標。如此循環注復,各個擊破,步步兼并,天下也就統一于我了。這與水道的循濕而流是同一個道理。

遠交近攻是囿于地理空間的限制而生發出的軍事和外交策略,因此,隨著現代軍事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尤其是核武器的使用,遠交近攻的思想雖然仍可借鑒,但卻不可能成為左右戰爭的決定性因素了。相反,意識形態的標準,即政治的標準,往往壓倒遠和近的標準而成為交或攻的決定性因素。

倒是在生活中待人處事,遠交近攻的思想仍可以有廣泛的運用,凡事總有輕重綏急,囿于條件暫時不能做到的,實行“遠交”,先放它在一邊,而集中力量“近攻”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一步步接近“遠交”的目標,變遠交為近攻。如此循環往復,逐步獲得成功。

說起來,知識的積累,學業的進修,不正是這樣一個遠交近攻的過程嗎?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古耕虞先生十分推崇戰國時期一個名叫白圭的商人。在一次研討會上,古耕虞發言說:“白圭認為經商必須抓住時機,運用智謀,就如同孫武用兵、商鞅行法。”

其實,早在50年前,古耕虞先生就應用過白圭這一經商思想。當時,中國的對外貿易完全被買辦資本控制著。古耕虞的“古青記”豬鬃公司屬于民族資本企業,倍受歧視,一時斗不過洋行買辦。

古耕虞細細思索:近攻不能得手,何不遠交。他經過一番努力,終于與美國號稱“豬鬃大王”的孔公司掛上了鉤。孔公司總裁杰克先生決定向“古青記”豬鬃公司提供100萬美元的循環信用貸款。正是依靠這100萬美元,“古青記”的出口豬鬃不僅質優而且價廉,在與洋行買辦的競爭中占居優勢,成為中國獵鬃出口貿易的主要經營者。

然而,市場上沒有永久的朋友,幾年以后,美國孔公司想甩開“古青記”豬鬃公司,獨霸世界豬鬃市場。古耕虞為此親赴美國,與孔公司打了一場面對面的近戰。憑著“古青記”豬鬃的良好質量,古耕虞與美國另一家公司建立了新的合作關系,組成了雙方聯營的“海洋公司”。

古耕虞通過“海洋公司”,在美國金融界籌集到更多的低息信用貸款,使“古青記”的豬鬃在美國市場的占有份額逐年增加。孔公司對此只好望洋興嘆了。

古耕虞精于水道循濕而流的謀略,做豬鬃生意時運用了遠交近攻之計。他近攻國內的洋行買辦,遠交美國的孔公司。遠交的成功使他一舉消除了“近敵”——洋行買辦的競爭威脅。這樣,以前的“遠敵”——美國孔公司變成了頭號敵人。古耕虞又運用水道循濕而流的計謀擊敗了孔公司,在世界豬鬃市場站穩了腳根。

循濕而流——船工河底撈石獸

宋朝的時候,滄州之南有座瀕河的古廟,因為年久失修,一場暴風雨后倒塌了,廟前兩只石獸也倒在河底里。很多年過去了,廟里的和尚們四出云游,化緣籌款,準備重造大廟。

大廟終于建成了,可是廟門的石獸一時卻請不到高明的石匠重新打制,和尚們便懸賞,請人到河里去打撈原先的兩只石獸。可是船工們打撈了好幾天,連個石影兒也沒撈到。人們搖搖頭,都說道:“這兩只石獸一定是給河水沖到下游去了。”

于是,幾個身強力壯的青年小伙子一路撈下去十幾里,花費了十數天,仍然連個石屑粒也沒撈著。大伙兒卻有點兒灰心了,但又總覺得事情太奇怪:石獸又沉又重又大,明明是落在河底里了,總不見得會插上翅膀越出水面飛走吧。

正當大家驚疑不止的時候,當地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說道:“唉,你們也算蠢到家啦!這么又高又大的石獸,有多沉重!怎會在河底里被河水沖到下游去呢?石頭是堅硬沉重的,而河底的土沙是松浮不實的,石獸只會沉陷在河沙里,一定越陷越深,埋在河底深處啦!”

“對啊——”眾人恍然大悟,于是又下船到大廟舊址附近的河里去撈。

有人還在長竹桿上綁上探物的尖鐵棒棒,直往河底深處戳呀,搗呀。可是忙了半個月,還是一無所獲。

這時,有個老船工路過此地,聽說這件事,便笑著說:“你們怎么不全面研究一下河底土沙運動的規律呢?河底的石獸不應該到下游去找,也不應該在落下的地方去找,而應該到上游去找。為什么呢?因為石頭是堅實沉重的,河沙是松浮不實的,石獸沉到河底,微流是沖不動它的,可是不斷沖擊的急流能把攔著它的石頭下面的泥沙漸漸掏空,激流越沖,那空穴越大,等到空穴大得使得石獸失去重心時,石頭必然會翻筋斗似地倒在空穴里。激流又不斷地沖出空穴,石獸又倒翻在空穴里,這樣周而復始地運動,石獸不就是慢慢地溯流而上了嗎?你們不到上游去找它們,反而到下游去找它們,豈非南轅北轍了嗎?”

大家按照老船工的指點,搖著船兒到幾里外的上游去找,果然把那兩只石獸撈到了。

老船工竟然指導眾人在河的上游找到了石獸,這是因為他深通河床運動的規律性、了解地勢的結果,其實也暗合了水道的循濕而流。

著名軍事家孫子非常重視地勢的重要性,在《孫子兵法)十三篇中,除專門寫“地形篇”外,還在多處論述地形的重要性。他認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阻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意思是,在戰爭中,地形對勝負具有絕對的影響力。所以,若想贏得勝利,首先必須充分了解敵情,如地形險阻、遠近等,徹底了解后再戰才能獲勝;如果一無所知就盲目開戰的話,必會戰敗。

他還認為,對地形的了解和運用,在戰爭中占了一半的因素。

利用地理條件靈活作戰、巧勝敵人的戰例不勝枚舉,如:伏擊戰、阻擊戰、地道戰、地雷戰,平原作戰等,都是利用地利之便而進行的戰爭。總之,得地利者可以以弱勝強,失地利者可以由強轉弱。對地形善加利用,與水擇濕而流是一樣的道理。

在商品經銷活動中,地理條件的作用和軍事戰爭中一樣重要,同樣的資金,同樣的經營水平,地理條件優越者可以發財,地理條件差的會破產。所以,有經驗有頭腦的經銷者,要在地理位置的選擇和在不同的位置經營不同的項目等問題上頗費一番腦筋。

希思出身于偏遠的山城,在那里他發明了電爐,但由于當地人的文明程度較低,而難于接受電器,因此他的產品一直未能打開銷路。于是,他毅然告別了家鄉,到工業發達的芝加哥尋求發展,在這個新天地里,他如魚得水,充分發揮其才智和優勢,終于成為電器業的巨子。

循濕而流——康熙平定三藩之亂

除了遠交近攻外,循濕而流還指在兩軍對壘時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主次、緩急之分,有重點打擊對象的。清康熙帝平定三藩,就是抓住主要敵手,各個擊破的。

唐代大詩人社甫曾在他的詩作《出塞曲·前出塞》中寫道:“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詩人用通俗明了的詩句揭示了一個普通而又深刻的韜略——循濕而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积石山| 唐海县| 玛纳斯县| 钟祥市| 博罗县| 遂平县| 双柏县| 个旧市| 砚山县| 公安县| 江安县| 开封市| 横山县| 米易县| 上犹县| 略阳县| 桐梓县| 顺平县| 宁乡县| 通海县| 罗城| 崇信县| 贵州省| 赫章县| 红安县| 白银市| 芦山县| 乌海市| 侯马市| 高陵县| 武平县| 洛阳市| 阳曲县| 全州县| 贵港市| 祥云县| 昌平区| 东宁县| 黄浦区| 华亭县| 额济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