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懂點理財,早日實現財務自由的生活
- 你必須知道的理錢經
- 啟賦書坊編著
- 6729字
- 2015-06-03 21:45:00
在當下通貨膨脹的時期,即使你小心翼翼地花費手中的錢,節省后存在銀行,錢卻在悄然不知地貶值。一則新聞報道說一老婦33年前存入400元,現在能取出835.82元;一位證券業內人士介紹1991年萬科的配股價為4.4元,若當年再添40元,就可以配股萬科100股。持著這100股萬科睡大覺至今,這筆投資的市值將達到152238元(復權價),投資收益為345倍。相比存銀行的收益,真是天壤之別。
時下有句流行語說:“跑不過劉翔,但要跑過CPI。”懂點理財才能繞開財富丟失的陷阱。理財并不遙遠,財富就潛伏在身邊。生活在以錢“生”錢的時代,絕不能再今朝有酒今朝醉了!
你的財富縮水了嗎
在當下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面臨越來越多的競爭與挑戰。在每天專注于應對各種壓力并努力賺錢的時候,你有沒有注意到我們的財富在悄無聲息中偷偷地從錢袋中溜走了?
很多人在困惑自己平日里努力工作且生活節儉,可是生活的壓力卻越來越大,手上的資產不斷貶值。曾經可以買到一套一居室的錢,現在只能買到一個衛生間了;曾經每月的薪水還有些許盈余,而如今卻不夠自己的開銷。
消費支出在不斷上漲,比如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食品和衣服等,價格一路飆升。肉類的價格在2007年是10元/公斤~12元/公斤,到2010年年底,平均價格為27元/公斤~29元/公斤。糧油價格也在不停地上漲,某品牌谷物調和油的價格從40元/5升多一躍上漲到近70元/5升。
而超過80%人的收入的上漲幅度遠遠跟不上這個物價的漲幅,即使一部分高收入人群年輕時不必擔心,但是誰也不敢保證永遠有這樣的好勢頭。
而且你可知道,在高通脹的條件下,或許你今天可以花100塊錢買到50斤大米,而下個月100塊錢只能買到40斤大米了。有一個故事說一個年輕人向老獵人學習打獵的技巧,學成后每天去山里打獵,獲得的獵物夠解決自己吃的同時還有剩余。他將獵物分為兩份,自己每天吃一份;另一份保存在自家的缸里,在冬天的時候這些獵物保存得很好。過年時他賣掉儲存的獵物,換回了過年的年貨,他非常開心。于是之后打回的獵物,依然習慣性地分出一份來保存。天氣一天天變暖,他只是專心打獵。當他有一天想賣掉儲存的獵物時,才發現存在缸里的獵物早已腐爛。這個故事說明什么?說明原來看似沒有變化的東西其實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也在不停地改變。
所以不要無視自己財富的慢慢縮水,要通過努力來改變這一切。要抓緊理財,讓自己的資產保值增值!我們不要學故事里的獵人,將自己的錢存在銀行不加打理,任其在消費水平的上漲和通貨膨脹的背景下一點點地貶值。我們要學會管理錢財,學會通過合理的資產配置與投資來實現財務的自由。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防止自己的財富偷偷縮水。只有早一天“堵上”財富縮水的漏洞,我們的財富才能不斷增長,我們的可理之財才會越積越多。
理財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也許很多人認為,理財必須有大筆的財可理。因此將理財看做是有錢人的事,從不認為理財與自己息息相關。其實不然,理財并不是有錢之后才要做的事,有錢人也并非生來就懂得理財。即使手中的資金有限,同樣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法,實現資產的合理配置。
同學小張在畢業后是一個月收入不足4000元的普通工薪族,然而經過幾年的努力,在同齡的同學還在過著租房打車的生活時,他已經實現了自己有房有車的夢想。小張是怎么做到的呢?原來在剛參加工作時,他就為自己制定了嚴格的理財計劃。例如,每月拿出工資的30%用于強制儲蓄;一部分零存整取;另一部分購買基金定投。這樣在第1年后他就積攢下了第一桶金,第2年他又拿出部分存款購買了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第3年開始將一部分積蓄用于炒股和買國債上。正是通過這些理財方式,小張逐步實現了自己的愿望。可見即使是低收入階層,也可以通過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法來實現財富的增值,理財并不是有錢人的事。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很有道理,聚沙成塔,小錢變大錢都是從開始的“小”做起的。了解小錢的威力,打理好自己的小錢,為自己的將來做好準備。投資并非必須有萬兒八千的,其實富翁的錢還不照樣是從1元起步的,財務自由并非一天兩天就可實現。
而且1000萬有1000萬的投資方式,1000元有1000元的理財方法。大錢與小錢的區別只在于理財方式的選擇,錢少,只是選擇的理財方式有限。既等于沒有,也不等于不能理出大財。只要堅持,靠時間效應,相信小錢也能積累出大財富。
作為收入不太高的工薪階層,如果每月固定將自己收入的一定比例存入銀行,保持不動,就可以為自己聚斂財富打下基礎。這種積少成多的力量在一定時候一定會顯示出其巨大的力量,到那時你肯定更加相信理財并非有錢人的專利!
機會需要等待,理財還得趁早
一個有利的機會不是隨時可遇,我們常常處于等待有利時機的狀態,然而理財不可等待。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須知理財同樣要趁早。
首先,對于年輕人來說,理財規劃就是人生規劃的一部分。確立明確的財務目標,及早認清人生各階段的責任和需求,打理好自己的錢財,是實現未來美滿的人生夢的必要。如果計劃28歲結婚,30歲要小孩,40歲財務自由,那么從參加工作開始就要為自己制訂理財的計劃,例如,為了結婚需要準備婚房,而結婚后就要為即將到來的孩子做準備。孩子出生后需要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而孩子大之后還要考慮到自己的養老計劃,這些理財目標就需要努力工作加上理財行動來實現。
其次,因為很少人能中頭彩,所以決定了財富需要靠“積少成多”的日積月累。因而越早開始積累,到一定時間后積累的財富也就越多。同樣是1000元錢,現在開始積累財富與10年后才開始打理,在退休時所獲得的財富是大不一樣的。
再次,越早理財就能越早獲得更強的生存能力、投資理財的意識與追求財富的觀念,并在資源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現代社會中也就越早地獲得成功。在國外,許多小孩從入學開始就學習理財的知識并接受培訓。國外許多成功人士從小就具有很強的理財意識,并進行了理財活動,如存錢、打工和投資證券等。眾所周知的著名股神巴菲特從幾歲開始就送報賺錢,10歲多一點就開始投資股票,他的成功與其從小就開始的理財活動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而且同樣的錢在不同時期的價值也不一樣,在通貨膨脹的前提下,我們的錢越來越不值錢,所以理財更要提早進行。在這里引入一個概念,即貨幣時間價值,它在財務管理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指貨幣經歷一定時間的投資和再投資所增加的價值。在通脹的前提下,現在的一元錢和一年之后的一元錢能買到的東西不一樣。現在的一元錢能買到一個餅,而一年后也許只能買到半個餅。時期不同,錢的價值也不同,因此早或晚理財的結果也大不一樣。俗話說“時間就是金錢”,我們還等什么呢?
會賺錢≠有錢,錢財需要打理
人們常常羨慕那些收入高和賺錢多的人,也自然而然地認為賺錢越多就越有錢,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曾經身價驚人的世界拳王泰森在過去20年里掙了4億美元,很多人都認為他會是一棵永不倒的搖錢樹。然而2003年8月2日,泰森因拖欠1740萬美元的稅務費及50萬美元的律師費向法庭正式申請破產。
泰森曾經靠著幾場全世界為之矚目的拳壇大戰而一夜之間進賬上千萬美元,這樣的賺錢速度不可謂不快。在泰森的“破產賬目”上記載,他每個月的花銷都在40萬美元以上。在1995~1997年間,泰森在尋呼機和手機費用上的支出就超過23萬美元,生日宴會則花銷了41萬美元,伺候豪華轎車也達到了6.5萬美元。就在其申請破產前,還在拉斯維加斯的一家珠寶店買下了一條鑲有80克拉鉆石且價值為17.37萬美元的金鏈。
泰森會賺錢嗎?當然會,要不他怎能有資本如此揮霍。但是泰森有錢嗎?最后沒有了。為什么?因為他不知道如何打理自己的錢財,所以說會賺錢≠有錢。
從泰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并非會賺錢的人就是有錢人,即使有錢也不過是一時有錢。真正想要成為有錢人還是得理財,這個理財的觀念即量入為出,不要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例如,月薪只有2000元人民幣,卻非要購買蘋果的iPad,這就超出了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
在如何打理自己的錢財上,也許年薪近千萬的遠東商銀個人金融事業群副總經理喻芝蘭的方法可以借鑒。她有一套“三二一”法則,即將收入分配為3份:一份用于現在,兩份用于未來,一份留給自己。每個月首先扣掉“未來”的兩份,然后開始支配其余的4等份。沒花完的錢就存入“未來”的賬戶,這樣做是為了不花掉未來的財富。如果只是用收入減去支出,剩余的儲蓄,則可能悄悄地在花未來的錢而不自知。將自己的財務支出列成表格,看看每一分錢都花到了哪里才能找出錢在哪里,從而制訂相應的財務計劃。
你清楚自己有多少財可理嗎
總認為自己無財可理,其實這只不過是借口。
資產中扣除負債資產,剩下的就是真正屬于自己的資產。它也稱為“凈資產”,其價值稱為“凈值”。理財的第1步即算清凈值,最好每年檢查一次自己的資產,為自己設定凈值的增長目標;同時也要把負債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一般而言,家庭有兩個表,一個是家庭資產負債表;一個是現金流量表。我們通過第1個表來了解家庭資產的規模和流動性等情況,以合理規劃家庭的資產,盡早實現理財的目標。
現金流量表就是在一定時期內現金收入和支出變化的情況統計,通過這個表我們就可看出家庭的存款能力和資產運營能力等情況。
這兩個表能清楚地反映出我們的財務情況,讓你看見自己的可理之財有多少。
理財目標收益率該以CPI為標準嗎
通貨膨脹是當下經濟生活中人人關注的焦點,而CPI(Consumer PriceIndex,消費者物價指數)作為衡量通貨膨脹水平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常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理財講“跑不過劉翔,也要跑過CPI”,戰勝CPI的口號隨處可見,于是理財的人都希望能夠找到一個低風險且能確保戰勝CPI的投資方法。
那么理財的目標收益率該以CPI為標準嗎?
其實,理財的目標收益應該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確定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兼顧收益性、安全性與流動性。如果單純地關注預期收益是否高于CPI,則可能冒很大的風險。
一般而言,如果投資收益率能夠在CPI指數之上,就能保證資產是增值的;相反,就等于負收益,意味著資產縮水。而在當下房價大漲之時,可能跑過了CPI還是不夠的,因為我們的消費中可能投資了很大一部分在房子上。如果房子只是用于自己居住,則就是單純的消費行為。但是統計局則認為CPI中不包括房價,只包括房屋租賃和修繕費用。
因此跑在了CPI的前面也并不就是勝利,可能還會認為資產在縮水,CPI的漲幅可能遠低于房價的漲幅。這樣比較一下,就會認為目標收益率即使超過了CPI還是不夠。
那么理財目標收益率該以什么為標準呢?一般情況下,經過配置后的資產每年增值達到12%~15%是一個合理的范圍,能夠保持資產的穩健,又不會給自己造成太大的壓力。
由此得出,確立一個可以實現的明確的理財目標很重要,有目標之后我們才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勤奮來實現它。當然這也不意味著我們要消極看待資產的縮水,積極投資才是對抗通貨膨脹的有效武器。預期收益率的高低也因人、因時且因市而異,并非都以CPI為參考標準。無論CPI多高,理財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你有怎樣的風險承受能力
任何一種投資理財方式都是收益與風險并存的,通常收益越高,伴隨的風險也就越大。而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這就需要投資者在投資前清楚自己有怎樣的風險承受能力。
為了讓投資者清楚自己的風險承受程度,一些理財網站都有風險承受能力的測試,并在測試后給出風險評估結果與理財建議。小學畢業中學畢業預科/專科學院大學以上若您的所有流動資產加起來(存款、股票例如,低風險承受能力的人,在理財的過程中最好參與一些接近于無風險的投資,如銀行存款等;若風險承受能力較高,則任何有機會賺錢的投資都可以參與。
從這些測試中可看出年輕人的風險承受能力較強,年齡越大風險承受能力也就越弱;同時家庭結構也對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有很大影響。如有了孩子之后孩子需要接受教育等,都需要一個穩定的經濟實力做保證,此時也會讓人的投資風險承受能力減弱。職業關系同樣會對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職業穩定,收入較好,則風險承受能力就相應高一些;如果職業不穩定,收入也一般,則于風險承受能力較弱。另外,市場、公司、經濟和國家等因素都會影響人的風險承受能力,這就需要綜合考慮社會大環境。
在清楚自己能承受多大風險時,多關注一些與投資相關的特殊風險。最好能通過分散投資,減少其中的風險因素所帶來的巨大沖擊,緩解短期的波動。對于風險承受能力弱的人來說,相應地選擇一些收益較低且風險較小的投資。只要能堅持,通過拉長時間的戰線同樣也可以獲得不錯的收益;而對于風險能力較強的人來說,則可以選擇投資一些風險承度較高且收益較大的產品,并且選對投資時機以此來博取最大的收益。
以此看來,在投資前需要做好風險承受能力的測試,以保證自己能夠承受可能出現的風險,提早做好心理準備。
理財的關鍵是配置資產
投資界的一條鐵律是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很多人認為只有資產雄厚的人才需要配置資產,而自己數得清的家底不用配置。其實不然,資產配置的本意就是為了組合不同的資產類別,從而有效規避投資風險并盡量獲取最高收益,所以資產的多少與是否配置沒有多大關系。
要了解如何配置資產,首先要清楚家庭資產的分類。一般來講,家庭資產可分為固定資產和金融資產兩類,固定資產包括房產和藝術品等;金融資產包括股票、債券和基金等。各類資產的收益率和風險呈正相關的關系,也就是收益率越高,風險越大。
之后就是根據個人的情況來配置資產,因為人生的3個階段,即成長期、成熟期和享受期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因而在資產配置時可以考慮為這3個不同階段配置不同的資產組合。成長期一般剛剛進入社會,才開始工作或創業。這個階段人的進取心比較強,風險承受能力也比較強,在資產配置上可以傾向于風險投資方面。風險投資的比例最高可以達到個人總資產的50%,再配置15%的中長期理財產品。由于成長期在個人消費等方面一些必要的花費比較多,所以建議在短期、超短期和活期理財產品方面配置30%的個人資產,以備不時之需。
成熟期的風險投資比例不應超過30%,40%左右的個人資產可以配置到中長期理財產品中,短期、超短期和活期理財產品的配置比例應該在25%左右。
享受期則應盡量控制自己的風險資產,比例不超過20%。可以在中長期理財產品中達到50%的配置,短期、超短期和活期理財產品的配置比例仍然在25%左右。這樣一來,各階段都會剩余5%左右的個人資產。這筆資產可以拿來投資保險,以加強自身的保障。
最后,要做到定期審核投資成績單。對于低風險品種,投資時間越早越好,復利是其最大投資價值;對于風險較大產品來說,介入時間是最關鍵的。例如,股市表現不好時不妨將股票型基金轉換為債券類或貨幣類基金;反之可以轉換回來。及時評估和調整資產配置效果更能夠把握住投資機會,從而提高資產的收益率。
讓錢流動起來生錢
在錢不斷貶值的時代,很多人怕手中的錢貶值,紛紛將存款投入到房地產等不動產中,以期能夠保值。其實,讓錢流動起來也能生錢,比不動產還能回收得快。如果只是將錢存起來,資金不流動,不僅不靈活,還有貶值的風險。而且我們的錢不流動,就永遠只是那些,所得的利息收入很少。當然要讓錢流動起來,也不是不加選擇地隨便投資。投資需謹慎,那么如何謹慎選擇讓錢流動的方式呢?
時下許多銀行都發行了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有中短期和中期的,甚至還有周末理財的超短期產品。如平均3天左右的投資期即可獲得逾1%的年收益率,這種超短期理財產品真正實現了讓錢快速流動的作用。
這些超短期理財產品均具有期限靈活、功能齊全和覆蓋率較高等特點,能夠滿足客戶對資金流動性的各種需求,并且還能夠有效避免當前環境下較為突出的利率風險。因為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是根據其發行時的利率水平來預先設計的,如果投資者購買的是短期理財產品,在產品存續期內央行是上調銀行存款利率,投資者就有機會將資金及時轉換成加息后的新的理財產品。
除了銀行的超短期理財產品,貨幣基金也可作為活期儲蓄的替代品。這是以貨幣市場工具為投資對象的一種基金,具有投資成本低、流動性強和風險小等特點,當前可以作為活期儲蓄的替代產品。而在利率下降的市場環境下,如果貨幣基金的規模小,增量資金的持續進入將攤薄貨幣基金的投資收益,規模較大的貨幣基金不至于有這樣的擔憂;在利率上升的市場環境下,規模較小的貨幣基金則“船小好轉向”,收益率會大幅上漲。
錢的積累不僅僅只是存銀行,這種不靈活的方式只會讓錢在通貨膨脹的時代越來越不值錢,而錢流動起來才是取得收益的關鍵。如同河水一樣,不流動的水只能越來越少,流動的水才能保持水源的長久性。錢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讓你的錢流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