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孝敬父母——孩子受益一生的根本習慣

第一章 做人的好習慣

中國字是智慧的符號,就看這個“孝”字吧,這是一個象形字,上面的“耂”部在甲骨文中表示彎腰駝背的老人,下面的“子”部代表年輕人,整個“孝”字不僅意味著年輕人要照顧老人、服侍老人,還說明上下兩代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千百年來,中國人為什么如此重視這個“孝”字,因為它是家庭和諧、社會安定的根本。而在當今的社會中,孩子逆反、父子代溝、自殺、墮胎甚至殺父殺母等駭人聽聞的事件層出不窮,其根源都是“孝”的落實出了問題。

一個孩子如果能體會父母的辛勞,體會父母對他的期望和愛心,他怎么可能會做出讓父母傷心的事?然而,現在的孩子為什么會離“孝”越來越遠,問題不是出在孩子那里,而是父母沒有教。

一個7歲男孩在一個暑期夏令營中學習了一個月的《弟子規》。夏令營結束后,老師組織了一次活動,主題是讓孩子們分享心得。

當天,孩子們的父母都來了,這個7歲小男孩的媽媽也興高采烈地坐在觀眾席中。小男孩上臺后第一句話就說:“我學了《弟子規》以后才知道,做人原來要孝順!我還沒學《弟子規》以前,每天都想著如何謀害父母。”他的母親聽到這句話非常驚訝,接著淚流滿面,她很難想象這是從自己孩子口里講出來的話。

孩子的話很值得我們深思。很多父母太過于重視孩子的成績和才藝,認為孩子從小在知識上做一個長足的積累以后就會有本事。儒家經典《大學》中說:“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我們教育孩子,也要知道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孩子對父母的孝敬之心,是一個人的根本德行,孩子事業、學業、家庭發展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有沒有一顆孝敬心。

孩子如果對父母沒有孝心,就不會順從父母的意愿;即使孩子以后成立了家庭,也很難把孝敬的好風氣傳給下一代,家庭的和諧又從何談起?

乍一看,孝敬是我們對孩子的期望,但實際上,越懂得孝敬的孩子生活會越幸福。一個能孝順父母的孩子,會喜歡隨順父母,“隨順”就會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孩子必然會是一個隨和的人。同時,孩子從小懂得尊敬父母和老師,他同樣會尊重身邊的人,一個隨和而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很順利,他的生活怎么會不幸福?由此看來,擁有一顆孝心是多么可貴啊!所以,對孩子的任何教育都要從教孝開始。

給孩子“演”出孝敬來

與其說孝敬是“教”出來的,不如說是“演”出來的。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孝養父母、尊敬長輩,是因為他沒有看到我們做父母的如何孝敬自己的祖輩。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公益廣告:一位媽媽給自己的婆婆洗腳,兒子看到了,也顫顫巍巍地端來一盆水,準備給媽媽洗腳。

孩子的世界是純凈的,他從我們這里學習語言和行為,當他看到我們給爺爺奶奶捶背時,“捶背”這個動作就第一次映入了他的視線;當孩子看到我們對爺爺奶奶的態度,他就知道:可以用這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父母;當我們把老人時時刻刻都放在心里,經常去關懷、問候、體貼、照顧時,他就會知道:爺爺奶奶在爸爸媽媽的心里很重要。這種重視本身就在無形中使孩子提起了對長輩的尊敬,同時也使他學會了孝敬。

當然,我們對長輩的尊重和關愛一定要發自內心,不能知道孩子會模仿就假裝做樣子。這種假裝的“表演”同樣會被孩子完完全全學會。

一位媽媽自從明白了要以身作則教孩子孝順后,就想給孩子做個“榜樣”。一天早晨,臨出門時,她當著兒子面給自己的公公鞠了一躬,說:“爸爸,我們走了。”

出門之后,兒子就問:“媽媽,您剛才給爺爺鞠一躬是做給我看的吧?”媽媽啞口無言。因為平日里媽媽對爺爺沒有特別恭敬,媽媽此時的鞠躬,讓兒子感到真的是在“表演”。

所以,我們要用真誠心去孝順自己的長輩,應該做到對父母和顏悅色,切忌說話大呼小叫,更不應對父母發脾氣、使性子。這樣,才是把真實的孝敬傳達給孩子。

建立長幼有序的家庭關系

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備受寵愛,但這很有可能會讓孩子逐漸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壞毛病,那樣根本就談不上孝敬父母了。因此,我們在家中應起到教育、管理和指導的作用,這種教育、管理和指導,首先就是讓孩子明白“長幼有序”。我們要家中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序的家庭關系。長幼有序,就是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家中的長幼次序,明白長輩與小輩間的關系,不能任由孩子隨便顛倒主次,沒大沒小。這樣,孩子才會真正明白孝敬長輩的意義。

讓孩子了解父母持家的辛苦

今天的孩子大都生長在溫室中,我們為他準備好了一切,他從小就衣食無憂,只知道需要什么東西時跟我們說,我們一定會給買,但他卻對我們持家的辛苦完全不了解,不知道我們的錢是怎么來的,不知道我們為了他和家庭的生活付出了多少辛勞。

而我們一般也有這樣的想法,認為養家糊口是我們的事情,與孩子完全沒有關系,所以自然也不會讓孩子知道家里的基本情況。孩子不了解我們的辛苦,自然也想不到要體諒我們。

因此,我們要適當地讓孩子簡單了解家里的基本情況,讓他明白我們持家的不易。同時,還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勞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學著自己照顧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而讓他學會珍惜生活,學會理解父母、心疼父母,從心底感激和敬重父母。

從小事入手,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習慣

孩子的孝心不一定表現在很大的方面,比如,孩子答應將來給我們買好房,讓我們開好車,吃山珍海味,等等。其實,現在聽從我們的教導,參與家務勞動,都是有孝心的具體體現。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從小事入手,逐漸培養孩子孝敬的習慣:我們下班回家,可以要求孩子及時問候、打招呼;吃飯的時候,要孩子幫我們盛飯;我們感覺勞累的時候,讓孩子表現出關心;我們生病的時候,孩子應主動看護照顧;等等。

這里重點說一下“孩子問候”的情況。當孩子第一次關心、問候我們時,如果我們反饋回去的是感謝,那么就會激發孩子關愛他人的積極性。如果父母反饋給孩子的是冷漠,或者讓孩子感覺到他的問候很多余,則會打擊孩子體貼他人的積極性。

一天,一位媽媽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女兒在沙發上玩布娃娃。女兒看到媽媽回來,說了一聲:“媽媽好!”媽媽說:“好。”然后就癱坐在沙發上,閉著眼睛,還在想工作的事。女兒看到媽媽和平常不一樣,就小心翼翼地問:“媽媽,您怎么了?”媽媽聽到孩子問候她,心里涌出一絲暖意,說:“媽媽沒事,就是有點累了,寶寶幫媽媽倒杯水吧!”女兒高興地點點頭,趕快去給媽媽倒水,看到媽媽喝水后的滿足,她又高興地去玩布娃娃了。

不久后的一天,媽媽同樣疲憊地回到家中。這次,女兒什么都沒問,就主動去給媽媽端水。媽媽看到這么懂事的孩子,心中的欣慰取代了滿身的疲憊。

孩子孝敬不孝敬,很多時候要看我們引導的方向是否正確。如果這位媽媽第一次就說:“去去去,玩你的去!”相信孩子下次看到媽媽同樣的境遇,就會趕快走開,不可能想到要給媽媽端茶倒水。所以,我們要想培養一個孝順懂事的孩子,就不能拒絕孩子的問候。

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地去教育、指導和鼓勵孩子,讓他不斷增強孝敬的觀念,逐漸養成孝敬的習慣。

讓孩子體會到孝敬父母時的幸福感

孩子對父母的孝敬應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被當成一種強迫性的任務去完成。我們要明白,只有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圍才能培養出孝順的孩子,威逼利誘或者干脆棍棒拳腳是培養不出有孝敬之心的孩子的。

因此,在孩子表現出孝敬的時候,我們要適時地給予鼓勵或表揚,要表現出欣慰和滿足,讓孩子知道,孝敬這一舉動是讓人感到快樂與幸福的行為,是值得去做的正確行為,讓孩子愉悅自覺地將孝敬逐漸當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從而形成習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恰县| 崇阳县| 万安县| 沈丘县| 东宁县| 桐庐县| 江陵县| 大余县| 邹平县| 崇义县| 胶南市| 奇台县| 湖口县| 夏邑县| 布拖县| 河东区| 永仁县| 顺昌县| 光山县| 澄迈县| 博爱县| 乐山市| 涿州市| 贺兰县| 西盟| 百色市| 双柏县| 那曲县| 郸城县| 琼结县| 桐梓县| 奉节县| 贡山| 上犹县| 太仓市| 吉首市| 海城市| 大同市| 巴楚县| 永靖县| 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