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不做別人眼中的你,選擇做自己
- 你要的幸福,藏在你不愿做出的選擇里
- 崔熙哲編著
- 2338字
- 2015-06-04 00:08:32
在現實生活中,人往往傾向于將別人的言行當做自己行動的參照,極易受到身邊信息的影響與暗示。然而,越是在乎別人的評價,越是喜歡隨大流,越容易感到迷惘,感到失落。其實,無論我們如何努力迎合別人,都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對自己滿意,因此“做真實的自己”就是我們必須具有的勇敢。
雖然選擇做最真實的自己并不容易,但我們仍然要不斷去努力。認清自我,敢于嘗試,勇于冒險,堅定地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生活,這樣才能收獲真正的幸福。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是我們很多人的口頭禪,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很難做到這一點。有個老人買了50年的西瓜,他每次買瓜都要“旁敲則擊”一番。后來有人問他為什么,老人說:“我所知道的是,如果你拿起瓜就走,別人都會像看傻瓜一樣地盯著你?!?
是不是我們也有這樣的習慣呢?其實,這位老人已經為別人活了50年,他一定很累。我們是不是也很累呢?為什么非要在乎別人怎么看呢?
有一位12歲的成績優異的女孩因聚會時被人碰了胸脯,班上謠言四起,女孩終因受打擊太大,服毒自殺……是不是感到非常的滑稽,好像大家都是為別人而活著,而惟獨忘了自己的需求。我們常常要看別人的眼色而做些什么,反過來,還會想當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斷別人的是非。
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別人可以從你身上找到許多是非,你也可以找到別人的是非。不要再為別人活著了,那樣你會感到很痛苦:“為什么我總會有錯,為什么總有人不喜歡我,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好?”整天有這種想法的人,會感到很累。隨大流也許很省心也很安全,用“我們”或“咱們”造句時,總有一種踏實的豪邁感,而用“我”做主語時,你顯然就有點心虛。為什么呢?因為你已經在大流中迷失了自我,總是為別人活著。
有這樣一個人,他一心一意想升官發財,可是從滿頭青絲到白發斑斑,卻還只是個小公務員。他的愿望從來都沒有順利實現過。為此,此人極為不快樂,每次想起來就掉眼淚,沒事時還會以大哭來發泄一下。
別人很奇怪,問他為什么會這樣地難過。好不容易找到個傾訴的對象,剛好給他發泄。他說:我怎么不難過?我年輕的時候,想著自己年輕,干什么都很有勁,而我的上司愛好文學,我便學著做詩、學寫文章。對此,我下了很大工夫,誰知,天有不測風云,等我剛覺得有點小成就時,卻換了一位愛好科學的上司。
于是,我只要再趕緊改學數學、研究物理,對此,我下了更大的工夫。誰知,老天又給我作對,這位上司嫌我學歷太淺,不夠老成,還是不重用我。終于,我等到了第三位上司,就是現在的上司。我意氣風發,自認文武兼備,人也老成了,誰知上司又喜歡青年才俊……我眼看年齡漸高,就要退休了,一事無成,怎么不難過?
這樣的事在現代的社會來說是一個很普遍現象?,F在依舊有很多人在學習著這個人,他們不知道,沒有自我的生活自是苦不堪言的,沒有自我的人生更是索然無味的。
喪失自我是真正的悲哀。要想擁有美好的生活,自己必須做真正的自己,追隨自己的心境。其實,人活著,應該是為了充實自己,而不是為了迎合別人,刻意的迎合對自己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幫助。
一首流傳甚廣的歌很受人欣賞:想唱就唱,要唱得響亮,就算沒有人為我鼓掌,至少我還能夠勇敢地自我欣賞;想唱就唱,要唱得漂亮,就算這舞臺有多空曠,總有一天會看到揮舞的熒光棒……
在人生的舞臺上,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歌詞中寫的那樣“想唱就唱”,但我們要演繹出我們自己的角色,舞動自己的人生,為自己而活。
一位過了不惑之年的老人,很悠閑地走在大街上,從他的面部表情來看,他很快樂。但更讓人奇怪的是:老人嘴唇間有一根白色的小短棒。老人不時地伸手把那白色的小短棒抽了出來,那是一顆圓溜溜的粉紅色的棒棒糖。老人如頑皮的孩子把糖放在眼前端詳了一會兒,吮了吮,又把它塞回嘴里,繼續慢條斯里地踱著步子。也許有人會笑他,但更多的人只會是羨慕,如果能有這樣的心態,想不快樂都難。老人是如此的率性而為,任憑那一份久違了的童真淋漓盡致地凝聚在那一顆粉紅色的棒棒糖上。他活著是為了自己,不會在乎別人的眼光。大街上飛馳而過的轎車在他身邊卷起一片片落葉,那步履輕盈的女學生匆匆從他身邊經過,而他,還是靜靜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老人是幸福的。
而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了我們還沒有經歷過風雨的面子,讓十分難得的機會一再逝去。無數次,我們面對機會,想伸出手去,可為了顧及身份,掩藏了自己的本性,只能在暗地里默默地后悔。為此背著一個十字架,日日遭受良心和道德的譴責。有多少次,我們為了顧忌那些本不該顧忌的一切而猶豫不決、裹足不前、浪費光陰、鑄成大錯……這些全都是為了別人而活,而我們失去的太多太多。
是的,人活于世,不是為別人而活,而是為自己而活。就像一朵長在懸崖上的花,你說含苞待放之時最引人遐思;他說待到怒放枝頭時才是最美,而我卻說等到零落凋謝之時,在枝頭上展現出那一份分外頑強的美麗和勝極而衰的平衡時,才最能打動人心。
竹林七賢中的劉伶喝酒后常在家中把衣服脫光,有一次,他的朋友到他家看他,當看到他那個樣子不禁指責:“你也是讀書人,怎么能這樣呢?”劉伶醉眼迷糊地對他的朋友說:“我以天為衣,以屋為褲,你怎么鉆到我的褲襠里來了呢?”他的朋友不禁為之無語。竹林七賢們的生活還有詩為證:“竹林名士號七賢,魏晉清談說三玄”,“群豕既來且同飲,唯公親知樂管弦”。
古人瀟灑得讓人贊嘆,而生活中的我們為了取得“成功”,所采用的方式大多是對自己的“不擇手段”。豈知,那樣的成功只能是曇花一現,為自己而活才會是成功的最佳方式。
不要總活在別人的眼中,選擇做真實的自己吧!活著就應該為了充實自己,而不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意旨。每個人都應該堅持走自己開辟的道路,不受他人觀點所牽制。我們管不住別人的嘴,但我們可以管得住自己的耳朵和心,勇于追求真我,有勇氣執著走自己路的人才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