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導致虧損的兇手
- 中國股市20年投資智慧
- 李曉偉
- 9561字
- 2015-06-08 15:41:11
風險是來自于你不知道你在做什么。
——沃倫·巴菲特
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成立的前提是,人要善于尋找和剖析失敗的原因,不斷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以免重復原有的錯誤。假如固步自封,不敢坦誠地面對失敗,勢必掉進“好了傷疤忘了疼”的陷阱中。愚者和智者的主要差別在于,智者能從錯誤中學習,而愚者則不會。古人講,一日三省吾身。對投資者來說,懂得自我反思是成功最重要的素質。
股市能實現“一夜暴富”嗎?
在股市里,很多人算過這樣的賬:投入10000元,假如每天賺1%,4年后將變成209591556.4元。光看數字的變化,想想都讓人熱血沸騰。但學過概率的人都知道,該命題只存在理論上的可能,屬于異想天開。邏輯如下:
假設您是股市里空前絕后的短線天才,每天賺1%的概率高達98%。那么,連續4年都賺1%的概率是六億分之一,是雙色球中頭等獎概率的三十三分之一。
筆者曾在某網站作過調查。在股市里,年均收益率最少多少才滿意?A、6.8%;B、17.5%;C、30%;D、50%;E、100%。
在近5000名受訪者中,有過半選擇C,其余大多選擇D和E, A、B選項幾乎無人問津。最不可思議的是,在調查網頁的留言板中,許多人以每月為目標,希望月度收益率達到10%。
調查結果顯示,多數投資者都希望在股市里“賺快錢”。盡管心情可以理解,但它是否符合客觀事實呢?
杰里米·西格爾在其經典著作《股市長線法寶》中提到,三位英國經濟學家驗證了16個國家1900年至2006年股票市場的年實際回報率,其中比利時股票回報率最低,僅為2.7%左右,瑞典、澳大利亞相對較高,約為8%。從世界歷史看,在過去兩個世紀中,排除通貨膨脹因素后的股票回報率約為6.8%,假如考慮到每年3%左右的通貨膨脹,股票年名義回報率大概在10%左右。
中國股市自1990~2009年,除去通貨膨脹影響,年實際回報率在11.19%附近。但如果略去1990年、1991年、1992年市場瘋狂上漲的非正常情形,自1993年算起,年實際回報率則驟然下降至3.94%左右。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上市公司質量相對較低的事實。
數據表明,無論世界還是中國,股票所獲得的平均收益率都無法實現部分投資者“一夜暴富”的夢想。既然依靠正常的利潤增長無法達到目的,人們便將目光轉向以“頻繁交易”為標志的市場投機。于是,短線波段操作成為多數投資者趨之若鶩的選擇。那么,波段操作能讓投資者“一夜暴富”嗎?在此跟大家分享價值投資專家劉建位先生的研究成果。
在得出結論之前,首先設定四項假設:
一、投資收益率計算公式
投資收益率=(買入價-賣出價)/買入價×100%=(收盤價-開盤價)/開盤價×100%。
為方便起見,以每期期初開盤價作為買入價,以收盤價作為賣出價,將上證指數視為所有股票的代表。
二、投資成本費率假定為1%
交易成本=印花稅+買入傭金+賣出傭金+過戶費+其他費用
三、投資凈收益率大于0即為贏利
投資凈收益率=投資收益率-投資成本費率
四、考察的周期是1990年12月19日至2009年12月31日
在上述條件約束下,波段操作的贏利概率統計:
按照上述統計結果,在1990~2009年間,短線頻繁操作(每天或每周)虧損的概率遠高于贏利,當持有期限超過10年時,虧損的風險將不復存在。若從盈虧的結果來看,在不考慮風險的前提下,能夠取得最佳贏利的持股周期是1年。導致這種局面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在統計區間內,上證指數漲幅為3177.79%,而振幅卻達到6029.46%,股指波動幅度極大,當持股周期少于或超過某個時間段(這里是1年)時,總體贏利水平就會下降;二是中國股市總體上看熊短牛長,在統計的4669個交易日中,有2472天上漲,2197天下跌。在960周中,有494周上漲,466周下跌。在229個月中,有128個月上漲,101個月下跌。在20年中,有12年上漲,8年下跌。當股指整體處于上升狀態時,持有期限越長,風險越小。
這種統計是在理想的假設下進行,盡管結果與客觀事實存在偏差,但方向基本相符。它清楚地昭示我們,短線波段操作不僅不能實現“一夜暴富”,相反可能導致“一夜暴窮”。因為前文統計結果,是在假設投資者理性買賣的前提下得出來的,而在現實交易中,投資者可能因受到情緒的影響而放大虧損。當然,筆者不否認部分投資者靠短線賺大錢的事實,但這畢竟屬于極小概率事件,不具備普世的示范意義。
寫到這里,不禁想起一則笑話:在某個宴會上,有傳聞說小B靠炒股成了千萬富翁,眾人聞訊紛紛上前求教,問小B是如何做到的,在大家的追問下,小B滿臉窘態地道出了真相:“其實沒什么……我原來是億萬富翁?!?
“船小好調頭”的致命誤導
股市如同大海,有人形象地將散戶比作小船,將機構比作大船。于是,“船小好調頭”便成為普通投資者頻繁交易的理由,買賣瀟灑,去留無痕。因此,他們理所當然地以為,小資金就應該也能夠取得高額的投資回報率。這種觀點在市場上非常盛行,其核心邏輯是“因為我小,所以容易長大”,似乎沒人想過“因為我小,所以容易更小,甚至可能消失”的情形。這種推論不僅缺乏理論根據,更缺乏事實證明,如同“因為我是蝦米,所以更容易變成鯊魚”一樣荒唐。
“船小好調頭”對投資者的誤導至少有三:
一、過分強調“船小”的靈活優勢,忽略抗風險能力差的劣勢
在股市里,機構如同龐大的航母編隊,空中有預警機的巡邏,水面有驅逐艦的護航,海底有核潛艇的保衛,即便是遇到狂風巨浪,只要不發生毀滅性的災難,也能夠平穩度過。散戶如同弱不禁風的小舢板,沒有專業優勢,沒有信息優勢,沒有資金優勢,一旦遭遇不測風云,極可能沉沒大海。
二、靈活地“調頭”不如找準前進的方向
不管是大船還是小船,航行的目的地都是成功的彼岸。“調頭”便意味著對此前航行方向的否定,這種頻繁改變航向的做法,反映出的是“船夫”的極度不自信,看似在回避眼前的風險,實際上是在制造更大的風險。因此,與其追求靈活地“調頭”,不如事先找準前進的方向,一路高歌,笑到最后。
三、“船是否好調頭”的決定因素不是船的大小,而是船夫的能力
在“船小好調頭”這句話中,強調的核心是“船小”,因為船小,所以好調頭。這里過分地夸大了“物”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的因素。說句較真兒的話,假如沒有船夫,再小的船也無法自動“調頭”。投資者應該看到,資金的背后是人,“好不好調頭”的關鍵取決于“何時調頭、如何調頭”。舉例來說,當牛市臨近尾聲的時候,假如投資者能夠提前研判,再多的籌碼都能夠輕而易舉地出貨,相反,假如對熊市的到來沒有準備,再少的籌碼也將被套牢。
投資者應該清楚,“資金量小”在股市里除具備相對靈活外,并不具備其他優勢,如專業性、分析能力、風險控制系統等,而這些才是決定投資回報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從長期來看,“大船”的贏利能力必定高于“小船”?,F在來看看,歷史上那些優秀的“船夫”,他們的投資業績如何?
沃倫·巴菲特,美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會主席。投資界教父級人物,被世界媒體稱為“股神”。1965~2009年的45年間,伯克希爾公司年復合增長率為20.3%。
彼得·林奇,曾任美國富達基金公司旗下麥哲倫基金經理,被美國基金評級公司稱為“歷史上最傳奇的基金經理”。在其掌管麥哲倫基金的13年間,基金年復合回報率為29.2%。
喬治·索羅斯,美國量子基金創始人,因發動大規模的貨幣狙擊戰而著名,被稱為世界級的投機大師。1969~2002年的33年里,年均復合收益率為28.6%。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西方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經典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作者。同時是杰出的投資大師,1924~1937年,年復合收益率為17%。
……
歷史事實證明,即便是“大船+頂級船夫”的組合,年復合收益率也難以維持在30%以上,何況是“小船+普通船夫”的組合?
股市里最大的敵人
有位朋友,早上急匆匆出門趕飛機,不想天突降大雨,到達機場時已成落湯雞。隨身攜帶的電腦、手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更致命的是淋濕了一份與客戶的重要合同,險些釀成大禍。后來每提起此事,此君必牢騷滿腹,抱怨天公不作美。這位朋友可能并不知道,導致他窘迫的根源不在天,而是他出差前缺乏周密的安排,假如看看天氣預報,將重要文件精心保管,根本不會出現此前的情況。
股市中有許多投資者,和我這位朋友頗為相似。虧損時或痛斥莊家無恥,或抱怨上市公司無能,或指責管理層干涉太多,或怪罪股評家水平太臭,從不懂得審視自己,從內部尋找虧損的根源。股市如人生,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世界上真正的英雄不是征服別人,不是征服高山,不是征服大海,而是征服自己。
投資實際上是跟自己戰斗的過程,藏在內心的魔鬼時刻都不忘發揮它的影響力,讓人在貪婪和恐懼的交替中備受折磨。遺憾的是,在與自己的戰斗中,多數人會敗下陣來,成為股市里的犧牲品。因此,所有的投資技巧和原則,最終都將落在“如何認識自己,并最大限度地克服人性弱點的負面影響”上,就這點來說,成功的投資和成功的人生信奉同樣的哲學。
人性弱點股市現形記
有人說,股市是上帝根據人性的弱點而設計的一個陷阱,稍不留神,便可能馬失前蹄。貪婪和恐懼是股市里最常見的兩種情緒,簡單地說,貪婪是過分地看多,恐懼是過分地看空。問題的關鍵在于導致這種“過分”的因素是哪些?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性弱點在股市中主要有六種表現:
高估自己的投資能力
古時候,有只老虎躺在山崗上,在夕陽的沐浴下,漫不經心地伸著懶腰,樣子憨態可掬,柔弱溫順。有位村民從山崗路過,由于沒見過老虎,以為是加大版的貓,便走過去跟老虎搭訕,起初老虎并不介意,但隨著圍觀的村民越來越多,有人建議不如把這只“貓”帶回去宰殺后分給大家。就在人們商議如何搬運的時候,只見老虎一聲怒吼,拔地而起,村民們見狀,紛紛魂飛魄散而去,來不及逃命的,虎口喪生。
在這個故事里,村民所犯的最大錯誤是“低估老虎,高估自己”。類似的例子在股市里比比皆是。牛市的時候,投資者信心膨脹,市場上頃刻間涌現出大批“股神”??梢坏┬苁械絹恚鄶等藭谧砸詾槭侵休數镁?。投資者應該牢記,再溫順的老虎總還是老虎,面對老虎的時候,除敬畏和謹慎外,別無選擇。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我平生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一無所知。古人講,人貴有自知之明。在市場面前,不管是機構還是散戶,都顯得非常渺小,試圖主導或征服市場的人,最終多是身敗名裂,曾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德隆系”便是典型例證。
正是由于過度高估自己的能力,才會認為自己與眾不同,才會設定高額的預期收益率,才會自作聰明地頻繁交易,并最終導致虧損。
準確、客觀地評估自己的投資能力是成功的前提,盲目的自信和驕傲是阻礙做出正確決策的罪魁禍首。
“事后諸葛亮”心態
假如現在去分析2007年10月份的股市行情,相信所有人都會得出同樣的結論:那是一段瘋狂的歲月。給出的解釋大同小異,整體估值過高、市場流動性收緊、大小非減持等。站在當下回顧歷史,總能夠輕而易舉地抓著問題的要害。這種“事后諸葛亮”心態往往給人們帶來認知上的錯覺,以為既然能洞察過去,便能預知未來。在心理學上,這叫做“事后聰明偏見”。
事后聰明偏見的錯誤在于“在已知結果的前提下分析問題,把過去的事情簡單化”,并以此為依據,將這種“簡單”推而廣之,以為自己掌握了破解未來的密碼。事實上,在知道結果之前,極少人能夠透過紛亂復雜的現象,看透事件的本質。想想2007年10月前后的市場氣氛,當上證指數站穩5000點后,市場的瘋狂情緒被推向巔峰,媒體每天都在渲染股市里的暴富神話,大批的資金涌向股市,多家券商發布研究報告,言之鑿鑿地說股指在2008年將漲到10000點。
打開上證指數的走勢圖,相信多數人都覺得平淡無奇,因為結果已經確定。投資者感興趣的是通過分析歷史走勢,試圖發現市場波動的玄機。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往往習慣簡化指數走勢的復雜性,從而襯托出自己的英明。有的甚至在幻想中計算,“假如每次都成功逃頂抄底,將獲得多高的收益率”,然后就“天真無邪”地將該收益率設定為贏利目標,其后果可想而知。
過度敏感和羊群效應
2007年5月29日晚,財政部宣布自5月30日起,調整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由現行1‰調整為3‰。消息傳出,市場嘩然,上證指數在短短5個交易日內,最大跌幅高達21.49%,個股連續大面積跌停,隨后快速反彈并創出歷史新高。
“5. 30行情”是投資者“過度敏感效應”的典型案例。所謂過度敏感效應,是指人們在心理上,傾向于高估或夸大剛剛發生的事件的影響,低估或忽略影響整體系統的其他因素的作用,進而導致錯誤判斷并作出過度的行為反應。
過度敏感效應在股市里體現得淋漓盡致。牛市的時候,投資者多會夸大樂觀預期,導致股價過度上漲。熊市的時候,投資者多會夸大悲觀預期,導致股價過度下跌。有趣的是,預期不僅能影響股價,還會像流行病一樣在投資者當中傳染,且多數人沒有免疫能力。傳染的結果便是通常所說的“羊群效應”。
過度敏感和羊群效應產生的根源,是人們出于對所發生事件的無知,進而失去獨立的判斷能力。通常,人們習慣把好事想得更好,把壞事想得更壞。而要想在股市里成功,必須盡量克服這種壞習慣。
信念固著的陷阱
打靶的時候,即便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槍手,都不可能次次打中靶心。但假如先進行射擊,然后圍繞著射中的地方畫圈,就能夠保證“發發命中”。這種看似荒謬的事情,在股市里卻屢見不鮮。筆者曾作過多次調查,不管指數在何點位,滿倉者總是看好,空倉者總是看跌。其中的邏輯是“因為滿倉,所以看漲,因為空倉,所以看跌”,而非“因為看漲,所以滿倉,因為看跌,所以空倉”??礉q者千方百計地尋找上漲的理由,對利空視而不見,看跌者千方百計地尋找下跌的理由,對利好視而不見。
這種極力想證明自己正確同時故意忽略對立因素的心理,被稱為“信念固著現象”。投資者一旦掉進這種固執的思維陷阱,好比在周圍建立起一道圍墻,將自己囚禁起來,隨著圍墻越建越高,最終將淪落為井底之蛙。
回避信念固著陷阱的根本辦法,是將自己從股票交易中解脫出來,忘記倉位,忘記成本價,以赤子之心去感悟市場的起伏。唯有如此,才可能客觀冷靜地觀察市場,作出理性的判斷。
可怕的善變
西方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理性的人厭惡風險。但在面對確定收益和確定損失的時候,人的風險偏好會悄悄地發生改變。現在來做兩個實驗:
A、確定能賺10000元;
B、有60%的可能賺20000元,40%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面對上述兩種選擇,如何決策?
實驗的結果是,盡管選擇B的期望收益(20000×60%=12000)大于10000元,但多數人選擇A。
C、確定會虧10000元;
D、有60%的可能虧20000元,40%的可能不賠錢。
調查的結果是,盡管選擇D的期望風險更大(-20000×60%=-12000),但只有少數人情愿為確定的損失買單,多數人還是想碰碰運氣。
上述實驗證明,當人面臨確定收益的時候是風險厭惡者,面臨確定損失的時候是風險愛好者。因此,當贏利的時候,投資者時刻都有強烈的獲利了結傾向,隨時準備把賺錢的股票賣出。當虧損的時候,投資者傾向于繼續持有股票,不愿意將損失兌現。統計數據證實,投資者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遠遠長于持有贏利股票。
這種風險偏好的變化,對投資的傷害顯而易見,常常導致因沒有耐心持有好股票而只賺點小錢,卻因“耐心”持有壞股票而虧了大錢。
之所以善變,除人類天生害怕損失外,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自信,對獲利的股票是否繼續上漲和虧損的股票是否繼續下跌心中沒底。之所以缺乏自信,是因為支撐賣出或繼續持有股票的理由不堅實。因此,抵御善變必須堅持自己的投資原則,選擇好的股票,不為小利所動。
投機與僥幸
飛蛾在作蛹時,翅膀呈萎縮狀,軟弱無力,不能支撐飛行。因此,飛蛾破繭時必須要經過痛苦的掙扎,以便讓體內的汁液流入翅膀,使之變得結實有力。有只飛蛾不愿意經歷這種折磨,于是便借助外力爬到外面。盡管成功逃避了破繭之苦,可惜它并不能像其他飛蛾那樣在空中飛舞,不久即命喪黃泉。
在現實中,像故事中飛蛾那樣愛走捷徑的人多如繁星,人們習慣于投機取巧、急功近利,而不知成功路上并無捷徑,這種心理在股市里普遍存在。盲從內幕消息,渴望“與莊共舞”,迷信技術指標,喜歡頻繁交易,追求“一夜暴富”等,這些普通投資者常見的行為表現,正是“投機與僥幸”的心態使然。
眾所周知,中彩票的概率微乎其微,但仍有大批人樂此不疲,因為每張彩票中獎的機會是均等的,人們都想賭一賭自己的運氣。事實上,有些投資者交易的過程,完全遵循賭博的邏輯。跟莊是賭自己比莊家更聰明,看技術指標是賭歷史能夠重演,聽消息是賭散布消息的人是誠實的……假如以賭徒的心態去買賣股票,虧損自然在所難免。
投資是條艱苦的路,只有“勤奮+智慧”才能帶來高額的回報。投機和僥幸說到底是人類惰性的體現,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這種簡單得如白開水的哲理,在股市里同樣適用。
投資成功的普世原則
世界上通向成功的路有許多條,但成功的原則卻亙古不變。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并終生堅持。縱觀歷史上所有投資大師的成功歷程,無不遵循如下五項原則:
獨立思考
巴菲特曾說,即便是美聯儲主席告訴我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我也不會改變我任何的行為。對于成功的投資者來說,獨立思考是最重要的品質。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上,消息橫飛,流言滿天。只有經過獨立思考,才能去粗存精、去偽存真,才能在市場的漩渦中屹立不倒。
熟知所投資的對象
人類最大的恐懼來自于“未知”。心理測試顯示,當人處于陌生的環境時,不安全感將顯著上升。這種現象在股市里同樣存在,假如對所持股票缺乏足夠的認識,股價的上漲或下跌,都將誘發投資者的不安。消除這種恐懼的唯一途徑,是加深對投資標的的理解,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手中有料,心中不慌”。
專注和勤奮
有人問巴菲特和比爾·蓋茨,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他們共同的答案是“專注”。彼得·林奇每年要拜訪超過200家上市公司,閱讀700份年度報告,行程超過10萬英里……如果說成功是位傾城傾國的美女,那么,只有專注和勤奮的人,才最有可能得到她的芳心。
耐心和堅持
東方港灣投資總監但斌說:“投資最難的事是什么?我的閱歷告訴我,就是在最艱難的時刻在正確的方向上堅持!”想想巴菲特此生經歷的事情,自1957年開始,美國先后經歷過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石油危機、海灣戰爭、“9.11”恐怖襲擊等,但巴菲特從未動搖過自己的理念。這種耐心和堅持看上去相當簡單,但真正做到非常困難。
知行合一
古時有位秀才,夏天去臨近海邊的親戚家做客,平生第一次見到大海,非常激動,頓時有擁抱大海的沖動。親戚勸阻他說,大海變幻莫測,如果不會游泳,后果不堪設想。于是秀才向親戚求教游泳的方法,親戚在岸上將游泳的動作手把手地教給秀才,并再三囑咐他不要輕易下水。秀才不以為然,趁親戚不注意偷偷地溜到海邊,結果將自己永遠奉獻給了大海。
可憐的秀才沒有真正領悟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不知道在理論和實踐之間,隔著一道實踐的鴻溝。俗話說“光說不練假把式”,在投資過程中,正確的思想只有被不折不扣地執行,才能創造非凡的業績。
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在廣袤無垠的宇宙里,人只不過是一粒沙塵。承認自己的無知,保持謙遜的人生態度,才能更深刻地認識世界。本杰明·格雷厄姆說,對于理性投資,精神態度比技巧更重要。所謂精神態度,不僅是指對投資的認識境界,更重要的是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在筆者接觸的成功投資者中,盡管操作風格千差萬別,興趣各有不同,但“愛學習、善學習”卻是共同的特征。
延伸閱讀:“股票作手”的悲劇
他是美國20世紀初最偉大的股票和期貨投機人,他被世人稱為舉世罕見的交易奇才,以其為原型的小說是一個世紀以來對股票操盤手影響最大的書。他就是《股票作手回憶錄》的主人公杰西·利弗莫爾。
杰西1877年出生在美國,14歲初中畢業開始接觸股票交易,不到30歲就成為華爾街赫赫有名的百萬富翁。他住在曼哈頓的漂亮公寓里,擁有一節專用的鐵路客車車廂,在歐洲有別墅,在紐約長島北岸有度假豪宅,有數不清的美女圍著他轉??删褪沁@樣一位曠世奇才,在1940年一個寒冷的日子里開槍自殺,他留給人世最后的遺言是:“我的一生是一場失敗?!?
波士頓早期的證券交易完全類似賭博,人們對股票價格的漲跌下注。杰西天生對數字敏感,擁有快速心算的能力,憑借此項天賦,杰西很快成為熟練的空頭投機商,他總能夠敏銳地捕捉股票在高位即將調頭的機會,然后大肆做空。19世紀20年代,杰西迎來了他一生中最風光的時刻,大把的鈔票塞進他自己的口袋,媒體爭相報道他的一切,市場只要有傳聞說他賣空,就會導致股價的下跌。在成功的光環下,杰西似乎已經開始迷失。當他在成功的擁抱下花天酒地的時候,卻不知道他的時代即將結束。
1929年3月,赫伯特·胡佛就任美國總統,不久經濟危機爆發。10月,紐約股票市場崩盤。作為著名的空頭投機商,杰西在1929年狂賺1億美元,這相當于美國當年稅收收入的2.38%。但在接下來的1930~1933年,杰西昔日的靈光似乎一夜間不復存在,連續出現巨額的虧損。1934年的時候,杰西已淪落成一名醉鬼。人們看到他穿著邋遢的衣服,喝得醉醺醺的,瘋瘋癲癲地出現在股票交易大廳里。在他申請破產的時候,欠下226萬美元的債務,只有不到20美元的現金,最后在窮困潦倒中度過余生。
有人將杰西的悲劇歸結為家庭生活不幸,妻子出軌,導致他心神大亂,有人認為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修改了原有的賣空規則,新規則對他不利。在我看來,杰西的失敗完全是人性弱點在投機中被無限制放大的結果。
在生活中,人類的情感可分為理性和非理性,理性是建立在正常思維上的行為,反之被稱為非理性。除神和瘋子以外,世界上沒有純粹理性或非理性的人,當理性占主導地位的時候,人的情緒則表現為正常,當非理性占主導地位的時候,人的情緒則表現為不正常。在日常生活中,非理性行為多半是被遏制或禁止的。根據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凡是被遏制或禁止的東西,必定是人們向往的,凡是怕的東西,多數也是人們向往的,怕只是無意識欲望的一種假面具。這就是說,非理性是潛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沖動,它隨時可能沖破理性的藩籬,控制我們的思維和行為。
所有成功的交易法則,如風險控制、止盈止損等,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掌握和運用這些法則都不算難,難的是控制非理性的沖動,一旦非理性占據上風,這些對交易者生死攸關的法則,都將被拋之腦后,想想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遺憾的是,沒有人有足夠的智慧和力量徹底清除非理性的情緒,進入澄明之境。有時候“明明知道,卻做不到”。就像《菜根譚》所說,“當怒火欲水正騰沸處,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
杰西的失敗,不是交易法則的失敗,更不是被市場打敗,而是被人性擊敗。作為交易奇才的杰西,有輝煌無比的過去,有對市場深刻的理解,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有無數成功的法則和經驗,但這些看上去牢不可破的東西,在非理性的沖擊下,頃刻間土崩瓦解。
因此,在投機活動中,最難的不是掌握那些看似高明的交易法則和秘訣,更不是學習那些故弄玄虛的技術指標,而是戰勝與生俱來的非理性情緒。真正導致投機者虧損的不是市場,而是潛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魔鬼。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投資者來說,修身養性比掌握任何技巧都更重要。
杰西·利弗莫爾經典語錄
1.投機這樣的游戲,愚蠢的人不能玩,懶得動腦筋的人不能玩,情緒平衡不佳的人不能玩,妄想一夜暴富的冒險家更加不能玩,否則他們都將窮困潦倒致死。
2.財富來來去去,股票此起彼落,但華爾街永遠沒變,因為人性永遠都不會改變。
3.優秀的投機家們總是在等待,總是有耐心,等待著市場證實他們的判斷。要記住,在市場本身的表現證實你的看法之前,不要完全相信你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