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重要的反轉形態(2)
- 股市趨勢技術分析圣經
- (美)理查德·W·夏巴克
- 4664字
- 2015-06-03 19:29:06
假定大多數情況下,在轉折發生時,空頭保持比較穩定的成交量,此時要反轉主要趨勢,需要更大量的買入。雖然一筆交易中賣出與買入量必定相等,但是要阻止和逆轉下行趨勢的動量,買賣雙方都需要付出更多。因此在重要的轉折點,成交量指標會比之前的正常數值有所增加。如果讀者不能一下理解上面過程的圖形表示,現在也無須擔心。從實用角度來看,對轉折點出現高成交量的這種解釋并不重要,而且也并不完整,在我們未來的學習中將對此做出更完善的解釋。事實上,如果這是唯一的解釋,那么轉折點上的成交量增加幅度將不會很大,甚至可能非常小,以至于對這一現象的研究顯得不那么重要。我們之所以先給出這種解釋,是因為它是最基本也最直接的一個,但是還有很多其他的解釋,而且比這一種更重要也更易懂。另外一種解釋成交量增加的觀點是,之前的價格運動遇到了阻擋。手中有大量股票要交易的內部人必須謹慎地行動,唯恐使價格出現快漲或快跌。但是當他們看到股價能夠更容易地承受這些買入或賣出時,他們的本能反應就是加快操作的速度,加大成交量,形成反轉,前提是此時新出現的多頭或空頭繼續進行交易。職業操盤手和其他的市場操作也是這樣。內部人士買入股票的最佳方式是先大量賣出將股價壓低,如通過虛假交易(已被證券交易委員會禁止)來提高成交量,吸引市場交易注意力,然后突然扭轉為買入操作,買入前面賣出的所有股票。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些人為的操縱將如何提高轉折點或反轉點的成交量。在第八章中,我們將提到一種例外情況,即高成交量出現在轉折點之后而非之前。這種例外情況在熊市趨勢扭轉為牛市趨勢的過程中發生最為頻繁,但幾乎從未在牛市轉為熊市的過程中出現。
日內反轉
成交量法則普遍適用,但是可能會導致出現日內反轉的情況,即很多人稱為a turnover day,a volume shake-out,或者峰形。如果市場以穩定的成交量逐漸下跌,那么可能會突然出現某一天成交量異常的高,而且價格快速從低變高,收盤價在最高價附近。
合理的假設是,日內反轉的目的是獲得股票。操作者上午快速地大量賣出,然后在股價下跌的過程中接盤不停賣出的股票。同時,劇烈下跌的股價以及高成交量使市場注意到這只股票,許多不謹慎的交易者開始賣出股票,期望在更低的價格買回。就在股價跌至谷底、成交量升至頂峰時,操作者扭轉戰術,買入所有在售的股票。下午股價逐漸上升,他們接盤了比上午更多的股票,因為很多旁觀者覺得這種恢復只是短暫的,于是涌入市場進行賣出。收市時,股價回升至最高價附近,準備下一個或幾個交易日內繼續攀升,而內部人已經為將來的操作買入下一條漂亮的股價線。高成交量是這種股價變化的伴隨效應。
日內反轉的例子
日內反轉發生在股價頂端,預示著下行趨勢即將出現;同理,發生在股價底端時,預示著上行趨勢即將出現。不管哪種情況,其共同點是一天內高成交量伴隨著股價上行繼續深入之前的運動方向,下午掉頭向相反方向,最終收盤價是當日與開盤價相反的價格范圍端點之上。我們可以通過圖來看幾個日內反轉的例子。圖2.2——5月14日出現日內底部反轉;圖2.3——2月5日出現精彩的日內底部反轉;2月25日出現日內頂部反轉,不過由于成交量沒有之前的高,因此不太典型;圖2.5——4月23日出現日內底部反轉。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交易中,日內反轉本身并不需要過度重視。首先,不是所有的日內反轉都會帶來股票快速、顯著的變化,有時需要很多天甚至很多周之后,股票才會行動起來。不過,日內反轉經常出現在其他指示性形態或模式中,因此它仍然是預測可能出現趨勢的重要線索,而且它幫助我們時刻關注股票圖表的變化,伺機而動。
“峰值”與“谷底”的相對成交量
我們目前討論的主題是伴隨股價變化的高成交量,并順便解釋了經常出現的日內反轉現象。需要強調的是,成交量要從相對值角度來看。也就是說,當我們談到“高成交量”時,意思是說交易量高于之前的普遍水平。在比較預示“峰值”(或掉頭向下趨勢)的成交量和預示“谷底”的成交量時,關于“相對量”的提醒尤為重要。兩種情況下,成交量都相對很高,即比該點之前的成交量普遍值要高,但是“峰值”對應的成交量幾乎總是遠大于“谷底”對應的成交量。不難理解,“峰值”與“谷底”對應成交量之間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公眾投資者對牛市比熊市更感興趣,因此需要更大的成交量來扭轉公眾的樂觀交易。
必須同時考慮股價與成交量
從前面的討論中可以看到,股價圖和成交量圖各自都非常重要,但是要進行完整、有效的技術形態分析,必須同時考慮股價和成交量。我們已經知道成交量在扭轉上漲或下跌價格趨勢時的重要性。讀者將會發現在許多其他情形中,成交量對于預測反轉點也很有幫助。不論通過何種方法,進行實際操作的交易者深有體會的是,一只股票或整個市場常常往與公眾預期相反的方向運動。公眾的預測一般都是錯的,否則價格按誰都知道的方向移動,那么沒有人能夠獲利。內部人交易的目的就是賺錢,但是“隨大流”是無法賺錢的,他們會進行與公眾投資者相反的操作,從而獲利。
顯示出內部人與公眾操作相反的成交量
因此,技術分析非常有利于我們發現何時內部人與公眾操作相反,準備反轉一個明顯的股價運動趨勢。例如1931年10月,股票市場從大幅下跌轉為中等程度的恢復調整。就在那時,伍爾沃思(Woolworth)公司宣布發放超額股利,媒體紛紛預測股票上漲,而且有傳言稱該公司將分拆它的英國分支。這只股票看起來如此美好,幾乎沒有理由認為它會再下跌。公眾投資者狂熱地購買該股票,使股價在幾天之內從45上升至55,但是就在好消息不斷出現時,股價卻停滯不前——股票的成交量極高,但接下來幾天里股價基本沒動。讀者想必已經猜到,這是內部人交易在干擾。當公眾不斷買入時,股價并沒有出現合理的攀升。為什么?因為內部人正在大量賣出。到10月末,股價只比55多一點,等到年底更跌回到35。另一個證明高成交量預示著股價與公眾預期相反的例子,是1931年12月1日,羅瑞拉德(Lorillard)公司突然恢復派息,但在宣告當天股價僅僅上漲了2點,而且停滯不前。成交量高得驚人,單日交易量將近40000股,而正常的平均交易量僅為每天不到10000股。在接下來的一周內,股價不僅回跌2點,甚至跌至歷史最低點。再來看1931年11月3日,股市整體陷入了極為消沉的狀況:RKO公司被接管,連帶Radio公司也麻煩不斷;沃巴什(Wabash)公司也被接管,而且看起來好像許多公路股接下來也難以幸免;鐵路公司薪酬爭端剛剛出現惡化。一切都給股票市場帶來了壞消息。自然的,公眾投資者開始賣出。結果呢?當天開始交易時市場確實下跌,但均值只比前一日收盤情況下跌了1點。接下來是緩慢但穩定的恢復調整,最終市場收盤凈漲3個點。嚴格來講,這也是日內反轉。成交量比之前一段時間要高,但又不是極端高。學員需要明白的是,公眾面對種種壞消息一定會大量賣出,但是價格卻上漲了。唯一合理的結論就是內部人在壞消息下依然大量買入。僅僅4天后,市場漲到過去兩個月里的最高點,并在主要趨勢的強支撐和買入操作顯現之后,繼續強勁上漲了12點。
對前面的總結
到這里,我們希望為股票圖和技術行為的學習打下進一步的鋪墊。我們向讀者展示了為什么技術行為非常重要,以及圖表如何幫助我們學習這種行為,并特別強調了在主要或長期的趨勢中發現反轉早期信號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趕在公眾投資者醒悟之前分析反轉出現的重要性,這些反轉點一般是強大的內部人操作的結果。
另外,我們針對為什么技術行為常常提醒我們市場不會朝公眾預期方向運動的問題給出了合理的解釋。最后我們發現,在描繪交易記錄時,成交量和價格運動同樣重要。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并不經常出現的形態和圖形,能夠為分析可以獲利的未來趨勢提供了可靠的線索。現在,我們具體地學習一種最常見、最可靠的技術圖表形態。
主要反轉vs微小反轉
在學習更重要的圖形或形態之前,我們應該先學習預示趨勢出現反轉的形態,因為我們已經明白這種轉折處的重要性。從實際交易的角度看,這些形態提醒我們的短期投機操作應從原先趨勢轉換為反轉后趨勢。反轉點常常出現在長期或主要趨勢中,但并不真正改變總體趨勢。不過,這種說法有點糾結于細節,因為中等程度的反轉點就可能很有價值。形成形態的時間越長,這種形態的預測意義越強,接著發生的價格運動也越久。形態的長短、大小和強弱告訴我們它將是一個主要反轉還是微小反轉,進而決定是否要為它改變操作。
頭部和肩部的描述
我們介紹的第一個重要反轉形態是“頭肩”形態(Head and Shoulders pattern)。在頭肩頂中,開始時股票價格按原趨勢方向上漲至一定高度,下跌后重新上漲至更高的高度,再度下跌后第三次上漲,但只達到第一次的高度,低于第二次。 第三次上漲的頂點就是原趨勢方向上的最后一個轉折點,接下來股價將逐漸進入一個相反方向的新趨勢,即反轉方向趨勢。與我們介紹的大多數圖形一樣,這種形態在上行與下行方向都適用。如果之前的運動趨勢向上,反轉形態出現在頂部,則被稱為“頭肩頂”(Head and Shoulders top)。如果之前的運動趨勢向下,反轉形態出現在底部,則被稱為“頭肩底”(Head and Shoulders bottom)。
以“頭肩頂”為例,我們可以更容易地看懂術語命名方式。之前描述的三個高點中的第一個被稱為左肩,旁邊更高的第二個高點是頭部,而第三個或最后一個與左肩差不多的高點,被稱為右肩,三者組合起來的完整形態類似于人的頭與肩膀的形態。“頭肩底”形態與“頭肩頂”正好相反,即將“頭肩頂”的圖形上下顛倒,就像人們倒立時的頭肩位置。“頭肩底”形態有時也被稱為“吊墜底”(Pendant Bottom),因為圖形看起來也類似一條項鏈的形狀,而且這種叫法對于其反轉意義也更為貼切。
頭肩頂的股票圖示例
如果現在讀者還不能想象出頭肩形態的圖形,下面幾個具體的股票圖例子會有所幫助。一個幾近完美的頭肩形態出現在1929年大牛市中共和鋼鐵(Republic Steel)股票的高峰處(見圖2.1)。注意觀察圖形的大趨勢,8月最后一周的沖高點B形成左肩,B點至C點間的小幅下跌構成頸部的左半邊。從C點開始出現一股強上漲運動,至9月第三周的最高點F后出現反轉,形成頭部。F點至I點間價格急劇下降,構成頸部的右半邊,然后價格上升至J點,形成右肩。之后又出現反轉,股價在新趨勢中迅速下跌,并在之后的三年中保持了下跌的主要趨勢。我們說這個例子是“幾近完美”,是因為在一個真正完美的頭肩形態中,左右兩肩和頸部的左右半邊是基本水平的,但這個例子中明顯不是這樣。盡管如此,圖2.1仍然顯示出一個極好的、典型的頭肩形態,整個形態的跨度為兩個月,其間價格變化的幅度顯示出反轉后趨勢的重要程度。
頭肩形態中的典型成交量
在共和鋼鐵例子的頭肩形態中,成交量變化也是典型的,即伴隨左肩形成過程的高成交量、頭部形態過程的更高成交量,以及右肩過程中僅比正常情況稍有增加的成交量。這是頭肩形態的典型成交量變化圖形,但是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兩肩和頭部成交量的相對關系并非總是如此典型,例如右肩的成交量可能大于左肩,少數情況下甚至大于頭部。但是普遍情況下,頭和雙肩形態過程中都伴隨著成交量的增加,這一點從之前介紹的反轉處伴隨高成交量的角度也很好理解。接下來,我們將回到形態中頸線含義的解釋,并探討圖2.1中顯示出的其他引人關注的特點。首先,我們來看另一個頭肩頂的例子,雖然其形態沒有前一個例子那么明顯,但肩部和頸部的幅度與理想情況更為貼近。
“突破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