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語言又叫肢體語言,是由人的四肢運動引起的,可以傳遞很多信息。人與人在交流溝通時,即使不說話,都可以根據對方的身體語言來探索他內心的秘密,對方也會從我們的身體表現來了解我們的真實想法。人們經常在語言上偽裝自己,但身體語言卻經常會出賣他們。不知道你有沒有在和他人的交談中,發現以下現象:對方嘴上明明說“不”,同時卻在微微點頭,他的身體語言出賣了他的內心,點頭才是他的真實想法。
很多時候,借助對他人身體語言的觀察,我們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結果。比如,兩個人明明在握手寒暄,但其中一人的目光卻在不停閃躲,這表示他不愿意溝通;如果一個人小心地坐在椅子邊上,則說明他有些焦慮和緊張;緊緊靠在座椅上,雙臂交叉,表明他正在封閉自己,不愿意再繼續眼前的話題;在人群中,你的腳尖朝向誰,往往暗示對他或她更感興趣。
奇妙嗎?神奇嗎?人與人之間,時刻都在相互傳達著信息,即使沒有在交談。其實,在信息交流的過程中,語言的力量其實很微弱,大部分都是肢體在說話。你知道這些肢體都代表著什么嗎?
1.目光與表情
眼睛可以反映情緒、情感、態度的變化。情緒變化首先表現在瞳孔上,當你心情變得愉快時,瞳孔會不自覺地放大,當你心情低落或厭惡眼前時,瞳孔會相應縮小。有實驗證明,當你看到愛人時,瞳孔也會隨著放大,這就是“心靈之窗”最簡單的含義所在。人際交流中,如果一方的眼神不斷躲閃,缺少目光交流,整個交流過程也將變得不太愉快。
表情借由面部數十塊肌肉來傳達不同的心態和情感。我們經常所說的五官充分擔任了組成表情的重要工作,人類面部表情的豐富性來源于人類價值關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眉毛的變化能準確透露你的喜惡。皺眉代表心中有事,挑眉代表心有不滿,揚眉代表內心暢快,眉頭舒展代表心情不錯,喜上眉梢代表高興。
嘴角的變化也許比語言更直接。傷心時嘴角會下撇,歡樂時嘴角會上揚,委屈時會撅嘴,驚訝時會張嘴,怨恨時會雙唇緊閉。
不要小看鼻子的情緒表達。人厭惡時會聳起鼻子,輕蔑時嗤之以鼻,憤怒時鼻孔張大,鼻翕抖動,緊張時鼻腔收縮屏息斂氣。
2.語言聲調表情
語言可以直接表達人的感情,你能夠從語言聲調的不同來判斷人的情緒狀態:悲哀時語速慢,音調低,音域起伏較小,顯得沉重而呆板;激動時聲音高且尖,語速快,音域起伏較大,帶有顫音;說話語速較快,口誤又多的人被認為地位較低且又緊張;說話聲音響亮,慢條斯理的人被認為地位較高、悠然自得等。
很多時候,想判斷對方的真實意圖,不僅要聽他說什么,還要注意他說話的方式,比如說話聲音的高低、強弱、起伏,了解這些言外之意。
3.身體姿勢
人的身體姿勢很多時候會自發或有意識地表達出來,形成身體姿勢表情。正襟危坐可能代表緊張,坐立不安可知其內心慌張,手舞足蹈代表內心喜悅,捶胸頓足說明懊惱,拍手可見興奮,振臂能知慷慨激昂。
4.你不知道的身體語言
人際互動時,解讀身體語言得來的訊息,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重復:重復口語內容。例如看病時,同時用口語和手勢指出不舒服的部位。
矛盾:非語言與語言訊號不一致。例如交叉雙臂、看著地上說:“我贊成你的看法。”其實是真的贊同嗎?
等同:看到有人眼眶泛紅,淚光盈盈,不用解釋也知道現在最好不好同他談傷心事。
強調:以行動加強語意。例如皺著眉頭、捂著鼻子說:“實在是臟死了!”
調節:可以用眼神或動作暗示別人可以準備發言了;語速放慢說明發言快要結束了等。
開放與接納:咧嘴而笑;掌心打開;雙眼平視。
配合:談話時,身體前傾,坐在椅子邊緣;全身放松;解開外套紐扣;手托著臉。
自信:下巴微抬,坐下時上半身前傾,站著是抬頭挺胸;手插在褲子口袋里時會露出大拇指;手指合起來會呈尖塔狀,翻動外套領子。
緊張:當你緊張時會坐立不安,不由自主想抽煙,手的動作會變多,喜歡用手捂嘴、撥弄頭發,喜歡扯拽衣服,還喜歡把手邊的東西弄得叮當響。
缺乏安全感:當你缺乏安全感時,會掐自己,會咬筆桿,會啃指甲,手心也會不規則地冒汗。
挫折: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喜歡撥頭發,握拳;喜歡雙手緊握不放,喜歡絞扭雙手。
防衛:當你處于防備狀態時,雙臂會交叉于胸前,喜歡偷瞄和側視;說話時,眼睛會往地上瞟。
如果你希望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就必須淘汰那些負面的身體語言,比如,雙腳不停地抖動等。說話時,對自己的手勢、姿勢保持警覺,避免行為和語言出現矛盾,讓別人不信任或產生敵意。調整自己身體語言的同時,也要隨時注意對方身體發出的訊息,解讀他們真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