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抵達“幸福新大陸”
- 貼心的幸福:忙憂一族心理能量補給書
- 白雯婷編著
- 1773字
- 2015-06-03 17:46:11
幸福是對積極思維的現(xiàn)實獎勵,這是行為認知學派的觀點。幸福是伴隨自我實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一種滿足的體驗,人本主義則這樣認為。
精神心理學家們認定幸福是一種主觀的東西,其生理機制無疑根植于大腦中心,而實際上他們也已通過實驗證實:幸福者的大腦左前方葉顯示出的“腦電流”更強,相反在大腦右前方葉中顯示出較強的“腦電流”多是那些精神抑郁或沮喪的人。
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經(jīng)濟學家組成的“幸福學”研究者們,在近些年來更是獲取了許許多多關于幸福感的新發(fā)現(xiàn)。
1.幸福與經(jīng)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若即若離。傳統(tǒng)經(jīng)濟理論認為,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公民的整體幸福水平,往往與該國家或該城市的GDP有著緊密的有機聯(lián)系,所以幸福指數(shù)首先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經(jīng)濟發(fā)展指標。
2.小康者的幸福感往往最強。據(jù)對中國上海、北京、杭州等6個大城市居民幸福程度所做的調查顯示,幸福指數(shù)最高的人并不是收入最高的大款,當然也不是低收入者,而是那些收入中等或中等偏高的小康者。
3.幸福更在過程,而非結果。一個在溺愛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各種心理需要都會得到及時的滿足,這是肯定沒有幸福感的,因為幸福感往往在追求的過程中產(chǎn)生。實際上幸福存在于心理滿足過程之中,存在于自身潛能發(fā)揮過程之中。
4.幸福是無數(shù)“小樂”的日積月累。一個人的幸福感竟然來自多次的“感覺良好”,而不是僅僅一次短暫的“大樂”。一些很簡單的“小樂”,諸如和孩子出去放風箏、和朋友去野外踏青或享受一次自己制作的美味,等等——這些看起來并不起眼的“小樂”加起來卻往往勝過短暫的“大樂”。
5.幸福與年齡關系不大。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生活滿意感不但不會下降,反而會有升高的趨勢。一些研究者認為,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數(shù)人實際上能夠根據(jù)自身年齡的變化對自己的目標做出適當?shù)恼{整。一項針對英國和美國居民的大規(guī)模抽樣調查研究表明,年齡與幸福感之間存在U型曲線關系,U型的最低點在40歲左右。
6.婚姻并不一定明顯提升當事人的幸福感。婚姻往往被人們視為幸福人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已被西方許多研究者反復證實。在他們看來,因為有配偶所提供的社會支持,婚姻因素會有助于提高幸福感水平。有人甚至將已婚者和未婚者之間幸福體驗的差異比做“幸福裂谷”。然而,許多研究表明婚姻對幸福感的影響并沒有這樣強大。一些研究結果表明,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人的幸福體驗與婚姻狀況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在逐漸下降。研究者認為,在美國出現(xiàn)的這種變化應當歸因于離婚率的上升和未婚同居現(xiàn)象的增多,這兩種現(xiàn)象使得已婚者與未婚者之間的“幸福裂谷”明顯地縮小了。
7.好勝心過強不幸福。在現(xiàn)代社會,一個人不敢競爭自然不是好事,但物極必反,要是競爭心太強就會發(fā)展為好勝心。而據(jù)美國科學家的新研究,好勝者大多心率較快,血壓偏高,睡眠不好,經(jīng)常消化不良。由于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神經(jīng)性、皮膚性疾病甚至癌癥。據(jù)計算,好勝心過強折壽最多可達10年。
基于以上認知,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幸福在于平時細心地積累和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一位心理學家還提出達到幸福需要經(jīng)過九個步驟。
1.感受每個能夠感動的瞬間。要生活在這樣一種狀態(tài)下:把孩子的微笑當成珍寶,在幫助朋友們中得到滿意感,與好書里的人物共歡樂。
2.有效地控制好你的時間。幸福的人會確定大的目標,然后落實在每天的行動中。一天讀1000頁書是件很難的事,然而每天讀兩頁則非常容易辦到。這樣堅持100天就可以讀完一本書,這個原則可適用于任何工作。
3.有意識地增強積極情緒。越來越多的證據(jù)顯示:消極的情緒使人沮喪,而積極的情緒催人奮進。幸福的人懂得如何消除消極情緒。
4.善待身邊的人。人們要學會很好地對待親近的朋友、配偶,能夠一下數(shù)出5個親密朋友的人,其中有60%的人比不能數(shù)出任何朋友的人更感幸福。
5.面帶幸福感。實驗表明真正面帶幸福感的人,他們更感到幸福,經(jīng)常歡笑更能在大腦中引起幸福的感覺。
6.告別枯燥的生活。不要無所事事,不要把自己困在電視機前,要沉浸于能發(fā)揮你的技能的事情。
7.常常活動。室外活動是對抗壓力和焦慮的良藥。
8.好好休息。幸福的人精力充沛,但他們仍然留出一定的時間睡眠和享受孤獨。
9.關照心靈。對信仰和幸福的關系研究表明,有信仰的人比沒有信仰的人更有幸福感。當然,信仰不可能讓我們免除所有悲哀,它不可能囊括一切,但是信仰常常提醒你沿著幸福之路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