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0章 誰抓住了大海,誰就是贏家

19世紀60年代,處于內外交困的清政府,為了應付日益嚴重的內政和外交形勢,采納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等“有識之士”的建議,開始著手創立采用新式戰艦和西方管理、訓練方式的近代海軍。

1867年(同治六年),清朝閩浙總督兼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在福州馬尾建立福州船政局,“購機器,筑船塢”,制造船艦,是“中國海軍萌芽之始”。同時,李鴻章在上海著手籌建江南制造總局,準備制造船炮。

到1871年(同治十年),共造出“惠吉”等兵艦6只。制造這些艦船,從原料到工匠都來自外國,造價高昂。為了盡快建成海軍,李鴻章又提出造船不如買船的主張。認為“在外國定造更為省便”。

1874年(同治末年),日本借口臺灣牡丹社番民殺害琉球船民而出兵侵臺,大清朝野上下俱為震動。

李鴻章于1870年(同治九年)繼曾國藩出任北洋大臣,駐節天津。上任伊始便碰到日本派專使來華,要求與歐美各國相等的“條約權利”,李鴻章為之愕然。

1874年在日本又發起挑釁,又在臺灣登陸,得知日軍侵犯臺灣消息后,李鴻章急調淮軍精銳部隊6000人直赴臺灣。日軍由于不服臺灣水土,士兵病死較多。日軍不能立即軍事占領臺灣,于是轉而用外交手段解決問題。最終清政府與日本政府于10月31日簽訂《北京專條》,清政府付給“日本國從前被害難民之家”撫恤銀10萬兩和日軍在臺“修道建房等”40萬兩,日軍這才從臺灣全部撤走。

對日本蠢蠢欲動的野心,李鴻章由此時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決心自建海軍御侮。李鴻章明白了當下大清最可怕的敵人不是海外的西方列強,而是新興的日本,他知道清日遲早必有一戰,他開始未雨綢繆。李鴻章奏請朝廷解散所有舊制水師而迅辦新式海軍。

從1874年(同治十三年)開始,清政府加快了籌建海軍的步伐。同時,江蘇巡撫丁日昌提出《海洋水師章程》6條,建議購買和制造大型兵艦,選擇沿海險要地帶修筑炮臺,編練水師,精選優秀人才到海軍任職。并建議于沿海建立北洋、東洋、南洋3支艦隊。

北洋負責山東、直隸沿海防務;東洋負責浙江、江蘇沿海防務;南洋負責廣東、福建沿海防務。每支水師各設大兵艦6艘,快艇10艘。3支艦隊成軍,即可將北自直隸灣,南達廣東的漫長海岸線的防御“聯為一氣”。

但由于清政府經費困難,同時建立3支水師,力量不及,遂決定先在北洋設立水師一軍。1870年(同治九年),清政府派李鴻章為北洋通商事務大臣,督辦北洋海防事宜;派沈葆楨為南洋通商事務大臣,督辦南洋海防事宜。并擬由粵海關、江海關和江蘇、廣東、福建、浙江、江西和湖北等省厘金內提取銀400萬兩,作為海軍經費。

然而事實上,北洋艦隊建設之初,每年用度不過120萬兩。400萬兩海軍經費預算巨款,打了3折。其他280萬兩到哪里去了?官場慣例,其中的貪污腐敗,李鴻章久經宦途,自然知道,而且他也沒有辦法。

不過,即使120萬兩,李鴻章也可以有一番大作為了。

從1874年(同治末年)起,李鴻章靠著這120萬兩海軍經費,苦心經營,終于建立了一支像模像樣的北洋海軍艦隊,當時號稱世界第八位。

詳細的情況是:

從1875年(光緒元年)7月起至1877年(光緒三年)6月止,海軍經費統歸北洋支配;從1877年7月起,海軍經費南北洋各得一半。清政府希望用10年的時間,完成北、東、南洋艦隊的組建。

1879年(光緒五年)沈葆楨去世。此后,海軍籌建大權統歸李鴻章。李鴻章在天津設立水師營務處,負責辦理海軍事務。1885年(光緒十一年)中法戰爭中,福建水師在馬尾海戰全軍覆滅后,清政府官僚中要求購買外國鐵甲艦的呼聲日高。清政府也痛感西方列強恃其船堅炮利橫行四海。于是,下決心以購買外國兵艦來擴建海軍。

1885年10月13日,清政府發布設立海軍衙門的決定。海軍衙門的設立,標志清政府籌建海軍的活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海軍衙門設立后,清政府本著重點辦好北洋艦隊的方針,全力支持李鴻章籌建北洋艦隊。早在1880年(光緒六年),李鴻章就通過駐德大使李鳳苞向德國弗爾干造船廠訂造鐵甲艦2艘,取名為“定遠”“鎮遠”。委派劉步蟾、魏瀚、陳兆翱、鄭潔濂等赴德監造。德國在制造過程中,偷工減料,被揭發后,重新修整。直到中法戰爭后的1885年(光緒十一年)7月3日,兩鐵甲艦才由德國溪耳海口起航,11月駛抵中國天津。與此同時,經李鳳苞購買之“濟遠”艦,也同時到達中國。

1887年(光緒十三年),李鴻章在英國訂購之“致遠”“靖遠”及在德國訂購之“來遠”“經遠”等4艘快速巡洋艦,經由英國教官瑯威理(CaptainLang)和北洋海軍管帶(艦長)鄧世昌親赴驗收駕駛回國。11月抵廈門,次年春抵天津。以上從英、德兩國所購7艘艦船,共耗銀800萬兩。

從此,北洋艦隊實力大增,聲勢日壯。

到1888年(光緒十四年),北洋艦隊已是一支擁有“鎮遠、定遠鐵甲2艘,濟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超勇、揚威快速巡洋艦7艘,鎮中、鎮邊、鎮東、鎮西、鎮南、鎮北炮艇6艘,魚雷艇6艘,威遠、康濟、敏捷練船3艘,利運運船1艘”,合計大小艦艇25艘,官兵近4000人,具有相當規模的一支近代海軍了。

為了把北洋艦隊的建設引上正軌,同年9月,海軍衙門以英國海軍制度為藍本制定了《北洋海軍章程》。《章程》分船制、官制、升擢、事故、考校、俸餉、恤賞、工需雜費、儀制、鈐制、軍規、簡閱、武備、水師后路各局共14款。

《北洋海軍章程》是參照西方近代海軍規則制度,制定的中國近代第一個海軍章程。從內容看,規定得相當細致完備,井井有條。《北洋海軍章程》的制定,標志了北洋艦隊的正式成軍。

北洋艦隊成軍以后,清政府根據李鴻章的推薦,委派淮系將領天津鎮總兵丁汝昌為水師提督(艦隊司令)。由曾留學英國,通曉海軍業務知識的劉步蟾、林泰曾分任右翼、左翼總兵兼定遠、鎮遠艦管帶(艦隊副司令兼主力艦艦長)。聘英國海軍上校瑯威理為總教習。

清政府在籌建北洋艦隊的同時,在南方其他省份也陸續籌建了另幾支艦隊。到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爆發前,清政府除擁有較大的北洋艦隊外,還建立起南洋、福建及廣東3支艦隊。

總計甲午中日戰爭前,清政府的4支艦隊,共擁有各種大小軍艦78艘(不包括其他武裝運船)、魚雷艇24艘。排水量總共8萬余噸。但其中除北洋艦隊擁有巨型鐵甲艦及大型巡洋艦,能從事外海作戰外,其余3支艦隊,艦船數量雖不算少,但大多是陳舊小船,根本不能勝任近代海戰。

福建艦隊原來曾是一個有相當規模的艦隊。但是在1884年(光緒十年)8月23日的馬尾海戰中,艦隊的全部家當,計軍艦11艘,商船19艘,被擊沉擊毀,幾乎全軍覆沒。甲午戰爭時,僅有小型炮艦、運輸艦、通報艦10艘。其中大者不過1000余噸,全部木造或鐵骨木皮制造。

廣東艦隊艦船號稱30艘,但其中除廣甲、廣乙、廣丙3艦超過千噸外,其余均為數百噸小船。最大者800余噸,小者僅150噸,也全部是木造或鐵骨木皮,根本不能出海作戰。

同時,清政府的這些艦隊分別由南北洋大臣、閩浙總督、兩廣總督各為節制,不相統屬,兵力分散,不能聯成一氣。

這次戰爭名義上是中日兩國間的戰爭,實際上海戰方面,只是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的較量,其余3支艦隊完全作壁上觀。甚至出現過這樣的笑話:1895年(光緒二年)2月,日軍占領威海衛,俘獲了停泊在威海港內的全部中國軍艦。兩廣總督寫信給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佑亨,要求日本將被俘獲之廣丙交還給廣東艦隊。理由是廣丙系廣東艦隊所有,廣丙北來,只是依例參加海軍檢閱,而非參加戰爭。此次戰爭與廣東艦隊無涉,故應將被俘之廣丙交還。結果,被伊東佑亨拒絕,碰了一鼻子灰。

意大利人弗拉基米爾在甲午戰爭后1896年(光緒二十年)出版的《中日戰爭》一書,評論中國海軍時曾寫道:“中國海軍同陸軍相比是非常優越的。”許多海軍軍官在專業方面受過很好的訓練。“即使在和平時期,海軍也需要經常關心和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船員如果沒有受到科學教育是不能將軍艦駕駛出海的。”而北洋艦隊則是“目前中國唯一具有戰斗力的一個艦隊。此外,它還是中國艦隊中最難對付的一個,它是為保護首都而組成的,并且占有兩個輝煌的港口旅順和威海衛”。

這一評論,基本上符合北洋艦隊的實際情況。從兩次會校可以看出,北洋艦隊不論在戰陣訓練和軍職技術方面,都稱得起是一支具有一定戰斗力的近代海軍部隊。

日本海軍的創建遠較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晚。甚至比中國近代海軍的建立也略晚一些。1857年(咸豐七年、日本安正四年)到1868年(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元年),從歐洲國家購買小型軍艦7艘,均為數百噸小船,最大的不超過千噸,最小的僅30余噸。當時日本的海軍力量還是很弱小的。

1868年(同治七年)明治維新以后,日本政府特別重視海軍的發展。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天皇睦仁就在大阪天保山灣舉行觀艦式。當時參加觀艦式的艦只只有6艘,總共不過2452噸,因此,天皇睦仁于10月間諭令軍務官說:“海軍為當今第一急務,務必從速建立。”表現了日本明治政府擴充海軍的急切心情。

19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加緊了所謂“富國強兵”的步伐,積極著手擴充軍事實力。特別是1874年(同治十三年、明治七年),日本侵略臺灣的失敗,使明治政府“痛感艦船之不足,向英國定購了扶桑、金剛、比睿三艦”。這是日本海軍部省設立后向外國購置新艦的開始。

與此同時,在海軍發展方面,日本政府制定了從1883年(光緒九年、明治十六年)開始的8年造艦計劃。決定每年投資330萬日元,計劃建造大艦5艘、中艦8艘、小艦7艘及魚雷炮艦共32艘。8年間,共投資2600萬日元。

為擴大海軍經費來源,明治政府決定從1886年(光緒十二年、明治十九年)發行海軍公債。共籌集資金1700萬元,作為第一期造艦擴張費。到1887年(光緒十三年、明治二十二年),補充完成了二等海防艦3艘。這時,日本海軍已擁有各種艦船22艘。

1888年(光緒十四年、明治二十一年),西鄉從道又提出《第二期軍備擴張案》,這是一個龐大的造船計劃。其中包括建造海防艦以下46艘的五年計劃。至1890年(光緒十六年、明治二十三年),日本海軍擁有完成和正在建造的艦只計25艘。合計50萬余噸。

1889年(光緒十五年、明治二十二年),山縣有朋組閣執政。規定海、陸軍大臣只能從現役軍人中選擇擔任。并將海軍經費又增加100余萬元,準備建造巡洋艦1艘、炮艦1艘。1892年(光緒十八年、明治二十五年)又計劃建造鐵甲艦2艘、巡洋艦1艘、通報艦1艘。

日本政府在制造艦船、擴張海軍的活動中,始終以中國海軍作為對手和假想敵。

特別對中國北洋艦隊的定遠、鎮遠二鐵甲艦,感到莫大威脅,耿耿于懷,必欲除之而后快。以致那時不僅在日本海軍軍人中盛傳著“一定要打勝定遠”這樣一句流行的話。

甚至在小學校兒童做游戲時,也把兒童們分成甲乙兩組:一組裝做中國艦隊,另一組扮成日本艦隊,進行以捕捉“定遠”“鎮遠”而決定勝負的戰斗游戲。目的是對兒童進行以戰勝定遠、鎮遠“二巨艦作為日本的戰略目標的教育”。

不僅如此,日本為了對付中國定遠、鎮遠兩只巨艦,也極力制造大船強艦。先后建造了松島、巖島、橋立3艘大艦,即所謂“三景艦”。“三景艦”完全是為對付定遠、鎮遠而設計建造的。

其設計規定:三艦排水量均為4000噸,各配備1門32.5厘米口徑的巨炮,以對抗定遠、鎮遠的30.5厘米口徑的大炮。時速比定遠、鎮遠快兩節。松島、巖島為法國制造,橋立為日本橫須駕造船廠制造。由于設計要求特殊,工程難度很大,費時6年,到1891年(光緒十七年、明治二十四年)才建成。松島、巖島到1892年(光緒十八年、明治二十五年)才由法國開回日本。

由于這3艘巨艦是為了對抗定遠、鎮遠而設計的,片面追求攻擊能力而忽視了防御能力。所以日本海軍頭目山本權兵衛曾把這3艘軍艦比喻為“手持利刃赤身裸體作戰的士兵”。由于設計的不合理,這3艘軍艦都存在著艦小炮大、頭重腳輕、防御能力差的弱點。每發一炮則艦身顛簸傾斜。炮身巨大,左右旋轉困難,發射速度遲緩。

但是,由于“三景艦”的建成,加上原有之浪速、高千穗、千代田等巡洋艦,使日本海軍勢力得到進一步充實。

為了從炮火和速度上壓倒中國海軍,日本從19世紀90年代以后,把建設和擴充海軍力量的著眼點,放在添購速射炮和購置快速巡洋艦上。這時,建艦費用已經空虛。為籌集新的資金,1890年(光緒十六年、明治二十三年),天皇睦仁下諭撥出皇室經費30萬元作為造船費。同時,再向民間征集200余萬元的建艦經費。同年11月,國會通過了521萬余元的四年追加建造案。1891年(光緒十七年、明治二十四年),又提出5855萬余元五年造船計劃。1892年(光緒十九年、明治二十五年)。向英國購買了當時世界上最快的巡洋艦“吉野”。1893年(光緒二十年、明治二十六年)2月,天皇睦仁再次下諭節省內廷經費。6年間,每年撥經造艦經費30萬元。又命令全體文武官員,除特殊情況外,在此期間,一律繳納1/10的薪俸作為造艦費。并決定擴大原計劃之軍艦制造費。計劃在7年中,以1800萬元的巨款,建造鐵甲戰斗艦2艘、巡洋艦1艘、通報艦1艘。

由于日本明治政府多年來苦心經營,不遺余力的擴大海軍力量,到1894年(光緒二十年、明治二十七年)甲午中日戰爭前,終于建成了擁有大小軍艦31艘、魚雷艇37艘,排水量達59898噸的1支具有相當規模的近代海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坪| 夏邑县| 屯昌县| 武定县| 西乌珠穆沁旗| 化德县| 武宁县| 邻水| 雅安市| 泸西县| 晋中市| 长春市| 梁山县| 威海市| 双桥区| 龙川县| 阳新县| 教育| 洛扎县| 西吉县| 临桂县| 巩义市| 福州市| 介休市| 东兰县| 建湖县| 镇安县| 监利县| 云霄县| 阿尔山市| 桓仁| 安丘市| 卢湾区| 荣昌县| 大安市| 佛冈县| 奎屯市| 辛集市| 湘阴县| 吉隆县|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