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親王忙著到處籌款修園子,李鴻章知道海軍沒有銀子,購備充足的彈藥,再說還不能掃了太后60大壽的“興”,沒有人關心如何與日本人打仗,只有翁同龢慷慨陳詞,李鴻章心想:“說話多容易,又不出錢,又不出人,呸!出了事情你們能夠擔當嗎?仗還是不打為好。”然而,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你想要的東西偏偏得不到,而不想要的,死皮賴臉也要跟著你。
基于對自身國情的認識以及對國際局面的判斷,李鴻章實在不愿意輕易言戰。
朝鮮的局勢似乎已是難以收拾。
自1894年6月,清廷應朝鮮當局的要求,始派總兵聶士成,續派提督葉志超率兵幫助平定朝鮮東學黨的內亂之后,日本找到了派兵的借口,隨即否認朝鮮為大清屬國,并同時派重兵在仁川登陸虎視眈眈。日本更是成立戰時體制所謂的大本營,完全是要開戰的樣子。
然而,面對日本咄咄逼人不肯善罷甘休之勢,中國朝野嘩然,群情激奮,輿論上下驚人一致,幾乎都是一致主戰,李鴻章在此處境下相當難堪。
讓李鴻章有苦難言的是,別人主戰還是算了,但自己的手下,那些淮軍將領們,也跟著起哄,鬧著要和日本人拼了。
在朝鮮牙山的守將葉志超,曾經在7月12日致電李鴻章,認為“大舉進兵為上策。派艦撤兵為中策。守此不動為下策”。
葉志超提出了上中下三個對策:上策為增加軍隊,準備同日本作戰;中策為自動撤兵;下策為坐守絕地。
李鴻章雖然是靠著淮軍起家,他的淮軍也在平定國內內亂時有過輝煌表現,為李鴻章加分。但是所謂知子莫如父,李鴻章對于淮軍將領葉志超、吳長度等人的根根底底了解得不能再清楚。
葉志超、吳長度等人亂世投軍,是草莽英雄一流人物,靠軍功升遷上來當了大官,雖然他們失其視死如歸的英雄好漢的本色,但也是久未再經大戰,很長時間都是養尊處優,居移氣養移體,從精神和精力上都大不如從前,已經沒有當初的那種生猛鮮活。而且他們文化水平很差,不能與北洋海軍的那些訓練教育優良的軍官們相提并論。遇到用現代化軍事理論和武器裝備起來的日軍這樣的強勁敵人,實在是沒有勝算。
李鴻章不敢將希望寄在葉志超、吳長度的陸軍之上,始終欲以“以夷制夷”的外交方式,牽制日本,所以上奏朝廷,建議采取葉志超的中策,“撤后,行文各國公使并日廷,申前次同撤之約,如彼不依,秋初再圖大舉。”
但光緒皇帝親政不久,正想有所表現,所以不同意李鴻章的建議,決定增兵朝鮮同日本作戰,并于7月14日下諭令:“現在事機緊迫,著李鴻章速為籌備,先派一軍由陸路前往邊境駐扎,以待出發。”
現在光緒皇帝對李鴻章很不滿意,而在國內李鴻章更是被那些清流人物罵得狗血噴頭。生長深宮不明事體的光緒皇帝,喜歡聽的是翁同龢這些“帝師”們慷慨的空談,他的主戰情緒在翁同龢等的煽動下,熱烈高漲,最后竟然發展到“賜翁同龢、李鴻藻、恭親王‘尚方寶劍’,命對言和者先斬后奏”的堅決程度。
1894年7月23日,決定中日兩國命運的戰爭終于拉開了序幕。
7月23日拂曉,日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馳入漢城。住朝公使大鳥圭介親率日軍一個聯隊包圍了朝鮮王宮——福景宮。
日軍的進攻是在詳細偵察、縝密謀劃之后開始的,宮廷禁衛軍幾乎沒有進行什么像樣的抵抗,戰斗不到半個時辰就結束了。30余名禁衛軍全部戰死,日軍占領了王宮和軍械庫。朝鮮國王李熙被劫持,成立了以大院君李罡應為首的親日傀儡政權。窮困至極的朝鮮政府數十年來慘淡購入的3000支步槍、20門大炮,全部喪失。此外,日本還沒收了朝鮮500來年從中國朝廷接受的印章及其他賞賜品。
同時,漢城的清政府駐朝鮮總理公署也遭到日軍襲擊。袁世凱——這個把清政府綁上戰車的年輕人,此時已奉李鴻章之命,回到天津。作為他的后任留在那里的唐紹儀當即去英國總領事館避難。
7月23日,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接到大本營作戰密令,親率軍艦15艘、魚雷艇6艘、偵察艦1艘,由佐世保海軍基地拔錨向朝鮮海面進發,準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中國海軍進行突然襲擊。
早在1894年6月2日,日本政府決定出兵朝鮮之后,日本海軍進行了一系列戰爭準備。7月17日,天皇發布特旨,任命主戰的樺山資紀海軍中將接替“保守派”中本田海軍中將的海軍軍令部長職務。
樺山資紀在接受任命的當天,立即馳赴佐世保海軍基地,積極著手戰爭的動員和準備。7月19日,樺山資紀將日本常備艦隊、西海艦隊及其他一些艦只集結起來,組成了一個適應戰時體制的帝國聯合艦隊。任命原常備艦隊司令官海軍中將伊東佑亨為聯合艦隊司令長官。
大本營根據未來海戰的勝負,擬訂了三條作戰方針:第一,如海戰獲勝,奪得制海權,陸軍則長驅直入,進攻北京;第二,如海戰勝敗未決,則陸軍進占平壤,海軍則與中國海軍繼續爭奪朝鮮海峽的制海權;第三,若日本艦隊大敗,則陸軍全部由朝鮮撤退,而以海軍防守沿海。其中以第一項為基本戰略方針。
7月23日上午11時,首先派出海軍少將坪井航三率領吉野(旗艦)、秋津洲、浪速等三艘快速巡洋艦組成的第一游擊隊,作為聯合艦隊的先鋒,出發到牙山灣,執行偵察任務。并得到密令:如在牙山灣附近遭遇中國艦隊可予以攻擊。午后4時,伊東估亨率其余軍艦12艘,舳艫相接,成單縱陣隊形,向朝鮮西海岸出動。艦隊出發時,樺山資紀親自趕到港口送行,進行戰爭鼓動,要聯合艦隊“發揚帝國海軍榮譽”,為國爭光。
經過將近一晝夜的航行,7月24日上午,聯合艦隊航行至朝鮮半島南端的濟州海峽。此時,日本派赴朝鮮港口和海面的軍艦已達21艘。
日本政府在向朝鮮派遣海陸軍,陰謀發動戰爭的時候,采取了絕對保密的措施。實行全國新聞大檢查,嚴禁報紙上刊登有關軍隊兵員、軍艦及彈藥、糧食數額,以及關于軍隊及軍艦調動、船舶征發、軍隊部署等一切消息。日本聯合艦隊的出動,更是嚴格保密,封鎖消息。艦隊夜間航行,加強警戒,實行嚴格的燈火管制,除向導艦及旗艦外,各艦均熄滅燈火。清朝政府和李鴻章對于日本的戰爭部署,對于聯合艦隊的進襲準備,茫然無知,毫無所聞。
清軍葉、聶兩部進駐牙山后,清政府以牙山兵力薄弱,又令揚威由仁川開赴牙山,會合超勇,從海上護衛牙山駐軍。此時,北洋艦隊只有濟遠、平遠留在仁川,而日本派赴仁川之軍艦已達6艘(松島、八重山、千代田、大和、赤城、筑紫),為清軍之2倍。并以軍艦掩護陸軍,日夜運兵。至6月16日,侵朝日軍已達萬人。在朝清軍海軍將領見事態嚴重,電信又不通,遂派超勇返回威海衛,將日本向朝鮮增兵情形,報告給北洋艦隊司令官丁汝昌,由丁汝昌轉告李鴻章和清政府。
丁汝昌獲悉日軍大量增兵朝鮮的報告,即電李鴻章請示機宜。李鴻章仍寄希望以日本談判解決爭端,寄希望西方列強出面調停。但事與愿違,日本的戰爭準備一刻也沒有停息。李鴻章的主和方針,遭到了全國輿論的譴責,也受到了光緒皇帝的申斥和朝廷主戰派的抨擊。
光緒皇帝從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20多天內,三次下諭,責令李鴻章積極備戰。李鴻章不得已,于7月21日,派大同鎮總兵衛汝貴率盛軍馬步六營,提督馬玉昆率毅軍2000,分批搭乘圖南、海晏、鎮東、普濟、拱北、新裕、豐順等輪船,由大沽出發,經海道至鴨綠江口大東溝登陸,進駐朝鮮義州和平壤。另雇愛仁、飛鯨、高升等英國商船3只,分載總兵江自康仁字營及北塘防兵兩營增援牙山。
7月23日,運載清軍增援部隊的英輪愛仁號和飛鯨號也到達了牙山,兩船送來了1300名清兵,是增援的第一隊。第二隊清兵1000余人,乘英輪高升號,在這一天的午后也從大沽起航。
從朝鮮逃回來的袁世凱在7月21日抵達天津。7月23日,袁世凱和李鴻章親自到大沽港口,目送增援牙山的第二隊士兵離去。
“除了戰爭再沒有其他辦法嗎?”
盡管李鴻章已經看出這場戰爭不可避免,并且也下了決心,卻還想找找避戰的最后手段,因為只有李鴻章才知道,清軍戰爭準備差到了不堪一擊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