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蓄謀的戰爭:日本出兵朝鮮

“只有欺騙天皇的大臣,才是最忠實天皇的人。”外相不愧是詭辯奇才。

1894年6月2日深夜,接到清政府決定出兵朝鮮幫助平定叛亂的情報后,在戒備森嚴的外相官邸,日本外相陸奧宗光緊急召見林董外務次官和川上參謀次長,舉行了以陸奧外相為首的三人會議。

林次官的回憶錄以一種“事情已經過去,說也無妨”的語氣,把三人的討論歸結于一點,即:不是如何去和平地平息事態,而是如何去掀起戰火,如何獲勝,以挽救處境困窘的伊藤內閣。

這次秘密會議的重點是如何蒙蔽伊藤總理大臣。往朝鮮派兵,伊藤首相并不反對,只是不那么積極。作為首相,或者從他的性格來看,他不會做出強硬到底的姿態。李鴻章曾高度評價他這種政治姿勢,認為伊藤是一個和平主義者,只要他在首相位置上,就可以放心。

其實,伊藤博文絕不是和平主義者,他是地道的明治時期的政客,是國權擴大論者。只是在擴大的具體方法上,他認為不可過于強硬。出兵,伊藤首相是贊成的,但大量派兵,他也許不會應允。

這時,在朝鮮,日中兩國的現有勢力,仍然是揮舞“宗主權”的清王朝要強些。因此,陸奧也認為是“失掉平衡的日中兩國在朝鮮的權力之爭”。

在閣僚會議上,他表示要維持對朝鮮的日中兩國的權力均衡。伊藤首相所希望的,是保持兩國勢力的平衡,而陸奧外相的本意卻是想來一次逆轉。他的奮斗目標不是“趕上”,而是一鼓作氣地“趕過”。同樣的國權擴大論,但伊藤是逐步升級的階段主義者,對于搞什么逆轉之類的極端政策,恐怕是不會贊成的。

派出的兵力,三個人的結論是需要6000~7000人,而大鳥公使認為保護公使館和僑民只需要500~1000人。可見,在規模上有很大出入。

清政府的軍事情報,已掌握在川上次長手中。為平定東學軍,估計清政府派兵不會超出5000名。

日本出兵,可能要同清軍發生沖突,那就應派出在第一次接火時足以制勝的兵力。清軍必然求和。假如清軍雖敗北而不求和,繼續增援,日本就再派遣一個師團,在平壤附近再勝一次。那時清軍非講和不可。小川又次少將的《清國征討策案》,7年前就完成了。因此,第一陣的兵力馬上就決定下來。

“又是6000,又是7000的,這個數字讓總理聽到,他會大吃一驚!”陸奧很擔心。

“他能那樣嗎?”川上次長稍稍思索了一下。

“他是位和平主義者!”

“那么,這么辦吧——”川上想出一個好主意。“對總理就說派出一個旅團。”

“一個旅團,人數是……2000人吧?”

按照當時的陸軍編制,旅團大體上是2000人。

“哈哈哈……”川上參謀次長笑了。“閣下對軍隊的編制是門外漢,總理也不例外。不錯,旅團的建制兵力是2000,但有一種混成旅團,可以增加到七八千人。”

“若是總理問到兵力呢?”

“就用一個旅團應付他。至于旅團的編制,就說事關軍務,聽由軍部處理。”

“有道理……”

陸奧外相十分佩服這條妙計。

伊藤博文這時已是政界的元老,而山縣有朋則是軍界的元老。

“兩個老糊涂!”少壯派官僚們這么稱呼伊藤和山縣,盡可能蒙混他們。像“一個旅團”之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德富豬一郎的《蘇峰自傳》里有這么一段:“甲午戰爭不是老一輩人發動的,而是年輕人掀起的。在內地是川上端六中將(參謀次長),在北京是小村(公使)。而陸奧(外相)等人,巧妙地捉住了時機,巧妙地操縱了伊藤、山縣等大人物。”

林董的回憶錄中,也有可以證實這些情況的插話。

說是年輕人“操縱”了大人物,其實,用“蒙混”之類說法似乎更恰當些。派遣兵員巧妙地蒙混過去了,但是,要長期蒙混下去卻非常困難。于是,想出了一個使老糊涂們無法插嘴的方法。

這就是設置大本營。

1894年6月5日,在參謀本部內設置了大本營。關于往朝鮮派遣混成旅團事,也獲得天皇批準。

軍事動員及各種計劃,均屬“統帥事項”,由大本營直接決定,雖內閣總理大臣也無權過問。這樣,伊藤首相在戰爭進行上就成了局外人。

按理說,應當依據“戰時大本營條例”,在宣戰之后才能設置大本營。明治二十七年6月5日那一天,日本還沒有宣戰,所以,這時設置大本營應該說是違法的,但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知道這是一種違法勾當的,恐怕只有川上中將等,也就是強行設置大本營的少數幾個人。

設置大本營兩天后,6月7日,陸軍省和海軍省禁止報紙、雜志報道軍機。

海軍省只是在陸軍省禁令中的軍隊二字之上加了“軍艦”二字,其他文句完全相同。當時的海軍大臣西鄉從道與陸軍大臣大山巖都是伯爵。

同一天,敕令設置了臨時陸軍中央金柜部。——“戰時或臨事變之際設于東京,掌管臨時陸軍經費之收支及決算報告事宜。明文規定這是一個完全獨立于司法、立法部門的戰費財政部。可以借機密之名,自由地動用巨款。”

于是,軍費鎖在密室里,報道以所謂“大本營發表”的形式壟斷。6月9日,各報館刊登一條消息:“鑒于朝鮮國內內亂頻仍,其勢日益猖獗,該國政府又處于無力鎮壓情況之下,為保護在該國之我國公使館、領事館及國民,特派軍前往……”

1894年6月6日,中國駐日公使汪鳳藻根據《天津條約》第三條規定,向日本外務省通告出兵朝鮮事,其中有一句“為保護屬邦”。

翌日,6月7日,日本務省通知中國公使:日本出兵朝鮮,“不承認朝鮮為清之屬國”。

日本駐中國代理公使小村壽太郎向李鴻章通知出兵,也在6月7日。小村年39歲,是所謂少壯派。通知很簡單,只說是根據《天津條約》,派兵朝鮮。

清政府辦理外交事務的衙門叫“總理衙門”,全稱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中國曾經是世界帝國,同它有各種關系的國家,它不認為是平等的“外國”,而是屬國。所以,它沒有相當于近代國家的外交部,只用禮部和理藩院適當地處理外國事務。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各國在北京開設公使館,這才不得不設一個同外國外交官辦交涉的機構——總理衙門。設于1861年,名曰“總理各國”,而不叫“總理外國”,夠頑固的了。

總理衙門由十來名侍郎(副部長)以上的高官擔當總理衙門大臣,是合議制,原則上均有兼職。

設置這樣一個同外國對等的衙門,清政府感到十分懊惱,在處理實際事務時總是拖泥帶水。

總理衙門接到小村代理公使的照會后,要求日方:“我國受朝鮮政府之請,為平定其內亂,依據保護屬邦之舊例,派兵前往。內亂平定后,立即撤兵。日本政府派兵之理由稱保護公使館、領事館及商民人等,估計不會需要過多軍隊。加之,朝鮮政府并未呈請日本出兵,故不宜往朝鮮內地輸送軍隊,以驚擾住民。萬一同我國軍隊遭遇時,恐因言語不通,發生事端。請轉告貴國政府。”

小村將照會轉呈本國政府后,日本政府答復:“我國政府根據《天津條約》之規定出兵朝鮮,沒有理由接受貴國之指示和要求。”并重申從未承認朝鮮為中國之屬邦。又說,日本軍隊服從紀律、節制而進退,即使與清軍相遇,也絕不會發生事端。反倒提醒清政府令其軍隊勿尋釁鬧事。

照會往來已迸出火花。《蹇蹇錄》中寫道:“和平雖未破裂,干戈雖未交鋒,僅在一篇簡牘中已顯示彼我所見不同,過早表現出甲爭乙抗之狀態。兩種電云即將正面接觸,剎那間可成電閃雷鳴之勢,其意甚明。”

陸奧外相的方針是:在外交上可表現為被動狀態,一旦有事,軍事和各方面都必須要先發制人。

但是,往朝鮮的中心港仁川輸送軍隊,日本自宇品港出發大約需要四晝夜,而中國從山海關或大沽起程只需要兩晝夜。假若接到清政府的出兵通知后才出兵,就會落后一步,這在軍事上是絕不允許的。于是,日本方面想出一個妙策:借大鳥公使返回任所之機,多帶些步兵。

不過,伊藤首相反對這么做。他認為:“這不是給對方以口實嗎?”

日本政府打算根據《天津條約》第三條,中國首先出兵,然后日本也出兵。這就是所謂外交上的被動立場。

“因東學之亂,仁川、漢城都亂得不可收拾,所以應帶些警備人員。”陸奧外相抱住他的妙策不放,說道。

“可是,這也應該有個分寸。譬如,同是警備人員,叫它軍隊,就不如叫巡查穩妥些。方法上必須再研究一下。”伊藤說道。

對于公使返回任所時帶些武裝兵員,伊藤首相并不完全反對,條件不過是別給清政府以借口。他的妙策是考慮把軍隊稱為警察。

乘軍艦前往,當然要有水兵。水兵一登陸,作為陸戰隊,就成為最好的兵力。在艦上比定員多編入一些水兵,就可以很自然地增加兵力。同海軍協商的結果,在定員外又增加了近百名水兵。

正同西鄉海軍相商議時,得知在外洋演習的數艘日本軍艦返回釜山附近。若命令這些軍艦回航仁川,就能進一步增加兵員。

300~400人,是大鳥公使可以帶領的兵數,顯得很正常。警視廳的20名巡查,是公認的護衛。

大鳥公使搭乘八重山號起航是6月5日。雖然在中日兩國的出兵通知之前,但日本方面獲得了清政府派兵的大致情報,與之相反,清政府方面對日本的計劃卻一無所知。袁世凱完全被杉村代理公使和鄭永邦書記官等日本外交官操縱了。

1894年6月9日,大鳥公使乘坐“八重山號”巡洋艦抵達仁川。是日,天降滂沱大雨。

清軍到達朝鮮比大鳥早一天,即6月8日。登陸地點為牙山灣。派遣軍人數有2000多,不能同時登陸,所以雖是8日抵達,但登陸完畢,已是12日了。

“清軍正在登陸”,得知這一情報,大鳥急忙率領420人的軍隊奔向漢城。登陸的第二天,大島公使一行人就進了漢城。

大鳥公使率領的400余名日本兵,實際是日本正式出兵以前的軍隊。名義是公使護衛隊,但是從人數上看,只能認為是派遣的第一批。日本是6月7日通告派兵的,等于通告的同時軍隊就登陸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巴县| 毕节市| 鹿泉市| 新余市| 北碚区| 洪江市| 罗定市| 泰顺县| 宁津县| 沁水县| 沽源县| 新野县| 施甸县| 上虞市| 祁阳县| 泾川县| 西和县| 乌什县| 江口县| 灯塔市| 尼勒克县| 黔西| 特克斯县| 凌云县| 北票市| 安西县| 五家渠市| 乌鲁木齐县| 英山县| 邯郸县| 彰化市| 德保县| 临沂市| 南汇区| 孟津县| 德格县| 永兴县| 米林县| 呼和浩特市| 沈丘县| 积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