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袁世凱把李鴻章綁上戰車
書名: 李鴻章:甲午之殤作者名: 陳斌本章字數: 4365字更新時間: 2015-05-22 21:04:24
1894年5月,朝鮮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東學黨起義。
東學黨,是近代活躍在朝鮮中下層社會的秘密宗教組織。東學黨的成員自稱“道徒”,最善于編造和傳播“流言飛語”:
“東學黨的全奉準大將是個超人,他能夠在空中飛行,在水底下自由呼吸……”
“聽說,月神從天上派了兩位神童來輔佐全大將打天下呢。”
“參加了東學黨,就能夠成為超人,可以刀槍不入呀。”
……
這樣的“流言”,對于愚昧、無知的農民,無疑具有巨大的煽惑力和召喚作用,而使政府頭痛不已,不得不派兵血腥鎮壓。
于是,1894年5月,在高聳入云的白山里,響起了一陣猛過一陣的“轟隆”“噼啪”的激烈槍炮聲。幾千名手持新式毛瑟槍的朝鮮政府軍士兵,在12門克虜伯速射炮的火力掩護下,一邊開槍射擊一邊沖鋒,圍攻著數萬衣衫襤褸,手握竹刀、竹槍的“東學黨”戰士。
在距今100年前的那個時代,毛瑟槍、克虜伯大炮堪稱為無堅不摧、所向無敵的先進戰斗兵器。誰擁有了它們,誰就獲得了戰場的控制權。
槍炮聲中,拼死抵抗的東學黨戰士一批批慘叫著倒了下去。斷肢殘腿被猛烈的炮火炸得滿天飛舞……一場攻防戰斗變成了一幕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在槍炮猛烈無情的打擊下,終于,東學黨的人肉防御圈土崩瓦解了,人們被槍彈炮火驅趕著四散奔逃,或者鉆入死人堆中,裝死以求躲避過這場劫難。
被派來鎮壓的政府軍部隊是朝鮮全羅道觀察使金父鉉的手下。雖然是地方守備部隊,但將士驍勇強悍,武器精良,全部配備了清政府贈送的德國造毛瑟槍和克虜伯速射炮,能夠連續射擊,堪稱當時朝鮮軍隊中的精銳之師。同時這支部隊的兇狠殘暴也是出了名的。攻占了東學黨的圣地白山后,政府軍立即清理戰場,大肆搜捕來不及逃離戰場的東學黨士兵,共捉到2000多人。主將宋風浩下達了處死全部戰俘的殺戮令:用刀劍砍殺,用長矛戮死,用毛瑟槍掃射,……只一陣工夫,2000多名活生生的戰俘,就被屠殺成了一大堆鮮血淋漓的血肉尸首。
拼死殺出重圍的東學軍殘部撤進距離白山腳下大約有4公里的一座叫黃土峴的山里。政府軍窮追不舍地包圍上來。
猛烈的炮火轟擊后,政府軍正要發動進攻,天突然降下大霧。
先鋒隊率先沖進迷霧,主力軍也不敢怠慢,迅速跟進,這樣,政府軍全被誘進黃土峴的深山里去了。
“噼啪”,從前方的濃霧中傳來一聲槍響,緊接著便聽見對方的還擊聲。
“可能先頭部隊已經同敵軍遭遇了!”不愧是職業軍官,憑槍聲就能推測出戰斗的景況。政府軍方面槍聲密集,而東學軍方面很稀疏。
“我軍在前進,在以壓倒性的優勢前進著!”
“這下子我們勝啦!”
“先頭部隊可是太勇敢啦!”
軍官們你一句我一句地談論著。
東學軍還擊的槍聲稀稀落落,而且越來越遠。
“敵人要跑掉,快呀,追!”
當明白了這是一場勝仗時,見利不讓的士兵們精神振奮起來,朝東學軍陣地上沖去。
“看樣子都跑掉了,一個人也沒有。”前線的傳令兵帶來這樣的消息。
“掃蕩!樹背后、草叢里總會有一些掉隊的。向前猛攻!”軍官命令道。
進攻這種陣地,等于闖入無人之境,只有此時,官軍們才很勇敢。全軍以雪崩之勢沖了進去,把整個陣地找遍了,連一個殘兵也沒有。
“等一會兒就追擊,先原地休息一下。”
政府軍官兵在東學軍放棄的陣地上,東倒西歪地歇下了。還不到5分鐘,突然響起了喊殺聲。成千上萬名東學軍戰士揮舞著竹刀、竹槍,吶喊著沖了過來。
政府軍正毫無戒備地休息,把槍炮隨處亂扔亂放著。在東學軍出其不意的襲擊下,頓時大亂,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
“別慌,別慌!充其量不過是些農民!沒什么了不起的,不要驚慌!”
軍官并不都是無能之輩,但任憑他破著嗓子喊,用手槍、刀劍威脅,軍隊已驚恐萬狀,爭先恐后地四散逃命。
“別跑,不要跑!可能敵人還有第二個埋伏!”多少有點兒戰斗經驗的人,作為常識,是應該懂得這一點的。但是,少數幾個頭腦冷靜者的聲音無法送進極端恐怖的眾人耳朵里。
果然,東學軍早已設好了第二個陷阱。
昨天從白山退卻時,東學軍分成兩路,一部分高舉大將旗,退往黃土峴;主力卻退到了扶安。政府軍緊緊追擊撐著大將旗的這股,而放棄了逃往扶安之敵。然而,朝扶安方面撤去的東學軍,入夜之后,突然轉向黃土峴。這是從白山撤退時東學黨領袖制訂的作戰計劃。
從扶安踅回的東學軍成了伏兵。他們向潰不成軍的政府軍展開了猛攻。
官軍潰散了。
這次黃土峴戰役,據說只有十幾名官兵死里逃生。
這是一場具有重大意義的戰斗。東學軍從政府軍那里奪來的槍、炮、彈藥,一下子變成擁有新式裝備的軍隊。
隨后,東學軍又浩蕩地返回白山,是勝利而歸。東學軍完全變了樣,竹槍換成了步槍,破衣爛衫換上了正規服裝。
于是,東學黨發動了大起義。并且乘勝前進,連續攻占了朝鮮南部的金州、忠清、慶尚三道,國都漢城危如累卵。
東學黨起義軍攻陷朝鮮南三道的消息傳來,朝鮮王室和大臣們大為震驚。
東學軍會不會就這么把李氏王朝徹底推翻?國王及政府領導層的心里隱約浮現出不祥的念頭。
“非借助清兵來鎮壓不可了。”閣僚會議上,國防大臣閔泳駿提議。
閔泳駿的“借兵論”最先在5月16日的閣僚會議上提出,但遭到國王和大多數閣臣的激烈反對。因為依據條約,如果中國出兵,日本也將出兵。這樣一來,朝鮮國土必將被蹂躪。與其如此,不如接受東學黨的要求,處罰貪官污吏,改革政治,解決當前的緊迫問題。——反對借兵者也振振有詞。
不過,應允掀起暴亂的東學黨的要求,就是屈服于叛軍,不啻現行體制的崩潰。東學黨氣勢正盛,即使政府想妥協,他們會同意嗎?這是毫無把握的。再說,誰去談判呢?
閔泳駿至少唱了半個月借兵論,并且不斷和清政府駐朝鮮的最主負責人袁世凱聯系,商量清軍入朝問題。
在多次大臣會議上,閔泳駿曾反復提出向清朝借兵,大臣們反對說:“不這樣清廷還要把宗主關系、藩屬關系強加到我們頭上,如果借了兵,我國肯定要失掉獨立和主權。”
“那么,你說該怎么辦?用最精銳的壯勇衛也打不敗東學黨,這就是說,要打敗東學黨,需要更多的兵力,而我國已經再無兵員了。怕有損于獨立,不從清廷借兵,難道就坐等東學黨把我們朝鮮國推翻嗎?借來清兵,朝鮮并不會被吞沒。可能種種干涉要比從前加強,但是,自主權是會徐徐恢復過來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地下有根,就會枝繁葉茂,開花結果。相反,爛了根,那可就無計可施了。不管付出多么大的犧牲,也一定要保住根。為擊敗東學黨,除了向清廷借兵之外,還有什么好辦法嗎?”
前線戰局吃緊,使閔泳駿的論說頓時增強了說服力,反對之聲漸漸消失了。
5月31日,朝鮮政府正式通知袁世凱,請求清朝派出軍隊,協助鎮壓東學軍。
6月1日,袁世凱將朝鮮政府的請求和他的意見電告清王朝和他的頂頭上司李鴻章。
一天,日本公使館書記官鄭永邦會晤中國在朝鮮的最高負責人袁世凱。
鄭永邦,這是個中國名字,但鄭永邦純粹是日本人,并且是日本的外交官。鄭的祖輩從中國來到長崎,幾代人都以“通事(翻譯)”為業。袁世凱會見鄭永邦時,總覺得格外親切。
“血比水濃”,這一古老的信念,在袁世凱的意識中是存在的。他認為身上流著漢族血液的鄭永邦,不會做出損害祖先的祖國——中國的事情。他甚至還以為,鄭永邦肯定會瞞著上司采取一些有利于中國的措施。
日本公使杉村深知袁世凱的這種心情,故意讓鄭永邦同他接近。杉村認為,鄭永邦的話容易被袁世凱所接受。
明治初年,正是日本人國家意識高漲的時期。身上流著中國人血液的鄭永邦,絕不似袁世凱所想象的那么單純。鄭永邦正因為有個中國姓,所以才更想當一個比誰都更愛日本國的日本人。
他會晤袁世凱,是把日本的國家利益擺在第一位的。他清楚自己的使命:利用袁世凱對他的親近感,欺騙和愚弄袁世凱,使之做出符合日本利益的事情。盡管在與袁世凱會晤時也表示一些親密,但鄭永邦忘不了上司交給的任務——讓中國出兵。
如果清廷接受朝鮮的請求派兵,那么,根據《天津條約》,日本也可以出兵。所以,日本非常希望中國表明出兵的態度。中國方面害怕惹出日本大量派兵,以致引起軍事沖突,所以對朝鮮的請求總是采取慎重的態度。袁世凱想預先了解一下日本對中國出兵作何反應。他知道,直接去問日本外交官,人家是不會說出真情來的。
恰好在這時,鄭永邦上門來了。他問道:
“中國政府為什么不出兵?”
“怎么,你似乎在催促我出兵?”
“我真想催促你一下!”
“即使你不說,我們也有這種準備。”
“噢,準備了?”
“嗯,隨時都可以發兵。……朝鮮恢復和平、能夠做買賣的日子,不會太遠了!”
“噢?這是真的嗎?”
“剛才我不是說那個日子不遠了嗎?哈哈哈……”
袁世凱竟把相當重要的國家機密泄露給別國公使館的書記官。
鄭永邦回到公使館,立刻把這消息報告給杉村代理公使。
“干得漂亮!”杉村清滿意地點頭稱贊。“用不用我明天親自走一趟,再確認一下?”
鄭永邦在袁世凱的頭腦里打上一個印象:中國出兵朝鮮,日本政府絕不反對。那天,袁世凱向李鴻章報告了同鄭永邦的談話內容。鄭永邦當時還故意發了幾句牢騷:“日本國內鬧得一塌糊涂,簡直糟透了!”
伊藤內閣和反對派之間在國會內外的攻防戰日益加劇,確是事實。
“日本國內多事,顧不上出兵。”
“即使以《天津條約》為理由,派兵來朝鮮,頂多也不過是用以保護公使館的少量兵員。”
袁世凱又附上自己的見解,電告天津。
第二天,杉村代理公使為了確認情況,親自會見了袁世凱。事后,袁世凱發給天津的電報說:“頃倭署使杉村來晤,該意亦盼華速代戡,并詢華允否。凱答,韓惜民命,冀撫撫散,及兵幸勝,姑未文請,不便遽戡。韓民如請,自可允。”
“清廷肯定會出兵!”杉村在會見袁世凱后,立即向東京打電報說:朝鮮已向清廷求援。
袁世凱同杉村面談后,電告天津:“杉與凱舊好,察其語意,重在商民,似無他意。”
日本主要報紙上的主要消息,當時由同文館學生陳貽范、長德、桂紳、周自齊等人移譯。李鴻章把東京公使館的報告同報紙消息的譯文相互對照,體察日本的事情。自由黨被政府收買過去啦,在野黨六派攻擊政府極其激烈啦,不知日本實情的人,僅從報紙來判斷,也許會誤認為內亂就在眼前。
李鴻章根據袁世凱6月1日的電報,最后下決心出兵。
6月4日,李鴻章向丁汝昌下令,讓濟遠、揚威二艦開赴仁川。同時,又命令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選拔淮軍精兵1500名,乘招商局輪船,開赴朝鮮。
“小崽子,有把握嗎?……”下達了出兵命令后,李鴻章突然嘟囔了一句。
中國軍隊立即緊急出動,分三批渡海進入朝鮮。第一批由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統帥,共馬步軍910人,于6月6日在天津塘沽港登船,6月8日下午18時抵達朝鮮的牙山港,9日上午,整隊登岸,進駐牙山縣。第二批主力部隊1055人,由直隸提督葉志超統帥,于8日下午登船起航,10日下午駛抵牙山海面,12日全部登陸。第三批為增援軍,共300名,于25日開入牙山。中國海軍由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領,主力艦濟遠、平遠、護衛艦超勇、揚威同時出動,趕赴朝鮮海面,掩護中國陸軍的登陸行動。
漢城的杉村代理公使很快就獲得情報,“清軍已經大舉入朝”。向東京拍發急電:“為何不火速派兵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