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坐鎮天津,公務繁忙。這個老人高談闊論,權傾朝野,似乎整個大清國都是他給支撐著。可是近來,朝鮮問題弄得他心煩意亂。以李鴻章的敏銳和遠見,他隱隱覺得朝鮮問題弄不好的話,中國會跌個大跟頭。
那時,朝鮮的李氏王朝已經是日薄西山之態。政界的派系斗爭,無休無止,官吏壓榨農民,腐敗到了極點,而派系斗爭的幕后,是清廷和日本牽著線。
朝鮮承認清廷為宗主國,但清廷實際上并未派出監國。明朝時也是如此,宗主、從屬,在很大程度上是形式的。作為例外,元朝時倒是有過,但已經是600年前的事了,無人記得。清政府對朝鮮的內政外交也過問極少。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事變”,清政府為穩定朝鮮局勢,拘捕了朝鮮國王之父大院君。但數年之后,清廷發現實際控制朝鮮政權的閔妃一族開始接近俄國,為了對付這個局面,李鴻章開始考慮釋放大院君,借以抑制朝鮮親俄勢力和抬頭。
李鴻章把大院君召到天津晤談。
“我已向各位軍機大臣請求,關于你的釋放問題,眼看就可以解決,不過,你歸國之后打算做些什么呢?”李鴻章問。
“我吃夠了苦頭,再也不想擔任國事了?!贝笤壕鸬馈?
這時,他看出李鴻章的臉上閃現出一絲疑惑和失望,于是又補充道:
“如回宗主國能派我去監國(國政監督官),做些進言之事,還是可以的。”
朝鮮形式上承認清廷的宗主權,而實質是獨立國,但一旦迎來監國,瞬間就會失掉獨立。大院君為獲釋,做了一筆非常失算的交易。
“假如有關外交上的事,令郎要同你商量,你將如何回答?”李鴻章問。
“指的是什么事?”
“大清政府現在也是多事之秋,對朝鮮不能處處予以關注,需要讓其他國家也分擔支援之責。例如:我大清已同日本訂約,雙方撤出駐防軍,以后,軍事教官怎么辦?”李鴻章又問道。
“勸他向美國聘請?!贝笤壕⒖檀鸬?。
大院君知道清政府最不戒備的外國,就是美國。
“那太好啦!……還有別的嗎?”
“有……”大院君有點兒吞吞吐吐?!爸腋嫱蹂灰深A朝政。”
“噢……這可是件難事……”
“這有何難,自古以來女人……”
說到這里,大院君噤口不言了。他想說,自古以來女人不許干預朝政,是天經地義的,因此并不是什么難事。但是,他想起清廷正由慈禧太后這樣的女人一手掌權,趕緊閉上了嘴。
“你的心情我全明白了。盡我的力量,說服軍機大臣諸公吧?!崩铠櫿陆Y束了談話。
其實,只要他決定放,就可以做,用不著請示軍機大臣。即使慈禧太后反對,他也有辦法叫她讓步。
派誰送大院君呢?李鴻章琢磨起人選來。這是需要膽量的任務,還是那個年輕人最合適……
“往項城打電報?!莻€年輕人目前有點兒怨氣……”
那個時代大都是一個家庭在一起共同生活。在河南省項城縣堪稱郡望的袁家,在縣北的張營修建了碉堡式宅院,左近的人們稱之為“袁寨”。
在重視親緣同鄉關系的時代,家族中出了杰出人物,就會給這個家族帶來興旺。
袁家出了“大官”,那就是袁世凱祖父之弟袁甲三。他在道光十五年(1835)中了進士。曾國藩是3年后的道光十八年中的進士,所以袁甲三是他的前輩。李鴻章是道光二十七年的進士,比曾國藩晚三期。在清代,同期考中的進士稱為“同年”,相互之間如親戚一樣,交往密切。查考進士及第的年份似乎很無聊,其實,明白了這個問題,對許多事情就易于理解了。
進士出身,在軍務上威名遠揚,這一點,袁甲三與后輩曾國藩、李鴻章相同。袁甲三是漕運總督,但這是名義上的官職,實際上他又指揮軍隊與捻軍作戰。
因為出了個總督,項城縣張營的袁寨當然是一片興旺景象。袁甲三出征時,也要從家庭中挑幾個可靠的青年當幕僚,被選中的有袁世凱的叔父袁保慶。
中國的大家族中,同一輩分的人,包括堂兄弟,名字里一般都含有一個相同的字。比如,袁世凱的上一輩都含個“?!弊郑母赣H就叫袁保中。
袁世凱排行第三。叔父袁保慶膝下無兒,這也許是跟隨袁甲三頻頻出征的緣故吧。子女滿堂的袁保中把袁世凱過繼給他。
雖然當了養子,起初仍住在同一個袁寨里。袁世凱8歲時,養父袁保慶調任山東道員,于是被帶往山東。道員也稱道臺,正四品。
不久,袁甲三的密友馬新貽當了兩江總督,他認為同樣當道員,還是江蘇好一些,于是袁保慶安排了職位,先是揚州,繼而是南京。袁世凱自然也跟隨遷移。大概在南京易于謀生,袁保慶調任南京后,袁保中也舉家而來。
袁世凱是個稱王稱霸的人。養父母覺得他不是親生兒子,有所容忍,而親父母因為已經把他過繼給了弟弟,盡管住在一起,也不便多加干涉。袁世凱雖然還是個孩子,卻巧妙地利用了這種情況。
袁世凱受到兩邊父母的溺愛。他們為他請了家庭教師,然而,正像他自己說的那樣,經常逃學。
家庭教師中有一個姓曲的人,擅長拳法、馬術和其他武藝。袁世凱對讀書寫字只是應付而已,卻專心致志地跟曲先生學武藝。他十二三歲時就能騎烈馬,為此而自鳴得意。
同治十三年(1874)袁保慶死在南京任上。此時袁世凱16歲,已經在江南度過5個春秋。這期間,馬新貽、曾國藩、何景、張樹聲先后就任兩江總督。馬新貽在任上被暗殺,曾國藩也在任上病死,匆匆接任的何景因父喪離職,于是江蘇巡撫張樹聲代理兩江總督。這是僅僅5年間的事,在袁世凱幼稚的雙眼里會留下怎樣的印象呢?
養父袁保慶的葬禮,由他的好友劉銘傳和吳長慶主持,辦得極其隆重。他們對故友的遺屬也做了安排,袁世凱又回到項城縣。
袁世凱作為政府高官顯宦的公子住在南京時,當過總督的人中,曾國藩是李鴻章的前輩,馬新貽、何景與李鴻章是同年進士,張樹聲和李鴻章是同鄉。劉銘傳和吳長慶都是李鴻章創建的淮軍的將領。袁世凱雖然同這些人沒有直接關系,但似乎已經注定他是屬于李鴻章派系,大概明智者早就給他們這樣分群歸類了。
養父死后,袁世凱在家鄉無所事事。堂叔袁保恒看了訓斥道:“年紀輕輕,一天到晚游游逛逛,成何體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是嘍,住在鄉間,優哉游哉,還是把你這小子送到北京去吧!”
袁保恒的弟弟袁保齡,是直隸候補道,即道員候補。袁保齡不論哪方面,與其說是官吏,毋寧說是學者。教育族中子弟,他是再適合不過的了。而且,因為赴京應考的書生很多,袁保恒指望競爭意識能激起袁世凱的求學心。
第二年,生父袁保中去世。
這時,最為嚴厲的袁保恒從陜甘總督左宗棠的酒泉守將升任吏部右侍郎,調到北京。
那段日子可真難熬??!每逢想起這一時期的往事,袁世凱總是皺起眉頭。袁保恒本來就是冷若冰霜的人,再加上懷有一種族長意識,總是對族中子弟毫無顧忌地施加體罰。
嬌生慣養的袁世凱開始受到嚴格的監督和管束。他并不怕體罰,怕的是讀書。每天伏案讀書,真不如讓叔父毆打一頓好受些。
袁世凱次年回鄉應鄉試,名落孫山。鄉試合格,才能成為有資格參加進士考試的舉人。他失敗了,生母和養母兩人乘機勸他與于家姑娘結了婚。
18歲的袁世凱偕新婚妻子返回北京。適逢河南一帶大旱,袁保恒被派往賑災,于是袁世凱又隨行回鄉。
光緒四年(1878)四月,袁保恒死在河南開封。
這個毫不留情的監督者一死,20歲的袁世凱頓時覺得如釋重負。
后來,袁世凱經常這樣說:“我好歹能讀書,能寫不太難看的字,多虧了叔父……”不過,當時他對袁保恒的死,一定抱有一種解放感。他把手邊所有的書都燒掉了。
再也用不著讀書了!袁世凱對朋友們說:
“丈夫志四海,安能郁郁于筆硯之間,虛度歲月?”
“丈夫志四?!保侨龂鴷r代的詩人曹植的詩句。
袁世凱絲毫不喜歡讀書,對詩卻有幾分興趣。背誦四書五經,他厭煩得不得了,而喜愛的詩總是主動地背誦。
叔父去世那年,袁世凱的妻子生了一個男孩,這就是長子袁克定。
兩年后的光緒六年(1880),他向督辦山東海防的慶軍統領吳長慶求情謀事。吳長慶聽說袁世凱要來,不禁有些猶豫,說:“那是袁家的不肖子孫呀!”過了一會兒,又自言自語似的說:“也好,說不定能派上用場?!?
袁家的事情,吳長慶聽到過種種傳聞。袁世凱厭棄讀書,行為放蕩,是人所共知的。
吳長慶本人也不那么愛學習。他不是進士出身,而是參加淮軍以后一步步升上來的。他跟隨李鴻章出入沙場,看到讀書人在戰爭中毫無用場,非常厭惡。
摯友的遺孤袁世凱從小喜愛騎馬舞劍,吳長慶也略有耳聞。也許這樣的人反倒有出息吧。
淮軍是國家軍隊的一部分,同時又是李鴻章的私人軍隊。吳長慶指揮的兵團叫“慶軍”,劉銘傳的軍隊叫“銘軍”,張樹聲的叫“樹軍”,都冠以個人名號。由此可見,清末軍隊已經私有化,代價是養兵費用必須由首領自己掏腰包。
“好!就讓袁家劣子當幕僚吧!”吳長慶這么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