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讓工作傷害你:職場可以很幸福
- 馮頌陽
- 2951字
- 2018-12-31 23:55:31
鍛造不一樣的人生
從心理學上講,人有兩種反應傾向,即對于同樣的事情,會有不同的應對或表現。這兩種人,分別被稱做具有樂觀傾向和悲觀傾向。
當遭到打擊的時候,他們的反應也完全不同。
兩個冠軍,兩種命運
職場加油站
1988年的奧運會前,美國游泳健將馬特·比昂迪被認為很有可能奪取7枚金牌。然而,第一個項目200米自由泳,他竟然只得了第三名;第二個項目100米蝶泳,在最后關頭,另一選手突然加速,馬特只得到第二名。
一時間輿論大嘩,各體育記者紛紛發表高見,說馬特會大受打擊而一蹶不振。
當時,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卻預言,馬特一定沒有問題,因為他是個相當樂觀的人。馬丁曾經給美國游泳隊做過一項心理訓練,在隊員表現正常的時候馬丁有意地告訴他:你這次游得很差。聽到這話,很多運動員都顯得很沮喪,但是馬特·比昂迪反而越受打擊,越斗志昂揚。這就是典型的樂觀者的表現。
果然,馬特從第三個項目開始,大發神威,一舉拿下了5枚金牌。
在網上廣為流傳的臺球冠軍路易斯·福克斯的故事,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結局。
職場加油站
1965年9月7日,世界臺球冠軍爭奪賽在美國紐約隆重舉行,路易斯·福克斯得分一路領先,只差幾分便可穩拿冠軍。
忽然,他看見一只蒼蠅落在了白球上,于是揮手趕走了蒼蠅,俯身擊球。可是那只蒼蠅又飛回到了白球上,路易斯只好再次起身攆走蒼蠅。至此,觀眾不由得哄堂大笑。在觀眾的笑聲中,他的情緒一下子低落下來。
蒼蠅好像是有意跟他作對,他一回到球臺,它第三次又落到了白球上,周圍的觀眾真是笑得前仰后合。
路易斯的情緒壞到了極點,他頓時失去理智,憤怒地用球桿去擊打蒼蠅。
球桿觸動了白球,裁判判他因此失去了一輪機會,這使得路易斯方寸大亂、連連失利,而他的對手約翰·迪瑞則愈戰愈勇,趕上并超過了他,最終奪走了冠軍。
這個故事如果到這里就結束了,也還算不上徹底的悲劇,可是事情偏偏還沒有結束。
第二天早上,人們在河里發現了路易斯的尸體,他投河自盡了!
一只小小的蒼蠅,居然把一位所向無敵的世界冠軍徹底推向了毀滅!
同樣是世界冠軍,同樣是遭遇干擾、打擊、挫折,最終的結局卻大相徑庭。馬特能集中精力,摒棄一切干擾,一舉成功;路易斯卻被環境所左右,居然死于非命。
做一個樂觀的銷售冠軍
冠軍有不同類型,銷售人員也是。
眾所周知,銷售人員總是要面對他人的拒絕。有調查顯示,85%的銷售在成功之前都被拒絕過。
樂觀的銷售人員不會在意客戶的拒絕,他們的眼睛更多地盯著可以實現的銷售機會;悲觀的人則會把這種拒絕積累在心里。
強生公司有一個案例,說的是一個新人向一個老業務員說他受不了這份工作了,因為碰到很多客戶侮辱他。
他問老業務員:“難道您沒有碰到過嗎?”
老業務員回答他:“侮辱?從來沒有!我曾經被客戶從家里趕出來過,被客戶罵過,有一次還被客戶扔盤子砸過。可是我從來不覺得這些是侮辱。”
能對別人的拒絕付之一笑,是保險業銷售人員最基本的素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發現:樂觀的銷售人員比悲觀的銷售人員業績高37%,而悲觀者在第一年的辭職數是樂觀者的兩倍。
心理學上這樣劃分樂觀和悲觀的人:
- 看待不幸的來源:樂觀的人會認為不幸或者失敗源自外部因素,是可以改變的;悲觀的人則認為失敗是事物或自我內部永恒的特性決定的,自己對此無能為力。
- 看待不幸的持久性:樂觀的人認為不幸的狀態是暫時的,悲觀的人則認為不幸是永恒的。
- 看待不幸的普遍性:樂觀的人認為不幸是特殊的、偶爾發生的;悲觀的人則認為不幸是普遍的、無處不在的。
同樣面對求職失敗,樂觀者會尋求他人的幫助和建議,制定新的計劃,以自己的進步來保證下一次做得更好,最終應聘成功。他們的反應是積極的、充滿希望的,認為曾經的錯誤都是可以彌補的。
而悲觀者則會認為:對于這種失敗自己無能為力,再做什么也只能是重蹈覆轍。他們會放棄希望和努力。最后他們能成功嗎?答案不言自明。
樂觀讓你贏得生命
從生理狀態來說,樂觀主義者顯然也更健康,有更好的免疫力、復原能力,甚至更長的壽命,尤其是在一些生死緊要的關頭,樂觀的心態可能是你真正的救命稻草。
職場加油站
王子蘭,唐山兒童醫院護士。唐山大地震的時候,她被埋在了地下。幸福的是,她腳邊有一瓶生理鹽水,手腕上有一只手表。
更重要的是,她有一個樂觀的心態。王子蘭堅信會有人來救她,于是她安安靜靜地躺著,定時給手表上弦,渴極了就喝一小口生理鹽水。她一直回憶平時跟孩子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盡量睡覺,保持體力。
最后,當她被解救出來的時候,盡管身體非常虛弱,但是康復得很快。
談到這8天的經歷,她用五個字來形容是:簡單而輕松。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有一些遇難者,本來生存環境能夠支持到他們獲救,可是,他們卻沒能活下來。加速他們死亡的,是驚懼、急躁,是近乎瘋狂地、聲嘶力竭地呼救,拼命地搬動周圍的斷木殘垣等消耗大量體力的活動,甚至因此導致自己受傷、骨折,最終死于衰竭。
同樣的境遇,不同的反應,有時候付出的,竟是生命的代價。
快樂接受,積極面對
職場情境室
有兩個女孩,都是公司的年輕白領,上班都非常忙,下班經常很晚,所以她們都常在寫字樓下的麥當勞吃晚餐。
可是,對于這同一個選擇,兩個人的感受卻完全不同。
第一個女孩,她覺得自己很幸運。每天工作很忙說明公司很需要我。沒時間做飯,公司樓下正好就有麥當勞,又香又熱,花樣很多,便宜又干凈,便利又省事,反正晚飯又不需要吃得很有營養。有這樣好的方式解決晚飯,她覺得實在太幸運了,自己命太好了。
而另一個女孩的想法完全不同,她覺得,每天上班很忙是被公司剝削。沒法做飯,下了班只好吃麥當勞這樣的垃圾食品,這簡直不是人過的日子!
你可以想象吃完麥當勞之后,這兩個女孩的狀態有什么不同嗎?
第一個女孩,可能會很高興地同男朋友通電話或者給媽媽打電話,電話中的她,可能興致盎然,會讓男朋友也很開心。如果媽媽有病或者不舒服,她也可能會好好地關心、安慰媽媽。這是一個多么有愛心,又快樂的女孩啊。如果晚上沒有活動,她可能還會學點英語什么的,有計劃地提升自己。
第二個女孩的狀況可能就大不相同了。打電話的時候,她可能有更多的不耐煩和抱怨,需要男朋友更多地哄她、呵護她。如果媽媽跟她說自己生病不舒服,她可能會說:我還不舒服呢。至于晚上學英語?行行好,我忙了一天,吃了一肚子垃圾食品回來,還要我學英語?人生有這么悲慘嗎?該這么痛苦嗎?
這種設想當然有點兒夸張,但對于同樣的事,不同人的反應確實差異巨大。而在不同的反應之下,他們的感情、感受、態度、行為都會不一樣,而不一樣的行為積累之下,最后就會造就完全不同的人生。
最終,各種細微的、不同的積累,導致了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分野。
我在大型企業工作的時候,公司曾經做過“活力工程”,就是把員工按業績排序,最好的20%、中間的70%,最差的10%。
當最差的10%被評出之后,有一位高管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這10%的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會很憤怒,認定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暴跳如雷,到處投訴……總之就是不去反思自己的工作狀況,去加以改善。
而另外一些人,拿到評估結果時,可能也很震驚,但隨后他們會跟自己說:我可能是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同時也說明了我的確做得不是很理想,否則,即使我進不了最佳也一定在中間,怎么可能落到最后?總之我需要加把勁,才能把排名提到前面去。
對前一種人,差評只是讓他內分泌失調。而對后一種人,差評會成為他進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