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房產稅
  • 徐滇慶
  • 1353字
  • 2018-12-31 18:26:46

2.1 歷朝歷代都征房產稅

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寫道:“自虞、夏時,貢賦備矣。”早在幾千年前,各地諸侯和平民都要向中央政府繳稅納貢。《尚書·禹貢》中記載:“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朝廷按照耕作、交通條件將土地分為九等,征收不同的賦稅。隨后歷朝歷代國家主要財源都來自和土地有關的賦稅。

早期賦稅并沒有區分土地和住房。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朝廷決定將住房單列,開征“間架稅”,也就是房產稅。官府將房屋分為上、中、下三等,實行累進稅制,上等房屋繳納錢二千,中等房屋繳納稅錢一千,下等房屋繳納稅錢五百。參閱石堅,《中國房地產稅制:改革方向與政策分析》,中國稅務出版社,2008年。

五代后梁(907—923)征收“屋稅”,對城鎮居民征收房產稅。

在后周時期(951—960),房產稅擴大范圍,把郊區的住房也包括進來了。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取得政權之后,延續后周的各項政策,繼續征收屋稅。公元965年(乾德三年),宋太祖下令“居坊郭者,勿輸半年屋稅”,以豁免半年的房產稅彰顯皇恩浩蕩。參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六。公元969年,朝廷針對典賣田地和房舍開征契稅,后來把契稅征收范圍擴大到買賣牲畜、嫁資、遺產等。

元朝沿襲宋制,對房屋和土地買賣課征契稅。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不久,在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下令:“凡買賣田宅頭匹,務赴投稅,除正課外,每契本一紙,納工本銅錢四十文,余外不許多取。”參見《明會要》,卷57。萬歷年間,契稅稅率統一為3%。

清朝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朝廷頒布《賦役全書》,基本沿襲明朝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按照肥沃程度將土地分為上、中、下三等征收稅賦。對買賣土地和房屋等不動產征收契稅。有些州縣還額外征收門面稅、間架房稅等。參閱黃天華,《中國稅收制度史》,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年。

清末,內憂外患,財政困難,在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戶部通知各省議辦房捐。“凡租賃房屋,按其每月租金課稅10%,房東、房客各負擔一半。其居住自有房屋者,比照近鄰出租房屋的租金課稅10%。”參見《清文獻通考》,卷十九。

太平天國(1851—1864)起義歷時14年,轉戰18省。起事初期,從廣西一路殺出來,居無定所,談不上征稅。定都南京之后,開始征稅,主要征收田賦和工商稅,其中房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稅種。稅率高得嚇人,“每日每間三文”,或者“每間屋每日捐錢七文”。請注意,這是每天的稅率,一年下來,房捐就要超過一千文錢。重稅之下,難怪江南的老百姓紛紛逃亡他鄉。參閱酈純,《太平天國制度初探》,中華書局,1963年,第388頁。

辛亥革命以后,北京政府在1914年頒布《契稅條例》,規定賣契稅率為9%,典契稅率為6%。1915年公布《房稅條例》,對商用房屋和民居征收房稅。商業用屋按每月實繳租賃價的20%征稅。居民住房按每月實繳租賃價的5%征稅。

1934年國民政府財政部修改稅率,賣契和典契的上限分別確定為6%和3%。

1941年財政部公布《房捐征收通則》,將房產稅改名為房捐。營業出租從租計征20%,營業自用從價征2%,住家出租從租征10%,住家自用從價征1%。政府機關和學校的自用房屋、居民自用的住房每戶不超過一間的,或者住房已經破損不堪的,可以免征房產稅。

1946年國民政府修正《契稅條例》,將賣契、贈與契、占有契的稅率降為6%,典契稅率降為4%。據財政部地方財政司統計,1946年全國23個省市預算收入1221億元,其中房捐為129億元,占整個政府財稅收入的10%。參閱黃天華,《中國稅收制度史》,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年,第479頁。

縱觀歷史,無論何朝何代,房地產稅自古以來一直都有。道理很簡單,土地和房產是居民財產的主要部分。作為各個王朝的統治者和財政官員,他們也許沒有產權意識,也沒有認識到保護產權的重要性。可是,房地產看得見,抓得著,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征稅的時候還能放過房地產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漳县| 灯塔市| 华安县| 元江| 化隆| 交城县| 临夏县| 咸丰县| 邵阳县| 金坛市| 柏乡县| 昌江| 清镇市| 高唐县| 乌拉特前旗| 溧水县| 石渠县| 龙南县| 阳高县| 合山市| 康马县| 宁蒗| 连城县| 镇赉县| 寿阳县| 灵石县| 营口市| 锡林浩特市| 龙门县| 东海县| 洮南市| 顺平县| 中江县| 吴江市| 泽库县| 渝中区| 齐齐哈尔市| 乐平市| 德格县| 鄂尔多斯市| 毕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