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1921年至1923年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政治狀況
帝國主義在華盛頓會議上關于侵略中國的協議美帝國主義在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中,傾銷軍火、向外貸款(資本輸出),大發戰爭財,逐漸成為統治世界經濟政治的霸主,增加了爭奪太平洋上霸權的野心。日本帝國主義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機會,在中國獲得的權益最多。這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在掠奪中國上矛盾日益尖銳,成為帝國主義爭奪中的主要角色。英帝國主義一向在中國保有最大的勢力,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同美、日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的發展比較起來,英國在華勢力顯得停滯不前,但也仍然是掠奪中國的一個重要角色。
1917年11月2日,美國國務卿蘭辛和日本派到美國去的石井發表共同宣言,并由美國通知中國政府,承認日本在華特權,工商業機會均等;1919年,美國在巴黎和會上又承認日本強占山東,企圖以此換取日本承認美國在遠東的優勢地位。但由于日本的狡猾和陰謀獨占中國的活動仍是有加無減,使美國并沒有達到排斥日本優勢的愿望,他們之間的矛盾和斗爭還是在繼續發展。到了1921年,美帝國主義發起在華盛頓召開的太平洋會議。這個會議就是當時各帝國主義為解決戰后太平洋上的霸權問題,特別是爭奪中國問題而召開的。由于大戰中和大戰后,日本帝國主義勢力在中國和遠東的膨脹,不但威脅了美國,也威脅了英國在中國和遠東的利益,使美英可以結成伙伴,在這個會議中共同對付日本。各帝國主義為了獲取各自的利益,解決美、英、日等列強爭霸中的矛盾,拆散了英日同盟,規定了英、美、日在太平洋上軍艦的噸數為5:5:3.對于爭奪中國問題,則在1922年2月簽訂了美、比、英、中、法、意、日、荷、葡的《九國公約》,在名義上“尊重中國主權完整”,而實際上則是美國做領袖來與英、日等帝國主義共同侵略中國,合法地使中國殖民地化,也就是“將中國置在他們共同侵略的‘門戶開放’政策之下”(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自華盛頓會議以后,帝國主義間的沖突有了新的協調,表面上似乎暫趨緩和,實則此后的斗爭只是更換了些方式,主要是采取了間接的方式,他們各自在中國扶植和利用一部分軍閥為其爭奪地盤的爪牙,借以實現其侵略和掠奪的目的。
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在世時,曾被各帝國主義用作侵華的工具。在他死后,北洋軍閥系統分裂成皖系和直系兩派,此外還存在著各種派系的一些地方軍閥。于是各帝國主義便各自扶植一派軍閥勢力,作為其侵華代理人。華盛頓會議后,各帝國主義在華爭奪權利的斗爭,就反映為各派軍閥之間頻繁不絕的內戰。
直皖戰爭前面說過,自1916年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就分裂為直、皖二系,直系以馮國璋為首(馮死后,曹錕、吳佩孚繼之),依靠英、美帝國主義的勢力。皖系以段祺瑞為首,投靠在日本帝國主義的膝下。此外還有在東北的奉系軍閥張作霖也和日本有勾結。
繼承袁世凱操縱北京政府的是段祺瑞。他大量出賣中國主權,向日本換取借款。1919年五四運動后,直系軍閥吳佩孚(師長)等,以曹錕(直隸督軍)為首領,利用了當時人民反日反段的情緒和助力,并聯合了奉系,于1920年7月間,在河北的楊村、涿州與皖系發生戰爭,一舉打敗了皖系。日本在華勢力暫時受了打擊。從這個時候起,直系便代替了皖系,在北京中央政府取得了權力。曹錕、吳佩孚又師承了袁世凱和段祺瑞的故伎,企圖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實現武力統一。
直奉戰爭直系軍閥自打敗皖系以后,占有華北和長江流域地盤,使英、美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大為擴張。日本帝國主義在它所扶植的皖系失敗后,便努力扶植奉系。奉系在直皖戰爭中乘機入關,勢力達到北寧鐵路(京山鐵路)沿線和內蒙古各地,于是直、奉兩系的矛盾便日益尖銳化。這時候,孫中山在廣東依靠舊國會的一些議員組織了“非常國會”,選舉他當非常大總統(1921年4月7日),執行聯合奉系軍閥張作霖,以反對直系曹、吳的政策。1922年4—5月,直奉兩軍在長辛店和馬廠等處進行戰爭,結果奉系失敗,退出關外。孫中山聯奉反直的政策也歸于失敗。
廣州軍政府的分裂和陳炯明的叛變北方軍閥混戰的時候,南方一部分軍閥和北方軍閥互有勾結,南方政局也發生了變化。1920年北方皖系當權時,桂系軍閥陸榮廷等即在皖系的策動下,主張南北議和。孫中山被迫辭去軍政府總裁職,離開廣州。后來,孫中山利用粵軍陳炯明擊敗桂系,又由上海回到廣州。1921年5月,孫中山被推舉為非常大總統,準備北伐。直奉戰爭中直系勝利后,曹錕、吳佩孚妄想壟斷全國權力,和英帝國主義合謀,收買陳炯明,教唆他叛變。1922年6月,陳炯明炮擊總統府,孫中山被迫逃往上海。這時他發表宣言,提出“工兵計劃”,主張裁兵為工,要曹、吳以軍隊半數改為工兵。曹、吳表面上贊成他的主張,實際上是想拉他投入反動集團,以消滅革命力量。當時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的機關刊物《向導》周報上寫了許多文章,揭穿曹、吳陰謀,告誡孫中山不要受騙,鼓勵他堅持革命立場,給了孫中山很大幫助。后來,陳炯明為滇桂聯軍所敗。1923年春,孫中山再到廣州,被舉為大元帥。
曹錕賄選直系兩次勝利后,統一了黃河、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土地,便進一步誘發了曹、吳壟斷全國權力的欲望。于是吳佩孚先逼大總統徐世昌下野,利用黎元洪作為過渡的總統。曹錕、吳佩孚到處殘暴地壓迫人民,1923年2月7日慘殺京漢鐵路大罷工的工人,就是許多罪行中一件最大的罪行。1923年6月間,直系軍閥驅逐了黎元洪。10月5日,590個國會議員每人受賄得了5000元的銀行支票,曹錕“當選”了大總統。當時,全國人民咒罵他們是“豬仔國會”、“豬仔議員”。
軍閥混戰下農民生活的痛苦,人民革命要求的增長在帝國主義侵略和軍閥混戰的情況下,農民生活十分痛苦,苛捐雜稅層出不窮,兵差、拉夫、人為的天災、地租和高利貸的加重,使農民運動以各種形式勃興起來。南方農民開始在廣東的海陸豐、湖南的衡山、浙江的蕭山等地組織農民協會,進行了減租等斗爭;北方農民原始的自衛組織,如紅槍會,也進一步發展了。
工人們受到日益殘酷的剝削,他們的生活越來越沒有保障,因此,工人階級的覺悟和團結也相應地加強了。
中小資產階級因工業的發展受到挫折,對于廢除不平等條約和反對軍閥內戰,也有了新的覺悟。
總之,各革命階級的反帝和反封建的要求是更加強烈了。
第二節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亦即成立大會(會議期間,因巡捕搜查,代表們分批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在一艘游船上召開了最后一天的會議)。到會代表13人,代表黨員50多人。這13名代表是: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劉仁靜、張國燾、陳公博、包惠僧、周佛海。一大代表中,因病逝世的,先后有王盡美、李達(1923年退出共產黨,1949年重新入黨)、董必武、毛澤東。犧牲的先后有李漢俊(1922年退黨,成為左派民主派,1927年11月被桂系軍閥殺害)、鄧恩銘、何叔衡、陳潭秋。叛變的有陳公博、周佛海、張國燾。劉仁靜因托派問題被黨開除。包惠僧1927年脫黨,1949年后參加新中國工作,1979年病逝。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等也參加了會議。
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黨綱,決定以蘇聯共產黨為榜樣來建設中國共產黨。黨綱規定了黨的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家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規定了“要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并以社會革命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規定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和黨的組織紀律,黨員的條件和入黨手續,黨的中央和地方機構等問題。大會確定了黨的當前中心任務是發展職工運動,決定成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作為黨領導職工運動的公開機關。大會認為黨的工作應該利用一切有利于無產階級的公開合法形式。大會認為對于孫中山的進步活動,應給予積極援助。
黨的一大產生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機關——中央局。推舉陳獨秀為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工作,李達負責宣傳工作。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使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毛澤東選集》,1版,第4卷,124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周恩來的初期革命活動和中共旅歐支部的建立周恩來,浙江紹興人。1898年3月5日出生在江蘇淮安。幼年生活在破落的官僚家庭中。12歲隨伯父離開家鄉到奉天(今沈陽)求學。19歲(1917年)畢業于天津南開學校,赴日本留學,在日本接觸了馬克思主義。1919年4月回國,參加五四運動,主編《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并創建天津進步學生組織覺悟社。1920年1月,周恩來與馬駿、郭隆真(女)等因領導愛國運動而被捕入獄,在獄中他組織難友學習馬克思主義,并與反動當局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同年7月獲釋后,組織覺悟社社員到北京,與李大釗領導的少年中國學會等北京三個進步團體座談,商議愛國學生運動的方向,會后發表了《改造聯合宣言》。1920年冬,周恩來赴法勤工儉學。在歐洲的工人運動影響下,他開始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系統的研究,并結合實踐的經驗,確定了對于共產主義的信仰,與此同時,開始從事建黨建團的活動。
1921年3月,周恩來加入旅歐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最早的成員有張申府、劉清揚、周恩來、趙世炎、陳公培五人。
1921年9月,旅法勤工儉學學生為爭取讀書的權利,進駐里昂中法大學。占領里昂中法大學的先發隊蔡和森、陳毅、李立三、肖明等100多人被法國政府強迫押送回國。他們中的許多人,回國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1年10月,周恩來、趙世炎、陳延年、王若飛、李維漢(羅邁)、鄧小平、蔡暢等人為骨干,發起和組織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共青團)。1922年6月,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在巴黎召開成立大會,并積極和國內建立聯系。同年冬天,中共中央通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旅歐總支部”。周恩來擔任共青團旅歐總支部書記。已經加入共產黨的黨員,組成中國共產黨旅歐總支部。
中共旅歐總支部包括三個分支部,即旅法支部、旅德支部、旅比支部。趙世炎、陳延年、周恩來先后擔任中共旅歐總支部領導人。中共旅歐總支部組織黨員、團員學習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革命的現實問題;輸送黨員到蘇聯的東方勞動大學等學校學習;并在勤工儉學學生和華工中宣傳馬克思主義,同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作斗爭。
旅歐勤工儉學學生中涌現了大批優秀的干部和杰出的革命家,為黨的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其中在民主革命中犧牲的著名烈士有:蔡和森、趙世炎、陳延年、王若飛、陳喬年、劉伯堅、向警予、林蔚、熊雄、熊銳、孫炳文、穆青、高風、郭隆真等;為革命作出重大貢獻,一直擔任著黨和軍隊的領導工作的有:周恩來、朱德、鄧小平、李富春、陳毅、聶榮臻、李維漢、徐特立、蔡暢、傅鐘、歐陽欽、李卓然、何長工等。
第三節 中國工人運動的高漲。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的制定。二七運動的經過和意義黨在工人中的活動中國共產黨開始成立時,工人黨員還很少,大部分是學生、知識分子與大學教授。這并不奇怪,因為那時要了解馬克思主義,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是不行的。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便注意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工人階級解放事業而斗爭。所以中國共產黨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后,馬上成立一個公開的職工運動的總機關,叫做“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指導全國的工人運動。書記部設有全國總部(開始在上海,后在北京),主任為張國燾,各地有它的分部,北方分部主任是羅章龍,湖南分部主任是毛澤東,武漢分部主任先后為包惠僧、林育南,濟南分部主任為王盡美,在上海、廣東也設有分部。總部出版機關報《勞動周刊》(1922年6月被迫停刊,7月遷北京后改為《工人周刊》),其他分部亦有機關報,用以教育中國工人。
當時,在京漢鐵路的長辛店、鄭州、漢口的江岸,粵漢鐵路的徐家棚,上海、江西安源、廣州、浙江等地普遍開設工人學校(勞動補習學校)、工人子弟學校,共產黨員多半通過當教員逐漸與工人接近,進一步用辦工人俱樂部,或用“職工同人會”、“工人十人團”、“精業研究所”等名義,把工人們組織起來。
香港海員大罷工隨著工人組織的建立,工人的革命斗爭也活躍起來。特別是香港海員的大罷工,揭開了中國工人階級反帝斗爭新的一頁。
因為海員是跑外國的,常與外國工人接近,所以他們首先懂得工會組織,在海員工人蘇兆征的領導下,他們在香港成立了“中華海員工人聯合總會”。由于海員工人受帝國主義的直接壓迫,生活非常痛苦,又因為跑外國,受到當時洶涌的世界革命潮流的鼓舞,所以他們的階級覺悟最早。
1922年1月,由于工會向資方提出增加工資的要求,資方不答應,全體海員開始罷工,前后加入罷工的海員有兩萬多人;接著香港全市的苦力和運輸工人數萬人,也舉行同情罷工。北方的鐵路工人聽到海員罷工的消息,便募捐援助,京漢鐵路工人們在火車頭上豎起“援助香港海員”的大旗,從北京一直飄揚到漢口,從漢口回轉來又飄揚到北京。這給海員很大的鼓舞。罷工后,許多輪船停泊在香港開不出去,使英帝國主義的工商業遭受很大損失。英帝國主義對工人實行鎮壓,香港工人便毅然離港到省(廣州)。英帝國主義為了禁止海員離港,在沙田阻止工人到廣州去,竟然開槍射擊,打死六人,打傷數百人。但工人們在工會領導下寧死不屈,堅決離港,罷工堅持了八個星期,英帝國主義無可奈何,只好答應增加工資,恢復原工會,釋放被捕工人,撫恤死難工人,并恭恭敬敬地送還原被香港英政府拆去的“中華海員工人聯合總會”牌子。當工會牌子在十余萬人的熱烈仰望中徐徐掛上去時,歡聲雷動,爆竹連天,聲震全港。罷工取得了完全勝利。
勞動大會和勞動立法運動香港海員罷工的勝利,推動了中國工人運動的大浪潮,上海有海員、紗廠、煙草及郵務工人的罷工,漢陽有鋼鐵廠工人的罷工,安源有15000礦工的罷工。1922年5月1日,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開幕,到會代表162人,代表23萬有組織的工人。大會熱烈討論了工人參加民主革命、成立全國總工會等問題,并指定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為全國工人團體的通訊處。第一次勞動大會進一步推動了全國工人運動的開展。
工人們在上述罷工斗爭中,由于受到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壓迫,使他們感到政治自由的重要,因此在8月里又展開了工人的勞動立法運動。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起草了《勞動法大綱》19條,在全國各大報紙、雜志上發表,要求保障工人在法律上的地位,如要求政府承認工人集會、結社和罷工的自由,允許工人團體代表工人締結契約,廢除束縛工人的治安警察法等。當時的軍閥政府自然不會通過這種勞動立法,但工人的覺悟已經提高了,他們知道沒有政治自由,爭得的經濟利益就沒有保障,因而爭取政治自由的要求更加迫切了。
11月,又有唐山開灤煤礦五礦四萬多工人反對英國資本家虐待的大罷工,這個罷工雖然失敗了,但中國工人階級反壓迫、爭自由的運動,卻從此更加激昂了。
毛澤東等領導的湖南工人運動的發展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結束后,毛澤東由上海回到長沙,正式成立湖南黨的組織,由他任湘區(湖南全省及江西萍鄉安源地區)黨委書記(1921—1923年),繼續領導工人運動。1921年下半年就已組織了幾萬工人。1922年下半年,開始了罷工斗爭,規模最大的是9月間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等領導的安源路礦(安源煤礦和株萍鐵路)的大罷工和10月間水口山鉛鋅礦的罷工;同時,手工業工人和苦力工人幾乎全部都罷過工,而且是聯合全市小作坊、小店鋪的同盟罷工。這些罷工,大半取得勝利。這是湖南罷工潮蓬勃發展的時期。1922年夏,僅長沙城就有十多個工會。在這一基礎上,又成立了“湖南全省工團聯合會”,這是共產黨領導下的湖南全省有組織的工人的總工會,毛澤東任總干事。為了爭取工團聯合會的合法存在,毛澤東曾帶領工人代表與湖南省長趙恒惕作斗爭。1923年5月,湖南全省有了粵漢鐵路總工會等二三十個工會。五一節舉行了一次全省總罷工。這時,湖南的工人運動達到空前壯大的地步。到了1924—1927年的大革命時期,湖南工人運動在中共湖南省委李維漢、郭亮等領導下一直是向上發展的。在1927年5月的“馬日事變”以前,僅長沙城內就有130多個工會,湖南全省有組織的各業工人約達40萬人。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和反帝反封建政綱的提出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到會代表有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等12人,代表黨員195人,討論的中心問題為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和黨的策略路線。
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在這個宣言中,總結了人民斗爭的經驗,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口號。宣言中說:“真正的統一民族主義國家和國內的和平,非打倒軍閥和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是永遠建設不成功。”又規定了民族民主統一戰線和民眾運動的政策,提出:“只有無產階級的革命勢力和民主主義的革命勢力合同動作,才能使真正民主主義革命格外迅速成功。”
在這次大會宣言中,分析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號召工人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革命;規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政綱:“(一)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二)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三)統一中國本部(東三省在內)為真正民主共和國;(四)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實行自治,成為民主自治邦;(五)用自由聯邦制,統一中國內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華聯邦共和國;(六)工人和農民,無論男女,在各級議會、市議會有無限制的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罷工絕對自由;(七)制定關于工人和農人以及婦女的法律:1.改良工人待遇:(甲)廢除包工制,(乙)八小時工作制,(丙)工廠設立工人醫院及其他衛生設備,(丁)工廠保險,(戊)保護女工和童工,(己)保護失業工人等;2.廢除丁漕等重稅,規定全國——城市及鄉村——土地稅則;3.廢除厘金及一切額外稅則,規定累進率所得稅;4.規定限制田租率的法律;5.廢除一切束縛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權利;6.改良教育制度,實行教育普及。”這次大會還通過了參加共產國際的決議。
6月15日,中國共產黨發表《第一次對于時局的主張》,提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統一戰線的辦法:中國共產黨的方法是要邀請國民黨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會主義各團體開一個聯席會議,共同建立一個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向封建式的軍閥繼續戰爭;因為這種聯合戰爭,是解放我們中國人受列強和軍閥兩重壓迫的戰爭,是中國目前必要的不可免的戰爭。這些,就使全國人民獲得了明確的政治方向和奮斗的新步驟,以發動廣大的新形式的群眾運動。這種政綱和政策為孫中山所代表的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政派所贊同,極大地鼓舞了孫中山的革命熱情。
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無數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生存,拋頭顱、灑熱血,這是很可敬的。但是,他們都沒有明確地認識到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是殘害中國人民的兩大真正敵人。中國共產黨在當時雖然還是一個剛剛成立一年、人數不多的黨,但是由于初步地掌握了馬克思主義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武器,它就能在全國人民面前,在中國歷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的綱領和口號,并能為自己提出的綱領和口號而堅決奮斗。這就表明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政黨,是科學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政黨。這個黨的宇宙觀和理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個黨的最終目的是建立共產主義的社會——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人類最理想的社會。但是,中國無產階級和中國共產黨在政治舞臺上出現的時候,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還沒有完成,因此,它必須負起完成資產階級所不能完成的任務。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根據科學共產主義的理論,規定了上述關于新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基本的政治綱領,作為自己斗爭的最低綱領——這一綱領到后來在毛澤東于抗日戰爭期間所著的《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中,得到了完善和發展。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綱領,則是關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革命的綱領。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后,黨在工人中的工作更加深入地開展起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已有幾十個職工會,會員人數達23萬以上。在青年群眾中的工作也加強起來了。1922年5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前身)在廣州舉行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時全國團員已有4000人。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后,中國共產黨開始定期出版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
二七運動的經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不斷向前推進。1923年2月7日,爆發了京漢鐵路工人爭自由、爭人權、反帝反軍閥的二七運動。
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各分工會代表齊集鄭州,決定舉行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英、美帝國主義的走狗反動軍閥吳佩孚,密令鄭州駐軍師長靳云鶚派軍警進行阻止。代表們突破軍警阻攔,沖入會場,宣布了總工會的成立。會后,軍警把會場搗毀,并把守著代表們的住處,不許自由活動。各地來的代表更加憤慨,便秘密召開全體代表會議,決定將總工會移到湖北江岸辦公,京漢全路從4日正午起舉行總罷工,并號召工人們說:“我們是為爭自由而戰,為爭人權而戰,決無后退!”
大罷工的第三日(6日),武漢各工團代表和江岸工友一萬多人集會,舉行大規模的游行示威,歷時兩個多小時,巡捕崗警都不敢阻攔。
到2月7日那天,吳佩孚手下的湖北督軍肖耀南和武漢的外國資本家密謀策劃,布置了一個大屠殺的羅網。他們以“調解”為辭,誘騙工會派代表到工會會所談判。工人代表尚在赴會途中,工會會所便被軍警包圍。當時,有工友數百人在工會門前等候消息,被軍警當場打死32人,傷200多人。接著又搜查工人住宅,進行搶掠,有一道街一夜之間竟被搶掠了三次,所有工人住宅被洗劫一空。
當時,江岸分工會的會長林祥謙和幾十名工人被軍閥捉住,綁在車站的電線桿上,他們用大刀砍傷林祥謙的胳膊,再三強迫他下復工的命令。林祥謙雖然被砍得鮮血濺地,仍大義凜然地高呼:“罷工是為了全路工人爭生存,沒有總工會命令,我的頭可斷,工是不上的!”他英勇不屈,慷慨就義,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尚氣節。
同日,在長辛店,反動軍閥也進行了同樣的殘殺。總工會法律顧問施洋(共產黨員)在武漢被捕,于2月15日英勇就義。總計前后犧牲工人50來人,傷300人,被捕入獄的40多人,被開除1000多人,各工會都被搗毀或封閉,這就是工人運動史上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
二七運動的意義1922年1月的香港海員大罷工,開始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這個高潮以1923年的二七運動為其頂點,先后延續13個月之久,大小罷工有100多次,參加人數在30萬以上。二七大屠殺雖然使這個高潮暫時遭受了挫折,但二七的鮮血并沒有白流,二七烈士施洋、林祥謙等共產黨員的光榮業績是永垂不朽的。二七運動是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有組織地從經濟斗爭轉到政治斗爭的偉大運動,是工人階級自覺的反帝反封建軍閥斗爭的先聲。共產國際當時特為此發表宣言,說中國工人已走上了世界的政治舞臺。在強暴的敵人面前,工人們堅決勇敢、威武不屈,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已經有了高度的政治覺悟和組織紀律性,顯示了工人階級是最先進的階級、最革命的階級,也告訴全國人民:工人階級是全體人民爭取解放的唯一的領導階級。同時,血的事實又告訴工人:不打倒帝國主義和軍閥,工人就不能翻身,不團結其他革命階級共同奮斗,斗爭也是很難取得勝利的。以二七為頂點的當時中國工人運動,成為后來中國反帝反封建統一戰線的力量基礎。
結束語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現代史上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迫切需要一個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和革命風格建立起來的革命黨,來領導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并為中國社會主義的前途而奮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從此有了最可靠的勝利保障。
1922年7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明確口號和革命綱領。這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的英明領導者,只有它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第一個中心工作就是從事工人運動。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國出現了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這次工人運動高潮在全國人民面前表明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顯示了工人階級的革命堅決性、組織性和英勇犧牲的精神,也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領導能力。這次罷工高潮的經驗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工人階級不能只靠自己一個階級去和敵人搏戰,它必須聯合一切革命的階級建立革命的統一戰線以反對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