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棄文從武,迎來人生的完美轉(zhuǎn)身(5)
- 收復新疆第一人:左宗棠傳
- 靳會永
- 3533字
- 2015-05-28 14:49:44
按照左宗棠的看法,金陵、杭州、嘉興等地雖然仍在太平軍固守之中,但早晚必為清軍攻破。問題在于:太平軍在蘇浙皖交界處的溧陽、廣德等地仍有很大一部分兵力,假使曾國藩的蘇皖之軍不與李鴻章的上海軍東西聯(lián)成一氣,在南京與蘇州之間形成一條堅固的封鎖線,那么萬一太平軍自皖南贛東一帶突圍,與李世賢部會合,那時即使攻占了金陵等大城市,但整個戰(zhàn)局卻也成為不了之局。左宗棠的分析是有見地的,但是他的建議雖然高人一籌,卻并未引起清廷的重視。當時曾國藩正集中全力攻打南京,自無游擊之師可調(diào),李鴻章又借口常州未破,他的軍隊不能越常州而遠攻溧陽。后來戰(zhàn)局的發(fā)展證明左宗棠的預見是準確的。
天京陷落前后,太平軍分散成五路陸續(xù)進入江西境內(nèi):沛王譚星、宗王李仁壽、天將林正揚等部由浙江開化進入玉山、廣豐;聽王陳炳文、康王汪海洋等部由皖南進入德興;侍王李世賢、來王陸順德、戴王黃呈忠等部由浙江開化進入玉山;凜王劉肇鈞、利王朱興隆等部由蘇南經(jīng)浙西、皖南進入弋陽;干王洪仁玕、昭王黃文英、佑王李遠繼等部由浙江遂安進入玉山、廣豐。由于各路互不相統(tǒng)屬,勢同流竄,加之后有左宗棠浙西、皖南大軍的追擊,前有江西防軍的攔截,以及鮑超所部大軍的逼攻,太平軍一路損失慘重。
九月,太平軍余部分四路向福建挺進。來王陸順德從廣東大埔北上,占領(lǐng)閩南永定縣,再往北進取龍巖府;侍王李世賢率軍自江西南安府越梅嶺入廣東進攻南雄,后撤圍經(jīng)平遠、鎮(zhèn)平、大浦等地,九月十四日(10月14日),東向進克閩東南的漳州府,斃清漳州鎮(zhèn)總兵祿魁、汀漳龍道徐曉峰和漳州知府扎克丹布等;天將丁太陽、林正揚等于九月中旬由江西云都、瑞金南下入閩境,十月十六日(11月14日)占領(lǐng)閩西南的武平,擒斬老湘營大將張運蘭(時任按察使),隨后東走永定。同時,康王汪海洋、佑王李遠繼、偕王譚體元、祥王黃隆蕓等占領(lǐng)江西新城縣,旋經(jīng)寧都、瑞金進入福建汀州境內(nèi)之灌田。據(jù)稱,同治三年秋,進入福建的太平軍總數(shù)在30萬人左右。這使閩浙總督左書常極為震驚。他奏請清廷以蔣益澧護理浙江巡撫,以楊昌浚署布政使,自己親自赴閩督戰(zhàn)。
十月二十八日(11月26日),左宗棠從杭州出發(fā),揮清軍分兩路進入福建:西路飭幫辦福建軍務(wù)劉典率所部新軍8000人由江西建昌赴汀州府。又奏請清廷以記名臬司王德榜署福建按察使,帶所部五營(約2500人)自江西瑞金入汀州會合作戰(zhàn):中路以提督黃少春、副將劉明珍兩軍共4000多人由衢州、江山取道福建浦城、建寧赴邵武一帶接防,騰出康國器一軍進攻漳州府;東路則以署浙江提督高連升部4000人、知府魏光邴部500人由杭州東赴寧波,雇輪船由海道赴福州,出興化(今莆田)、泉州。
十月上旬,原奉檄力圖泉州、廈門的署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偕同副將惠壽率軍進攻漳州。李世賢督軍反攻,擊破了惠壽的營盤,林文察退守玉洲。
十一月初三日(12月1日),李世賢率軍主動出擊,分別進攻萬松關(guān)、瑞香亭陸路各營及鎮(zhèn)內(nèi)水營,陣斬林文察,并打退了署福建水師提督曾玉明的援軍。十一月十九日(12月17),汪海洋、李遠繼、譚體元等于汀州上杭、連城間之南陽、新泉等地,大破左軍西路劉典部,斬副將盧華勝、參將劉教廷,進占楊家坊。翌日,劉典退守連城,王德榜、王開琳等從汀州赴援。二十七日(12月25日),左宗棠率軍行抵延平(即今南平縣),護理浙江巡撫蔣益澧派署衢州鎮(zhèn)總兵劉清亮率3000人援閩。當時在福建的太平軍,主要有兩大支:李世賢以漳州城為中心,占有南靖、云霄(均屬漳州府)、龍巖(屬龍巖州),永定(屬汀州府),擁眾10余萬;汪海洋約有9萬人,扎老營于長汀、連城、上杭(均屬汀州府)交界的南陽,分軍守吉田、下車、南嶺一帶。這樣,閩西南大部地區(qū)一時均入太平軍版圖,聲威大振,形成了一個新的基地。左宗棠這時深感兵力不足,以自己所部的兩萬余人,加上協(xié)同作戰(zhàn)的閩軍、粵軍亦不過四五萬,不僅雙方實力懸殊,而且左宗棠說:“李、汪諸逆狡悍兇頑,倍于群寇”,深感難于對付。清廷為增加福建兵力,于十二月初五諭令新任福建水師提督吳全美(在粵),陸路提督郭松林(在蘇),汀州鎮(zhèn)總兵沈俊德,漳州鎮(zhèn)總兵李成謀(在鄂),金門鎮(zhèn)總兵王東華(在蘇),建寧鎮(zhèn)總兵張得勝(在皖),各帶本部赴任。
十二月初四(1865年1月1日),左軍中路黃少春進至漳州北溪,與高連升會同進攻李世賢。二十八日,閩粵清軍占領(lǐng)永定縣。同治四年一月二十四日(2月19日),清延建邵道康國器率軍攻占九龍江上下游咽喉要地——龍巖,切斷了李世賢與汪海洋兩軍的聯(lián)絡(luò)。二十七日,劉典、王德榜聯(lián)軍大破汪海洋之軍于連城新泉,使其精銳喪失過半。二月初四(3月1日),劉典、王德榜等占領(lǐng)汀州、連城間的南陽鄉(xiāng),太平軍走上杭、永定。初七日(3月4日),劉典、工德榜又在上杭白沙擊敗汪海洋部。
三月初三日(3月29日),李世賢派軍分由崎下橋、北尾橋、打鼓山出城進攻,被黃少春、高連升等部擊敗。
二月初,李鴻章派郭松林、楊鼎勛兩軍8000人(配有洋槍)坐輪船由海道援閩,分別于三月初五、三月十七日抵廈門。左宗棠令其分道進海澄、漳浦,以攻漳州府南。十六日,郭松林聯(lián)合高連升、黃少春擊敗李世賢部。十八日,李世賢屢攻清軍漳州以北營壘,均被擊退。左宗棠再調(diào)劉明燈五營取道福州,由興、泉赴安溪,增加進攻漳州兵力。他本人也于四月十五日(5月9日)抵福州,就近督戰(zhàn)。四月中旬,淮軍郭松林、楊鼎勛等,左軍王德榜等分別在漳州南面和西北擊敗太平軍,合圍漳州府城。二十一日(5月15日),高連升、黃少春見烏頭門與東北樓內(nèi)的寨勢成掎角之勢,認為要想攻克漳城,必先破樓內(nèi)的賊寨;想取得樓內(nèi),必先破烏頭門的賊壘,于是會商劉清亮、王德榜、郭松林、楊鼎勛各軍,分路齊進,烏頭門十四壘被次第攻毀。太平軍傷亡慘重,余部向南靖退卻。各軍乘機攻城,李世賢率軍巷戰(zhàn)不勝,由西門撤出。至深夜,各軍陸續(xù)入城,太平軍在閩南的重要根據(jù)地漳州陷落。次日,南靖也被追擊而至的王德榜軍會同劉典軍攻陷。
三月下旬,劉典、康國器分路進攻汪海洋部。四月中旬,汪海洋南走廣東大埔(舊治在今大埔縣以北),因遇廣東清軍阻擊,又折回閩南。四月二十五日(1865年5月19日),汪海洋、李遠繼、譚體元兵分七路進攻永定,清軍在獅龍嶺伏擊獲勝,翌日再戰(zhàn),汪海洋再敗,損失嚴重,后撤向西北,據(jù)守上杭、中都一帶。永定解圍。這一仗,康國器以八千之眾擊敗太平軍七萬人,主要靠抬槍之力,熟悉地形。左宗棠對康國器以少勝多,予以嘉獎。
李世賢撤出漳州后,即退向粵閩交界的平和縣,王德榜、高連升、黃少春等部清軍緊追不舍,太平軍傷亡頗眾。四月二十七日(5月21日),淮軍郭松林、楊鼎勛兩部,相繼攻陷漳浦縣城,五月初一日(5月25日),再陷云霄廳及福建東南端的詔安。五月初二(5月26日),康國器派康熊飛各營會同王開琳部截擊,李世賢軍大敗,降者達萬余人,李世賢帶傷連夜率十數(shù)騎乘馬過河逃脫,其軍散亡略盡。次日,楊鼎勛等軍分路追殺,宗王李學金戰(zhàn)死,天將何春貴等率余部兩萬余人降于王開琳。來王陸順德、天將林正揚率部撤入廣東境內(nèi),五月初七(6月2日),占領(lǐng)鎮(zhèn)平縣。至此,閩南太平軍只剩下汪海洋一軍數(shù)萬人,在上杭、中都一帶活動,于是清軍追剿太平軍余部的主要戰(zhàn)事從福建轉(zhuǎn)入廣東。
閩、粵、贛三線合圍
同治四年(1865年)初,左宗棠加緊調(diào)集各路人馬進攻太平軍。江蘇巡撫李鴻章派郭松林、楊鼎勛兩軍由蘇援閩,抵達廈門。四月十五日(5月9日),左宗棠來到福州。調(diào)黃少春、王德榜率楚軍會同郭松林、楊鼎勛部淮軍猛攻漳州,李世賢向西南敗走。汪海洋部在永定、上杭等地連戰(zhàn)失利,不得已離閩入粵,占廣東鎮(zhèn)平縣(今蕉嶺)。汪海洋在鎮(zhèn)平筑營一個多月后,李世賢于六月底至汪海洋處,卻被汪殺害,實在令人痛惜。此時清朝方面則集中了來自福建、廣東、江西三省的軍隊對鎮(zhèn)平形成圍困之勢。汪海洋突出重圍,一度進入江西,后又轉(zhuǎn)進廣東,攻占嘉應州(今梅縣市)城,并決計在此死守。左宗棠則一面調(diào)兵遣將圍攻嘉應州,一面行抵廣東大埔親自督戰(zhàn)。清廷也發(fā)布上諭令左宗棠節(jié)制廣東、福建、江西三省軍隊,授予他“節(jié)制三省之責”。
隨著戰(zhàn)局的變化,左宗棠的指揮部也步步前移,同治四年五月初十,進抵漳州。汪海洋部撤入廣東后,左宗棠一面嚴令部下緊追,一面派康國器率部5000入粵夾擊。同年閏五月二十三日(7月25日),汪海洋與康國器交戰(zhàn)失利,退回鎮(zhèn)平。左宗棠令高連升、黃少春、劉清亮等在距鎮(zhèn)平數(shù)十里處扎營,汪海洋則在鎮(zhèn)平城外分筑30余壘,收稻積谷,準備長期據(jù)守。于是左宗棠在城外部署了四支清軍:以康國器、關(guān)鎮(zhèn)邦攻鎮(zhèn)平東南;高連升、黃少春、劉清亮嚴扼閩粵武平邊境,堵住太平軍北上之路;劉典、王德榜兩軍分屯福建上杭、武平,作為第二道堵截線,并飭粵軍扼鎮(zhèn)平西南,準備一舉消滅汪海洋部太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