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創意創造世界——走進創意新時代(1)
- 受益一生的哈佛創意課
- 盛安之
- 4875字
- 2015-05-27 11:51:14
經濟創意:創意出財富
在現代市場經濟——不論是在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下還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和社會的運轉軸心轉為經濟。經濟生活成了全社會的核心領域,是人們日常關注的焦點,商品原則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甚至滲透到文化藝術和道德情感這類它本不該插足的角落。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與之相適應的“以經濟為本位”的思維方式便應運而生。
人類智慧的進步,讓我們有可能既過得舒適,同時又能夠享受富足的生活,不再依靠沉重的勞動強度,這要歸功于建立在這種智慧基礎上的技術和效率。現實早已經證明了這個真理——我們并不比自己的祖先勤勞多少,但我們現在的生活水平卻是他們遠遠不能相比的!這要歸功于什么呢?顯然,勤勞并不是唯一的原因,經營這種有別于一般性勞動的行為,為我們解開了其中的疑問,這也是我們要為經營歌功頌德的理由。
還是那句老話:與其默默無聞地埋頭苦干,不如多動些腦子!
掌管著美國好樂公司30億美元資產的副總裁艾麗莎·巴倫,20歲時曾當過一家糖果店的店員。來到店里的顧客特別喜歡她,總是等著她給自己售貨。有人好奇地問艾麗莎:“為什么顧客都喜歡找你,而不找別的小姐,是你給的特別多嗎?”艾麗莎搖搖頭,說:“我絕對沒有多給他們,只是別的小姐稱糖時,起初都拿得太多,然后再一點點地從磅秤上往下拿。而我是先拿得不夠,然后再一點點地往上加,顧客自然喜歡我了。”
大量的事例都說明,市場經濟體制下之所以智囊輩出、創意如潮,就是因為創意能夠得到豐厚的報償。社會以各種形式獎勵那些有創意思想的人,不斷激勵著個人、組織和企業想辦法,出主意,巧策劃。
考澤是美國衣阿華州的一個農民,主要以種植玉米為生。他時常幻想著這些金黃色的玉米會變成金燦燦的黃金。他相信,那些玉米一定潛藏著人類未發現的價值,如果能改變玉米的價值,就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有一天,考澤在互聯網上偶爾看到一則消息:德國和日本生產出了燃燒乙醇的汽車。他立刻把這條消息和玉米聯系到了一起。當時,人們意識中的玉米只是一種糧食,沒有人想到蘊藏在玉米中的乙醇是可再生的資源,但考澤卻產生了利用玉米來加工乙醇的念頭。
新的發現讓考澤興奮不已,他找到周圍的其他農民,希望他們能和自己一道來實現這一夢想,但是很多農民聽了之后都認為不可行,因為他們認為玉米根本不可能產生汽車的燃料。考澤后來找到了一家科研機構商談合作事宜,該機構的負責人對考澤的想法很感興趣。2006年5月,玉米脫胎換骨為乙醇汽油后,其附加值開始成倍增長,考澤那個玉米變成黃金的夢想成為現實。
因為乙醇既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又可減少美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所以,從玉米中提煉乙醇將成為解決美國能源短缺的新辦法之一。憑著這種創意,農民考澤成為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的2006年度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時代》雜志對他的評價是:這個農民,依靠智慧的魔法,把普通的玉米變成了“黃金”。
在現代社會環境下投資創業,事實上就是創意的競爭。富人往往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突破思維定勢從“無”中生出“有”來,從而給自己帶來滾滾財源。
喬治·哈姆雷特曾在伊斯諾州的退伍軍人醫院療養,他的時間很多,但是除了讀書和思考之外,能做的事情并不多。他懂得思維的價值,對自己充滿信心。
喬治知道很多洗衣店在燙好的襯衣領加上一張硬紙板以防止變形。他寫了幾封信向廠商洽詢,得知這種硬紙板的價格是每千張4美元。他的構想是,在硬紙板上加印廣告,再以每千張1美元的低價賣給洗衣店,賺取廣告的利潤。
喬治出院后,立刻著手進行,并持續每天研究、思考、規劃這一構想。
廣告推出后,喬治發現客戶取回干凈的襯衫后,衣領的紙板丟棄不用。
他問自己:“如何讓客戶保留這些紙板和上面的廣告?”答案閃過他的腦際。他在紙卡的正面印上彩色或黑白的廣告,背面則加進一些新的東西——孩子的涂色游戲、主婦的美味食譜或全家一起玩的游戲。結果,有一位先生抱怨洗衣店的費用激增,后來他才發現妻子竟然為了搜集喬治的食譜,把可以再穿一天的襯衫送洗!
喬治并未因此滿足。他野心勃勃,要讓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他把每千張1美元的紙板寄給美國洗衣工會,工會便推薦所有的會員采用他的紙板。因此,喬治有了另外一項重要的發現,給別人你所喜歡的美好事物,你會得到更多!
縝密的思考和規劃為喬治帶來可觀的財富,他認為一段獨處的時間,是獲得財富必要的投資。
喬治這樣說:“不論你是誰,不管年齡大小,教育程度高低,都能夠獲得財富,也可以走出貧窮。各行各業的人士,都不要低估思維的價值。即使你躺在醫院的病床上,研究、思考及規劃,也能致富。”
與喬治異曲同工,杭州的一個年輕人也通過思考掘到了人生路上的第一桶金。當地報紙對此進行了相關報道。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是最近杭州下沙高教園區的30多家打印店都推出了免費復印的服務,只要簽個名字,一天可以免費復印10張,這對消費能力有限、復印需求巨大的學生來說,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
“我們要復印學習資料、筆記、學生社團活動材料,原來復印每張1毛錢,后來漲到兩毛錢了,這個開銷不小。現在有了免費復印,我們當然選擇不要錢的。”大二女生林玲這樣告訴記者。
但是果真有這等好事?記者昨天走訪了下沙多家打印店,一看到免費復印所采用的紙張,一切恍然大悟。
天上真掉餡餅了,你看廣告我出復印錢。免費復印的紙和一般的紙不同,它只有一面是白紙,另一面是廣告。打印店老板告訴記者:這是一個小伙子送過來的,其實打印的錢,小伙子已經給了,而且還多給了。
老板所說的小伙子叫顧代茂。他說,你看廣告我給你出復印錢,這是他的一個創業項目。免費復印是真的全免費,讓學生留電話只是為了方便作回訪,對外絕對保密的。其實學生免費復印后也不用擔心是不是真有“天上掉餡餅”這等好事,只要在復印之后留意復印紙背后的廣告,就算是支付費用了。
免費午餐不用白不用,大學老師也力挺這個點子。一面白紙,一面廣告,愿意采用這種紙復印的人會多嗎?顧代茂連聲說“多多多”,他一個月花在紙上的成本就有10萬元,也就是說下沙高校那么多學生每月至少花上六七萬元在復印上,這個數據連他也很吃驚。
對此,杭州工商大學潘同學的說法也許頗具代表性:“反正我只看自己需要的資料,而社團活動的一些宣傳單背面帶廣告更沒關系了,能省錢就行。”
顧代茂說,學生復印打印有很大一部分是交作業,最近,不少老師為了工作去打印店復印時,也用了他們的紙。這使免費復印量近期提高了很多。據說老師們是覺得這樣做環保。
本來廣告傳單也要用紙,現在合在一起等于節約了能源,老師們挺支持的,還說以后他們給學生布置作業也可以采用這種廣告紙。
等模式逐漸被接受,小伙子反而開始擔心了。顧代茂和伙伴們剛開始在下沙推廣免費復印的時候,沒人理他。“我們幾個搭檔分頭去找打印店洽談。一天下來之后,三個人都空手而歸,打印店的老板都懷疑這東西是否會有人愿意用,用了是否會影響他們自己的生意。”
后來,好不容易談妥了,紙張又出現了問題:“一般的紙背面印了廣告,復印出來字就看不清楚了,厚一點兒的紙呢,有些復印店會卡機。我們找了多家印刷廠,試驗了無數次,才找到合適的紙。”
“現在復印店的點全鋪到位了,大家都慢慢接受這種新型的復印模式了,我反而有點害怕了。現在是最好的時刻也是最關鍵的時刻。”
越來越多的同學開始接受并使用這種廣告復印紙,這讓顧代茂壓力忽然大了起來,他說他不能斷貨,不能讓人來復印時卻說沒紙了,但是如果廣告客戶數量沒有跟上,那么每月那么多紙張的成本會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免費復印營銷的廣告效果好,留存時間長,廣告易被接受又可以相互傳播。最重要的是,復印廣告受眾群體非常精確,17~25歲的年輕消費者是一個產品最容易形成忠誠度的時期,高等教育注定他們是未來的高消費群體。廣告絕對不會出現超出客戶目標市場的浪費。我們今年已經拉到好幾個大單子,合計有100多萬元的廣告費了。”
顧代茂滔滔不絕地憧憬著美好的未來,他說,他要成為下一個江南春。
不要誤以為創意思維只是大企業的專利,也不要誤以為只有在重大問題上才值得我們絞盡腦汁地去思索,在社會的任何一個角落,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創意思維都能夠施展拳腳,并且都能夠獲得應得的報償。
社會創意:創意出和諧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新的科技知識和信息迅猛增加。根據英國學者詹姆斯·馬丁的統計,人類知識的倍增周期,在19世紀為50年,20世紀前半葉為10年左右,到了20世紀70年代縮短為5年,80年代末幾乎已到了每3年翻一番的程度。如果跳出狹隘的經濟領域,從全社會的層面來觀察問題,我們就會看到,新世紀的突出特點就是信息飽和與知識爆炸,這使得我們只有不斷地進行創新,才能應對這種新的社會環境。
但是我們這些在傳統社會中生活慣了的人,對于世界的變化往往反應遲鈍,對于那些致命的威脅習焉不察,不能及時地變革與創新,以致錯失良機,甚至一敗涂地。有一則煮青蛙的寓言說,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進沸水中,它會立刻試著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進溫水中,不去驚嚇它,它將待著不動。現在,如果你慢慢加溫,當溫度從華氏70度逐漸加熱,青蛙仍顯得若無其事,甚至自得其樂。可悲的是,當溫度慢慢上升時,青蛙將變得愈來愈虛弱,最后無法動彈。雖然沒有什么東西限制它脫離困境,但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青蛙內部感應生存威脅的器官對于外界的反應太遲鈍,最終導致了自身生命的喪失。
據《第五項修煉》的作者分析,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美國的汽車產業。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汽車占有絕大部分北美市場。但這樣風光的日子漸漸改變。1962年,日本車的美國市場占有率低于4%,底特律的三大汽車廠商完全不把日本汽車看做生存的威脅。1967年,日本車的占有率接近10%的時候,這樣的威脅也不曾被正視。1974年,日本車的占有率達到略低于15%的時候,三大汽車廠仍悠然自得。1980年代初期,三大汽車廠商開始以認真的態度檢討他們自己的做法,但日本車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上升到了21.3%。到了1989年,日本車的市場占有率已接近30%,美國車只剩60%左右。
生活在信息時代,我們每時每刻都會遇到蜂擁而來的新情況、新信息,如果我們適應太慢的話,環境的變化就會壓倒我們。《幸福》雜志每年列舉出美國最領先的500家公司,這個名單一直在變化。年年都有許多公司被淘汰出局。幾乎沒有一家公司是自愿退出的,它們是被那些在變化的環境中操作力更強的公司取代了。
對付信息飽和與知識爆炸的唯一方法就是創意,因而在知識爆炸越劇烈的領域,知識創意的呼聲也越高。
諾貝爾獎到今天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它已經成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事業中最受人類關注和重視的獎項。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和人文學家都以獲得諾貝爾獎為最高榮譽,因為它是頒發給“世界最有成就的人”、“為人類作出杰出貢獻的人”。
從1901年至20世紀末,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一共有162人,其中美國70人,占43%;獲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135人,美國50人,占37%;獲諾貝爾醫學獎的科學家169人,美國78人,占47%。
獲獎的美國人中有許多是家喻戶曉的人物。
物理學獎:愛因斯坦的量子理論和相對論;巴丁、布拉頓發明的晶體管,開創了微電子時代;福勒成功地解釋了恒星的演化等。
化學獎:美國的斯莫利、柯爾發現碳元素能以非常穩定的球的形狀存在,創造出神奇的“布基球”,使人類找到了一種物美價廉的嶄新超導材料;畢利發明了碳-14年代測定法;吉爾伯特發明了精確測定DNA的方法等。
美國在科學發明上的成就舉世矚目。究其原因,科學家們曾說,萬能的美元和“美國夢”,確保了美國人在科技上的領先地位。
在美國,所有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的整個成長過程中,都被教導要相信:美國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家。在這個國家里,你只要有夢想,敢于提出疑問并努力工作、開拓創新,那么,你就能做成一切。
美國是一個善于為你制造夢想,并為你的夢想的實現創造條件的地方。
為什么其他條件相同,而如果你在紐約上學,成才的概率或許比在中國還要高?因為美國先給你夢想,中國先教你遵守傳統的規則,差別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