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音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演進過程中,她始終綻放著自己的精神之花,迸發(fā)著真切的吶喊,并以她博大的胸襟,真切的情感,筑起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樂章。五千年文明史留給后世無數(shù)首耳熟能詳?shù)墓诺涿渲杏钟纫匀缦率蠊徘鱾髯顬閺V泛:千古傳誦的友誼之曲——《高山流水》;刺客之高義,名士的絕響——《廣陵散》;逸士胸懷鴻鵠之志——《平沙落雁》;桓伊橫笛做三弄——《梅花三弄》;力拔山兮,虞姬奈何兮——《十面埋伏》;江月何年初照人——《夕陽簫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漁樵問答》;胡笳本自出胡中,響有余兮思無窮——《胡笳十八拍》;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漢宮秋月》;其曲彌高,其和彌寡——《陽春白雪》。這些古曲經(jīng)歷了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清朝末年,經(jīng)歷了歷史的考驗,歷久彌新。《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古代琴曲,戰(zhàn)國時已有關(guān)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于明代神奇秘譜(朱權(quán)成書于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shù)。至宋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一)名曲溯源
春秋戰(zhàn)國時代,音樂文化呈現(xiàn)一片繁榮,涌現(xiàn)了大量杰出的音樂家,如“聲震林木,響遏行云”的聲樂教師秦青,“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女歌手韓娥,“悲歌擊筑”的高漸離,還有創(chuàng)作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古琴大家伯牙。伯牙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是流傳千古的著名琴家。荀況在《勸學(xué)》篇里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雖然語近夸張,但大音樂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無疑問的。古籍《列子·湯問》記載:“伯牙善彈琴,鐘子期善聽琴。”這句話向我們娓娓道來了一個千古傳誦的故事,也道出了《高山流水》一曲的由來。
一日,伯牙奉命出使楚國。途中因遇大風,只好在漢陽的入江口停留。待風浪平息之后,一輪明月便從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頭,仰視明月,俯視江面水波,突然琴興大發(fā),便撫琴而彈。一曲即終,忽從草叢中跳出一個樵夫來,對伯牙的琴藝贊嘆不已。伯牙大驚,便問道:“你會聽琴,能識琴之優(yōu)劣嗎?”
樵夫接琴觀之,答道:“此琴叫瑤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樹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樹必高三丈三尺,截為三段,上段聲音太清,下段聲音太濁,只有中段,清濁相濟,輕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擇吉日良時,鑿成樂器。最初,此琴有五條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內(nèi)按宮、商、角、徵、羽。后來,周文王添弦一根,稱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稱為武弦。因此,這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伯牙聽罷,心悅誠服,便又調(diào)弦撫琴,時而彈奏雄壯、高亢,時而彈奏舒暢、流利。
樵夫隨之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時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禮而問道:“天下賢士,請教高名雅姓?”樵夫還禮,說:“在下姓鐘,賤字子期。”伯牙嘆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燭,與子期結(jié)為兄弟。并相約來年中秋再在此地相會。
第二年中秋時節(jié),伯牙如期而至,誰料想此時已是與好友陰陽相隔,子期已離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墳前,撫琴而哭,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終,以刀斷弦。并仰天而嘆:“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說畢,琴擊祭臺,琴破弦絕。后人感其事,就在漢陽龜山尾部,月湖側(cè)畔筑一琴臺,以資紀念。
大約成書于公元前3世紀的《呂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作了類似的記載。《呂氏春秋》雖非信史,但有《列子》記述在前,其內(nèi)容也并非毫無根據(jù)。于是伯牙不復(fù)鼓琴一說被當做佳話流傳下來。伯牙撫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傳千古,“知音”一詞因此傳誦。現(xiàn)在我們常用“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這個成語來比喻知己或知音,含有象征深厚友誼的意思。
(二)樂曲賞析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shù)的發(fā)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jù)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后琴家多據(jù)此譜演奏。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nèi)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qū),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xiàn)。猶見高山之巔,云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jié)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復(fù),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云流水” 。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xù)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diào),兩者巧妙的結(jié)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
第七段:在高音區(qū)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余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
第八段:變化再現(xiàn)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復(fù)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fā),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現(xiàn)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后結(jié)束在宮音上。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jié)構(gòu)中的“復(fù)起”部分。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于“洋洋乎,誠古調(diào)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
(三)后世流行的譜本
《高山流水》現(xiàn)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lián)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于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jié)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jié)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
1.“武林逸韻”的浙江箏派
在音樂形象的表現(xiàn)上,浙江箏曲的《高山流水》由“高山”、“流水”兩部分構(gòu)成。“高山”部分運用雙八度大抓套同度按弦、低音區(qū)打弦等手法,繪聲繪色描摹高山之巍峨雄偉壯麗。“流水”部分在連續(xù)使用上下行刮奏等技法的同時,著重在刮奏音中突出旋律音,并結(jié)合左手的按顫弦、同度按弦等技法,描繪流水的“一泄千里”、“泉水叮冬”、“涓涓流水”……使人如臨其境。
演奏特點有“大指搖”、“快四點”、“夾彈”、“提弦”等技法,并借鑒、學(xué)習、融會了琵琶、三弦、揚琴乃至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浙江箏中“搖指”的運用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嚴格來說,這是在其他流派的傳統(tǒng)箏曲中所沒有的。彈奏時,連續(xù)使用上下行刮奏等技法的同時,著重在刮奏音中突出旋律音,并結(jié)合左手的按顫弦、同度按弦等技法,描繪流水的各種形態(tài)。后半部用花指不斷劃奏出流水沖擊高山的湍急。最后用泛音結(jié)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與其他流派的同名箏相比較,更切標題,凸顯了江南文人雅士的審美特點。
2.“齊魯大板”的山東箏派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lián)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彈奏時,大指使用頻繁,剛健有力。描繪出高山聳立的巍峨氣魄;以雙手交替的加花手法,引出小溪潺潺流水之聲;大指加花襯托中指奏出的主旋律及波浪起伏的連續(xù)切分音,描摹水的各種形態(tài)。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則剛?cè)岵⑿睿H鏘,深沉,其演奏風格淳樸古雅。因其母體“山東大板套曲”的緣故,音樂表現(xiàn)十分貼近齊魯大板的風格。高山部分凸現(xiàn)剛勁、灑脫之勢;流水部分運用不同“加花”手法,更貼近流水的寫意。
3.“中州古調(diào)”的河南箏派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于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jié)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jié)交之意。河南箏在演奏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右手從靠近琴碼的地方開始,流動地彈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時,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顫,音樂表現(xiàn)很富有戲劇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箏中,把這一技巧稱為“游搖”。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彈弦時略退少許,迎音迅速滑上,敏越無跡)、小顫(顫音細密緊促)、滑顫(邊沿邊顫)、大顫(顫幅闊大,動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演奏風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無論曲情的歡快與哀傷,均不著意追求清麗淡雅、纖巧秀美的風格,而以渾厚淳樸見長,以深沉內(nèi)在、慷慨激昂為其特色。在傅玄《箏賦·序》中對河南箏曲的評價是“曲高和寡,妙技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