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花鼓又叫“花鼓小鑼”或“雙條鼓”,主要流行于今鳳陽縣的燃燈、紅心、小溪河、大溪河、清塘、梅市等鄉,且以燃燈鄉為中心。“花鼓小鑼錢桿子,燃燈寺的飯碗子”,就是指舊時燃燈寺一帶群眾靠乞討為生的悲慘情景。“打花鼓”時所唱的多為“秧歌”。所用的花鼓初為微型腰鼓狀,鼓身約三十厘米,鼓面直徑約十二厘米;后演變為扁形,鼓狀。骨腔為竹或木(泡桐)所制,鼓面是山羊皮,鼓下多系彩帕巾(后改為綴絲穗)。鼓身飾以彩繪,...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打花鼓又叫“花鼓小鑼”或“雙條鼓”,主要流行于今鳳陽縣的燃燈、紅心、小溪河、大溪河、清塘、梅市等鄉,且以燃燈鄉為中心。“花鼓小鑼錢桿子,燃燈寺的飯碗子”,就是指舊時燃燈寺一帶群眾靠乞討為生的悲慘情景。“打花鼓”時所唱的多為“秧歌”。所用的花鼓初為微型腰鼓狀,鼓身約三十厘米,鼓面直徑約十二厘米;后演變為扁形,鼓狀。骨腔為竹或木(泡桐)所制,鼓面是山羊皮,鼓下多系彩帕巾(后改為綴絲穗)。鼓身飾以彩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