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考古(2)
- 中國文化博覽1
- 陳曉丹編著
- 5445字
- 2015-05-16 11:45:33
在堆積內發現屬于四個個體的人骨化石,成年男女各1人,8歲和1歲的兒童各1人,像是一個四口之家,但當時還處于原始氏族社會階段,距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誕生為期尚遠,這時人們依然過著共同勞動、共同分配的原始共產主義生活。
稻作起源多年來是國際考古學界和農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稻作起源于何時何處?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爭論不休。在仙人洞遺址堆積層內出土了大量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硅石,并且發現了二者在不同時期地層樣品中不同的分布規律,說明在距今1萬多年前,人們在采集野生稻的同時,已經開始人工種植水稻,并由以采集野生稻為主逐漸向依賴于栽培稻生存方式轉化。這是世界上目前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將中國稻作歷史提前了近5 000年。
在新石器時代,采集、漁獵活動已退居次要地位,農耕和家畜飼養等逐漸成為主要社會部門。仙人洞遺址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人類活動文化遺跡,因此表現出更多的原始性。這時期氏族的遷徙性較強,缺乏穩定的定居生活和農業經濟,采集和漁獵經濟居于主導地位等。遺址中出土的生產工具和其他文化遺物也說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還很低,先民們將獸皮縫綴衣服以避寒,將蚌殼鉆孔后串連起來掛在胸前作裝飾品,在山洞里燃起火堆燒煮食物和取暖、防御野獸的侵襲,陶器燒制粗糙簡單等。這與仙人洞人所處的地理環境也是有關系的,從野生動物的生活環境分析,今天的萬年一帶在當年還是森林、湖沼地區,自然條件充足,人類不必完全依賴農業生產,以從自然中獲取現成的資源就可以維持生存的基本需要。仙人洞完整地層序列及文化內涵向人們清晰地展示了這一過渡時期的演進過程,因此成為了華南全新世洞穴堆積標準剖面的代表。
仙人洞遺址下層堆積中出土的夾粗砂繩紋陶被認定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陶器,年代測定都在1萬年以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之一。它與古代人類定居生活和農業生產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仙人洞遺址粗劣的人工陶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農業生產處于剛剛萌芽的狀態,不可能在社會中占太大的比重。仙人洞距今1萬年以上的栽培稻,是現今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之一,表明長江流域也是探討稻作農業起源與傳播的一個重要地區。伴隨著原始稻作農業的出現,人類燒制出最初的陶器,促進了長期定居村落的形成,也為家畜飼養和手工業等社會分工形成創造了條件。仙人洞以其時代領先、內涵豐富、過渡特征明顯成為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此被譽為新石器的先驅。
開創糧食加工的裴李崗石磨
裴李崗遺址是華北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文化遺址,位于河南省新鄭縣,它所代表的古代遺存稱為裴李崗文化,距今8 000—7 000年左右。
裴李崗文化有獨立的居住址、窖穴、陶窯和公共墓地。居址均為半地穴式,有圓形和方形兩種,面積都較小,直徑3米左右,屋內有灶址,硬土居住面邊緣緊靠坑壁處均勻地分布著幾個柱洞,一般在南壁或西南壁設斜坡形或臺階形的門道以供出入。窖穴有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多種,少數為圓形小口袋狀窖穴,制作十分考究。陶窯結構屬于橫穴窯,圓形窯室,帶有簡單的火道。氏族墓地分布比較密集,墓坑均為長方形的淺豎穴,基本上都是南北向,均為單人葬,葬式仰身直肢,頭向南。一般都有隨葬品,少則一兩件,多則十幾件,主要是陶器,少量石器,最常見的有雙耳壺和三足缽。
制陶業已經具有一定規模。陶器有紅褐色砂質和泥質兩種,多采用泥條盤筑法制成,器形有杯、碗、盤、三足缽、雙耳壺、三足壺、深腹罐、鼎、豆、勺和器蓋等,其中以三足缽和雙耳壺最有代表性。由于以手工制成;加上燒成溫度較低,因此陶質疏松,表皮容易剝落,器壁也厚薄不勻。陶胎中摻以細砂或蚌殼末,陶器多素面,有的略加磨光。部分陶器表面裝飾有篦點紋、弧線篦紋、劃紋、指甲紋和乳釘紋等,個別還發現過很淺的細繩紋。還發現有陶塑人頭、豬頭和羊頭等藝術品。
裴李崗文化已經進入鋤耕農業階段,處于以原始農業、手工業為主,以家庭飼養和漁獵業為輔的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它的社會經濟中農業是重要的生產部門,作物有粟,就是通常所說的谷子,還飼養豬、狗、雞及牛等家畜。狩獵是重要的生產活動,人們以木制的弓和骨制的箭鏃進行狩獵,發現有燧石打制的刮削器和骨鏃等工具。裴李崗時期人們已經能夠種植人工栽培的粟,并且取得了比較規模化的生產,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相當的比重。與農業生產相適應,裴李崗人發明了不少進行耕作的農具,有磨制石鐮、長條形兩端弧刃或舌形一端刃的扁平石鏟等,其中最獨特的產品就是條形的石磨盤及柱形的石磨棒等。這些石磨盤用整塊的砂巖石琢制而成,兩端頭圓弧形,平面呈鞋底狀,一般長70厘米左右,最長者可達1米,寬度一般為20—30厘米,石磨盤底部大都有四個圓柱狀的矮足,高3—6厘米。與石磨盤配套使用的是石磨棒,呈圓柱狀,長度一般約30—40厘米,直徑6厘米左右。由于長期的使用,石磨盤的正面多被石磨棒磨成明顯的凹陷。
石磨盤最初的發現都比較偶然,有的被大雨沖刷出來,有的是農民犁地時從地下翻出來的,再有就是農民平整土地取土時挖出來的。人們對于這些形狀奇特的石磨盤、石磨棒究竟是何物,為什么地里會生出這些奇怪的東西來,多是不可理解,更沒有人想到過,這是一個消失的偉大文明遺留下來的文化精髓,于是就把這些遠古的遺物搬回家中充當捶布石、洗衣板或者墊豬圈、壘院墻。直到大規模平整土地時,石磨盤、石磨棒大量成批出現,有的石磨盤、石磨棒組合多達數十套,人們才開始對它的存在時代產生興趣,進而關心它們的具體用途。
研究結果表明磨盤與磨棒均為史前人類給谷物脫皮的生產工具,它與那些磨制石鐮、扁平石鏟等工具都是當時進行農業生產的必要器具。石鏟用于播種前對土地進行深翻,以利于作物種子的生長。石鐮則是莊稼成熟以后的收割工具,為了更便于收割,人們把石鐮的刃部加工成鋸齒狀,以彌補刃口鋒利程度上的不足。最后就是用石磨盤和石磨棒對收割回來的植物種子進行加工,主要是用碾壓的方法,將種子攤開在磨盤上,用磨棒在糧食表面反復進行滾動,目的是為了能將種子上的皮殼脫掉,留下可食用部分,這樣糧食口感更好,也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對于提高糧食利用率、改善人類飲食狀況和增強人體素質等都具有開創性意義。在7 000年之前如此遙遠的時代,人類就能夠用整塊的石板琢磨出可供谷物脫殼的加工工具,真是不可思議,它的發現給中國的遠古文明涂抹上一層神奇莫測的獨特風采。一
石磨盤與石磨棒不但是當時進行農業生產的主要工具之一,而且也是反映當時人類思想意識的重要物證。在裴李崗遺址發現許多墓葬中利用石磨盤和石磨棒進行隨葬的現象,如一個墓中出土石磨盤、石磨棒各一件,石磨盤側立在墓主人的骨架旁,石磨棒置于石磨盤的兩個腿上。在另一座墓中同時隨葬兩件石磨盤,均平放在墓室中,但沒有發現一件石磨棒。還有的墓中只有石磨盤一件,側立在墓室一旁,石磨棒則擱置一邊,緊挨磨盤還放著一個陶罐,罐內盛滿大大小小的“鵝卵石”。這些現象透露出許多重要信息,一方面表明當時人的想法是一個氏族的人活著在一起生活,死后在另一個世界仍在一起生活,而且是人活著使用什么生產或生活工具,死后在另一世界仍使用這些工具。另一方面,男女之間存在著明確的分工,男子隨葬品多為石制的生產工具,女性多為糧食加工工具和生活用具。女性隨葬品普遍多于男性,說明女性社會地位高,尚處于母系氏族社會。更重要的是當時人以磨盤和磨棒這些生活中常用的石器在墓中隨葬,并且不是隨隨便便地放在墓里。而是刻意按照一定的形式進行擺放,或有或無、或多或少、或平或立,但似乎都在以器具之間各種不同組合關系來表達不同的含義,有祭祀的性質。
在裴李崗文化中利用石磨盤、石磨棒工具進行農業生產和墓內隨葬的現象非常多見,表明了當時這種工具應用的普遍性及其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黃河流域是世界農業的發祥地之一,裴李崗屬于新石器早期文化,正是農業萌芽階段,其谷物加工工具形式獨特,數量眾多,并有祭祀特征的器物組合,為探討原始社會生產生活形式及古人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音樂始祖——賈湖骨笛
賈湖遺址是裴李崗文化的重要遺址,距今9 000—8 000年,位于河南省舞陽縣,這里氣候濕潤、地勢低平、河流密布,是比較適合人類生息繁衍的理想環境。在縱橫的河流之間有一片小湖泊,即是賈湖,遺址就分布在湖泊北岸。20世紀70年代,在修建滯洪區的過程中遺址被發現,平面呈不規則的圓形,總面積5.5萬平方米,發現房基50余座,陶窯10多座,窖穴近400座,墓葬300多座,出土陶、石、骨等各類遺物數干件。
賈湖遺址是一座保存比較完好的古村落,環境學研究結果顯示史前時期的溝坎和斷崖邊上生長著矮矮的灌木叢,附近的岡丘和山坡上,有著稀疏的栗、櫟、胡桃、榛等植物組成的落葉闊葉林,林中常有野豬、麋鹿出沒。在聚落以外有廣闊的大草原,貉、梅花鹿、野兔等動物自由自在地追逐奔跑,構成天然的狩獵場。湖沼旁邊,棲息著大量的飛禽走獸,不時傳來聲聲啼鳴。聚落周圍是先民種植的稻田,間或可以聽到陣陣悠揚的笛聲。
賈湖先民的居住條件十分簡陋,房屋面積一般都很小,多在幾平方米到十幾平方米。房屋的平面以橢圓形為主,兼有圓形、方形和不規則形等。建筑形式基本上為半地穴式,另外還有少量依次擴建的半地穴式多間房,還有個別地面建筑和干欄式建筑。門道多為臺階式,也有少數為斜坡式。半地穴式房屋是賈湖聚落的主體建筑,在地面上挖淺坑,地面一般都是選擇純凈的黃土鋪墊而成,而且經過夯打。房屋周圍挖柱洞,再用木柱圍成墻體,用藤條和竹篾捆扎,用草拌泥進行里外填充,形成木骨泥墻。墻頂上支撐圓錐形屋頂,用茅草進行覆蓋。房屋內一般都有灶塘,大都砌在房屋中央,也有的砌在門道一側,灶塘的周圍通常擺放著盛水的罐、壺和燒飯用的陶鼎等陶器。
陶器以紅陶為主,燒制火候較低,容易破碎。遺址內有很多陶窯,所以這些陶器也都是在當地燒造的。賈湖陶制品制作工藝處于泥片貼筑法向泥條盤筑法過渡的歷史階段,且后者逐漸代替了前者,并有明顯的發展規律,為研究這兩種成型工藝的關系提供了重要依據。燒陶方法是窯燒與露天燒并存。炊器以鼎、罐為主,汲水主要是小口壺,以盆、缽、碗為主要盛食器,可能已具備了煮、蒸、燒、烤等幾種基本的食品加工工藝。
賈湖人石器制作工藝已達到了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程度,整個新石器時代的主要工藝均已具備。石鏟等石制工具、精致且鋒利,裝飾品上隧道孔的出現更是這種工藝的最早實例。制骨工藝發達,骨器種類繁多,制作精巧而規整,有些箭頭可與后代的金屬箭頭媲美。
史前安謐穩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賈湖人靈巧的心思與古樸樂觀的生活情趔,遺址內除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以外,還出土了不少難得一見的特殊種類器物,包括帶有鍥刻符號的龜甲和石器,制作精致、保存完好的骨笛和細心琢制而成的石磨盤與石磨棒等。賈湖人之中流行原始巫術與宗教信仰,墓葬中隨葬腹內裝石子的成組龜甲、權形骨器等原始宗教用具,存在著龜靈崇拜、祖先崇拜、犬牲和用龜占卜的現象。龜甲、骨、石、陶器上均發現形狀、大小不同的鍥刻符號,其中個別符號與商代甲骨文有相似之處,與原始文字有關。從龜腹內石子可以看出,賈湖人已有百以上的正整數概念,并認識了正整數的奇偶規律,掌握了正整數的運算法則。
骨笛更是曠世難求的奇珍異寶,共有20多支,采用禽類的翅骨制成,管長25厘米左右。它們分屬于賈湖遺址的早、中、晚各期,分為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多種形式,不少骨笛保存得相當完好,直到今天還能吹奏出動聽的音樂。據研究最早期的骨笛實物距今9 000多年,笛上開有5—6個孔。能奏出四聲音階和完備的五聲音階。中期的骨笛距今8 600年左右,骨笛上開有7孔,能奏出六聲和七聲音階。晚期階段的骨笛距今8 2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聲音階以及七聲音階以外的一些變化音。賈湖遺址的骨笛多數有7個音孔,音孔旁鉆有調音的小孔,有的還刻畫等分符號,表明此時期的骨笛制作與演奏技法應該已經非常成熟了。它們已具有音階結構,并出現了平均律和純律的萌芽,可吹奏旋律,且發音準,音質好,尤其是五聲音階骨笛,其音的準確度至今還使人們感到驚異,難以想象是近萬年前人類的發明。
賈湖遺址出土了大量炭化稻和稻殼印痕以及大批的農業生產和糧食加工工具,說明這個時期稻作農業是重要的社會生產部門,主要栽培原始狀態的粳稻。入骨中碳十三成分研究也表明賈湖人以食用稻米為主,而非粟、黍類植物。這里的氣候環境適合耕種,因此成為水稻的初始起源地之一,是中國稻作農業起源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出土陶器上附著物進行研究還發現9 000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有世界上最早的釀酒坊。
賈湖遺址的諸多重大發現,向世人展示了八九千年以前人類社會的絢麗畫卷,再現了淮河上游地區史前的輝煌,是當時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為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提供了一批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料。其中的石磨盤、骨笛、陶器、鍥刻符號以及碳化的稻粒、陶器中的殘留物等,對研究我國及世界的農業史、文學史、音樂史、釀造史和了解當時的生活習俗、狀態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樂器——骨笛,是世界上同時期遺存中最為完整、豐富、音樂性能最好的音樂實物,是中國豎吹管樂器的祖型,為研究中國音樂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標本。它的發現徹底打破了先秦只有五聲音階的結論,把我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到八千年前,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推翻了“中國笛子西來說”和“七聲音階外來說”等錯誤認識,對后世中國音樂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