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杜甫

杜甫在中國詩歌史上歷來與李白齊名,并稱“李杜”。他們同處于盛唐時期,但是杜甫的杜甫詩歌不像李白詩那樣體現(xiàn)著盛唐昂揚進取的社會風(fēng)貌,而是凝聚了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憂患意識和沉重責(zé)任感。李白的詩歌是盛唐時期的創(chuàng)作高峰,杜甫的詩歌則更多地對唐代(618—907)中期以后直至宋代(960—1279)詩歌的發(fā)展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歷史上的唐朝帝國在盛唐時期正值高度繁榮、空前強盛,但同時潛伏和滋長著各種社會矛盾和危機,特別是“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唐帝國無可避免地走上政治昏庸腐敗、人民生活動蕩不安的衰落之路。杜甫用如椽詩筆生動而深刻地記錄了唐帝國由盛轉(zhuǎn)衰的過程,作品社會內(nèi)容豐富并飽含著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摯情感。他的許多優(yōu)秀作品,如歷來為人稱誦的“三吏”,“三別”,反映了唐朝由開元、天寶盛世轉(zhuǎn)向衰微的歷史過程和社會面貌。所以杜詩被后人公認為“詩史”。

杜甫是唐初著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家學(xué)淵源深廣,自幼好學(xué),博極群書。他生在一個空前繁盛、蓬勃積極的時代,并在“奉儒守官”的傳統(tǒng)文化家庭中成長,自然容易產(chǎn)生“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政治抱負。他七歲學(xué)詩,十五歲即因詩文揚名。二十歲起,過著“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游》)的漫游生活,也曾赴洛陽應(yīng)試,但以落第終。值得注意的是,年輕的杜甫在這個時期于洛陽與已過不惑之年的李白相識。二人結(jié)伴暢游,談詩論世,結(jié)下深厚情誼。杜甫對李白推崇有加,寫下許多感人的懷念之辭,如“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夢李白二首》之一)、“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夢李白二首》之二),情真意切,讀之淚下。

杜甫三十五歲時來到京城長安,希望自己的才華能夠得到皇帝和權(quán)貴的賞識,以求仕進,但是一直得不到機會。他曾多次向權(quán)貴投獻詩文都無結(jié)果。天寶十年,唐玄宗舉行郊廟祭典,杜甫借機獻上三篇《大禮賦》,得到稱賞,但并沒有因此被授官,直到幾年后,才被任命為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杜甫在長安困守十年之久,嘗盡失意潦倒,甚至“困于衣食”。現(xiàn)實生活的困頓使得他對于下層貧苦民眾有了更多的接觸和理解。另一方面,他曾經(jīng)為了維持生計而陪伴貴族們詩酒寓游,出入于高門豪宅,見到貴族生活的奢靡荒淫。貧富兩種生活狀況之間的強大反差激發(fā)了詩人強烈的不平之情,這在杜甫的詩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他在《麗人行》中描述長安富貴之家的婦人:“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葉垂鬢唇。背后何所見?珠壓腰極穩(wěn)稱身。”這樣的豪華是因為她們的身份高貴:“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唐玄宗對楊貴妃一門恩賜非常,封她兩個姐姐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詩人在這里直斥政治的昏暗,更明白地指出這些權(quán)貴“炙手可熱勢絕倫”,我們這些平民“慎莫近前丞相嗔”,對昏庸奢侈的貴族滿懷諷刺和怨憤。

他在極有代表性的長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精辟深刻地表達出對現(xiàn)實的不滿:“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這種兩極分化的極度不公使他愈加對生活艱辛、飽嘗勞役之苦的百姓充滿同情。在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兵車行》中,表現(xiàn)了下層百姓不但辛勤勞動而不得溫飽,而且還要飽受兵役之苦,為統(tǒng)治者擴土拓疆的野心犧牲自己的年華甚至生命: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成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襄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fù)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qū)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guān)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出征離鄉(xiāng)之際,親人生離死別的圖景動人心脾,催人淚下:“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漢代樂府詩中講述了一個老兵“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十五從軍征》)的悲慘經(jīng)歷,而在這里,男子剛剛成年就被迫出征,年老之后還是不能逃脫兵役:“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統(tǒng)治者一心拓展疆土,而將人民視若草芥,毫無憐惜,乃至民不聊生,村落荒蕪。對于被壓迫的凄苦,人民卻又不敢申訴,只能慨嘆:“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戰(zhàn)爭是造成人民生活艱辛的一個重要原因,發(fā)生于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的“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點,也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杜甫親歷動亂,奔波逃頓,寫下了多篇痛國難、憂民生的詩作。“三吏”、“三別”是杜甫記述“安史之亂”的一組潼關(guān)史敘事詩。這組詩共六首,分別為《新安吏》、《潼關(guān)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具體生動地描繪了戰(zhàn)亂造成國家的殘破、人民的痛苦。“三吏”、“三別”沉痛控訴了兵役的殘酷,以具體的事件表達對人民的同情和哀嘆。《新安吏》記述了作者路途中親見縣吏征兵的場面: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況乃王師順,撫養(yǎng)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為了平定叛亂,朝廷不斷征兵,使本就飽受侵擾的百姓的負擔(dān)進一步加重,眾多成年男子戰(zhàn)死,輪到十幾歲未成年的男孩、體弱頭白的老翁被拉上戰(zhàn)場,處處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哀鴻遍野,山水為之痛徹,“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但是詩人又告訴人們不要再哭泣,因為即使哭得流淚出血、眼枯見骨,朝廷也不會改變它的冷酷無情。

清代楊倫評價杜甫的“三吏”、“三別”說:“……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杜詩鏡銓》卷五),這也可以概括杜甫的大部分詩篇特點。

《春望》一詩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和重視,還被選人小學(xué)語文教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作者對國家和百姓深摯的熱愛和痛惜滲透其中,一開頭“國破”二字立時顯露出國都荒廢的凄涼。叛軍攻破國都長安,大肆劫掠,縱火焚城,繁華興盛的都城一時成為一片廢墟,人民流離失所。“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以擬人的手法生動地傳達出觸景生情的悲傷。戰(zhàn)火久燃,遠離家鄉(xiāng),與親人音信斷絕,四十六歲正值壯年的詩人竟然白發(fā)稀疏,簡直不能用簪子挽成發(fā)髻了。而當他得到朝廷收復(fù)失地的消息時,又欣喜若狂:“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人的感情總是隨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而波動,他博大仁愛的胸懷在情景與時事交融的詩篇中展露無遺。

杜甫晚年居無定所,攜家漂泊,五十九歲病死于湘江的一條小舟之中。他一生命運多舛,生活艱難,時或衣食不得飽暖,后半生更是凄苦無依,甚至經(jīng)歷了幼子因饑餓而夭折的痛苦。但是他筆下流露出的并不是自傷自艾的一已之悲,而是憂國憂民的巨大痛苦。他在詩中深切地表達了對天下民生的憂懷,企盼人民能逃脫生活的苦難,自已所住的草屋被狂風(fēng)卷破時還呼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表示若得償此愿,則“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清人浦起龍說:“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杜甫的詩作與時代關(guān)系密切,內(nèi)容涉及唐代三朝政治、經(jīng)濟、軍事、人民生活等問題,其中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間處處浸透著真情實感。杜甫以儒者悲天憫人的博大胸懷,繼承和發(fā)展了《詩經(jīng)》以來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傳統(tǒng),為我國古代詩歌發(fā)展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杜詩在宋代以后受到廣泛重視和學(xué)習(xí),他被后人尊稱為“詩圣”,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先賢楷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河县| 潞西市| 烟台市| 平罗县| 紫云| 米林县| 尼勒克县| 邵阳县| 互助| 开鲁县| 大英县| 苗栗市| 浙江省| 南投县| 乳山市| 建德市| 云梦县| 昌宁县| 昌江| 哈密市| 延吉市| 融水| 哈巴河县| 延津县| 海宁市| 汝南县| 射洪县| 富顺县| 岐山县| 乡宁县| 安龙县| 葵青区| 城固县| 常熟市| 临夏县| 安阳市| 星子县| 扎兰屯市| 灵川县| 石棉县| 鲁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