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七夕傳說(1)
- 七夕
- 金開誠主編
- 5683字
- 2015-05-06 13:21:46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或“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源于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中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我們目前所知有關七夕的最早的文獻資料。古代婦女七夕乞巧也屢屢在唐詩宋詞中被提到,唐朝王建有詩說道:“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史書記載,每逢七夕,唐太宗便與妃子在清宮夜宴,宮女們也受皇帝影響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時期,七夕乞巧非常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供人們買賣乞巧物品的市場,稱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便開始為此準備,到了初七那天,乞巧市人山人海,萬人空巷,其熱鬧和受人們歡迎的程度不亞于最盛大的節日——春節,這說明乞巧節在古代是十分受人重視的,是人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
然而,清代以后,七夕與其他一些傳統節日一樣,逐漸被人們淡忘。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許多民俗學者與商家也極力復興七夕,七夕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當中。七夕等傳統節日的復興意義深遠,尤其對于年輕人來說意義重大——使他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好地繼承民族傳統美德,增強民族自豪感。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七夕節是一個美麗的節日,是一個讓青年男女情愫萌生,讓旅人思婦柔腸寸斷的日子。這皆因它與一段美麗動人的愛情傳說緊密相連——牛郎織女的傳說。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千百年來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有情人。
除此之外,魁星傳說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是我國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
(一)牛郎織女的傳說
1.牛郎織女傳說的演變
牛郎、織女之名始見于《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天上有條銀河,雖有亮光,卻照不見人影。織女星座有三顆星,每天要移動七次位置,看起來很忙碌,卻織不出一塊布匹。牽牛星真明亮,可惜也徒有其名,不能用來拉車。顯然,這首詩中的牛郎、織女,只不過是將兩個星宿人格化,還談不上是傳說。
一直到漢代,文獻中才有了牛郎、織女情感故事的記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是漢代無名氏所作的名篇,被南北朝時的文人連同其他十八首詩歌編在一起,名為“古詩十九首”。此詩是秋夜即景之作,描寫了織女隔著銀河遙思牛郎的愁苦心情:牽牛星啊相隔得那樣遙遠,銀河那邊的織女在期盼你。她擺動著細長柔軟的手,梭札札不停地穿梭織布。整日整夜她織不成一匹布,相思淚如雨珠點點滴滴。銀河流水清清亮亮可以見底,織女牛郎就相隔這樣一段距離。可正是那清亮的一水之隔,他們含情脈脈卻不能相互說話。
將織女與牛郎的悲劇故事加上一個喜劇結尾,大約發生在漢武帝時期。《太平御覽》上記載了七月七日漢武帝與西王母多次聚會的傳說,表明七月七日已是人神交游的良辰吉日。而西王母降臨前常有青鳥探看,又為漢代將烏鵲融入牛郎織女的傳說提供了依據。漢代民間認為鵲重感情,“鵲腦令人相思”,因此漢代有與烏鵲相關的巫術,《淮南萬畢術》中記載:“取雌雄鵲各一,燔之四通道,丙寅日,與人共飲酒,置腦酒中則相思也。”由鵲之導行、相思的特征,逐漸演變出烏鵲搭橋的傳說。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七夕織女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夕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明確記載了織女與牛郎鵲橋相會的故事。
比較完整地敘述牛郎織女故事的,是梁代殷蕓的《小說》:“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纴。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意思是說,銀河的東邊住著織女,她是天帝的女兒。織女每天都在織布,沒有時間整理容貌。天帝可憐她一個人獨處,便將她許配給銀河西邊的牛郎。織女嫁給牛郎后便不再織布,于是天帝很生氣,命令織女離開牛郎回到河東,只許她與牛郎一年見一面。梁代宗懔的《荊楚歲時記》又指出“七月七日是牽牛、織女聚會之夜”,至此明確了牛郎織女故事的時間、人物。
宋代龔明之《中吳紀聞》卷四“黃姑織女”條記:“昆山縣東三十六里,地名黃姑,古老相傳,嘗為牽牛織女星降于此地,織女以金篦劃河,河水涌溢,牽牛因不得渡。今村西有百沸河,鄉人異之,為立祠。祠中列牛郎織女二像。宋建興兵火時,士大夫多避地東崗,有范姓者經從祠下,題詩于壁間云:‘商飆初至月埋輪,烏鵲橋邊綽約身,聞道佳期唯一夕,因何朝暮對斯人?’鄉人遂去牽牛像,今獨織女存焉。禱祈之間,靈跡甚著,每至七夕,人皆合錢為青苗會,所收之多寡,持杯珓問之,無毫厘不驗,一方甚敬之。”這段記載主要是說,傳說牽牛和織女星曾降臨于黃姑此地,織女用金篦劃出一條河,使得牛郎不能渡河。正好村西也有條河,于是鄉人便為這條河立了一座祠堂,里面供奉了牛郎和織女兩座雕像。宋朝戰爭時期,有一個到這里避難的士大夫途經此祠堂時,題詩說,聽說每年七月七日牛郎和織女才能相會,在這里又何必追求朝朝暮暮相對呢?于是鄉人將牛郎像撤去,只剩一座織女像。每到七夕,鄉人便到祠堂祈禱,十分靈驗。牛郎織女的故事經過代代的口耳相傳及民間作者不斷地增飾、潤色之后,到近代逐漸發展為我們熟悉的情節曲折、哀婉動人的民間傳說。
牛郎織女故事情節的擴充和發展,反映了民眾的精神情感需要。社會可以改變人們的現實行為,卻不能泯滅人們純真的情感渴望。在七夕晴朗的夜空之下,自然會喚起人們對往昔歷史的回憶和對美好人生的向往。
2.牛郎織女故事的內容
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久,因此產生了各式各樣的版本。它們雖然基本內容相同,但是細節卻千差萬別,各有各的特點。有一則故事這樣寫道:
很久很久以前,天空碧藍如洗,一片云彩都沒有。天帝覺得這樣太單調了,于是吩咐他的七個女兒紡紗織布,給“天”做衣服。七姐妹辛勤地勞動,可是,紡出來的紗不是白色的就是灰色的,用這種紗織布,色彩還是很單調。
最小的妹妹是個有心人,她悄悄地來到御花園,發現了一種開著七色花、結著七色果的仙草。她欣喜若狂地采了許多仙草,決定把這些漂亮顏色漂染到織紗上去。每當深夜,小妹妹便偷偷地進行試驗。當她終于紡出了五彩繽紛的彩紗時,她高興得差一點喊出來。
第二天一早,姐姐們發現了這個奇跡,都歡呼雀躍,議論著什么時候讓“天”穿上才好。小妹妹說太陽早出晚歸最辛苦,還是讓“天”穿上花衣服迎送吧;平時讓“天”穿白衣服,下雨時讓“天”穿灰衣服,早晨和傍晚穿花衣服。天帝知道這件事后非常高興,就將小妹妹封為“織女”。
織女每天不停地織布,織累了,總要觀看一下銀河下面人間的景色。每當她看到人間男耕女織的繁忙景象,都會感到十分有趣。漸漸地,有個小伙子引起了她的注意。織女發現這個小伙子孤苦伶仃,一個人在田里耕作,休息時只和身邊的老牛講話。她不禁對他產生了無限的憐惜之情。
這個小伙子便是牛郎,名叫如意。牛郎從小便沒有了爹娘,跟哥嫂在一起生活。如意家住在南陽城西的一個小村莊里。他聰明、勤奮、忠厚,人們都很喜歡他。他聽老人講在伏牛山中臥著一頭老黃牛,便常常望著那座山出神。他因為家里沒有牛,總想把山里的那頭牛拉回來耕田。有一天,他終于進了山,翻了九十九道山,過了九十九道澗,找到了那頭老黃牛。老黃牛在一塊大平石上臥著,瘦骨伶仃的。
如意趴下對老黃牛磕了個頭,喊聲“牛大伯”,請老黃牛跟他走。老黃牛睜了睜眼睛,又合上了。他看著老黃牛那無精打采的樣子,猜到它可能很餓了,于是就去給老黃牛薅草。他薅著,牛吃著,薅了一捆又一捆,總是供不上它吃。就這樣,他薅了三天草,老黃牛吃飽了,抬起頭對他說:“小孩子,我原住在天上。盤古開天辟地的時候,地上沒有五谷,我偷了天上的五谷種子撒了下來,觸怒了玉帝,他把我貶下天庭。我的腿摔壞了,不能動彈。我的傷用百花露水涂洗一百天就會好的。”如意聽了,決定留在山上為老黃牛療傷。他餓了吃野果,渴了喝泉水,夜里依偎著老黃牛睡,每天清晨去采百花,用花朵上的露水給老黃牛洗傷。整整一百天,老黃牛的傷好了,站了起來,跟著他回家去了。
如意對老黃牛很好,白天去放牛,夜里睡在牛旁邊,因此人們都叫他牛郎。老黃牛待牛郎也很親,每回牛郎的嫂子在家偷吃東西時,老黃牛總是叫牛郎回來吃。一來二去,牛郎的嫂子生氣了,要和牛郎分家,牛郎不要房子不要地,只要老黃牛、一輛破車和一只爛皮箱。老黃牛拉著破車,破車上放著爛皮箱,牛郎坐在爛皮箱上。牛郎離開了村子,到他鄉搭了個草棚,住了下來。老黃牛從嘴里吐出了茶豆,給了牛郎。牛郎把茶豆種在門前,第二天出土了,第三天拖了秧,牛郎搭了個架子,沒幾天茶豆便把架子拖滿了。一天,老黃牛說:“如意啊,夜里藏在茶豆架下,能看到天上的姑娘們,天上的姑娘們也能看到你。誰要是偷看你七個夜晚,她就是想做你妻子的人。我拉著車帶著你,把她娶到凡間來,與你成婚。”
夜里,牛郎站在院子里的茶豆架下向天上望,只見一群仙女在玉池里洗澡。臨走時,一個仙女向下偷看了他一眼。第二天夜里,只見那位仙女獨自來到玉池邊,大膽地看著牛郎。第三天夜里,這位仙女望著牛郎微笑。第四天,她向牛郎點點頭。第五天夜里,她端著一籃子蠶。第六天夜里,仙女又偷出了一架紡布機。第七天夜里,她拿著織布梭向牛郎招手。牛郎、織女,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眉目傳情七個夜晚。牛郎盼著織女下凡來,織女盼著牛郎快來迎娶。七月七日那天,從天上飛下來幾只喜鵲,落在了老黃牛的頭上,喳喳喳地叫著:“織女差我來,叫您快去娶,快去娶……”老黃牛向牛郎點點頭,牛郎套上車,坐上去。老黃牛四蹄騰空,一會兒便來到玉池。牛郎下車,和織女一起抬起織布機放在車上,織女挎著蠶籃上了車,牛郎也跳上車和織女坐在一起。老黃牛騰云駕霧,不一會兒便到了家。
鄉親們知道牛郎成了親,都來賀喜。織女把她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教大家養蠶、抽絲、織綢緞。
一傳十,十傳百,整個村子都知道牛郎娶了一位賢惠妻子,能養蠶,會抽絲,織出的綢緞又光又亮,好像粼粼閃閃的白河水。大家都傳織女的織布機是從天上帶下來的,織出來的綢緞做成衣裳,冬暖夏涼。這消息傳了出去,引來了天南海北的綢緞商人,都來爭購南陽綢。這一下轟動了白河南岸、伏牛山區的千家萬戶,他們都讓自家的姑娘來學習織綢緞。織女是個熱心腸的人,精心傳授,于是人來人往,川流不息,沒兩年,養蠶、抽絲、織綢緞的技藝家家戶戶都學會了。
第三年的七月七日,織女生下一男一女,男的起名叫金哥,女的起名叫玉妹。牛郎勤耕田,織女巧織布,小日子過得康樂和諧。姑娘小伙子們都很羨慕,問他們是如何走到一起的。牛郎指著茶豆架,說了原委。茶豆熟了的時候,姑娘們、小伙子們爭著采摘,種到自家的院子里,也偷偷地鉆到茶豆架下,向天上望。小伙子都盼著能看到一個偷看他的仙女;姑娘都盼望著能看到一個偷看她的仙童。年輕人一鉆到茶豆架下,心里都是甜蜜蜜的。
又過了幾年。一天,牛郎正在犁地,晴空響起一陣雷。老黃牛站了起來,望著牛郎,流著淚說:“如意啊,我把織女拉下天,犯了天條。天鼓在響,我聽著很難受。我死后,王母娘娘準會來拆散你們夫妻。你記住,你把我剝皮,吃了我的肉能脫凡成仙,用皮做靴子,穿上后能騰云登天。”老黃牛說罷,倒下死去了。牛郎哭了一陣,就照著老黃牛的話做了。
七月七日那天,牛郎正在鋤地,金哥、玉妹哭著跑來,對他說,來了個老婆子,把媽媽從織布機上拉跑了。牛郎忙把鋤扔下,一手拉金哥,一手拉玉妹,騰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照腳下一劃,洶涌澎湃的一條大河出現了。牛郎拉著金哥、玉妹在河邊哭,金哥、玉妹的哭喊聲驚動了玉帝,玉帝看到一雙孩子怪可憐的,就叫他們一家人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牛郎一家人不見了,人們覺得蹊蹺,晚上就鉆到茶豆架下向天上望,看到一條大河,波濤洶涌,織女站在河那邊哭,牛郎拉著金哥、玉妹在河這邊哭。人們明白了,擦著眼淚走出茶豆架,向天空望去,發現繁星閃耀的天空多了一條又寬又長的銀帶,就叫它天河。天河的一邊多了一顆星,一邊多了三顆星,就叫它們織女星、牛郎星、金哥星、玉妹星。人們想念牛郎織女,每天晚上總要鉆到茶豆架下望望,望到七月七日那夜,突然看到滿天喜鵲向天河撲去,互相咬著尾巴搭起一座鵲橋。牛郎拉著一雙兒女上橋了,織女也上橋了,在鵲橋的中間,一家人相會了。人們也隨之歡喜了,互相談論七夕的故事。
牛郎織女雖然登天了,可給人們留下了天蠶、織布機。用織女的織布機織出的南陽綢細密閃光,暢銷九州。隨著南陽綢的遠銷,也把牛郎織女的故事傳到了各地。每到七月七日晚上,人們都想起了牛郎織女,傳說著他們的故事。還有好奇的男女,藏在茶豆架下望著天,偷看牛郎會織女。
流傳在豫東杞縣一些地區的故事中是這樣說的:
牛郎是一個憨子,名叫憨二,是李莊人,離南京二百多里地。他家有十二頃地,爹娘都沒有了。哥嫂想獨吞家業,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害他,都被老黃牛救了。與哥哥分家時他僅僅要了破車和老黃牛。
老黃牛拉著破車走了一天,來到淮陽縣李大莊。他向李大四求地方住,李大四讓他住在時常鬧鬼的一個群樓院里,見他住下沒事,便要賣給他。老黃牛讓他從堂樓門東邊挖了一缸金子,西邊挖了一缸銀子,買下了這座房子。一天老黃牛又把他帶到了天上,拿了九個仙女中一個仙女的衣服,這個仙女就是織女。她只好嫁給了憨二,待老黃牛死后,織女從后院的井里找到自己的衣服后,便穿上到天上去了。憨二遵照老黃牛死時的囑咐,將牛皮灌滿水,縫好騎上,帶著兩個孩子去追。織女看快被追上了,便拔下金簪劃了道天河。憨二看牛皮的水漏了,沒勁兒了,掂著梭子一砸,正砸在織女的懷里。織女拿織布鎦子投了過去,一下投偏了,就成了牛梭子星和鎦子星。
老天爺想做和事佬,就讓他倆明七暗九見一面。誰知傳話人竟把話傳成了七月七日見一面,就這樣,他倆只有在七月七日才能見面。二人見面時都后悔得落淚。
魯山部分地區,流傳的牛郎姓孫,名小意,住在魯山西南腳下的孫莊,也是受哥嫂的虐待。小意10歲時,嫂嫂不想讓他吃閑飯,就要小意去買頭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