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評劇的產生和發展(1)
- 評劇
- 金開誠主編
- 3829字
- 2015-05-06 11:56:39
一評劇的產生和發展
評劇是我國第二大戲曲劇種,僅次于京劇。
評劇形成前曾經叫過“平腔”,形成后叫過“平腔梆子戲”、“蹦蹦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
評劇何時定名為“評劇”,有兩種說法。一說始于1924年奉天落子演員李金順成名時;一說始于1935年以后,白玉霜在上海唱紅時。當時,蹦蹦戲在上海演出,因為上演劇目多有懲惡揚善、評古論今之意,遂采納海上名人呂海寰的建議,改稱評劇。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紅》時,新聞界首次把評劇的名稱刊載于《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稱便傳遍了全國。
為什么叫評劇?還有一說,說是為了和當時的“平劇”(即京劇,因當時北京稱北平)相區別。評字是在平字旁邊加個言字,雖兼有評論之意,但定名為“評劇”,和它曾叫“平腔梆子戲”這一名稱有關。
評劇在歷史上曾分為東路評劇和西路評劇,兩者雖然都是評劇,但各有源流,各有自己的歷史演變過程。它們都是在民間說唱藝術——蓮花落的基礎上,各自吸收其他有關藝術營養,經歷各自不同的發展道路,逐漸演變而成的。
蓮花落又稱“蓮花樂”。宋代《五燈會元》記載說:“俞道婆嘗隨眾參瑯玡,一日聞丐唱蓮花樂,大悟。”“落”與“樂”音相近,可以通用。由此可知蓮花落這一藝術形式已有悠久的歷史了。
清代流行在天津以西,即北京周圍的通州、三河、寶坻、薊縣一帶的蓮花落為“西路蓮花落”,也稱“單板書”或“竹板書”。
蓮花落是說唱藝術,因說唱時常以“蓮花落”為襯詞,所以這種說唱藝術就稱“蓮花落”了。蓮花落以沿街乞唱為主,光緒末年與“北京蹦蹦”相結合,吸收河北梆子、老調、哈哈腔、定縣秧歌等地方劇種的劇目、音樂、舞蹈等藝術營養,借助戲曲的分場形式,形成了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地方小戲,由演員組成戲班子進行演出。
但是,這種地方小戲因行當不全,形式不夠完整,又因與河北梆子同臺演出,被人稱為“北京蹦蹦戲”,而其戲班子則稱為“兩下鍋班”。“東路評劇”形成后,人們稱其為“西路評劇”。
西路評劇的劇目以生活小戲為主,大多反映勞動人民的各種善良愿望,如《賣水》《花亭會》《小王打鳥》《藍橋會》《小過年》《頂鍋》《楊二舍化緣》等。
這些劇目語言樸素,生動活潑,充滿濃郁的河北鄉土氣息,具有強烈的民歌和民間說唱文學的色彩。
《小王打鳥》又名《龍鳳配》,其劇情簡介如下:齊王無道,鄒妃掌權后害死皇后,還要害死太子小王。小王被天臺山高人孫伯靈救下,又被一老人收為養子。一天,小王到一花園打鳥,射下飛鳥后被花園主人苗梅女發現。苗梅女責怪小王,小王說出身世后,苗梅女毅然相留。二人在荼架下海誓山盟,成就了一段姻緣。
《藍橋會》劇情簡介:韋郎保和賈玉珍是集賢莊上的鄰居,青梅竹馬,情投意合。后來,遭逢兵亂,二人離散。賈玉珍被強迫賣給藍家,改名藍玉蓮,后做了童養媳,丈夫只有13歲。公婆心腸狠毒,非打即罵,賈玉珍受盡折磨。賈玉珍日夜想念韋郎保,韋郎保卻杳無音訊。幾年后的一天,賈玉珍挑水路過藍橋,意外地看見韋郎保從對面走來。久別重逢,兩人又悲又喜,賈玉珍把滿腹委屈傾訴給韋郎保,韋郎保也正在日夜想念她,遂決心幫她逃出苦海。于是,他們約定當晚三更時分在藍橋相會,一同遠走高飛。入夜,韋郎保來到藍橋,不料山洪暴發,水漫藍橋。韋郎保為了堅守信約,死死抱著橋柱,不肯離去。等賈玉珍擺脫了公婆的監視趕到藍橋時,韋郎保早已被淹死了。賈玉珍痛哭一場,也縱身躍入水中。
《小過年》劇情簡介:愛姐與王漢喜自幼定親,后來王家破落,王漢喜與母親寄居破廟,沿街乞食。年終,漢喜奉母命至愛姐家借糧,漢喜羞愧難當,入門后躲入廂房中。這時,劉氏嫂送愛姐回房安歇,見愛姐面帶愁容,猜出她在思念漢喜,便說要漢喜倒插門,愛姐羞得滿臉通紅。打發嫂子走后,愛姐進房,見房中有一窮公子,公子說是漢喜,愛姐大喜,給了漢喜糧食和錢。四更天,劉氏嫂叫愛姐下餃子,一看是漢喜到來,便進房假意斥責,兩人大驚失色。劉氏嫂說別怕別怕,我在開玩笑。說完,劉氏嫂便找出丈夫穿的衣服,給兩人成親,王漢喜成了倒插門女婿。故事結構小巧別致,贊揚了愛姐和王漢喜貧賤不移,忠于愛情,也贊揚了劉氏嫂的善良熱情,因而此劇一直深受廣大評劇觀眾的喜愛。
《頂鍋》劇情簡介:李月娥嫁給張勤后,夫妻和睦,但其婆婆張李氏外號母老虎,把月娥看作眼中釘,氣走兒子后,繼續折磨兒媳。李月娥的小妹接李月娥回娘家,刁婆只許住十天,還要做三床棉被、兩床褥子,搓八斤麻繩,紡十斤白細線,還要繡荷包,做毛窩。毛窩是一種以蒲草編成的深幫圓頭,內有氈毛、蘆花或雞毛的保暖鞋。月娥在鄰居的幫助下,把這些東西全都如數做好了。但是,回到婆家后,婆婆還是找茬,逼月娥去死。在王嬸的保護下,詐稱逼出了人命。娘家來人報仇,王嬸把刁婆扣在大鍋下邊藏起來。經過大家教育誘導,刁婆悔改,從此婆媳和好了。
《楊二舍化緣》劇情簡介:楊二舍幼年曾與燕山王懷之女王美榮定親。父母去世后,二舍備受伯父虐待,多虧堂妹幫助,由管家張寬隨同逃出家鄉,奔赴燕山投親。途中,張寬謀害王舍,幸遇樵夫將他救下。張寬得到行李和錢財后,冒名去王府投親。王懷不辨真偽,熱情款待,將其收留。不久,楊二舍也趕到王府,因衣裳襤褸,王懷說他冒認姻親,將其亂棍逐出。楊二舍走投無路,只好在關王廟棲身。一日,楊二舍出外化緣,路過王府花園后門時,不禁怒從心起,痛斥王懷不仁不義。這時,恰巧王美榮在花園游玩,聞聲登上墻頭探望。楊二舍說明來歷,二人相認,傾訴衷腸。當夜,二人又在花園相會,王美榮資助楊二舍進京赴試。不久,楊二舍考中狀元,與王美榮完婚,張寬受到應有的懲罰。
西路評劇的角色行當以三小門(小生、小旦、小花臉)為主,輔以彩旦。后來,因受河北梆子的影響,又發展了老生、花臉、刀馬等行當,演出了《雙鎖山》《畬塘關》等戲。
《雙鎖山》劇情簡介:趙匡胤與元帥高懷德征南唐時,被困在壽州。高懷德之子高君保離京救駕,路過雙鎖山,遇山寨女英雄劉金定在山門立牌招夫。牌上題詩自夸勇武,要比武招夫。高君保不服金定武藝,怒打招夫詩牌,并留詩羞辱。劉金定下山質問,與高君保交鋒。劉金定見高君保年輕俊美,武藝高強,遂表示愿意許配終身。高君保救駕心切,不肯許親。劉金定用紅龍套索三擒三縱高君保,高君保三次允諾,三次反悔。劉金定將高君保困于四十里大山中,高君保終于佩服劉金定,與其成婚。于是,夫妻二人同去壽州解圍,并征南唐。
《畬塘關》劇情簡介:畬賽花為報父仇,與楊繼業交戰。楊繼業敗下陣來,逃入七星廟中,誆畬賽花下馬入廟,計擒畬賽花。畬賽花見楊繼業智勇雙全,便與之成婚。此劇又稱《畬太君招親》和《七星廟》。
清朝末年,西路評劇盛行期間,曾出現過一些深受群眾喜愛的演員,如能編善導的金葉子,以青衣、小旦見長的舍命紅、桃簾紅、歪脖紅、小蜜蜂、大香蕉、青菊花、白菊花、紅菊花;以老生、小生見長的郭啟榮、銀葉子、王殿良、賈三;以丑、彩旦見長的大白菜、胡椒面等。
西路評劇因襲江湖舊制,講家門,分派系,受邱祖龍門派的行幫習氣束縛,在思想上、藝術上保守落后,缺乏革新精神。
“東路評劇”興起之后,西路評劇逐漸走向沒落,停止了專業性的戲班演出活動。
清末,在天津以東、唐山周圍、遼寧西部、承德南部一帶也流行著蓮花落,人稱“東路蓮花落”。“東路評劇”是在東路蓮花落的基礎上,結合冀東人民的生活、語言,吸收“東北蹦蹦戲”、冀東一帶流行的多種民間演唱藝術與河北梆子、京劇等藝術融合而逐漸形成的。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評劇,其形成、發展經過四個歷史階段:
(一)蓮花落
冀東地區(今河北省唐山地區)北靠長城,南臨渤海,地處京沈要道,水陸交通便利,工商業興旺發達。
冀東地區不僅是富庶的魚米之鄉,而且還是軍事重地。天才的民間藝術家們伴隨著歷史的發展,適應廣大群眾的需求,在這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如歷史悠久的灤州皮影、樂亭大鼓,生動活潑的唐山秧歌、漁鼓、什不閑、喇叭腔、蓮花落等。其中什不閑也稱“十不閑”,一說屬于蓮花落一支,一說屬于雜耍的一種,清中葉即已風行一時。因演唱時用十種樂器伴奏,故稱“十不閑”。
東路蓮花落種類很多,除“單口”、“對口”外,還有“打落子”、“數來寶”、“金錢蓮花落”數種。東路評劇藝人也都是貧苦農民出身,雖間有賣唱求生者,但其本來的活動目的則是為了在農閑時自我娛樂。因為東路藝人不講師傳,不論家門,不搞派系,只跑江湖,以四海為家,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東路蓮花落中“單口”的表現形式是由一人表演,即一手拿著兩塊大竹板,另一手拿著五塊小竹板自打自唱,有時有遇到搭伙的,也有配一把弦兒伴奏的。
東路蓮花落中“對口”的表現形式是由小旦、小丑兩人化裝說唱。小旦用藍布或花布包頭,頭前配有五至七個珠口,身穿飄帶裙襖,手拿折扇、手帕;小丑頭戴氈帽,身圍腰包,手持竹板或花鞭,載歌載舞,生動活潑。除有鑼鼓、大弦伴奏外,還有二至四人幫腔伴唱的。其節目多是演唱民歌小調,如《嘆五更》《思夫》《十繡門簾》《補汗褟》等,有時也演唱一些較長的歷史故事與民間故事,如《烏龍院》《西廂記》《藍橋會》等。東路蓮花落藝人用這些藝術形式在農村集日和春節假期里活躍底層群眾的文化生活。
《嘆五更》講述一個婦女一夜無眠,悲嘆自己的不幸命運,唱詞分五段,一更一段。《思夫》又稱《王二姐思夫》,演唱王二姐的丈夫張廷秀進京趕考,六年杳無音訊。王二姐獨居房中,日夜思念、無比焦慮。曲詞通俗真摯、生動形象,生活氣息極濃。汗褟是中式貼身小褂,《補汗褟》內容是婦女一邊為丈夫補汗褟,一邊勸其外出經商時不要賭博,唱詞誠懇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