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昭明太子傳奇一生驚世人(1)

  • 蕭統與《文選》
  • 金開誠主編
  • 3213字
  • 2015-05-06 09:22:28

蕭統(501—531年)南朝梁代文學家,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南朝梁武帝蕭衍長子。蕭衍曾任雍州刺史,鎮守襄陽,后乘齊內亂,起兵奪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天監元年(502年)十一月,蕭統被立為皇太子,后未及即位而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后梁宣帝即位,追尊為“昭明皇帝”,廟號“高宗”。蕭統對文學頗有研究,招集文人學士,廣集古今書籍三萬卷,編集成《文選》三十卷。《文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文學作品選集,選編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種文體代表作品,對后世有較大影響。

(一)蕭統其人

1.聰穎仁孝

蕭統少時即有才氣,姿容修美,天資聰穎,3歲讀《孝經》《論語》,5歲遍讀“五經”,7歲入國學,過目成誦。且蕭統深通禮儀,性情純孝仁厚。他16歲時,母親病重,他就從東宮搬到母親的住處,朝夕侍疾,衣不解帶。母親去世后,他悲切欲絕,飲食俱廢。他父親幾次下旨勸逼,才勉強進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肉食。他本來身材健壯,等守喪出服后已變得羸瘦不堪,官民們看了,無不感動落淚。

另外,關于蕭統求學還有一段故事。茅盾為故鄉寫的一首《西江月》詞中有這樣兩句,“唐代銀杏宛在,昭明書室依稀”。這“昭明書室”就在烏鎮的市河西岸,它曾經是梁太子蕭統讀書的地方。南朝梁建都于建康(南京),梁代的太子怎么會到烏鎮來讀書呢?

原來,梁武帝蕭衍的長子蕭統,天監元年(502年)就被立為太子。蕭統剛生下時,右手緊握拳頭,東宮娘娘以及宮女都沒法掰開,成了“抓手”,梁武帝為此十分擔憂。有位大臣說:“皇上何不張榜招名醫診治呢?”梁武帝覺得有理,于是就張榜招賢,說誰能掰開太子的手,太子就拜他為師。

沈約見此榜文后,前去試診。他捧起太子的手,輕輕一掰就開了。梁武帝十分高興,就賜封沈約為太子的老師,專門教太子讀書。

沈約是烏程縣(今湖州市)人。烏鎮河西原屬烏程縣,沈約的祖墳就在烏鎮河西十景塘附近。沈約對先人十分孝敬,每年清明,總要從京城返回故鄉掃墓,并要守墓數月。梁武帝怕兒子因此荒廢學業,就命蕭統隨沈約到烏鎮跟讀。為此,就在烏鎮市河西面、十景塘北面,建起一座書館。

蕭統來到烏鎮,見書館所在地左有車溪港,前有十景塘,桃紅柳綠,鳥語花香,景色十分誘人,便終日游玩,忘記了讀書。

沈約治學嚴謹,教化有方,見太子不思上進,便對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年冬天,我回烏鎮過年,轎子經過青鎮密印寺時,被寺前一群百姓擋住了去路。我吩咐停轎詢問,原來寺里凍死一個十多歲的小叫化子。圍觀的百姓說,這小叫化,父母早亡,無依無靠,白天沿街乞討,夜晚蜷宿廟堂,過著十分貧苦的生活。但他人窮志不短,討來的錢,除了買吃的,余下的都用來買書,在佛殿琉璃燈下夜讀。可是一夜西北風,卻奪去了他年幼的生命。我進寺一看,只見這小乞丐雖然面孔瘦削,卻眉目清秀,仰面躺在稻草堆里,身體已經凍僵,左手還拿著一本書,他是有志于學,至死還不忘讀書呀……”聽完沈約的故事,太子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從此,他刻苦攻讀,終于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家。

星移物換,后來,蕭統讀書的這個書館塌毀了,直到明朝萬歷年間,駐烏鎮同知全廷訓,在書館舊址建筑了一座“六朝遺勝”的石坊。里人沈士茂題書“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這座石坊至今仍保存完好。

蕭統“性寬和,明庶事”“天下皆稱仁”。他極富于同情心,12歲時,去觀看審判犯人,他仔細研究案卷之后,說:“這人的過錯情有可原,我來判決可以嗎?”刑官答應了,于是他就作了從輕的判決。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蕭衍匯報了情況,蕭衍聽了連連點頭微笑,對兒子的寬厚表示嘉許。以至于以后大臣們想從寬處理某人時就故意拉上蕭統,讓他來判決。梁普通年間,由于戰爭爆發,京城糧價大漲,蕭統就命令東宮的人員減衣縮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來的衣食拿去救濟難民。他在主管軍服事務時,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發給貧民。正因為蕭統太子具有這些高尚的品質,所以贏得了當世和后世人普遍愛戴和尊敬。

2.性愛山水

相傳一個日暮時分,一位面容清瘦的年輕人,踱著小步來到了他經常來的一條河流邊。流水湯湯,河中豐饒的水草間,游動著一尾尾魚,多數是這里獨有的花鱖魚,嘴闊,身圓,披滿了花紋。年輕人獨坐下來,看水,看魚,看河灣里張罟捕魚的漁翁……這個傳說中的年輕人就是蕭統,他“喜食貴口鱖魚”,盛贊“水好魚美”,封譽為貴池,秋浦因而得今日之名。也許是這水的浸潤吧,日后,年輕人編纂的中國最早的一部《文選》,至今還透著一股水意。

蕭統覺得做皇帝雖然尊榮至極,但是一旦逝世則湮死無蹤,只有寫出好的文章才是千古之事。他性愛山水,喜歡吟詠左思《招隱詩》中“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名句。他決定離開建康,到京口南郊招隱山讀書撰文。那里群山環抱,樹木茂密,環境極為幽靜,風景十分秀麗。蕭統在招隱寺后半山建造了兩幢樓房,一幢叫讀書臺,一幢叫增華閣,兩幢樓房之間有天橋相連。樓房修好后,蕭統將三萬冊圖書從建康運到京口招隱山,“引納才學之士,賞愛無倦”。

3.篤信佛教

蕭統畢生篤信佛教,躬奉孝行。著名的佛教大乘經典《金剛經》,其中“三十二分則”的編輯,即是昭明太子所作。原本長篇大論的經文,經過他整理后成為容易傳誦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并為各段補充了濃縮精要的副標題。

蕭統樂于與名僧一起探究佛理,因此特在宮內設立慧義殿,專為法集之所,廣泛招引名僧,講經說法。當時佛學界流行有關“二諦義”的辯論,太子也參與其中,并撰寫了《解二諦義》(載《廣弘明集》卷第二十一),該文對“二諦義”談得扼要系統,代表了梁代關于“二諦義”的基本觀點。蕭統在文中首先強調對“二諦義”宗旨能否領會,是困于生死苦海還是從生死苦海中解脫出來的關鍵。他說:“若速其方,三有不絕;若達其致,于累斯遣。”接著他闡述了自己對二諦義的理解,他認為真、俗二諦是就兩種不同的理體、境界上立義的,真、俗二諦相互獨立、高下有別,“真既不因俗有,俗亦不由真而生”。真諦代表的是出世間、真理界,俗諦代表的是“浮偽”世間。這實際上是把世界看成了兩個真、俗相對的雙重世界。

蕭統還把真諦說成是“中道”,說真諦“離有離無,此為中道”,俗諦“即有即無,斯是假名”“真是中道,以不生為體;俗是假名,以生法為體”。把真諦說成中道,而中道又以不生為體,這實際上是把真諦歸結到虛無上去,在思想淵源上傾向于玄學“貴無論”,這是梁代諸家理解“二諦義”的普遍傾向。說明了他們所代表的梁代上層統治者在生活作風上盡管表現得灑脫超然,而內心深處仍然充滿了空虛和惶恐。

知歸子評價太子說:“予觀昭明太子之論,可謂了了見佛法者,非梁君臣之所及也。”(《居士傳·昭明太子傳》)汪大紳也稱贊說:“昭明真佛種也,吾不重其佛法,重其仁孝寬明,是為佛種。”(同上)蕭統之所以仁孝寬明,與他在佛法上的修養和造詣是分不開的。

(二)蕭統死亡之迷

有關蕭統之死流傳有幾種說法:

一是因母丁貴嬪薨,哀傷過度,長期減食與偏食,導致營養失調。《梁書》和《南史》二書均說蕭統喪母之后,哀傷過度,初時全斷飲食,及后奉父皇敕令強進飲食,于下葬日以前,日進麥粥一升,葬后不過每日一溢(通“鎰”,二十兩),且不嘗菜果之味,一直到喪期終了。母喪期間為三年,三年不嘗菜果,也許是因為缺乏維生素,導致營養不良。

二是因丁貴嬪墓厭禱事件,慚愧以終。這一說法《梁書》并未記載,而獨見于《南史》。據說丁貴嬪死后,蕭統先求得一處好風水,準備就緒,即將下葬前,有個名叫俞三副的太監,受他人賄賂,偷偷稟告梁武帝,說蕭統所得之墓地于帝不吉,武帝信之,便改換墓地。葬后,一個道士又說,新墳對太子不利,便為太子做厭伏法。厭伏法指魘伏法或魘制法,也叫做制煞之術。而道士施用魘伏法,會對武帝不利,因此武帝知悉之后,很不高興,原本想要追究到底,要真是這樣,恐怕蕭統也難逃干系,或者重演漢武帝時代的巫蠱之禍亦未可知。幸好事端并未擴大,道士被殺之后,并未影響武帝與蕭統父子之間的情感,然而蕭統自己,卻終身感到慚愧與感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水河县| 巫山县| 东乡县| 城市| 襄樊市| 阿勒泰市| 岱山县| 吴川市| 府谷县| 治多县| 广灵县| 澳门| 新干县| 尚义县| 广宗县| 额敏县| 旬邑县| 绥江县| 大邑县| 乐安县| 崇信县| 老河口市| 应城市| 炎陵县| 泰来县| 集安市| 石楼县| 澳门| 德阳市| 永和县| 岗巴县| 延津县| 清水县| 元朗区| 洪湖市| 工布江达县| 赣榆县| 宜宾市| 四子王旗| 牡丹江市| 杭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