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拒絕陳璧君的感情主要原因是他根本就看不上陳璧君。那年汪精衛剛24歲,正是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年紀,而且他的心中也有一位暗戀對象,這個女生是他的革命戰友,長著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櫻桃小嘴,白皙的肌膚,姣好的身材,性格也溫柔,很懂他的心思,汪精衛心中對這位女生的愛意頗深,但汪精衛性格柔弱,在感情上很怯懦,一直不敢向那名女生表白。如果汪精衛當時有勇氣向那名女生表白,日后他的妻子也不會是極為重視權力和財富的陳璧君,也許他也因此不會成為后來的汪精衛。
陳璧君不知道汪精衛虛偽的面孔,還以為他真是一位高風亮節的革命黨人,這一次的表白雖然沒有被汪精衛接受,但她沒有氣餒,反而更加悉心地照顧汪精衛。為了與汪精衛有共同的話題,離汪精衛的世界更近一點,陳璧君讀了許多關于革命的書籍,這讓她迅速積累了許多國外的革命成功的知識,所以在同盟會的行動陷入停滯時,她往往能夠提出讓人感到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意見。后來,因為她對同盟會幫助頗多,她逐步成為汪精衛身邊的左膀右臂。汪精衛心中也慢慢被這個巾幗英雄征服,但他此時對陳璧君依然沒有愛情,只有同事之情,并且還有利用陳璧君的才華,為自己提高聲望的心理。
汪精衛既然想要利用陳璧君,必然要對她好一些,他的態度剛一發生變化,陳璧君就感覺出來了,在她看來,自己已經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她絲毫不知,自己只是汪精衛手中的一顆棋子,還以為汪精衛真的被自己的真心感動,心里有了她的位置。
被愛情沖昏了頭腦的陳璧君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賣力地為汪精衛出謀劃策,為了獲得汪精衛的愛情,她甚至想過要和汪精衛一起死去,追求愛情怎么還和死亡產生關系了呢?難道是汪精衛最終忍受不了陳璧君的糾纏,口出惡言嗎?其中的原因還是和同盟會有關。
同盟會六次起義,六次都以失敗告終,許多人對同盟會倍感失望,認為革命永遠不會成功了,他們準備脫離同盟會。不得已,汪精衛只能表態他要去暗殺清政府攝政王,挽回大家對同盟會的信心。這個任務十分危險,一旦失敗,隨時有犧牲的可能,汪精衛能夠主動提出執行這個任務,他的考慮自然十分周全。在汪精衛執行任務前夕,他特意和陳璧君在一起,對陳璧君表示自己此行可能將一去不復返,陳璧君激動地表示自己愿意和她同生共死,與他一起執行這個任務。汪精衛的目的達到了,故意表示:如果能活下來,他一定在革命成功后,娶陳璧君為妻子。他的這句話讓陳璧君立志不管付出多少代價,也要保住汪精衛的生命。
汪精衛暗殺清政府攝政王失敗,被捕入獄后,陳璧君先是用重金收買獄卒,給汪精衛送來幾個雞蛋,其中一個雞蛋里夾著一封她寫的親筆書信,在獄中的汪精衛讀完后,熱淚盈眶,覺得自己臨行前夕的安排果然沒錯,陳璧君果然能為了自己奉獻一切,他當即回了一封《金縷曲》對陳璧君訴衷腸。
得到汪精衛的親筆書信后,陳璧君在傷心的同時,為了能保住汪精衛的性命,用錢四處為汪精衛打點。直到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汪精衛才終于得以重獲自由,二人相聚在上海,汪精衛隨后履行自己的諾言,娶陳璧君為妻子。
汪精衛娶陳璧君為妻后,對革命反而沒有了以往的堅持,開始提出和平談判的意見,逐漸淪為一個高舉和平大旗的出賣中國國土的漢奸。
汪精衛出任國民政府主席
汪精衛和陳璧君結婚后,變化非常大,就連孫中山都看出來汪精衛對民主革命的熱忱大不如從前,孫中山認為,汪精衛是因為牢獄之災導致心情巨變,過一段時間后,也許又會成為從前那個熱血青年,殊不知,此時的汪精衛,正在思考如何才能安全地把控同盟會的巨大權力。因此,不久后,汪精衛便向同盟會申請,去法國留學,孫中山先生批準了他的請求。
在法國的日子里,汪精衛和陳璧君二人過著看似遠離國家、政治和革命的日子,實則,汪精衛經常和他埋在同盟會中的“棋子”聯系,不斷獲取同盟會的最新消息,他雖然人不在同盟會,但是他對同盟會的關注和掌控程度卻沒有絲毫的減弱。幾年后,汪精衛覺察到,清政府的滅亡即將來臨,同盟會很快就能掌握國家大權,恰好此時,孫中山來信邀請他回國,主持同盟會的事宜,汪精衛覺得機會來了,便立刻帶著陳璧君從法國回國。
汪精衛回國后,立刻被孫中山委以重任,此時,孫中山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由于身體原因,無法親自處理國民黨內部的諸多事務,于是,孫中山將黨內事務暫時交給了汪精衛負責。汪精衛雖然在法國幾年,遠離國民黨,但他的威望還在,而且在法國的日子,他和陳璧君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國民黨的關注,因此,汪精衛對國民黨內部事務的處理上手也很快。
1925年,孫中山病重不起,在彌留之際,孫中山將當初組建同盟會的一干人等召集起來,對國民黨今后的發展做了一些安排,但他還沒來得及指定接班人,就撒手人寰,這也就導致了日后,國民黨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持續不斷。
孫中山死前沒有指定接班人,而國民黨內又沒人敢主動繼承總理之位,為了表示孫中山先生對國民黨的重要意義,以及對他的尊重,國民黨政府決定取消總理制。也就是說,國民黨的總理只有孫中山先生一人。
孫中山先生的逝世,對國民黨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內部開始爭奪領導權,總理只有孫中山一人,但是國民黨總要有個領導人,國民政府的主席,還是要有人來當的。
上文說過,汪精衛在同盟會中的威望,僅次于孫中山先生,因此,在國民黨召開的中央政治會議上,汪精衛以全票當選為國民政府主席,成為當時國民政府的一把手。
此時的汪精衛,雖然實現了自己的政治野心,但由于汪精衛受儒家思想影響太深,所以他從參加革命以來,都只在意所謂的“思想”上的勢力控制,而從未著手建立起一支屬于自己的“汪家軍”,所以他在國民黨政府的各個派系的爭奪中,劣勢明顯。因此,汪精衛也很清楚,自己這個一把手,就像是大海中的一只小船,隨便一個風浪打來,自己就有翻船的危險,因此,汪精衛打算找一支武裝隊伍,牢牢地抓在手中,以增強自己的軍事力量,保住國民黨主席這個職位。
當時,國民黨軍隊幾乎都掌握在私人手中,沒有汪精衛插手的余地,于是他將主意打到了剛剛興起尚未壯大的中國共產黨身上。他依仗自己是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打著孫中山先生留下的“聯俄、聯共、輔助工農”的旗幟,積極和中國共產黨接觸。
汪精衛任命了許多中國共產黨員在國民政府擔任重要職務,例如共產黨員譚平山,被汪精衛任命為國民政府中央黨部組織部部長;毛澤東,被汪精衛任命為國民政府宣傳部部長;后來被稱為“中共五老”,也就是林伯渠、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吳玉章之一的林伯渠,被汪精衛任命為國民政府秘書長。這一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勢力發展最快,進步最大的時期。
但是汪精衛只看到了拉攏中國共產黨后,自己能擁有一股具有威懾力的武裝力量,卻沒有察覺到國民黨內部官員對他的所作所為的極度不滿。汪精衛還以為自己對國民政府有了掌控的力度,卻沒有看到國民黨內部各個派系之間的斗爭逐漸升溫。最終,國民黨內部分成兩大派系,一派是支持孫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左派,一派是反對孫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右派。
國民黨右派是反對聯共的,汪精衛上臺后,積極地和蘇聯、中國共產黨合作,遭到了國民黨右派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汪精衛在分裂國民黨對國家的掌控權,并認為汪精衛是削弱國民黨軍官獲得國家權益的罪人。但反對歸反對,國民黨右派卻不能將汪精衛從主席的位置上拉下來。直到一位會拍上司馬屁,會對上司的指令陽奉陰違、麻痹上司,并將上司的權力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年輕人出現,國民黨右派才獲得了聲討汪精衛的機會,這個年輕人,就是日后的國民黨主席蔣介石。
那么當時,蔣介石在國民黨內部是怎樣行動的呢?
蔣介石舉著支持“聯共”的大旗,以國民黨“左派”的身份接近汪精衛。為了獲取汪精衛的信任,蔣介石曾公開發表聲明痛斥右派的反共行為,此舉讓備受左派壓制的汪精衛將蔣介石視為知己、親信,并不斷地將權力下放給他。于是,蔣介石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擴大了自己的權力,很快就成為僅次于汪精衛的國民政府的二號人物。在擁有了與汪精衛相抗衡的權力后,蔣介石才脫掉了自己的偽裝,公開拉攏右派反共勢力,成為導致汪精衛下臺的關鍵人物。
蔣介石能夠如此輕易架空汪精衛的權力,和他步步為營的精心籌劃不無關系,但也與汪精衛的性格有關。汪精衛的性格略有些軟弱,雖然他在同盟會中倡導暴力革命,但他并不知道應該如何開展暴力革命,而且汪精衛受孫中山先生的影響較深,總幻想能夠和平解決問題。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沒有重視組建一個屬于自己的武裝部隊,汪精衛更加在乎的是自己能否站在國民政府的最高點上,并且能否維持自己所處的地位,其他具體事務,他并不操心。正是因為汪精衛將黨內事務全都交給信任的屬下去辦理,自己也很少檢查親信族將們將事情處理得怎么樣,因此才使得蔣介石有機會,在汪精衛的眼皮底下,將他的權力全部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