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戰(zhàn)國七雄形成的背景(2)

晉國地處山西汾水流域,與戎狄雜處。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重耳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執(zhí)掌大權后,重用狐偃、趙衰等人,推行免債輕賦、救貧濟弱,積極發(fā)展工商業(yè)。擴充軍事編制,結束了多年以來動蕩的晉國格局,為晉國爭霸奠定了基礎。隨著實力的增強,晉國開始全力與楚國爭霸。一度依附于楚國的宋國首先擺脫了楚國,轉而依附于晉國。這樣激起楚國的不滿,為了保持在中原的絕對優(yōu)勢,楚國在陳、蔡等國的支持下出兵伐宋。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領楚、鄭、陳等國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采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zhàn),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同曹、衛(wèi)的關系,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子玉大怒,發(fā)兵進攻晉軍。

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以便選擇戰(zhàn)機,命令部隊向后撤退九十里。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晉軍“退避三舍”,后撤到衛(wèi)國的城濮(山東省)。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于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晉楚兩軍開始決戰(zhàn)。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zhàn)創(chuàng)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后發(fā)制人取勝的先例。城濮之戰(zhàn)是關系到中原全局的戰(zhàn)爭,使中原小國擺脫了楚國的控制,歸附了晉國。此后,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和諸侯會盟。周襄王冊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并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城濮之戰(zhàn)后,楚國北上再度受挫,轉而向東發(fā)展,先后滅掉江(息國西)、六(安徽六安)、蓼(河南固始),攻打群舒(安徽舒城、舒山一帶)和巢(安徽巢湖北),占領了淮南等地。楚莊王即位,楚國國內一度發(fā)生內亂,楚莊王任用孫叔敖為令尹進行改革。孫叔敖主張“施教于民”,極為重視民生經濟,因此制定、實施有關政策法令也都以便利農、工、賈為主。

當時的楚國通行貝殼形狀的銅幣,下令將小幣鑄成大幣。老百姓不適應這種變化,商人們也因此蒙受了巨大損失,紛紛放棄商業(yè)經營,這使得當時的經濟異常蕭條。孫叔敖知道后,就去向莊王請求恢復原來的幣制,莊王答應。不久以后,市場又恢復了繁榮的局面。

當時,淮水流域常鬧水災,影響了農業(yè)的發(fā)展。孫叔敖為使百姓富足,國家強盛,親自去調查,主張興修水利設施。最著名的就是芍陂。芍陂原來是一片低洼地,孫叔敖發(fā)動農民數(shù)十萬人,修筑堤堰連接東西的山嶺,開鑿水渠引來河水,造出了一個人工大湖。有水閘可以調節(jié)水量,既防水患又可以灌溉澆田,從而振興了楚國的經濟,楚國經濟空前強盛。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河南嵩縣北)之戎,接著率軍北上,楚莊王譴使者問九鼎的輕重,鼎是象征王權的,問鼎的大小實際上是顯示了楚莊王奪權的野心,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氣勢。

楚國一直沒有放棄進軍中原,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楚國圍鄭,三個月就攻破鄭都。晉國遣兵救援,與楚國展開激戰(zhàn),晉國將帥舉棋不定、猶豫不決,大敗。楚莊王雄踞北方。時隔兩年,楚國圍宋,宋艱苦抵抗,但無濟于事,最終被迫投降。晉國無力參與競爭,只好對楚國的軍事行動置之不理,一些小國紛紛依附于楚國,楚莊王成為中原霸主。

3.秦霸西戎

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平王東遷的時候,秦襄公因護衛(wèi)有功被封為諸侯。到秦穆公時期,秦國實力大增。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趁晉文公去世的機會,插足中原,派軍偷襲鄭國,途中遇到鄭國商人弦高。為了爭取時間給鄭國國君報信,弦高以國君的名義用十二頭牛犒勞秦軍,同時讓人回鄭國報信。秦軍以為鄭國已有準備,于是滅掉了晉國的盟國滑(河南偃師西南)。由此,晉國開始對秦的軍事行動有所防范,出兵截擊秦軍,爆發(fā)了崤(河南澠池西)之戰(zhàn),秦軍陷入包圍圈,全軍覆沒。隨后秦軍又接連幾次出兵攻晉,但都無功而返。東進受阻后,秦將注意力轉向了西方。當時在今陜甘寧一帶,生活著許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國,如隴山以西有昆戎、綿諸、翟、涇,渭南有陸渾之戎。他們生產落后,披發(fā)衣皮,各有君長,不相統(tǒng)一。他們常常突襲秦的邊地,搶掠糧食、牲畜,擄奪子女,給秦國造成很大的困擾。秦穆公向西發(fā)展,采取了比較謹慎的策略,先強后弱,順次征服。當時,西戎諸部落中較強的是綿諸(在今甘肅天水市東)、義渠(在今甘肅寧縣北)和大荔(今陜西大荔東)。其中,綿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與秦疆土相接。綿諸王聽說秦穆公賢能,便派由余出使秦國。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國壯麗的宮室和豐裕的物資儲備,向他介紹西戎的地形、兵勢,并挽留由余在秦國居住。與此同時,秦穆公還遣人給綿諸王送去女樂。動聽美妙的秦國音樂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終日飲酒享樂,不理政事。等到綿諸國內政事岌岌可危時,秦穆公才讓由余回國。由余的勸諫,遭到了戎王的拒絕。在秦人的規(guī)勸下,由余最終歸向秦國。秦穆公以賓客之禮接待由余,和他討論統(tǒng)一西方戎族的策略。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軍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秦穆公乘勝前進,二十多個戎狄小國先后歸服了秦國。秦國辟地千里,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寧夏鹽池),東到黃河。秦穆公稱霸西戎,就連周襄王也派遣召公帶了金鼓送給秦穆公,以表示祝賀,承認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

4.吳越爭霸

吳越兩國都地處海濱,吳在今江蘇南部,越在今浙江北部。兩國都擁有肥沃的土地,可以坐收魚鹽之利,經濟逐漸繁榮起來。公元前6世紀末,吳王闔閭即位,在楚國亡臣伍子胥的輔佐下,進行了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改造。在政治方面,建造城郭;軍事方面,舉薦深通兵學的孫武為將,選練兵士,整軍經武,使吳國成為東南地區(qū)的強國。根據(jù)吳與周邊各國的強弱形勢及利害關系,伍子胥與孫武等決定先西破強楚,以解除對吳之最大威脅,繼而南服越國以除心腹之患的爭霸方略。實力大增的吳國多次派兵侵擾楚國邊境。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吳聯(lián)合唐、蔡大軍攻楚,趁楚軍兵疲馬乏之際進攻楚軍。吳軍與楚軍相遇在柏舉(湖北麻城),楚軍大敗而逃。吳軍乘勝追擊,連戰(zhàn)連捷,攻下楚國都城郢(湖北江陵紀南城),楚王倉皇出逃。楚國面臨嚴重的危機,楚國人民奮力抵抗。吳國國內貴族爭權,越國趁機攻入?yún)菄汲牵瑓菄鴩Υ蟠笙魅酢?

越國建都會稽(浙江紹興東南),是越族的一支。公元前6世紀,楚國為了制伏吳國,便幫助越國攻打吳國。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越戰(zhàn)于擕李,吳軍敗,吳王傷指而死。夫差即位,誓言報仇。兩年后,吳大舉攻越,越王勾踐戰(zhàn)敗,軍隊所剩無幾,只得稱臣求和。但越王勾踐自此下定了滅吳的決心。勾踐任用范蠡、文種等人,在經濟、軍事外交上進行改革。在經濟上,發(fā)展畜牧業(yè),墾殖土地;軍事上,加強士兵訓練,嚴明軍紀;外交上,采取親楚的策略。勾踐的勵精圖治使得越國由弱變強。公元前482年,吳王北上會盟,國內空虛,勾踐利用這個機會,出兵吳國直逼都城,夫差慌忙回軍抵抗,但為時已晚,越滅吳,夫差自盡。越王勾踐北進,大會諸侯于徐州(山東藤縣),號稱霸主。

(三)影響

諸侯各國爭霸,說明了周朝王權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敗。從前是天子統(tǒng)帥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現(xiàn)在這些權力都落到諸侯手里,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起來奪權,周朝奴隸制處于“禮壞樂崩”的境地。齊桓公、晉文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具有維護奴隸制統(tǒng)治秩序的意義,但口號背后的真實含義則是要擴張領土,掠奪財富。

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為了擴大地盤,掠奪人口和財富,相互爭戰(zhàn),故有“春秋無義戰(zhàn)”之說。爭霸戰(zhàn)爭給廣大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人民怨恨戰(zhàn)爭,渴望統(tǒng)一。但爭霸戰(zhàn)爭的客觀后果是大國拓展了疆域,實現(xiàn)了區(qū)域性的統(tǒng)一,加強了集權的趨勢,加快了統(tǒng)一的步伐。同時,又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奴隸主集團的勢力,便利了新興地主階級的發(fā)展。戰(zhàn)爭又在客觀上加強了華夏族同其他各族的接觸,促進了民族融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河县| 辽中县| 荆州市| 桦南县| 芜湖市| 陆河县| 丹江口市| 永仁县| 元阳县| 玉溪市| 永福县| 沐川县| 莱阳市| 五大连池市| 汕头市| 湛江市| 东宁县| 墨玉县| 腾冲县| 林甸县| 陇西县| 营山县| 长海县| 临桂县| 科技| 卢湾区| 彭山县| 循化| 澄江县| 准格尔旗| 梁河县| 永康市| 江口县| 抚顺市| 亳州市| 资源县| 云龙县| 太原市| 徐州市| 都昌县|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