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種莊稼要有好土壤,養好女孩要有好環境(1)
- 培養完美女孩的12堂課
- 張兵編著
- 5516字
- 2015-05-05 13:17:04
為什么環境能造成這樣大的影響力呢?關鍵就在于孩子模仿的天性。女孩在成長過程中,更是習慣于模仿。從女孩降生的第一天起,她就開始模仿家長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模仿也越來也深入。模仿周圍的環境,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
近朱者赤,近墨者“擅詩書”
贊揚一個人,我們經常會聽到:“她出自書香門第。”言外之意,她為什么具有這么高的文化修養,就源于從小家庭的熏陶和教育。這句話為我們揭示出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
為什么環境能造成這樣大的影響力呢?關鍵就在于孩子模仿的天性。動物園里,大猩猩滑稽的模仿動作讓很多游客捧腹大笑。事實上,女孩在成長過程中,更是習慣于模仿。從女孩降生的第一天起,她就開始模仿家長了。模仿家長的面部表情和發音,然后是身體運動和話語的模仿。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模仿也越來越深入。模仿周圍的環境,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
在生活中,人們可以深切感覺到如果家長具有健全的性格,爽朗、樂觀而又活潑,那么這個家庭會較多地充滿笑聲;如果家長對生活充滿熱愛,興趣廣泛,勤于學習與鉆研,那么這個家庭則會較多地充滿學習的氣氛;如果家長有音樂、美術等方面的才能,那么這個家庭則會充滿藝術氣息。家庭環境、父母特性對塑造孩子的個性無疑是有重要作用的。
玲玲的媽媽曾經是一個賣早點的個體戶,由于肯吃苦,到玲玲上學的時候已經擁有了一家中型餐館,而且生意很穩定。玲玲媽媽覺得自己沒文化,做起事來很力不從心,決定把自己的女兒培養成一個有文化的人。但是,沒想到從小養尊處優的玲玲脾氣很暴躁,動不動就大發脾氣。
星期天玲玲玩了一上午游戲,下午媽媽囑咐她寫作業,誰知玲玲開口就說:“去你的,我還沒玩夠,寫什么作業!”“你怎么這樣呀,竟然敢關掉我的電腦!”媽媽見玲玲說話沒禮貌,伸手一巴掌打在了玲玲屁股上,玲玲捂著屁股大哭,邊哭邊嚷:“你敢打我,等我長大了打你!”大哭大鬧直到很晚,無論媽媽說什么玲玲都不理媽媽,作業就是不寫。
玲玲的媽媽想不清楚玲玲為什么會這么不聽話。鄰居告訴她,玲玲的脾氣和他們夫妻倆關系很大。玲玲的媽媽是個脾氣暴躁的人,說話很沖,不太懂得體諒別人。管教孩子沒有耐心,“打”是常用的的方式,有時候會為一點小事打孩子。玲玲的爸爸愛玩牌,媽媽忙于生意,兩口子經常吵架,給玲玲的心中留下了很大的陰影。
生活中像玲玲的媽媽這樣的父母很多,自己平時言語粗魯,日常生活中經常吵架、打罵、抽煙、打麻將,卻要求孩子文質彬彬、懂禮貌。這顯然是辦不到的。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受媽媽的影響最大,有什么樣的媽媽就會有什么樣的女兒。原因在于,大多數的女兒都會把自己的母親當做模仿對象,女兒從生活的各個細節中感受到母親所傳遞給她的對于自我的觀念,幾乎是全盤照收。
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有什么樣的家庭環境,就造就出什么樣個性的孩子!家庭環境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包括家庭成員的個性品質、思想感情、觀念信仰、風俗習慣等。尤其是父母的性格、興趣、才能以及情緒狀態等時刻表現在家庭生活中,如同一個磁場,對每個家庭成員,特別是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個健康女孩的成長需要和諧、愉快、充滿愛和上進心的家庭環境。因此,如何創設、保持良好的家庭環境是父母應當時刻考慮的。
充滿矛盾甚至是破裂的家庭往往會營造緊張、沖突、恐懼的家庭氛圍,給孩子身心造成惡劣的影響。有經驗的父母,都善于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夫妻之間發生爭論,盡量避開孩子;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盡量不帶回到家中來。
有個女孩平時學習不用功,老師覺得這樣一個聰明的女孩荒廢了學業很可惜,就到家里家訪。老師的來意還沒說清楚,女孩的媽媽就嚷道:“我女兒也不指望考什么大學,那太累了。將來跟她爸做生意,又輕松又體面!”聞聽此言,老師只好打道回府。幾年后,那個女孩進了生意場,結果生意沒做成,卻因為群毆進了拘留所。出了問題后,那個母親束手無策,哭天抹淚數落孩子不爭氣。殊不知,這都是她營造的環境對女兒的毒害!
由此看來,父母有必要根據女孩的心理特征,有意識地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發展女兒的能力,讓女兒在良好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向著良性發展。
教女小貼士
要自己的女兒喜愛讀書,給女兒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很重要。
1.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孩子即使到了初中階段,自我控制能力仍然不是很強,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尤其是處在一個家庭成員比較龐雜的環境中,就更容易分散注意力了。為孩子單獨準備一個房間供孩子讀書學習之用,房間的布置上,盡量舒適、愉悅,書架上多放置一些供孩子選擇的看得懂的書籍。
2.有的父母習慣于孩子讀書或者學習時在一旁“陪讀”或進行嚴密的監督,認為這樣可以隨時解決孩子在讀書或者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其實,這不但起不到促進作用,還會干擾孩子的注意力,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壓抑和不自信。
3.當女兒在閱讀中產生問題的時候,父母要耐心回答,并盡所能地對知識進行鏈接,豐富孩子的視野,增強孩子對知識探索的興趣。
女兒和媽媽,誰做誰的“小棉襖”
年輕的媽媽撫著乖巧女兒的頭說:“我怎么這么喜歡我的女兒呢?”接下來,聰明可愛的女兒對媽媽說:“我怎么這么喜歡我的媽媽呢?”世上沒有不愛媽媽的女兒,所以說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然而,在女兒沒長大之前,媽媽是女兒的“貼心小棉襖”。
當女孩哭泣的時候,聰明的媽媽知道女兒可能遇到難題了,或者陷入情感的恐慌中了,于是媽媽總能放下手中的活,把女兒摟在懷里,擦干女兒臉上的淚花,柔聲問:“寶貝,怎么了,告訴媽媽。”即便是女兒剛剛開始說話,文字表達還不清楚,外人還不能聽懂的時候,媽媽也能準確了解女兒的意思,及時拭去女兒心中的煩憂和不安。有一個這樣的媽媽,女孩是幸運的,因為女孩得到了媽媽的理解,但是并不是世上所有的媽媽都能做到這么貼心。
在麗麗的記憶中,自己的童年并不快樂,雖然自己也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樣穿著被媽媽洗得干干凈凈的衣服,零花錢也不比別的孩子少,但是麗麗總是覺得媽媽不是很喜歡自己。那個時候,每當她看到別的女孩趴在媽媽懷里撒嬌的時候總是不解,想象不到那該是一種怎么樣的幸福感覺,甚至專注地研究過那個過程是怎么開始的,回頭自己也和媽媽那樣“行動”。可是,熟悉了別人母女的動作后,來和自己的媽媽實施,剛剛拉起媽媽的手,媽媽就很驚訝地問:“怎么了,作業寫完沒?寫完了一邊玩去,別耽誤我干活!”特別是有一次,麗麗不舒服,可是姨媽家的小妹妹來家里玩,非要纏著麗麗做游戲,麗麗提不起精神,就不愿意和她玩。媽媽見了,立即說:“小妹妹來了,想和你做游戲,你怎么就不動呢?”麗麗當時傷心極了,看著別的媽媽對自己的女兒那么親熱,麗麗有時甚至想自己是媽媽親生的嗎?越是有這種想法,麗麗對媽媽越懷疑,特別是青春期來臨的時候,麗麗的反抗意識更強烈了,經常和媽媽對著干不說,還有點恨媽媽。當她的內褲出現血漬,知道是月經來了因手足無措詢問好朋友的時候,好朋友細心告訴她應該怎么做后,無意中說了一句:“我的月經沒來我媽媽就提前告訴我應該怎么做了,你媽媽沒有告訴你嗎?”一句話,說到了麗麗的傷心處,她禁不住淚流不止,她覺得媽媽心中根本就沒有她。
如果世上的母親都像麗麗的媽媽那樣,女兒的童年將不會獲得完滿的幸福。有研究表明,女孩在7歲之前會十分依賴媽媽,她們與媽媽關系最好。女孩很小的時候,媽媽帶她出門,總是伸出一根食指讓女孩緊緊牽住。那時候的小女孩,腦袋剛剛齊到媽媽的大腿,走路趔趔趄趄,胖胖的小手滿把攥住媽媽的食指,結結實實地,不知道哪來那么大勁兒,竟然能攥出濕漉漉的一層汗水。
女孩在7~10歲之間,更樂意模仿爸爸,更愿意與更有權威的爸爸交流。但當女孩向著青春期邁進的時候,因為媽媽的“貼心”,女孩與媽媽的關系在一點點地升溫。
進入青春期后,很多媽媽和女兒會有一段關系僵化的矛盾期,媽媽常常擔心女兒會交到壞朋友,因為那個時候女兒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都還不成熟,自制力和判斷力也不強,媽媽擔心女兒和那幫不良孩子接觸,腦子一熱做出壞事……媽媽為女兒煞費苦心甚至食不甘味,但是女兒卻不買賬。
隨著女孩一天天長大,母女感情峰回路轉的時候也就到來了。自從女孩嫁人之后,她的叛逆時代奇跡般地消失了,女孩又變回到那個能跟媽媽說知心話的女兒了!因為女孩終于發現,原來媽媽說的很多話都是對的,無論是關于交友、學習、工作,還是戀愛,媽媽說的都很有道理;媽媽也終于承認,其實女兒并沒有走入歧途,相反她走的,是一條再正常再健康不過的路。母女倆終于得以心靈相通,萬分投契。
所以,在那個讓媽媽很是費心的“母女僵化期”,媽媽作為女兒的“小棉襖”更要理解女兒,選擇任其“僵化”的狀態,因為那并不是真的僵化,是女兒成長中一個自我審視的成熟時期。
教女小貼士
有傳統方面的因素,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有些家長很少通過肢體語言向自己的女兒表達親愛之情;還有的家長本身很愛自己的女兒,卻不愿意向她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甚至親近的動作也很少,相反,對別人家的孩子卻一副親切關懷的長輩樣子。
殊不知,以上兩種情況較之于經常對自己的女兒表達愛意的父母,都是不完美的。女孩感情細膩,父母愛的不表達或者對別的孩子的表達,都會刺傷女孩幼小的心靈,使女兒因為誤解父母而不快樂。所以,把內心中對女兒深沉的愛表達出來,會讓母女關系更為和諧。
自由玩耍——釋放女兒內在的驚人潛能
玩,是孩子的天性,對于孩子來說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事。孩子一生下來就通過玩來了解這個陌生的世界,在寶寶的幼年時代,玩是他學習的主要途徑。通過玩耍,寶寶探索自己的身體,探索自己與爸爸媽媽的關系,還有周圍的世界。
有時,一個稍微大一點的寶寶會重復地把積木從自己的座位上扔下來,他其實就是在做一個業余研究者呢!他會從中研究:為什么積木撞到地板會發出響聲?積木掉到地毯上的聲音和掉到地板上一樣嗎?同時他會偷偷地觀察媽媽,看媽媽會不會把積木從地上撿起來,看媽媽是會生氣還是會笑呢?
從某種意義上說,玩還是一種主動學習的態度。孩子的學習能力需要靠玩來調動。孩子要想取得好成績,就必須提高學習的效率,而玩耍正是使孩子在緊張和休息之間達到平衡的最有效方式。只有在平衡的狀態下,孩子的大腦才會處于最佳狀態,此時他們的學習效率最高。
很多父母不懂得玩耍對于孩子的重要作用,一味逼迫孩子學這學那,擠掉了幾乎全部自由玩耍的時間,這樣做的后果往往適得其反。
瑩瑩的媽媽是典型的希望自己的孩子遍地開花的家長,從瑩瑩四五歲開始,就被媽媽帶著穿梭于英語班、舞蹈班、鋼琴班,上學以后媽媽又為瑩瑩增加了作文補習班,寒暑假就參加奧數學習班的補習,把瑩瑩培養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女孩是媽媽的夢想和目標!
瑩瑩雖然很聽話地隨著媽媽在各個培訓班之間穿梭,可是一段時間下來,媽媽覺得瑩瑩除了英語成績出類拔萃外,其他的都不是很理想,培訓老師反饋回來的意見大體都是瑩瑩好像并不感興趣。
媽媽想到瑩瑩會不會和自己一樣腦子笨,所以學什么成績都不理想。于是帶著瑩瑩去請教專家,專家通過和瑩瑩的交流、測試,發現瑩瑩頭腦清晰、反應靈敏。在談話中,瑩瑩向專家透露自己太忙了,忙到幾乎沒有玩耍時間,很多小朋友看過的動畫片自己都沒有看過,小朋友們聊動畫片內容的時候自己就像個傻子,覺得很沒面子。
專家得出結論,這個孩子很正常,只是缺少自由自在的玩耍。如果想改變這種情況,需要多給孩子一些玩耍的時間。
玩耍本身就是一種學習,父母們一定要明確這樣的觀念。要知道,很多孩子的特長天賦就是在自由玩耍中發現的。許多有成就的天才人物,就是在小時候玩自己喜歡的東西,從而展現了自己的特長,產生了日后偉大的發明和創造。
玩耍還可以開發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的技巧。例如,在模擬游戲中,孩子會對別人說:“首先我要擺好桌子,然后我們一起坐下來吃飯。”這樣就發展了孩子順序的思維的能力,他知道擺桌子是一種在吃飯之前的舉動。
綜合起來說,自由自在的玩耍有助于兒童創造力的發揮,促進兒童大腦發育。玩耍中,孩子提升了自身的應對能力,初步懂得如何去合作、分享、談判和解決紛爭。
如果孩子迫于大人的威逼利誘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僅效率大打折扣,而且其自身的創造性和主動性都將深受束縛。想一想這其實是可悲的,原本是應該屬于孩子自由玩耍的快樂時光,竟然就這樣活生生地被父母給剝奪了!世界上難道還有比這更殘忍的行為嗎?
教女小貼士
養育女孩的過程中,父母千萬不要忽略了玩耍的重要作用。
1.玩耍可以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豐富孩子的創意,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同情心、想象力、社交能力、時間空間觀念、手指靈活度、邏輯思維、選擇與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
兒童不懂得玩耍,就無法通過玩耍把自己的思維搬演出來,要用文字來表達就更難了。研究顯示,很會玩的孩子,講故事的能力會比一般孩子強,也比較能夠有條理地敘述自己在學校的經歷,不會講得東一句西一句。而且那些會玩耍的孩子處理諸如人際、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的能力也比缺少玩耍的孩子強。
2.缺少玩耍有可能致病。許多父母不了解兒童玩耍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把孩子送到這樣那樣的學習班,剝奪孩子的玩耍時間,等到發現孩子不會講話,或是不會走路,或是經常接到幼兒園投訴孩子不合群,才想到帶孩子求醫。而這個時候,孩子因為缺少玩耍也不會玩耍了。
爸爸要給女兒實實在在的安全感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傳統教育模式信奉的是“嚴父慈母”的形象。當然也不能說“嚴父”這個形象一點好處也沒有,適當的“嚴”能給孩子恰到好處的震懾力,規范其言行。但過了度就會適得其反,在父親和孩子之間劃出一道深深的鴻溝。所以,父親應該收斂自己的威嚴。
一天,伶伶鬧著要到公園玩,可外面在下雨,媽媽告訴她天晴后再去公園玩,而且那時公園空氣新鮮,可小家伙就是不樂意,任憑媽媽怎么勸也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