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1206—1368年)又稱大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元朝疆域空前廣闊,但同以前的唐、宋和以后的明、清王朝相比,元朝存續的時間比較短。但是,元朝歷史波瀾壯闊,豐富多彩,對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進程都有重大的影響。
蒙古族是歷史悠久的民族,長期生活在蒙古高原,其直系祖先是和鮮卑、契丹屬同一語系的室韋部落。隋唐時代,他們分布在契丹之北、韃靼之西、突厥之東,即今洮兒河以北,東起嫩江、西至呼倫貝爾的廣大地域。
室韋人曾受突厥統治,突厥人多稱之為韃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突厥勢衰,室韋人歸附唐朝。繼突厥而起的回鶻政權崩潰后,室韋人大批進入大漠南北。大約在9—11世紀,其中的一支蒙兀室韋從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下游之東西遷至斡難河(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和土剌河(今圖拉河)三河上游一帶,分成許多部落,有合木黑、蔑兒乞、塔塔兒、克烈、乃蠻、斡亦剌等。這些部落發展很不平衡,先后受遼國和金國的統治。12世紀時,這些部落有的在森林里打獵,有的在草原上游牧,只有少數部落經營農業。
這時,他們通過同中原的貿易獲得了大量鐵器,從而推動了生產發展,階級分化開始了。
為了掠奪財富,各部落的奴隸主開始你爭我奪,互相廝殺起來。
隨著金國的衰落,蒙古的勢力開始強大起來,不想繼續接受金國的統治了。
為了鎮壓蒙古的反抗斗爭,金國每年派軍隊到蒙古“減丁”,即把精壯的男子活活殺死。蒙古部落聯盟曾經組織了多次反抗斗爭,幾代人為此付出了鮮血與生命。金熙宗皇統六年(1146年),鐵木真的祖先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懲治叛部法”的名義釘死在木驢上。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出生的鐵木真,自然將推翻金國的統治視為一生中最為主要的奮斗目標。
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鐵木真通過戰爭統一了蒙古高原上的各蒙古部落。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泰和六年(1206年),鐵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國,我國歷史上的元代就是在蒙古汗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元代是蒙古武功的產物,而元代建立后的一切文治被視為蒙古武功的延續,是在蒙古武功打造的和平環境下得以實施的。
元朝的統一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它結束了唐末以來五代十國和宋、遼、金、西夏幾個政權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它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發展。
元朝的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前四汗時期,第二階段是盛元時期,第三階段是后九帝時期。
第2武功赫赫的前四汗
(一)成吉思汗
馬克思在《馬克思印度史編年稿》中說:“成吉思汗戎馬倥傯,征戰終生,統一了蒙古,為中國統一而戰,祖孫三代鏖戰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七百二十部。”馬克思還說:“他的帝國的疆土從里海一直延伸到北京,南面伸展到印度洋和喜馬拉雅山,西面到阿斯特拉汗和嘉桑。他卒后這個帝國分為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元朝;前四部分由汗統治;最后一部為帝國的主要部分,由大汗直接統治。”
拿破侖說:“我不如成吉思汗。不要以為蒙古大軍入侵歐洲是亞洲散沙在盲目移動,這個游牧民族有嚴格的軍事組織和深思熟慮的指揮,他們要比對手精明得多。”
孫中山說:“亞洲早期最強大的民族之中以蒙古人居首位。”“元朝時期幾乎整個歐洲被元朝所占領,遠比中國之前最強盛時期更強大。”
毛澤東將成吉思汗稱為“一代天驕”,將他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帝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論。
元太祖鐵木真是蒙古族孛兒只斤部酋長也速該的兒子,生于金大定二年(1162年)。
鐵木真幼年時,金統治者對蒙古民族實行殘酷的統治。在浩瀚的蒙古草原上,分布著許許多多蒙古部落。各部落之間為了爭奪水草,常常互相攻打。鐵木真降生時,恰逢他父親在作戰時俘獲了一名勇士叫鐵木真。于是,父親給他命名鐵木真,希望勇士鐵木真的神勇能傳給兒子。
在金朝統治下,蒙古人的生活十分困苦,就像奴隸一樣,連生命也沒有保障,鐵木真的祖先俺巴孩就是被金朝皇帝殺害的。當時,中國北方區域處在金朝統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各自獨立,互不統屬。金對其實行“分而治之”和屠殺掠奪的“減丁”政策。
鐵木真9歲那年,一天,也速該帶著他到一個朋友家去為他定親。事情辦得很順利,也速該便把鐵木真留在朋友家里,然后獨自回家了。
也速該走了很遠的路,肚子餓了,想找點東西吃。這時,他發現一群塔塔兒部的牧民正在草原上舉行宴會,便下馬走進人群,按照當地風俗參加了塔塔兒人的宴會。
過去,塔塔兒部和孛兒只斤部曾經打過仗。因為是常事,時間過去很久也速該竟淡忘了。不想在宴會上,塔塔兒部有人認出了也速該,竟偷偷地在也速該吃的食物里放了毒藥。也速該吃飽喝足,在回家的路上,忽然肚子劇烈地疼痛起來,到家不久就咽了氣。
也速該死后,孛兒只斤部失掉了首領,很快就散伙了。原來歸附也速該的泰亦赤部也脫離他們,并帶走了不少奴隸和牲畜。從此,鐵木真和家人陷入了窘境。
泰亦赤部的首領怕鐵木真長大后報仇,就帶人捉拿鐵木真,想殺掉他。鐵木真連忙逃到森林里,躲了九天九夜沒吃沒喝,后來實在忍不住饑餓就走了出來。他剛走出森林,就被泰亦赤人抓住了。泰亦赤人給他戴上木枷,帶他到各個營帳去示眾。
有一天,泰亦赤部在斡難河之畔舉行宴會,只留下一個年輕人監視鐵木真。鐵木真趁看守不備時,舉起木枷將他砸昏,然后逃了出來。鐵木真跑回家,帶上母親、弟弟和妹妹躲進深山,捉野鼠當飯吃,渴了就喝山泉和溪水,日子過得極其艱苦,像野人一樣。
鐵木真在這種生活狀況下,養成了艱苦奮斗的精神。他百折不撓,雄心勃勃。為了恢復父親的事業,他跋山涉水,想盡辦法,漸漸地把本部落失散的親屬和百姓重新聚攏在一起。他英勇善戰,足智多謀,在跟敵對部落的戰斗中屢戰屢勝,漸漸強大起來。
鐵木真同另一個部落的首領札木合從小在一起長大,好得像親兄弟一樣。鐵木真部落強大起來后,札木合的部下有人投奔了鐵木真,為此札木合很不高興。有一天,札木合的弟弟搶奪鐵木真的馬群,被鐵木真部下殺了,雙方發生了沖突。札木合集合三萬人馬攻打鐵木真,鐵木真也不示弱,率部下三萬人馬抵抗札木合的進攻。雙方在斡難河畔的草原上展開了一場激戰,鐵木真敗退了。札木合獲勝后,把抓住的戰俘成批殺害,引起札木合部下的不滿,紛紛脫離札木合投奔鐵木真。這次大戰,鐵木真雖然打了敗仗,實力卻更加強大了。
鐵木真緬懷父親,沒有忘記殺害他父親的仇人塔塔兒部首領蔑古真。不久,金朝派丞相完顏襄約鐵木真進攻塔塔兒部。鐵木真見報仇的機會到了,立即率軍和金兵夾擊塔塔兒部。塔塔兒部全軍覆沒,鐵木真俘獲了大批塔塔兒人和牲畜,實力進一步壯大了。
金朝統治者見鐵木真立了大功,封鐵木真為前鋒官。
金泰和三年(1203年),克烈部首領王罕見鐵木真智勇雙全,十分喜愛他,將他收為長子。不料這一舉動引起王罕之子桑昆的妒忌,與鐵木真結下了深仇。札木合鼓動桑昆聯合王罕夾擊鐵木真,鐵木真大敗,他的軍隊只剩下四千多人了。
鐵木真逃到貝爾湖以東,總算避過了一劫。
這年秋天,鐵木真突發奇兵,襲擊王罕駐地,以少勝多,僅用三天就徹底消滅了克烈部。
金泰和六年(1206年),札木合被他的叛將送到鐵木真手里,札木合請死,鐵木真成全了他。接著,鐵木真征服了蒙古草原各部,在斡難河源頭召開大會,被各部尊為成吉思汗,意為宇宙的大汗。從此,蒙古帝國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成吉思汗即位后,建立了軍事和政治制度,使蒙古國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
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劃分和固定在95個千戶中。千戶下設百戶、十戶。千戶長(蒙語稱那顏)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戶內的牧民不能任意離開千戶組織,對那顏有人身隸屬關系。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戶作為領民分給諸弟和諸子,形成左右手諸王。他又以木華黎、博爾術為左右萬戶那顏,即兩個最大的軍事長官。他把怯薛(禁衛軍)擴充到一萬人,征調千戶那顏、百戶長、十戶長的子弟充當怯薛,形同人質,以此控制全國。蒙古國建立后,大批原來的部落人口被分編在不同的千戶中,部落的界限從而消失,開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此舉對歷史進程起了積極的作用。
這時,金朝還把蒙古當做它的附屬國,要成吉思汗繼續進貢。成吉思汗立志要改變這種屈辱的地位。
成吉思汗六年(1211年),成吉思汗登上高山向上天祈禱:“金朝皇帝殺害了我的祖先俺巴孩,請允許我報這個仇吧!”祈禱完畢,他選了三千名精銳騎兵南下進攻金國的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金將胡沙虎畏敵如虎,不戰而逃。
兩年后,蒙古軍打進居庸關,圍攻中京(今北京)。
成吉思汗同他的四個兒子分兵五路,在河北廣大平原上橫沖直闖,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
這時,金朝發生內亂,金主完顏永濟被殺,新即位的金宣宗不得不向成吉思汗求和,獻出大批金帛,還把公主嫁給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這才撤兵回去。
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成吉思汗派遣一支商隊到西方去進行貿易。當這支商隊途經花剌子模(在今里海東,咸海西)時,499名和平商人都被當地一個督統殺害了。接著,花剌子模國王又武斷地殺死了成吉思汗派去交涉的正使。成吉思汗聞訊大怒,親自率領二十萬蒙古大軍攻打花剌子模。接著,又向西進軍,占領了現在的中亞細亞各國,前鋒一直打到現在的歐洲東部和伊朗北部。
關于遠征花剌子模之役,印度前總理尼赫魯說,成吉思汗本想停止擴張,并不打算攻占西方諸國,而是想同花剌子模沙阿汗和平相處,但沙阿汗的一個督統殺了蒙古商人。在這種情況下,成吉思汗仍然希望和平相處,派使團要求處理殺死蒙古商人的督統。沙阿汗不但沒同意成吉思汗的要求,反而殺了使團團長,其余的使團成員被剃光胡須押出國境。成吉思汗當然不能忍受這種侮辱,做好準備后大舉進攻并且摧毀了花剌子模,成吉思汗馬蹄所至之處幾無人煙。人們把成吉思汗描寫得非常殘忍,可是同時代的其他征服者也沒有什么兩樣。當時,侵入印度的阿富汗人也很殘忍,凡是男人一個不留,女人都成了俘虜。沙阿汗殺了成吉思汗的使者,這是血仇,因此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為死者報了仇。成吉思汗在其他地方也進行過大規模的破壞,但是破壞程度比花剌子模要輕一些。
成吉思汗這次西征前,曾要西夏發兵助戰,西夏拒絕出兵,還和金國結成了同盟。
成吉思汗從歐洲回來后,決心滅掉西夏。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在圍攻西夏都城的最關鍵時刻,成吉思汗去世了。西夏投降后,其子才為成吉思汗發喪。
成吉思汗死后七年,他的兒子窩闊臺終于滅了金國。
為適應攻城需要,成吉思汗建立了炮軍,攻城以炮石為先,一次用炮達數百座,頃刻之間便能破城。為吸取各民族的先進技術,攻城后不殺工匠,將他們組成工匠軍,設廠冶鐵,制造兵器。成吉思汗在通信聯絡上創建了“箭速傳騎”,一日能行數百里,使軍令傳遞和軍隊調遣速度大為提高。成吉思汗善于發揮騎兵的特長,蒙古鐵騎有如暴風驟雨,人稱“蒙古旋風”。
蒙古族原來沒有文字,只靠結草刻木記事。成吉思汗攻滅乃蠻部時,俘獲了一個名叫塔塔統阿的畏兀兒人。他是乃蠻部太陽汗的掌印官,太陽汗尊他為國傅。成吉思汗讓塔塔統阿留在自己的身邊,命其掌印。不久,成吉思汗又讓塔塔統阿用畏兀兒文的字母拼寫蒙古語,教太子諸王學習,這就是“畏兀字書”,一直沿用到今天。在成吉思汗死后成書的記載成吉思汗武功的《蒙古秘史》,就是用這種畏兀字書寫成的。
為了守住武功的成果,成吉思汗提倡宗教信仰自由。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建立的蒙古汗國橫跨歐亞兩洲,當時世界上的各種宗教在其統治范圍內應有盡有,如蒙古人原來信奉的薩滿教,西藏、西夏和漢人信奉的佛教,金國和南宋的道教、摩尼教,畏兀兒和中亞各國信奉的伊斯蘭教,蒙古高原一些部落乃至欽察、斡羅思(俄羅斯)各國信奉的基督教等等。成吉思汗征服這些地區后,并不強迫被征服者改信蒙古人的宗教,而是宣揚信教自由,允許各教派同時存在,而且允許蒙古人自由參加各種教派,對教徒基本上免除賦稅和徭役。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被征服者的反抗,對蒙古統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窩闊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