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中國古塔的起源

  • 中國古塔
  • 金東瑞
  • 1191字
  • 2015-04-29 09:24:08

(一)中國古塔的起源

中國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在當代中國遼闊美麗的大地上,隨處都可以看到古塔的蹤影。這些千姿百態的古塔,其造型之華美,結構之精巧,雕刻、裝飾之華麗,都堪稱古代建筑中的精品。俗話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即使在現代的文藝作品中,這句話也是拯救眾生的主人公們脫口而出的慣用語。那么究竟什么叫“浮屠”呢?其實,浮屠就是佛塔,即本書所說的古塔。事實上,佛塔對于中國人而言并不陌生。但如果要追問,古塔仍然是一個謎。

在我國早期的建筑物中有樓有閣,有臺有榭,有廊有廡,有民居有橋梁有陵墓,唯獨沒有塔。有關造塔的起源,可遠溯至古印度佛陀時代。公元前五六世紀時,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塔就是保存或埋葬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舍利”的建筑物。舍利,原文的含義為尸體或身骨。據佛經上說,釋迦牟尼死后,弟子們將其遺體火化,結成了許多晶瑩明亮、五光十色、擊之不碎的珠子,稱為“舍利子”。還有其他的身骨、牙齒、毛發等等,也稱為“舍利”。后來又加以擴展,德行較高的僧人死后燒剩的骨齒遺骸,也稱為“舍利”。根據記載,須達長者曾求取佛陀的頭發、指甲等,以之起塔供養,來表達人們對佛陀的崇敬。佛陀圓寂后,則有波婆國等八國,八分佛陀舍利,各自奉歸起塔尊奉供養。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譯“施堵坡”,巴利文音譯“塔婆”,別音“兜婆”或稱“浮屠”,漢文意譯為“聚”“高顯”“方墳”“圓冢”“靈廟”等,另有“舍利塔”“七寶塔”等異稱。印度的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埋葬佛舍利、佛骨等的“窣堵波”,實際上專屬于墳冢的性質;另一種是所謂的“支提”或“制底”,內無舍利,稱作廟,即所謂的塔廟。

古塔與佛教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佛教同其他宗教一樣,都要借助于實物來傳播教義,除了佛經、佛像之外,佛教借以傳播教義的實物就是佛塔了。根據史書記載,在著名的“永平求法”之后,漢明帝于永平十一年在首都洛陽興建了我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其中就包括了塔這種建筑。《魏書·釋老志》云:“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浮屠,畫亦甚妙,為四方式。”隨著佛教的傳入,塔與佛教寺廟就同時出現在中國的大地上。任何形式的文化藝術都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作為佛教信仰的重要標志之一的佛塔也是這樣的。塔隨佛教傳入我國后,與我國固有的建筑形式和民族文化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風格特色的新式建筑。古印度的“支提”就發展成為我國的石窟寺,而埋葬和供奉舍利的“窣堵波”則發展為各式各樣的古塔。從古塔的發展歷史和現存的實物來看,不管塔中是否埋有舍利,一般都被稱為舍利塔。由此,我們可以說,中國的古塔是由古印度的“窣堵波”發展演變而來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自佛法入中國,塔廟之盛,未之有也。”時至今日,佛祖的舍利塔遍布于中亞、東亞、南亞和東南亞各地區,在中國的大地上,古塔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從數量上看有上萬座。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水市| 江津市| 手游| 河池市| 九台市| 泾阳县| 嘉荫县| 余江县| 县级市| 张北县| 余姚市| 浏阳市| 自贡市| 错那县| 曲松县| 吉安县| 固镇县| 太原市| 和龙市| 十堰市| 宝清县| 策勒县| 新田县| 古田县| 伊宁市| 孟津县| 蒙城县| 平泉县| 新津县| 策勒县| 宁德市| 甘德县| 彩票| 郁南县| 吉水县| 浦江县| 通渭县| 兴业县| 鄢陵县| 徐汇区| 响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