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八股文簡介

  • 八股文
  • 李井慧編著
  • 4358字
  • 2015-04-28 15:18:53

八股文也稱“時文”、“制藝”、“制義”、“八比文”、“四書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八股文專講形式、沒有內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

八股文是明清時期用于科舉考試的一種特殊的文章樣式,歷經明清兩代,延續了五百多年。八股文一直被作為統治者束縛文人思想、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嚴重地阻礙了歷史的發展,所以后代人對它深惡痛絕。隨著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考試制度,八股文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什么是八股文

一說到八股文,總會讓人想到“迂腐落后”“陳詞濫調”這些貶義詞,它也成為封建文化的象征之一。科舉考試制度對八股文的形式、內容、字數都有嚴格的規定。八股文的基本形式通常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又要用排比、對偶而相對成文的兩股文字組成,全篇文章中有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還有各種異稱,由于八股文每兩股都要相襯對比,所以每兩股叫做“一比”,有人覺得“股”字不雅,所以把八股文也叫做“八比文”。因為八股文的題目和內容主要出自“四書”,所以又稱為“四書文”。此外,時文、制義、制藝、經義等也都是八股文的異稱。

八股文在內容上也有嚴格甚至是苛刻的規定。作者在寫八股文時,要“代圣賢立言”,不能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文章的內容要體現儒家的思想,要用儒家的思想解釋四書中的“義理”。文章中對四書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標準,就是要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不能超出這個范圍,否則就違背了要求,沒有文人自由發揮的余地。因為八股文是要“代圣賢立言”,所以行文要“入口氣”,就是要模仿古人的口吻,站在圣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想,替圣人把題目的話加以闡發、解釋,說出一些圣人沒有說過的話。就像演戲一樣,雖然圣賢沒有說過那些話,但是考生一定要讓圣賢站在舞臺上現身說法。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滿腦子都是圣賢形象、儒家正統思想,同時具有充分的想象能力和藝術修養,才能模仿得出來。據說,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對八股文的模仿口氣作得很好,有一個士子作不好八股文,他的老師就把湯顯祖的《牡丹亭》劇本給他看,后來他的八股文水平大大提高了。因為戲劇的臺詞都是天才藝術的結晶,能深刻地刻畫人物的性格,這和作八股文的模仿口氣是一個道理。

在科舉考試中,即使中試了,還有一關要過,那就是“磨勘”。“磨勘官”要仔細檢查每一篇八股文章,看字的筆畫是否正確,語法是否通順,文章用的典故是否有誤,有沒有避皇帝的名諱,有沒有避“丘、軻、熹”等字,最后還要看是否入口氣。如果出現上述的錯誤情況,就叫做“磨勘”,出現“磨勘”的文章,一定會被淘汰,足見八股文考試的苛刻。

八股文在字數上也有嚴格的要求,明朝初年的科舉考試也可以從五經中出題,稱為五經文,不限定在四書內出題。

五經文比四書文長一些,以五百字為滿篇,四書文以三百字為滿篇。以后八股文的字數逐漸增多,清順治時期四書文要寫滿四百五十字,康熙時增加到六百字,乾隆以后增加到七百字。

八股文在內容、形式、字數等方面的限制都是法定的程式,在科舉考試中,考官和應試者都必須嚴格遵守,人們把這種規定叫做“功令”。“功”指“課功”,“令”指“法令”,功令就是考核學子的法規,是朝廷選拔人才進行考核的常用術語。由于八股文的這些規矩是官府規定的,所以寫作時絕對不能違背,一旦違背,科舉考試就會失敗。

八股文不是明清時期唯一的考試內容,但卻是最主要的考試內容。例如童生(還沒有考中秀才的人)考試,縣試要考三到五場,一共要寫四五篇以上的八股文章。鄉試、會試通常要寫三篇,所以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多被稱為“八股取士”。八股文是明清文人獲得功名的一種途徑,除了用于應對科舉考試以外,沒有任何其他用處。文人們一旦用它成功地獲得功名后,從此就再也不會去學習它。這種八股取士制度在明清兩代推行了五百多年,在這段漫長的歲月中,無數的文人夜以繼日地學寫八股文,消磨了美好的青春時光,而且嚴重地束縛了他們的思想,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八股文的消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二)八股文的結構及其作法

八股文的內容和形式都是僵化的,就文章的形式而言,文章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作法也都有一定的規范和要求,寫作者只能按照固定的結構填充內容。八股文的結構,通常由題前和正題兩部分組成。題前部分的內容主要是解釋題義,說明題目本身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并由此引出自己的見解,這一部分主要包括破題、承題、起講。正題部分通常要有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作成八股,這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正題部分要求根據題意闡發儒家的有關思想,即“代圣賢立言”,同時還要寫作者表達自己的認識。八股之后還要有結束語,要總括、照應全文。除此之外,八股文中還有入題、出題、過接等名目。

1.破題

“破”是解開、分析的意思,文章開篇先點破文題,說明題意,這就叫“破題”。八股文破題的文字規定只用兩句,這兩句說明題意時,必須與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的注釋相一致,不允許隨意解釋,也不能直說題義。破題的文字可以對偶,也可散行。破題最后一字,清代科舉考試中要求要用一個單音節虛詞,如焉、也、矣等。同時,破題不準直呼圣賢的名姓,如果直呼姓名就是對圣賢的不敬,比如提到孔子、孟子、周公等人時,要用“圣”“圣人”,遇到孔子的弟子顏回、曾子等時,要稱“賢者”。

要作好破題,一定要既透徹又概括,長而復雜的題目,要用簡單的兩句話把它點明,一兩個字的題目,則要用多一點字數的兩句話把它說透。破題破得好,首先要學會“認題”,就是理解題意,在落筆之前,先要認真思考,在理解題意上多下工夫,否則不容易抓住要領。常見的破題方法有明破、暗破、順破、倒破、正破、反破等。清代人梁章鉅的《制藝叢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明代有個叫趙時春的人,年少時就聰明過人,9歲時參加童子試,八股文作得很好,考官懷疑他是找別人代作的,當場以“子曰”為題讓他破題。趙時春馬上破道:“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接著考官又用他的名字“趙時春”三個字讓他破題,趙時春又立刻回答道:“姓冠百家之首,名居四序之先。”趙時春的兩個破題十分巧妙,前者借用了蘇軾《韓文公廟碑》中的兩句話,句中暗含“子曰”的意思,后者用“姓冠百家之首”暗指“趙”字,用“名居四序之先”暗指“時春”兩個字,這里用的都是“暗破”,這個故事被后人傳為美談。

2.承題起講入題

在破題后,一般用三四句話進一步說明題義,并根據所破題義指明作者文章的主要意圖,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這部分叫做“承題”。承題的開頭用“夫”“而”“蓋”等單音節虛詞,末尾用“耳”“焉”“矣”等虛詞。承題提到孔孟等圣賢時不用避諱他們的姓名,可以直接說,這和破題的要求不一樣。

作八股文時一定要注意破題與承題之間的關系,因為承題的文字從破題而來。八股文的寫作者常常追求兩者的相反相成,如正破用反承,順破用倒承等等,要求兩者如“雙龍抱珠”,忌諱“破自破,承自承”,所以,以前論說八股文的作法時,經常以“破承”為名,一起論述。

破題、承題之后是起講,也叫“小講”,主要內容仍然是引申、講明題義,或者說明題目內容的背景等等。起講開頭多用“且夫”“嘗謂”“若曰”等雙音節詞,也可以用“且”“而”等單音字。明代八股文的起講一般為三五句,清代為十句左右,根據內容可以增縮。起講時要開始“入口氣”,即用古代人的語氣行文,這是起講的文字與破題、承題的明顯區別,起講可以用排偶,也可以用散行。

以上三部分都是在說明、解釋題意,不要求作者發揮,文章還沒有進入“正題”,所以是題前部分。以上三部分作完之后,還要有一兩句或三四句把文章引入正題的過渡的話,這叫“入題”,也叫“入手”“領題”“落題”“領上”。入題的作法一般是題目有上文的,要領上文入正題;題目有下文的,要照應下文;也有領上文兼照應下文的,入題時要點明本題所論內容的界限。

3.分股

以上幾個部分作完后,文章就進入正題了。八股文正題要根據題意加以具體發揮,闡述作者對題意的理解和認識,表現作者的看法,要用古人口吻闡發儒家思想,“代圣賢立言”主要體現在這一部分。這部分共有“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八股,要求用對偶的文字。“起二股”后有“出題”,“中二股”與“后二股”中間可以有“過接”,這兩個部分可以用散句。

起二股也叫“初股”“初比”“提比”,每股四五句至八九句。起二股內容以總論、虛說為主,不宜寫得太實,要點出題意而又不把題意說盡,并要為后文留下余地,文字宜短不宜長。提比之后通常要用一兩句或三五句散句點出題目,叫“出題”或“點題”,有的在入題部分已經點題,此處即不再用出題。出題與入題不同,入題重點在從題意上把文章引入正題,出題是從文字上把題目點出來。

中二股與后二股是闡發題意的主要部分。中二股前面如有點題,那么應緊接題目從正面加以發揮。中股要回答文題中提出的問題,要把題目中的問題闡發清楚。寫作時要注意中二股和后二股之間的關系,寫中股要為后股留有余地,如果文題是“兩扇題”,中股可以在上半題上下工夫,后股在下半題中多用筆墨。中股文字可長可短,短的每股四五句,長的可以十幾句。

后二股從中二股承接而來,中二股沒有說到或說得不夠的時候,后二股要說全、說盡,可以盡力發揮,通過聯想等手法拓寬題意,使題意顯得更加豐富,也可以就前邊的議論加以詠嘆、發表感想。后二股是寫作者最賣力寫作的部分,通常每股十來句到二十幾句,如果中二股字數較多,后二股也可以縮短,由于字數較多,又叫做“后二大股”。后二股開頭常用虛詞,如果文章是進一步發揮的,常用“且”“況”“或謂”等;如果是承前說明原因的,常用“蓋”“惟”“若此”等字。

如果前六股還沒有說盡文義,那么可以用束二股收尾,或者總括全篇。束二股在八股文結構中不是必需的,如果前六股已經把題意說盡,束二股則可以省略。束二股通常較短,一般每股二三句或三四句,所以又稱為“束二小股”或“二小股”。

4.結語

八股文的結尾處一般有一兩句收束全文的話,叫做結語,也叫收結、落下。多用散句,不用排偶。

八股文各部分之間要有內在聯系,全篇文章的邏輯關系要清晰,要講究“起承轉合”。所謂“起承轉合”,即破題是解釋題意的,這是八股文章的“起”;承題、起講進一步闡發題意,從而引出“入題”的文字,“承題”“起講”“入題”是八股文的“承”;八股文闡發作者的認識,用排比、對偶,是八股文的“轉”;文章結尾的結語是八股文的“合”與“收”。

八股文的結構吸收了古代詩文的結構,依據這種結構寫文章,條理比較清楚,但過于程式化,束縛了文人的思想。文章寫作有法而無定法,八股文之所以沒有生命力,原因之一就是它違背了“文無定法”的法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忠市| 英超| 明溪县| 大英县| 潢川县| 松原市| 汶川县| 鄯善县| 余姚市| 准格尔旗| 陕西省| 双峰县| 富源县| 那坡县| 崇信县| 乌拉特中旗| 阿勒泰市| 伊川县| 洞头县| 治多县| 乌审旗| 赤壁市| 湟源县| 钟祥市| 荔波县| 新竹市| 凌海市| 衡南县| 中宁县| 吴忠市| 德惠市| 上犹县| 潮州市| 太仆寺旗| 韶关市| 读书| 江城| 论坛| 南宁市| 邛崃市| 普兰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