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咨詢心理學
  • (日)松原達哉
  • 7030字
  • 2018-12-31 17:47:35

? 社會環境與心理問題的關系

現代社會如波濤洶涌的洪水,速度快、旋渦多,一浪接著一浪,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滾滾洪流蘊含著很多人們無法理解的事物,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各式各樣的煩惱。在這劇烈的時代變化中,人們有時還來不及調整心態,就不得不生吞活剝地咽下各種煩惱和難以理解之事。這些煩惱來源廣泛,從宏觀的自然環境問題、國際關系問題、國內問題、社會問題,到微觀的家庭問題以及個人生活問題等。而宏觀問題與微觀問題又可能相互轉化,有些微觀問題在某些條件下又演變為宏觀問題??梢哉f,人們生命的每一天都伴隨著這些無休無止的煩惱。下面我們將就這些具體的煩惱,進行分門別類的梳理和討論。

◎自然環境問題

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人們在不斷追求生活品質的改善,不斷追求更加富裕生活的歷史。然而,人類對自然界的掠奪式開發,其后果卻與人類發展的初衷相悖,破壞了人類的生存環境,也破壞了整個地球環境,進而威脅到人們當下的生活。食物、水、空氣、溫度、日照,這些都是人類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能量,它們共同組成了人類的自然環境。當它們存在的時候,人們似乎習以為常,覺得一切都是那么理所當然。但是,現在這些重要資源已經不再是理所當然的存在了。自然環境的改變除了自然界本身的天地異動,還有人類自產自銷的各種人為災害,如森林破壞而導致的洪災,臭氧層破壞而產生的黑洞,水土流失而導致的土地沙漠化、鹽堿化,以及食物的短缺等。

自然災害的出現能夠毀滅一切,會在一瞬間奪走人們的財產,甚至是生命。雖然失去一切之后,人們仍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災后重建、從頭再來。但是,人們內心所受到的傷害和恐懼感卻無法在短時間內抹去,甚至將伴隨其后的余生。

◎國際問題

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在對各自利益的追逐中,形成了巨大的經濟差距和政治上的分歧。究其根本,富裕的國家是在不斷追求財富的積累,而不富裕的國家則正試圖擺脫貧困并追求富裕的生活。我們可以發現,這種你追我趕的狀況發生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并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這種狀況還引發了國際間的人口流動,主要表現在世界各地的人向富裕國家聚集。下面就舉一個人口流動的例子。

筆者因為學術交流的關系,經常去瑞士訪問。瑞士的國土面積只相當于日本的九州島那么大,絕對稱不上一個領土大國。但是,瑞士卻是世界主要金融市場之一。筆者的一位瑞士熟人,現在居住在瑞士的養老院。他所在養老院的工作人員80%來自瑞士以外的國家,如俄羅斯、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柬埔寨、埃塞俄比亞、波蘭、土耳其、德國等國家和地區。這些外國勞動者勤奮能干,非常陽光。他們能夠在經濟發達的瑞士工作,就已經證明他們是在經濟上取得成功的外國人。這些跨國勞動者中有些人在瑞士買了房,把親屬從自己的祖國接過來一起居??;有些人與瑞士當地人結婚,取得了瑞士國籍,已經成為瑞士人。但是,瑞士蘇黎世街頭的另一番景象卻與這些活力四射的外國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蘇黎世繁華街道上散步,人們會發現,在地下通道或是中央車站附近,經常坐著乞討的年輕人,非常扎眼。這些年輕人面前擺著捐錢的盒子,旁邊還陪著狼狗模樣的大型犬。這些年輕人二十多歲年紀,不知道來自哪些國家。作為一個外國旅行者,我非常好奇,為什么本該活力四射的年輕人,卻是一副寒酸的樣子,在那里乞討。于是,我向當地人打聽原因,原來瑞士蘇黎世市有項政府規定,養狗要納稅,而且依據狗的體型繳稅,身體越大的狗需要繳納的稅金也就越多。年輕人為了籌集養狗的稅錢,就會到街頭去擺攤募捐,這種現象已經成為蘇黎世的社會問題。由于瑞士經濟安定,生命安全有保障,涌入了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當然,有些人很適應瑞士的生活,活得如魚得水;但有些人并不適應那里的生活,走上了犯罪、吸毒的道路,更有甚者出現了各種身體上和精神上的疾患。寫到這里,不由讓我感嘆,瑞士的狀況不正是當今日本的寫照嗎?

◎國內問題與社會問題

眾所周知,日本的國內問題和社會問題處于極度混亂的狀態。各種問題層出不窮,不勝枚舉,有政治問題、物價上漲問題、薪水下降問題、退休金問題、醫療制度問題、學校教育問題、銀行詐騙案件增加、治安惡化、過勞死問題、自殺人數不斷刷新、抑郁癥為代表的心理疾患增加、臨時工問題、NEET問題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training,即“不讀書,不工作,不接受培訓”。、網絡依賴、網絡犯罪問題等。日本完全陷入了問題的泥潭,每天同樣的事件、同樣的問題被不斷報道。但是,人們很快對各種事件失去了辨別力,無論什么問題,不管什么事件,總是像流水一樣默默遠去,不留下任何痕跡。人們似乎只有麻痹自己的肉體感官,弱化自己的反應,才能茍延生存下去。整個社會也因此變得麻木冷漠,到處充滿著焦慮與不安,例如,人們在繁華的街區遇到警察會產生恐慌,懷疑警察的到來是不是周圍發生了什么案件。當一個社會,只有警察在身邊的時候人們才會有安全感,那么這個社會肯定是一個不正常、不健全的社會。

◎家庭問題與個人問題

混亂的外部世界如滾滾濁流,在濁流“旋渦”核心區域的正是我們自己。在外面世界打拼的人們身心俱疲,希望有一個地方好好調養、撫慰自己的身心,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的家庭。然而,本該充滿溫馨的家庭在當今社會和時代的擠壓下,也不再是一塊凈土。過去,我們一向認為,血緣親情關系是世間最親近關系,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最親密關系。但是,近期的一些報告卻令人戰栗,讓我們開始懷疑親情是否還一如既往地可靠。報告指出,現在有很多親人盡管住在同一個屋檐下,卻不能夠相互理解支持,甚至產生了陌生感。例如,為育兒苦惱著的母親,沒有人可以去商量、傾訴,只能默默地獨自忍受痛苦;在職場中拼得筋疲力盡的丈夫,渴望回家能夠好好地休整,“家”對于他來說,就是一個能讓身體橫躺下來的地方。這周圍的一切就是青少年—未來世界主人的成長環境,他們正接受著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多方面影響。

筆者小的時候,接受的教育是“如果有人向你問路,要熱心地幫助他”。而到了現在,這一模式卻已經落伍了。孩子們接受的教育是“如果有陌生人與你說話,要趕快躲開”,孩子們出行的標準配置是可以定位的手機和可以發出警報的防暴器。當下,即便是學校內部,也很難說是安全的地方。好不容易孩子們終于長大,可以進入社會,升入大學或??茖W校繼續求學,是不是就一切太平了呢?日本文部科學省2009年的數據(文部科學省生涯學習政策局調查企畫課)顯示,日本的大學升學率已經達到50.2%,如果包括專科學生在內這一比率則達到了56.2%—這兩項數字都達到了日本歷史上的最高值(如圖1-1,譯者更新了日本官方的最新數據)。但是,現在的大學生卻越來越不清楚自己的未來,不知道該如何去制定人生規劃。只有很少數大學生能說出自己將來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將來要走什么樣的路。如果大學階段的目標不明確,只是走一步算一步,抱著先找個工作落腳的態度,那么就業后就很容易出現離職現象。因此,為了應對這種現象,日本很多大學開設了新課程,包括職業規劃、生涯規劃等,用專業的方法去指導大學生如何設計和規劃自己的未來。

圖1-1 高等教育機構升學狀況的年度變化圖

注:① 橫坐標的時間段是1977~2013年(原圖中:昭52至平25);② 短期大學是指大專。

資料來源:日本文部科學省官方網站,2012。

目前,老年人的平均壽命正在不斷延長,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查顯示,2007年日本女性平均壽命是85.99歲,男性平均壽命是79.19歲,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值。但是,平均壽命延長并不意味著健康年齡的延長。多數人的理想是在自己人生的任何階段都能夠自食其力,自己照顧自己,但是做到這一點卻十分困難。隨著平均壽命的不斷延長,老年人的護理問題、老年人的獨居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而由這些問題引發的案件也經常見諸報端,如因老兩口相互照料、護理疲憊等原因導致的殺人事件、共同自殺事件、虐待事件不斷發生,這已經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社會問題。

◎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煩惱

∷幼兒期(2~6歲)

幼兒期是構筑個人一生成長基礎的重要階段。孩子們在這一階段,開始學會獨立的動手能力,學會獲取知識的能力,并養成基本的生活習慣。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有一些特點,如行為容易沖動,自我控制比較困難。尤其對自己最親近的母親,開始產生反抗行為,專業上稱為“第一反抗期”。

幼兒期,個體情緒開始分化,并通過與小伙伴的游戲,開始進入人際關系的初級階段。而且,這一時期的幼兒,對周圍人的愛和家人愛的反應敏感,開始出現對弟弟妹妹的嫉妒情感,有時他們的不滿還會以身體的或是精神的癥狀形式表現出來。例如,有的幼兒會對特定的物品或動物產生異常的恐懼感,不愿意與小朋友一起玩耍,拿別人的東西(或是偷別人的東西),有的幼兒會吮吸手指、口吃、說謊、尿床、挑食、半夜驚醒,有的兒童有拔毛癖、母子分離焦慮、認生、拒絕去幼兒園等。

幼兒有其特有的表達方式,以他們獨特的方式向親人和周圍人發送信息。那么,作為家長該如何接收孩子們的這些信息,或是應對孩子們出現的各種癥狀呢?現代家庭的居住形態多以三口人的小規模核心家庭為主,不像過去時代可以從長輩、妯娌或是鄰居那里獲得育兒的經驗、知識與幫助,現代版的準媽媽或新媽媽們多數會選擇閱覽育兒書籍、上網搜集各類信息來獲得育兒經驗。因此,現代社會出現了一種呼聲:應該在各區域建立“育兒援助中心”,成立“育兒援助組織”等。

∷兒童期(6~12歲)和青春期(12~18歲)

兒童期是個體精神發育最顯著的時期,也是其社會性養成的開始時期。他們開始對父母和周圍大人進行反抗與批判。他們開始以團體方式思考問題,并以團體方式行動。團體意識的形成,有時會演變成排他性小團體,或形成有組織的“校園欺侮行為”。他們的小團體有時會呈現出封閉的一面,他們約定組織內的用語和規矩,共享只有組織成員才可以知道的秘密。保守秘密可以促進個體的成長;而其反面后果是:如果不能保守秘密,就會成為團體懲罰對象,被貼上“叛徒”“泄密者”的標簽。

青春期是個體身體快速成長,走向性成熟的激烈變化期。這一時期的孩子們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并對異性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但是,他們的內心成長還面臨著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導致他們的身體發育與內心成長呈現出不平衡的狀態。青春期的孩子受到各種情感與內心沖突的煎熬,可以說青春期是一個情感波濤洶涌,比較痛苦的時期。他們在與周圍同伴的比較中,容易形成自卑、挫敗、自我厭惡、對他人的不信任等情感。這些情感又會以各種負面行為或身體癥狀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校園欺侮行為、拒絕去學校、自閉、精神疾患或不適應癥狀、離家出走、違規違法行為、暴力及自殺行為等。

現代社會又是一個通信工具高度發達的社會,如網絡和手機的廣泛應用,更放大了這些負面行為的影響與傳播。同時,還出現了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犯罪活動,這種新型犯罪被稱為高科技犯罪。日本警察廳(2009)的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的此類犯罪達到3870件,比去年同期(2192件)上升了76.6%(見圖1-2)。日本警察廳生活安全局少年課(2009)的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觸犯刑法的少年嫌疑人達到40923人,比去年同期減少1.7%,所占人口比例為560/10萬,是成年人的5.1倍,成年人的該比例是110/10萬(見圖1-3)。觸犯刑法的少年嫌疑人的人數盡管連續7年呈下降趨勢,但是重大惡性案件卻在不斷發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如大阪府的高中生殺人案、遺棄尸體案件等。2009年上半年,少年惡性犯罪人數達到490人,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6.1%。

圖1-2 高科技犯罪案件數的年度變化圖

資料來源:日本警察廳,2012。

圖1-3 日本刑事案件少年犯年度變化

資料來源:日本警察廳生活安全局少年課,2011。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近年來針對兒童的嫖娼和性犯罪案件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因此,現實中的少年問題具有兩面性,既需要保護少年兒童,又要防范少年兒童的違法違規行為,兩者并存。

因此,整個社會對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孩子們,需要給予充分的關心與關注。目前,已經有很多學校設置了專門的心理咨詢師崗位,國家和社會層面也在不斷呼吁去接近孩子和理解孩子們的心靈。

∷青年期(18~24歲)

青年期是繼青春期之后,又一個人生的“疾風驟雨”時期?,F代社會,一個人的生理年齡到了20歲就被認定為成人,但是筆者認為,現在的年輕人能夠真正成長為成年人,實際年齡要達到30歲左右。

青年期的年輕人雖然身體方面已經成長為健壯的成年人,但是,他們卻千方百計地拒絕、拖延自己成長為真正的成年人。他們內心里很清楚,青年期是進入成年之前的最后一段自由時光。因此,年輕人拒絕接受真正的社會洗禮,一再拖延去承擔成年人的責任與義務。這也是埃里克森(E.H.Erickson)提出的心理社會性延緩(moratorium)的長期化現象(小此木,1993)。筆者是一名大學教師,同時也是一名學生咨詢中心的咨詢師,日常工作中可以實際接觸到大學生們“心”的問題。筆者從中了解到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煩惱、問題與挑戰,包括來自家人、友人、戀人、社團成員、打工同事等各種人際關系的困擾。

長期以來,日本大學生因“無氣力癥”而導致的拒絕去學校、休學、退學等現象,成為困擾日本大學的主要問題。各個大學雖然嘗試了很多辦法,盡力為學生提供生活幫助,但就效果而言,卻不盡如人意?!靶摹钡膯栴}使年輕人深陷困擾,這種困擾從某種程度上講與社會環境密不可分,而社會環境的復雜遠遠超過了學校教職員工單方面努力所能覆蓋的范圍。

青年期的年輕人是未來社會的主力軍,在面臨人生重大選擇的時候,他們需要慎重思考和做好全方位準備。而現代社會信息泛濫,年輕人進行人生重大選擇變得越來越困難。如果一個人還沒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他當然無法選擇未來的道路。即便個人的運氣好,找到了工作,也會因為無法適應新工作,入職后出現迅速離職—這種現象已經成為新的社會問題(見圖1-4)。對于企業來說,自己經過千挑百選、精心培養的人才剛剛上崗,卻出現閃電離職現象,這無疑使企業遭受人才、金錢和時間成本等多重巨大損失。最近,針對這種現象,日本企業中開始流行的一項新措施格外引人注目,很多企業制定了針對新入職員工的“防止離職對策”預案。與此同時,日本大學方面也非常重視學生的職業生涯指導與就業援助,不斷強化與完備就業支援體系。

∷成年期(24~60歲)

大多數人一生中要工作40年左右。在此期間,人們一直追求的目標是個人的發展與生活品質的提升。但是,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形勢卻越發地撲朔迷離,未來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難以把握。在日本,《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實施以來,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步入社會,婚后她們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家庭,還要生兒育女。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經濟體卻在貪婪地追求著效率、生產率、利潤率。在這樣的國際、國內大環境中,社會就像一只永遠不知道滿足的大怪獸,不停地將欲望轉化為各種重壓,強加于普通勞動者身上。

圖1-4 日本新入職大學生離職率年度變化圖

資料來源:日本厚生勞動省,2012。日本厚生勞動省.新規學卒就職者の在職期間別離職率の推移.www.mhlw.go.jp/topics/2010/01/tp0127-2/dl/24-02.pdf.

職場是為了實現某種目標,將人們集合在一起的場所。如果職場中的工作條件差待遇不好,就很容易讓員工產生疲憊和不適。與此同時,職場中的人們難免還會存在某些個人自身的問題和煩惱。

∷老年期(60歲以上)

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在不斷刷新著紀錄。過去,一個人活到“60歲”就被稱為老人了。但現在一個60歲的人無論從外表還是內在精神狀態還都充滿著活力,很年輕。筆者認為,如果說現代成年人的年齡事實上已經延長到30歲,那么,照此類推,老年期的年齡也應該相應地推后10年。

老年期是人生“集大成”的時期,也可以比喻為“碩果累累”的時期。

但是,老年期的現實問題卻不容小視。國家和社會層面的社會保障與養老問題,現在有種形象的說法叫“畫餅充饑”。對養老金的焦慮,護理問題的不完善,高齡者醫療制度的缺陷,略一觸及就難以窮盡,這些因素給老年生活帶來了眾多的不安全感。盡管長壽乃是人們古往今來的美好追求但隨著生命的延長,同時也意味著身邊的東西在不斷地喪失。離開工作崗位,喪失了固定收入,喪失了同事,喪失了友人,喪失了年輕,喪失了體力,喪失了健康……如此眾多的喪失,對老年人的心理影響超出了我們的想象。通過各種新聞報道,可以窺知到老年人層出不窮的各種悲慘事件和事故,讓人如鯁在喉。人們經常有一個很簡單的美好愿望:“能夠多活幾年就好了?!钡侨绻粋€社會,讓人得出了與之相反的期許,就難以說它是一個好社會。

面對高齡者的心理咨詢,在方法和路徑上與兒童和青年人都有很大的不同。老年人更希望能夠有機會去慢慢回味一生中取得的各種成就和經歷過的往事,但是,現代社會卻很難給他們一個悠閑回味整個人生的環境。

◎心理咨詢與超越心理咨詢的支持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現實的嚴峻。筆者從事心理咨詢實踐的過程中,同樣經常感到個人力量的渺小與因此而生的絕望感。怎樣才能夠幫助到來訪者,如何幫他們擺脫困境,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這些都經常困擾著筆者。現實的殘酷性,常常讓心理咨詢活動和咨詢師的辛勤努力陷入無法改變現實的境地。但回頭想想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在自己陷入人生低谷,苦苦掙扎看不到出口的時候,在自己沒有勇氣繼續生存下去的時候,我們獲得了親人和周圍人的各種援助和支持,是他們幫助我們渡過難關,這樣的成功事例也可以說是數不勝數。筆者深深感到自己受惠于周圍的人,當一個人感到自己不孤單,感到自己沒有被疏離,這個人在某種程度上就可以稱為獲得了救助。筆者周圍的人并不是都學過心理咨詢,并不是都懂得咨詢技術,為什么只有我如此幸運,遇到了他們,在困境的時候獲得了救助。現在回想起來,筆者發現在自己的“心”被烏云籠罩的時候,周圍人的“心”有時就像和煦的陽光,能夠穿透烏云,照亮筆者的內心,使筆者不再脆弱和迷茫,給筆者帶來積極的幫助與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子王旗| 兴业县| 贵德县| 龙川县| 宝清县| 怀集县| 尼勒克县| 平潭县| 谢通门县| 榆树市| 郁南县| 神农架林区| 湾仔区| 瓦房店市| 太保市| 洛阳市| 盱眙县| 化州市| 运城市| 仙桃市| 涞源县| 铜鼓县| 思南县| 湖南省| 阳信县| 定西市| 临朐县| 东丽区| 同江市| 盖州市| 峨边| 确山县| 武夷山市| 南木林县| 哈尔滨市| 太和县| 肇庆市| 德昌县| 恩平市| 咸丰县| 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