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春秋末年人,我國古代杰出的軍事家。孫武本是齊國人,被伍子胥推薦給吳國,曾率3萬吳軍,大破楚軍25萬,攻陷楚國都城郢。他所著的《孫子兵法》,是秦以前軍事哲學集大成者,是我現存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根據戰爭的客觀規律,制定比較系統的戰略戰術原則。它認為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有充分的計劃和準備。它重視政治斗爭,認為最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它認為在戰爭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敵人的情況,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果“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它指出在交戰中最重要的是爭取主動。它要求正確使用兵力,強調“我專而敵分”,設法使自己兵力集中而迫使敵人兵力分散,以造成“以十攻一”,“以眾擊寡”的有利態勢。戰術要靈活,要“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要“避實擊虛”。在戰爭指揮中,要冷靜,又要果斷、勇猛。此外,《孫子兵法》在地形、偵察,以及軍隊的紀律和教育各個方面,都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原則。
《孫子兵法》在戰國時開始流傳,現被世界各國稱譽為“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法”,是軍事學上無比珍貴的遺產。
銳意改革的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前338),衛國的沒落貴族,姓公孫名鞅,也叫衛鞅,后因為在秦變法有功,分封屬地商,所以歷史上稱為商鞅。
公元前361年,商鞅聽說秦孝公下令求賢,于是來到秦國。公元前356年,存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主要內容有:“廢井田,開阡陌”,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廢除貴族世襲特權,制定按軍功給予爵位等級的制度;建立縣制,全國設31個縣,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經過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但是商鞅變法剝奪了舊貴族的特權,遭到他們強烈反列。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誣告謀反,車裂而死。但新法因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深入人心,得以繼續推行。
誓天匈奴的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是與衛青同時出擊匈奴、立下赫赫戰功的西漢名將。河東平陽(今山兩臨汾西南)人。
18歲時,霍去病當了漢武帝的侍中。那時,西漢國力鼎盛,對北面匈奴貴族的侵擾由防御轉入了進攻。就在這一年,霍去病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他率領驍勇輕騎800名,遠離大軍幾百里獨立作戰,斬殺匈奴兵將2000多人,被封為冠軍侯。不久,他又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公元前121年,他率軍從隴西出發,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縣境),打入匈奴境內千余里,繳獲了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霍去病注重精選將士,所率都是勁旅。作戰時,他又能夠身先士卒,不怕深入匈奴腹地,因而屢立戰功。公元前121年夏天,他又率軍從北地出擊匈奴,越過居延海(額濟納旗北),南下祁連山,圍殲匈奴,控制了河西四郡。匈奴右部遭到了沉再打擊,匈奴渾邪王殺休屠王,率領部眾4萬人降漢。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奉命率軍向漠北追擊匈奴,出長城2000多里,擊敗匈奴左部左屠耆王,控制了河套地區,到狼居胥山(今內蒙古蘇克特旗北),登臨瀚海(今西們利亞貝加爾湖)而回。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年僅24歲。
霍去病先后六次率軍出擊匈奴,開拓河西地數千里。在霍去病等將領的打擊下,匈奴主力向西北遠遠遷徙,河西走廊成為西域的通道。
足智多謀的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蜀漢的政治家、軍事家。
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被稱“臥龍”。207年,劉備三顧草廬,他向劉備提出占荊、益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聯合孫吳,對抗曹操,統一全國。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劉備采用其策略。聯孫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稱帝,諸葛亮任相;劉備死后,他輔佐劉禪執政,被封為武鄉侯。他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任人唯賢,推行屯田,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曾幾次出兵攻打魏國,后病死在五丈原軍中。
擊楫渡江北伐的祖逖
祖逖(266-321),東晉名將。字士稚,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北)人。年輕時懷有大志,每天清晨雞叫時,就起來舞劍。這就是典故“聞雞起舞”的由來。
西晉末年,內遷的匈奴、羌、鮮卑、氐等北方各族紛紛起兵,反對兩晉政府的統治,北方人民南遷避禍,祖逖率領親族數百家也避難江南,不久被東晉任為豫州刺史。
初任豫州刺史的祖逖在公元313年,率部渡江北伐,力圖收復被匈奴等族占領的中原。船到中流,他敲著漿發誓:“祖逖如不能掃清中原,就決不再回江東!”以示收復決心。他率軍進屯雍丘(今河南杞縣),收復豫州地區。當時匈奴劉曜和羯族石勒互相攻擊,時機對晉有利。
祖逖采取正確的軍事與政治的斗爭策略,經過幾年時間的艱苦斗爭,收復了大片失地,前鋒到達黃河沿岸,使石勒不敢進犯河南。在收復的區域內,祖逖注意發展農業生產。他自己的生活也很節儉樸素。這樣,收復的支持下準備繼續進軍黃河以北、完成北伐統一大業的時候,已經稱帝的司馬睿卻心懷疑懼,提心祖逖的力量過分強大而不可制約,就派了廣陵(今江蘇揚州)人戴淵充當都督,節制北方六州諸軍事,來管轄和牽制祖逖。這時東晉朝廷內部又發生了王敦與劉隗爭權奪利的斗爭。祖逖憂慮交加,終于病死在雍丘,時年56歲。豫州百姓對祖逖的死十分悲痛,紛紛建立祠堂紀念他。
敢于直諫的魏征
魏征(580-643),唐太宗時期的宰相,因敢于直諫而受到唐太宗的贊賞。
唐太宗以隋亡為誡,吸取教訓,鼓勵臣下進諫。在他的倡導、鼓勵下,向他進諫的人有記載的就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就進諫200多次。魏征原是李建成的謀士,玄武門之變后,唐太宗見他為人正直,倍加器重。魏征進諫時,常據理力爭,不留情面。唐太宗對他也有所畏懼。一次,唐太宗正在玩鳥,見魏征進來,忙把鳥藏在懷里。其實魏征已經看見,就故意說個沒完。唐太宗只得靜聽,最后那只鳥竟被憋死。唐太宗在魏征死后悲傷地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現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他甚至把貞觀時期政績的取得說成是魏征直諫的功勞。
勇于變革的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針對當時社會政治的積弊。作了深刻的揭露和剖析,提出了反對因循守舊和革新政治的主張,主要是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巨賈對農民的掠奪,調整社會秩序,發展生產,以期富國強兵。1069年,他被任為參知政事,次年拜相,積極進行改革。在財政經濟方面,推行青苗法、免役法、均輸法、市易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在軍政方面,推行保甲法、置將法;對學校和科舉制度也作了一些改革。新法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增強了國力,但因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遭到保守派官僚的猛烈反對。王安石主張“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與保守派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但因用人不當且保守派勢力太大,王安石兩次罷相。1085年,支持變法的宋神宗死后,新法就被廢止了。作為文學家,王安石很重視運用文學來進行政治爭爭,主張義學要“有補于世”,因此他的詩文多為揭露時弊、反映禮會矛盾之作。王安石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抗金名將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河南湯陽人,南宋抗金名將。出身佃農,北宋末年投軍。他為人正直無私,嚴于治軍。他統率的岳家軍紀律嚴明,有“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美譽。對金的南侵,他力主抵抗,曾多次上書反對朝廷南遷。在抗金戰爭中屢立奇功。1130年,他率軍大敗金兵于牛頭山,乘勝收復建康,保住南宋的偏安局面。1134年,領兵收復唐、鄧等六州。1140年,在郾城大敗金兵。金兵哀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正當岳飛節節勝利時,以宋高宗、秦檜等為首的投降派卻以12道金牌命令岳飛撤軍。1142年,秦檜指使人誣陷岳飛謀反,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秘密處死,時年39歲。
蒙古帝國名相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號湛然居士,蒙古語名吾圖撒合里(意為長髯人)。契丹族,遼朝東丹王突欲之孫,金朝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博覽群書,通曉天文歷法,任金燕京行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1215年,降于蒙古,很受成吉思汗的信任。1229年窩闊臺汗即位,他協助制定君臣禮儀。后建議設立州郡長官,使軍民分治;反對以漢地為牧場,主張建立賦稅制度。1231年被任為中書令。第二年蒙古軍破開封,建議放棄屠城的做法。1237年,又以守城必用文臣為由,開科取士,釋放被俘為奴的漢族知識分子。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窩闊臺汗手下任事近30年,立國規模多由其奠定。窩闊臺汗死后,乃馬真皇后稱制,寵信回回人奧都刺合蠻等,于是漸被疏遠。
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8),明代杰出的軍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登州(今山東蓬萊)人。
16世紀初,日本國內政治斗爭中失敗的一批武士,勾結我東南沿海的走私商人、官僚等掠奪、搶劫沿海地區,成為為患一時的倭寇。1555年戚繼光被派到浙東抗倭,他招募農民、礦工、漁民,組織了一支抗倭隊伍。這支隊伍經過嚴格訓練,作戰勇敢,紀律嚴明,被稱為“戚家軍”。他統率這支軍隊先后在浙江、福建、廣東多處大破倭寇,使之不能再在中國東南一帶為患。1567年被調到北方,對付來犯的韃靼,鎮守薊門16年。在任期間他積極加強北方邊防力量,保衛了塞內的安全。但后來因受到排擠,辭職回家。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書,對練兵、治械、陣圖等都有獨到的見解,極受軍事家的重視。
收復臺灣的鄭成功
鄭成功(1624-1662),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明清之際收復臺灣的名將。
清軍入關后,跟隨其父鄭芝龍起兵反清。其父降清后,他率軍在中國的東南堅持了十多年的抗清斗爭,后來退守廈門。當時荷蘭殖民者占領中國的臺灣,鄭成功決定渡海收得臺灣,在臺灣建立抗清根據地。1661年,他率領大軍25000人、戰艦200艘,從廈門出發,在臺灣禾寮港(今臺南)登陸,圍攻荷蘭總督所在地赤嵌城,經過8個月的激戰,于1662年迫使荷蘭殖民者投降,終于使被荷蘭殖民者侵占了38年的臺灣回到了祖國懷抱。而這位民族英雄卻在收復臺灣5個月后病逝。
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
林則徐(1785-1850),是中國走向近代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福建侯官人。26歲步入仕途,歷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等職,任內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事,被譽為“林青天”。面對鴉片大量輸入中國,林則徐上書道光帝,指出若任鴉片泛濫,幾十年后,不僅無御敵之兵也無充餉之銀,后果不堪設想。道光帝隨即任命林則徐為欽察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虎門銷煙譜寫了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的第一頁光輝篇章。與此同時,他大力整頓海防,多次挫敗英軍的挑釁,使英軍在鴉片戰爭爆發后在廣東無隙可乘。1840年10月,林則徐受誣害被充軍伊犁。在新疆他仍不忘國事,致力于墾荒和興修水利,并警惕沙俄對中國西北的侵略,告誡“終為中國患者,為俄羅斯”。林則徐是一位對中國近代史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他沖破“用夏變夷”的傳統觀念,主張學習外國先進技術,了解世界大勢,他曾派人采訪西事,翻譯西書。購買外國報紙,編譯出《四洲志》等書,介紹有關外國歷史、地理和政治狀況。林則徐反對因循守舊,提出許多興利除弊、利國利民的改革,并建議準許招商集資、開發礦產,對中國近代變法維新思潮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林則徐還打破清政府的慣例,直接與外國人接觸。他曾親自去澳門視察,還購買了西洋船炮。他認為學習西方應“始則師而法,繼則比而齊之,終則駕而上之。”林則徐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和行動,沖破了清政府閉關自守的成見,堪稱中國近代史上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倡導維新變法的梁啟超
梁啟超(1873~1929),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著名政治家,宣傳家。廣東新會人。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自幼聰穎過人,好學敏思,16歲中舉人。1890年,拜康有為為師,人其主辦的萬木草堂學習,成為康氏的得意門生和助手,此從投身于變法維新的救國運動。1895年5月,正在北京會試的梁啟超在康有為的帶領下,發動震動朝野的“公車上書”。其后,又協助康有為創辦維新刊物《中外紀聞》,組織強學會,特別是在上海任《時務報》主筆期間,以其特有的飽蘸感情、暢達華美的文筆,發表了《變法通議》等一系列政論文章,振聾發聵,海內爭相傳誦,由是聲名鵲起,與康有為齊名,人稱“康梁”。百日維新失敗后,逃亡日本,得以系統研讀西學書籍,思想為之一變,空前廣泛地介紹和宣傳西方階級的先進思想和學說,從而大大開闊了國人的眼界,為反封建斗爭提供了理論武器。他的《新民說》等著名文章感召和啟迪了連續幾代的青年,強烈地激起了人們救國和革命的熱情。梁啟超作為杰出的資產階級啟蒙宣傳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充當了中國進步思想的旗手,贏得了“輿論驕子”的巨大聲望。1903年后,梁啟超的思想退居保守,其影響和聲望隨之縮小。辛亥革命后,返國參政,成為進步黨領袖,兩次短期出任過北洋政府的司法、財政總長,對袁世凱、段祺瑞等曾寄幻想,希圖按照他的民主憲政方案改造中國,然而一再碰壁。1915年袁世凱陰謀稱帝,梁啟超和其學生蔡鍔冒險潛入云南發動反袁護國戰爭。1917年張勛復辟,又堅決加入反復辟的行列。1920年后,脫離政界,致力于學術研究和文化教育事業,學術興趣幾乎涉及社會科學的所有領域,并在史學、文學、經濟學等方面卓有建樹,他身后留下1500多萬字的巨著《飲冰室文集》,是其全部政治論著和學術研究的結晶。
甘愿為變法流血犧牲的譚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