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是怎樣損害肝臟的
1.是藥三分毒 常言道“是藥三分毒”,這話是有道理的。因為藥物有治療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對待事物要一分為二,對藥物也不例外。我們既要看到藥物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藥物對人體的不利作用,又稱為不良反應。這種不良反應,有的是因藥物本身的缺點,有的是因病人的體質不同,也有的是其用法用量不當所造成的。在不良反應中,有的反應很輕,有的則有嚴重反應,甚至造成死亡;在不良反應過程中,有的服藥后很快出現反應,有的在停藥后一段時間才出現。因此,使用藥物時,既要重視藥物的療效,又要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盡量加以避免。
2.藥物所致的肝臟損害 藥物大多數對肝臟均有損害作用。可分為直接和間接肝損害。前者不僅引起肝損害,還可造成其他多種臟器的損害。用藥后發病率高,肝損害與藥物劑量呈正相關,此類藥物包括四氯化碳、無機磷及一些重金屬精鹽類。后者只是選擇性地干擾肝細胞的某些正常代謝環節。用藥后出現肝細胞的變性、壞死。發病率高,其損傷與用藥劑量有關。有的藥物選擇性地干擾了肝實質細胞某一代謝環節即造成細胞毒性損害,如四環素、氨甲喋呤等。有的藥物干擾了膽紅素向膽小管的排出或血中攝取受阻,或改變毛細膽管壁滲透性,影響水分重吸收使管內膽汁變得黏稠,不易排出,進而出現膽汁淤滯性損害,如利福平、膽囊造影劑等。
3.與患者的體質有關 即患者是特異體質,用藥后僅對敏感的人發生肝損害。故其發病率低,損害與用藥量無關。從發病機制上可分為變態反應和特異性代謝。前者包括兩種機制:①某些藥物或其代謝產物為半抗原,與載體結合后,被巨噬細胞吞噬并提呈給免疫細胞識別,介導炎性反應,這種肝損害多發生在反復或長期(1~4周以上)用藥過程。若再次小量用藥就可造成肝損害。如磺胺、氯丙嗪、對氨水楊酸等。②有些藥物進入體內成為抗原,刺激機體形成相應抗體,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在肝臟引起肝功能損傷,這類藥包括甲基多巴、雙醋酚丁等。機體對藥物的特異性代謝時藥物在某些環節代謝特殊,形成了有毒的中間產物進而造成肝損傷,如雷米封。
4.藥物性肝臟損傷程度的影響因素 包括:①基礎肝病程度肝功能差的患者,發生藥物性肝臟損傷程度較重;②年齡和性別:兒童的某些酶尚未發育健全,故易發生藥物性肝損傷,中年以后隨年齡增長,肝臟代謝功能逐漸減低,故藥物性肝損傷發病率逐漸增高,老年人中藥物不良反應率可高達20%,就性別而言女性患者較男性更易發生藥物性肝損傷,以更年期婦女多見;③藥物的劑量和用藥時間:用藥劑量越大,時間越長,累積劑量越大,不良反應程度越重。但某些特殊不良反應類型與劑量無關;④聯合用藥:同時應用具有肝毒性的藥物,若發生肝損傷則較單藥應用時肝損傷程度嚴重。
5.哪些西藥具有肝毒性 目前已知多種藥物有肝毒性,用藥時應引起充分重視。各種藥物引起的肝損害類型如下:肝炎型藥物性肝病:雷米封、利福平、吡嗪酰胺、撲熱息痛、水楊酸制劑、消炎痛、氨甲喋呤、甲基多巴等引起;脂肪肝型藥物性肝病:四環素;淤膽型肝病:甲睪酮、口服避孕藥;淤膽伴炎癥肝病:氯丙嗪、三氟拉嗪、紅霉素、對氨水楊酸;混合型肝病:苯妥英鈉、美沙酮、先鋒霉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