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痢疾,以大便次數增多、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膿血為主癥。多發生于夏秋季節。本病病位雖然在腸,但腸與胃密切相連,如濕熱、疫毒之氣上攻于胃,或久痢傷正,胃虛氣逆,則胃不納食,而成為噤口痢。如痢疾遷延,正虛邪戀,或治療不當,收澀太早,閉門留寇,積滯內停,或痢疾失于攝養,飲食不節,房事不戒,而成虛實夾雜、時愈時發的休息痢。
【定穴】神闕、命門。
【取穴】腹部的神闕,腰部的命門。
神闕在腹中部,臍中央,命門在后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下凹陷中。
【簡易取穴】神闕位于人體中腹部,肚臍正中。命門在髂骨水平上2個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處。
【敷貼手法】熨法。
方1
【組成】大蒜適量。
【用法】
1.大蒜適量,搗爛如泥。
2.貼臍中。
3.痢停即可揭去。
【來源】《中醫外治雜志》,1992年第2期。
方2
【組成】木鱉子仁5克。
【用法】
1.木鱉子仁5克(研面)備用。
2.在治療中如屬寒濕者加生姜、蔥白;屬濕熱者加綠豆;屬虛寒或脾腎陽虛者加附子、吳茱萸、丁香、肉桂等。
3.均研細末,用時將藥面與米醋適量調如泥狀,敷于臍部(即神闕穴),外以膠布固定。
4.然后用暖水帶放于臍部熱敷半小時以上,水冷可換。
5.每日1次,一般1~2次即可。
【來源】《中醫外治雜志》,1995年第3期。
方3
【組成】吳茱萸30克,胡椒30粒,凡士林適量。
【用法】
1.將吳茱萸、胡椒研成細粉,每次以凡士林作為基質,制成每粒含藥粉1克的錠。
2.將臍部洗凈擦干,放一枚藥錠于臍內,上蓋傷濕止痛膏加以固定。
3.每24小時換藥1次,7天為1個療程。
【來源】《中醫外治雜志》,1995年第6期。
方4
【組成】蒲公英60克,敗醬草30克,白頭翁30克,白及20克,黃柏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槐米15克,丹參15克,蒲黃20克,三七10克,吳茱萸30克,冰片10克,硫磺10克。
【用法】
1.上藥研成細末,裝入14厘米×12厘米大小的雙層白細布袋內,內袋縫成距離同心圓,固定藥末,外袋外層內加薄膜,防藥物氣味外散,外袋四角縫布帶固定用。
2.每袋藥物至少用1~2個月。
3.日夜均可敷在神闕、命門穴上,藥物能緩釋放和慢吸收,同時24小時內有效藥物都可以作用于病灶。
【來源】《中醫外治雜志》,2000年第4期。
方5
【組成】干苦參、干馬齒莧各90克。
【用法】
1.上藥烘脆,研成極細粉末,用瓶貯存備用。
2.取上藥粉10克,用溫開水適量調和做成小餅,敷于臍孔上,外以橡皮膏貼緊。
3.每隔8小時換藥1次,連敷2~3天。
【來源】《中草藥外治驗方選》,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
注意事項
1.請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本療法,皮膚過敏者慎用本療法。
2.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
3.若敷后出現藥疹、水皰等,則洗去藥物,暫停外敷,或用芒硝30克,白礬30克溶化,紗布浸濕敷。
4.過饑、過飽、極度疲勞、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及孕婦慎用,身體發炎部位慎用。
5.使用上述方中需要熱用的藥包時,注意不要燙傷。
6.敷貼治療期間應保持心情舒暢,忌生氣惱怒。
7.少吃油膩、多脂食品,清淡飲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飲酒。
8.戒煙。
9.平時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病例
王某,女,45歲,2009年8月10日初診。主訴:腹痛,下痢稀薄2日。自服瀉痢固腸丸癥狀未有明顯好轉,為求中醫治療而前來就診。現腹痛,下痢稀薄,帶有白凍,神疲乏力,食欲缺乏,四肢不溫,腰酸怕冷。查: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藥物:蒲公英60克,敗醬草30克,白頭翁30克,白及20克,黃柏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槐米15克,丹參15克,蒲黃20克,三七10克,吳茱萸30克,冰片10克,硫磺10克。用法:上藥研成細末,裝入14厘米×12厘米大小的雙層白細布袋內,內袋縫成等距離同心圓,固定藥末,外袋外層內加薄膜,防藥物氣味外散,外袋四角縫布帶固定用。每袋藥物至少用1~2個月,日夜均可敷在神闕、命門穴上,藥物能緩釋放和慢吸收,同時24小時內有效藥物都可以作用于病灶。
療程
本病7天為1個療程,對于輕癥患者2個療程即可痊愈,較重者及纏綿不愈者,一直敷貼至癥狀全部消失。
還可以這樣做
[家用食療方]
生姜9克,雞蛋1枚。生姜搗碎打入雞蛋攪勻蒸熟,空腹頓服,日。主治痢疾初起而兼有惡寒發熱表征者。
[家用小偏方]
炒白術、炒山藥各30克,赤石脂20克,罌粟殼10克,車前子(包煎)15克。水煎服,日1劑,分服。主治菌痢。
醫囑
1.搞好環境衛生,加強廁所及糞便管理,消滅蒼蠅滋生地,發動群眾消滅蒼蠅。
2.加強飲食衛生及水源管理,尤其對個體及飲食攤販做好衛生監督檢查工作。對集體單位及托幼機構的炊事員、保育員應定期檢查大便,做細菌培養。
3.加強衛生教育,人人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不飲生水,不吃變質和腐爛食物,不吃被蒼蠅沾過的食物。
4.不要暴飲暴食,以免胃腸道抵抗力降低。
5.保持情緒樂觀和穩定。
6.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勞過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