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拔罐療法的起源和發展

拔罐療法是具有民間特色的中醫外治法的一種,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拔罐療法是以一系列特制的罐具,采用燃燒或抽吸等方法,使罐內空氣排出而形成負壓,從而吸附在人體體表的穴位或治療部位上,對局部皮膚形成吸拔刺激,造成體表局部充血或瘀血,用物理方式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自然療法。

拔罐療法具有器具簡單、操作簡便、易懂易學、無痛無毒、療效迅速、適用面廣等特點,深受臨床醫生和百姓的歡迎,特別適合家庭醫療保健和自我保健者學習使用。

拔罐療法起源于中國,早期被稱為“角法”或“角吸法”,最早記載于我國現存的醫學文獻《五十二病方》中。晉代葛洪著的《肘后備急方》中也有對“角法”治療的論述。“角法”是用獸角(如牛角、羊角等)為工具,即將獸角磨成有孔的筒狀,再用制成罐狀的獸角拔膿血以治療瘡膿腫的方法。唐代王燾著的《外臺秘要》中,記載了用竹筒煮罐治病和用刺血拔罐等療法治療癰瘡。其后,宋代的蘇軾和沈括所著《蘇沈良方》,描述了“火筒”法治療久咳的方法。明代陳實功所著《外科正宗》中有煮筒拔罐療法。劉淵然著《濟急仙方》中記載有竹筒吸毒法。清代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對拔罐療法的出處、適應證、使用方法和器具形狀等都有描述:“火罐,在江右及閩中皆有之,系窯戶燒售。小如人大指腹大,兩頭微狹,使促口以受火氣,凡患一切風寒皆用此罐。以小紙燒見焰,投入罐中,即將罐合于患處,或頭痛,則合在太陽、腦戶或巔頂;腹痛,合在臍上。罐得火氣合于肉,即牢不可脫,須待其自落。患者自覺有一股暖氣,從毛孔滲入,少頃火力盡則自落。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水汽出,風寒盡出,不必服藥。治風寒頭痛及眩暈、風痹、腹痛等癥。”特別是《醫宗金鑒》中,記載了拔罐配合針、藥的綜合療法。《理瀹駢文》中更記載了用拔罐治療風寒頭痛、破傷風、黃疸、眩暈等病癥的方法。從此,拔罐療法被廣泛用于治療人體各系統的常見疾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凭祥市| 南投县| 陆河县| 册亨县| 奈曼旗| 浦东新区| 察雅县| 新疆| 天祝| 阜平县| 望城县| 大荔县| 搜索| 云安县| 策勒县| 安平县| 石狮市| 新邵县| 师宗县| 宣恩县| 永顺县| 贺兰县| 龙里县| 遂溪县| 象州县| 陵水| 平定县| 宜州市| 阜南县| 南川市| 渝中区| 广东省| 淮安市| 富蕴县| 长乐市| 伊通| 项城市| 汉沽区| 丹东市| 海阳市| 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