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新科技艾灸66法
  • 上和元
  • 1578字
  • 2019-01-03 14:39:43

隋唐至兩宋是我國醫學史上灸法發展的最重要時期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載述了大量灸療內容,他注重灸量,施灸壯數多至幾百壯,并提倡艾灸與藥物相結合。書中收載了多種隔物灸法,除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外,還補充了隔豆豉餅灸、隔泥餅灸、隔附片灸及隔商陸餅灸等多種隔藥灸的療法。此外,還有用竹筒及葦筒塞入耳中,在筒口施灸以治耳病的“筒灸”。孫思邈在其著作中還增加了灸療防疫的內容,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指出:“凡入吳蜀地游官,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特別是在熱證用灸方面,孫思邈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如熱毒蘊結之癰腫,以灸療使“火氣流行”令其潰散。另外,對黃疸、淋癥等溫熱病及消渴、失精失血之陰虛內熱病證等,均用灸療取效。這顯然是對《傷寒論》某些偏頗提法的糾正,也是對灸療法的補充和完善。

唐代著名醫學文獻專家王燾在其編纂的《外臺秘要》一書中,有關針灸治療部分,幾乎都用灸方。王燾強調灸法為“醫之大術,宜深體之,要中之要,無過此術”(《外臺秘要·中風及諸風方一十四首》),故該書“不錄針經,唯取灸法”。王燾在書中指出:“適以御風邪以湯藥、針灸、蒸熨,隨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他還特別強調了艾灸的養生保健功能,說道:“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足三里,令人氣上眼喑。陽氣逐漸衰弱,所以三里下氣也。”王燾重灸輕針的觀點,當然屬于偏見,但是也可證明當時對灸療的重視。

“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李梴《醫學入門》

據史料記載,唐代已有了專門從事用灸療之術治病的“灸師”(后世也稱之為“艾師”)。唐代詩人韓愈在“譴瘧鬼”一詩中說:“灸師施艾炷,酷若獵火圍”。說明當時我國灸療學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臨床學科。

宋代著名針灸家王執中所撰《針灸資生經》一書,亦以灸法為主,并記載了灸勞法、灸痔法、灸腸風、灸發背、膏肓俞灸療、小兒胎疝灸等灸治之法。書中還收錄不少本人或其親屬的灸療治驗,如“予嘗患溏利,一夕灸三七壯,則次日不如廁,連數夕灸,則數日不如廁”(《針灸資生經·第三》)。另外,王執中對灸感的感傳路線也作了較深入的觀察:“他日心疼甚,急灸中管(脘)數壯,覺小腹兩邊有冷氣自下而上,至灸處即散”(《針灸資生經·第四》)。此外,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普濟本事方》以及《圣濟總錄》等重要醫方書中,亦多收載有灸療內容。如許叔微強調陰毒、陰證、陽微最宜用灸的觀點,創隔巴豆、黃連灸療,方法是“用津唾和成膏,填入臍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普濟本事方·卷九》)。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張仲景《金匱要略》

由南宋太醫竇材所著,成書于1146年的《扁鵲心書》一書,首載了“睡圣散”。為了防止和減少直接灸引起的燒灼痛,讓病人服“睡圣散”后再施灸,“即昏不知痛”(《扁鵲心書·卷上》),這是將麻醉方法應用于灸療的最早記載。該書還特別強調艾灸保命延年的重要性,說道:“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兩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余五十時,常灸關元五百壯,即服保命丹、延壽丹。漸至身體輕健,羨進飲食。六十三時,因憂怒,忽見死脈于左手寸部,十九動而一止乃灸關元、命門各五百壯,五十日后死脈不復見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健康。”這里說的壯,就是次的意思,一壯就是一粒麥大小、或者黃豆大小的艾絨粒。在《扁鵲心書·須識扶陽》一節中是這樣寫的:“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弱則人病,真氣脫則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

至宋代灸法專著更是不斷出現,如莊綽的《灸膏肓俞穴法》是防病保健灸法的專門典籍;而與竇太醫同一朝代的聞人耆年老先生于1226年編撰的《備急灸法》一書是我國首部灸治急性病證的專著,書中這樣說到:“凡倉卒救人者,惟艾灼第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基隆市| 肥乡县| 宁国市| 金昌市| 顺平县| 阿拉尔市| 正镶白旗| 朔州市| 隆子县| 监利县| 简阳市| 改则县| 安图县| 台州市| 舟山市| 定襄县| 化州市| 定边县| 灵山县| 东莞市| 台东县| 长春市| 平邑县| 中牟县| 昌邑市| 五台县| 灌阳县| 赫章县| 水富县| 江华| 陈巴尔虎旗| 绥中县| 广平县| 蓝山县| 垦利县| 万源市| 永靖县| 银川市| 城固县| 黄石市| 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