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科技艾灸66法
- 上和元
- 2284字
- 2019-01-03 14:39:46
世界的中醫(yī)
一萬年智慧的凝聚,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護佑生命前仆后繼,
炎黃血脈奔騰不息;
圣明的中醫(yī),
偉大的功績,
文化的豐碑,
永恒的傳奇。
千萬代大愛的傳遞,
例行人道舍生取義,
跨越種族突破地域,
仁德情懷天下廣濟;
中華的創(chuàng)舉,
世界的中醫(yī),
造福于人類,
立心于天地。
公元514年,中國艾灸療法和針刺療法傳到朝鮮,中華大醫(yī)的仁德精神和治療理論走向國外。以后艾灸療法由朝鮮傳入日本,從此,就在東瀛這塊土地上扎根、生長、開花、結果。
公元552年,國人以《針經》贈予倭國(日本)欽明天皇,書中論述了艾灸和針刺療法的具體應用及其對防病抗病、延年益壽的功效。公元562年,南北朝的吳人知聰攜《明堂圖》等160卷醫(yī)書越海東渡,深受倭國(日本)朝野重視,灸療法和針刺技術在當地發(fā)展迅速,自此倭國上下艾火不斷,曾經形成體制,約定成俗,并且多有創(chuàng)新,尤其是在保健灸方面成效顯著,其中又以小兒保健灸為重。倭國灸家八偶景山在其《養(yǎng)生一言草》中總結說:“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有蟲氣之小兒,可不斷灸之,比藥物有效”。曾編寫針灸學專著《針灸真髓》的日本著名中醫(yī)專家代田文志在長野縣40所學校對學齡兒童進行保健灸后的報告中說:“灸過身柱穴后,不易傷風感冒,食欲增加,發(fā)育也好了,總之健康狀況改善了。”
艾葉“產于山陰,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蘄艾傳》
在古代日本,應用灸法預防保健、延年益壽一直是作為一年中的一件大事來行使。一般人中,普遍施行養(yǎng)生灸,并流行“勿與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風門之穴人人灸”等諺語。在日本,無論男女,一生中都必須灸至4次:十七八歲時灸風門,據說是預防感冒,古代日本人認為感冒是萬病之首;二十四五歲灸三陰交,意在增強生殖能力;三四十歲則灸足三里,認為可以促進脾胃功能,防止疾病、增加壽命;到了老年,為了防止視力衰退,一般多采取灸足三里兼灸曲池,灸曲池目的在于使眼睛明亮,牙齒堅固。日本的《云錦隨筆》記載,在德川幕府時代,江戶(東京)的永代橋建成時,德川將軍(當時的統治者)曾邀請三河國的長者萬兵衛(wèi)進行“初渡”(當時習俗,每一座新橋建成,都要邀請年齡最高的長者第一個踏橋過河)。在舉行初渡儀式時,德川將軍曾問萬兵衛(wèi)是否有長壽之術,萬兵衛(wèi)答道:“這事不難,我家祖?zhèn)髅吭略鲁醢颂欤B續(xù)灸足三里穴,始終不渝,僅此而已。我虛度174歲,妻子173歲,子153歲,孫105歲”,德川將軍聽了驚嘆不已。日本《帝國文庫》中有一段記載,江戶時代永代橋換架竣工儀式上,要推舉幾位長壽老人從橋上走過,最先走過的是三河水泉村平民百姓滿平和其一家三代的六位長壽老人。其中滿平242歲,滿平妻221歲,滿平子萬吉196歲,萬吉之妻193歲,滿平孫萬藏151歲,萬藏之妻138歲。人們自然十分驚異,紛紛詢問“汝家有何術?能長生者若是耶?”滿平笑而答曰:“唯有祖?zhèn)魅锞亩薄F渚姆椋骸懊吭伦运啡站模涟巳罩梗曛兄鹪聼o間斷”。實際上,采用艾灸療法防病保健,在近現代的日本仍然得到重視,如1937年日本政府組織了全民三里灸健康運動。日本的《新國民保健法》一書,提倡足三里灸,亦稱之為無病長壽灸。許多地方把灸足三里穴作為主要健身術。日本醫(yī)界還主張嬰兒早期灸身柱穴,以促進小兒大腦發(fā)育和健全神經系統;十七歲左右灸風門穴,以御肺系之疾;二十四歲左右灸三陰交穴,以免生殖、泌尿系統之患;三十歲之后灸足三里穴,以固后天之本,預防百病諸疾;老年加灸曲池,可獲明目、降壓、預防中風之效。
清代以后,艾灸療法在我國逐漸衰落。因灸法在日本歷來受到重視,民國期間,著名針灸大師承淡安先生專程到日本考察。承先生目睹日本人在兒童期間就普遍灸身柱穴,以促進大腦發(fā)育和健全小兒神經系統。他還在日本公共浴室中看到多數日本人身上都有艾灸瘢痕,感嘆日本得益于灸法的人群之廣泛。
艾灸在西方稱為Moxa,據文獻記載,灸法是荷蘭人龐特及賴尼等人于17世紀中葉經由日本介紹至歐洲的。德國人甘弗在灸法特別是艾灸的傳播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曾任荷蘭東印度公司外科醫(yī)生,并在日本工作過,對灸法有研究。他在《海外珍聞錄》中明確主張用艾絨施灸,因為“在中國和日本常用作施灸的材料是艾絨”,在書中他畫了一幅圖,表明了施灸的穴位和灸法的適應癥。
“夫灸取于火,以治百病效如反掌”——吳亦鼎《神灸經論》
灸法傳至西方以后,開始并未引起人們廣泛注意,施灸者多為從亞洲前往歐洲的醫(yī)師。在灸法的推廣應用中,較為出色的是法國醫(yī)師拉蘭,他是拿破侖軍中的外科主任,在行軍作戰(zhàn)過程中,他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就是灸法。他用艾灸治療麻痹、破傷風、眼疾、關節(jié)病、脊椎損傷等。特別是骨科疾病,他認為“根據我們所進行的大量觀察,治療這種兇惡疾病的一般方法就是重復實行灸療”。由于他的出色工作,灸法在歐洲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推廣。
早期西方在灸法的應用上有其自身的特色。在方法上,多先在施灸部位剃去毛,在上面放一塊濕布,中間開一個小孔作為安放灸柱之用。灸柱固定后施灸者往往采用不同方式促進灸柱燃燒:包括用嘴吹火或用玻璃管吹火,甚至用風箱吹火等。這一灸法類似于中國的化膿灸。灸后,在形成的水泡或灸瘢上敷以鉛膏。除上述灸療外,西方早期的施灸者還創(chuàng)制了多種灸治方法,包括棉絮溫和灸、鐵錘灸、石灰灸、火藥灸、棉布灸、灸器灸。我國的灸法傳入西方后,曾在18世紀以后風行,但從19世紀中葉起逐步衰退。
艾灸療法不僅在日本受到重視,在朝鮮、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臺灣地區(qū)都為當地醫(yī)界和民間重視和采用,而歐美國家近幾年來對針灸也越來越重視,在臨床運用和現代研究方面,有些還處于領先地位。總之,艾灸療法是一門科學,只要是科學的,就必然是世界的。
“太宗病,帝往視之,親為灼艾”——《宋史·太祖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