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化學家羅伯特·本生,由于經常在實驗室里工作,長期接觸酸、堿和各種化學藥品,雙手長滿了老繭。
有一次,他在解釋自己發明的本生酒精燈的結構和性能時,竟把手指放在酒精燈的火焰上,若無其事地對人們介紹說:“我手指放的這個地方,大約是300華氏度。”
名言的解讀和啟示
名言
歷史的道路不是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
——車爾尼雪夫斯基
誰為時代的偉大目標服務,并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為人類兄弟而進行的斗爭,誰才是不朽的。
——涅克拉索夫
名人軼事
林賢治,中國20世紀末期出現的一位思想者。當他在談到愛因斯坦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處境時說:
“我理解愛因斯坦。整個祖國背叛了愛因斯坦。幸好,他有另一個祖國。
他是把周圍的知識分子集團當成自己的祖國的。這時,‘精英’們如何呢?情況更糟!知識,非但沒有為他們保持一點應有的操守,反而成了可供徹底叛賣的資本!在一個為軍國主義者的暴行辯護的被稱作《文明世界的宣言》上面,便有93個著名的科學家、藝術家和牧師,以屬于他們的手,簽署了他們尊貴的姓名!93個!93個人赤裸裸地站出來向人類的良心挑戰!而另一個反戰宣言《告歐洲人書》,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簽名的才一共只有4個人!那些知識分子多么卑鄙、無恥、自私啊!連海德格爾這樣的人物,也一樣跟著大棒走!在普魯士科學院的會議廳里,愛因斯坦身邊的兩把椅子總是空著,沒有人敢靠近他。其實,他不過是一個物理學家罷了,那時候,除了做實驗,撥弄一些數字與邏輯,他什么事情都還沒有做出來。然而,作為一個危險分子,這已經足夠了!不順從就意味著反抗。在一個專制國度里,誰不敬畏權力呢?……”
通過愛因斯坦在會議廳中開會時周圍總空著兩把椅子的情境,使我們看到他當時的孤獨和不屈的品格。
當然,林賢治這段話中不無激憤,或許前行者的孤獨他感同身受吧,但偉大也就在這里。
名言的解讀和啟示
名言
生活只有在平淡無味的人看來才是空虛而平淡無味的。
——車爾尼雪夫斯基
人生的快樂和幸福不在金錢,不在愛情,而在追求。即使你想得到的是一種動物式的幸福,生活反正不會讓你一邊酗酒、一邊幸福的,它會時時刻刻猝不及防地給你打擊。
——契訶夫
名人軼事
柯立芝總統任期快要結束時,他發表了有名的聲明:“我不打算再干這個行當了。”
一位記者并不甘心,總覺得話里有話,于是老是纏住他不放,請他解釋為什么不想再當總統了。畢竟,當總統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
苦于糾纏不休,實在沒有辦法,柯立芝把那位記者拉到一邊對他說:“因為總統沒有提升的機會。”
原來如此?
名言的解讀和啟示
名言
生命,如果跟時代的崇高責任聯系在一起,你就會感到它永垂不朽。
——車爾尼雪夫斯基
既然太陽上也有黑點,“人世間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沒有缺陷。
——車爾尼雪夫斯基
名人軼事
聞一多酷愛讀書,一看就上癮,容易忘乎所以。書籍所賦予我們的思想比現實生活所賦予的更加吸引人。因此,一生對思想渴求的人,對書也容易渴求成癮。
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里張燈結彩,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均來登門賀喜。但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卻到處也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著舊袍,手里捧著一本書入了迷。
名言的解讀和啟示
名言
探索自然時,我品味到了自我,不過是在一個大杯里,杯里盛著我自己的生命。
——杰勒德·曼利·霍普金斯
多少悲觀主義者因渴望出現他們所害怕的事情而喪生,為的是想證明自己的正確。
——羅伯特·馬萊特
我們用以說服別人的雄辯言辭無法說服自己:我們有一種墮落的愛好,那就是耐心地聆聽理智博學的訓誨,卻一點也不肯照辦,除了贊同它那種非正規的幽默。
——托馬斯·布朗名人軼事
西吉斯蒙德,公元1411年任神圣羅馬帝國的一代君主。有一回,他在宮廷里大談人生哲學,有一個大臣就問他:“在這個世界上,人是這樣的脆弱,而且終究不免一死,那么怎樣才能獲得較為持久的幸福?有沒有什么秘訣?”
他胸有成竹地回答:“當然有,那就是只要在健康時把那些生病時只好允許別人去干的事都干掉,就會獲得持久的幸福。”
名言的解讀和啟示
名言
我無法駕馭我的命運,只能與它合作,從而在某種程度上使它朝我引導的方向發展。我不是我心靈的船長,只是它鬧鬧嚷嚷的乘客。
——赫胥黎
如果無序是你必須遵守的法規,你就會因謀求秩序而受到懲罰。
——瓦萊里
名人軼事
1984年,創造麥當勞奇跡的雷·克羅克與世長辭了,享年81歲。
在麥當勞總部的辦公室里,懸掛著克羅克的座右銘,其文寫道——
在世界上,毅力是無可替代的。才能無法代替它,有才能卻失敗就是蠢材;天才無法代替它,沒有報償的天才只是個蠢才;教育無法代替它,世界上到處是受過教育的廢物;只有毅力和決心是無所不能的。名言的解讀和啟示
名言
別人是自己的第二副面孔。
——熱拉爾·鮑埃爾
一個人不會介意因自己的錯誤而受到責備或懲罰,而且會耐心地忍受更多的痛苦。但如果有人想要求他放棄錯誤,他卻會變得很不耐煩。
——歌德
名人軼事
把寫完的作品讀給別人聽,是果戈理的老習慣。其實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在聽完朋友們的建議后,一再修改才拿去發表或出版的。
一天午后,果戈理寫好了一個劇本,把詩人茹科夫斯基請來,讓他提點意見。茹科夫斯基年事已高,每天午飯后必小息一刻,方才泰然。但今天果戈理求他給劇本提意見,礙于面子,他只得打破作息規律,來到了果戈理的住處。當然,果戈理寫得很精彩,茹科夫斯基開始還強打精神聽,后來實在忍不住,不知不覺垂下腦袋睡著了。極重視別人意見的果戈理嘆息著把劇本投進了火中。茹科夫斯基醒來,看見果戈理手里沒了劇本,不解地問:“讀完了?”
果戈理淡然說:“燒了。”
茹科夫斯基瞪大眼睛驚奇地問:“為什么呀?”
果戈理說:“你的瞌睡告訴我,它沒有存在的價值。”
名言的解讀和啟示
名言
留在一個人腦子里和心靈中的鄉音和他話語里的鄉音一樣多。
——拉羅什福科
我堅持我的不完美,它是我生命的真實本質。
——阿納托爾·弗朗士
名人軼事
畢加索漫長的一生都在不倦地、無畏地探索,因此有人稱他是藝術的前衛。這種做“前衛”的甘苦,體驗最深的莫過于畢加索自己了。他曾這樣說過:“前衛受到的從后邊來的攻擊要比從前邊來的多得多。”然而,很多人不曾用心去體味他的甘苦。一次,有一群崇拜新花樣的藝術青年去請教畢加索,問他按照立體派的原則,畫人的腳該畫成圓的還是方的。畢加索以權威的口氣回答說:“自然是根本就沒有腳!”
身為前衛的他還鬧過一次笑話。
那是1917年,偉大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訪問羅馬和那不勒斯,在這次旅行中,他結識了西班牙大畫家畢加索。一經交談,兩人很快結為密友。臨別時,畢加索特意為斯特拉文斯基畫了一幅他的肖像畫,以作留念。
可是,就在斯特拉文斯基回瑞士時,海關人員檢查行李,發現了皮箱里這張讓他覺得很奇怪的文件。
“這上面畫的是什么?”海關人員取出“文件”,用警覺的眼光盯著斯特拉文斯基。
“畢加索給我的肖像畫。”斯特拉文斯基非常坦然又自豪地回答道。
“不可能。這是平面圖。”
“對了!是我的臉的平面圖。”
然而,無論斯特拉文斯基怎樣解釋、說明,認真負責的海關還是把畫給沒收了,他認定這是某個戰略工事的經過偽裝的平面圖。這件事傳到畢加索耳朵里,畢加索笑著說:“這樣看來,畢加索不僅僅是個糟糕的肖像畫家,還是個出色的軍事家。”
名言的解讀和啟示
名言
讓我不要存在吧,如果在我心里不會發生潘多拉式的戰斗——激情反對理智、理智反對信仰、信仰反對魔鬼,還有我的良心反對一切。
——托馬斯·布朗
群體由我們每一個人組合而成。究竟誰能出人頭地,全憑機遇。
——亨利·德·蒙泰朗
名人軼事
前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15歲就參加了布爾什維克,他常常把“十月革命”親切地抒寫為“我的革命”。
有人刁難他,說什么:“你啊,在詩中常常寫我、我、我,難道還稱得上是無產階級集體主義的詩人嗎?”詩人幽默地反唇相譏:“向姑娘表白愛情的時候,你難道會說我們、我們、我們愛你嗎?”
有一次在朗誦會上,馬雅可夫斯基朗誦了自己的新作之后,收到一張條子。條子上說:“馬雅可夫斯基,您說您是一個集體主義者,可是您的詩里卻總是‘我’、‘我’……這是為什么?”馬雅可夫斯基宣讀了條子后答道:“尼古拉二世卻不然,他講話總是‘我們’、‘我們’……難道你以為他倒是一個集體主義者嗎?”
又有一次,馬雅可夫斯基在路上見到有個頭戴小帽的女人,有許多人集在她的周圍,用各種各樣最荒謬的謠言來誣蔑、中傷布爾什維克,馬雅可夫斯基很生氣,當即用有力的雙手分開人群,直撲到這個女人跟前說:“抓住她,她昨天把我的錢袋偷跑了!”
那女人驚慌失措,含糊地嘟噥著:“你搞錯了吧?”
“沒有,沒有,正是你,偷了我25盧布。”
圍著那女人的人們開始譏笑她,四散走開了。人們走光以后,那女人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對馬雅可夫斯基說:“我的上帝,你瞧瞧我吧,我可真的是第一回看見你呀!”
馬雅可夫斯基答道:“可不是嗎?太太,您這才頭一回見到一個布爾什維克,卻就大談特談起布爾什維克們來了……”
名言的解讀和啟示
名言
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就連這一點也無法確定。
——帕斯卡
隱秘的聯系要比明顯的聯系更加牢固。
——赫拉克利特
名人軼事
1865年春,奧地利自然科學學會在布魯恩召開第二次會議,會議期間,孟德爾宣讀了自己的論文《植物雜交試驗》,這篇論文當時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
孟德爾21歲進入布魯恩修道院做了一名僧侶。他與其他僧侶有著顯著的不同:他既信奉天主教,同時又癡迷科學。孟德爾利用修道院的田地栽培植物,并做多種雜交試驗。僧侶們很反感孟德爾的行為,認為他所做的那些事有違上帝的意志。甚至有人當面指責他,還有人趁他不在的時候,把他精心栽培的植物幼苗偷偷拔了扔掉。但這些都沒能阻止孟德爾繼續他的科學試驗,他堅持不懈,經過8年漫長的努力,終于得出了兩條植物生長的遺傳規律——植物遺傳因子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孟德爾把這些研究成果寫成論文,這就是他在科學學會上宣讀的那篇《植物雜交試驗》。
由于人們對生命生長的規律認識不清,孟德爾的發現又太超前,這使得揭示這些規律的他的那篇論文卻被束之高閣。帶著深深的遺憾,1884年,孟德爾悄然離開了人世。
在過了16年之后,也就是1900年的春天,植物學家們隨著研究的深入,才開始意識到了孟德爾那篇論文的重要性。他們從圖書館積塵的書架上把孟德爾的《植物雜交試驗》找了出來。這時,他們才發現,早在幾十年前,孟德爾已經破解了遺傳秘密,并創立了自己的遺傳學說,那時,生命之鑰已被孟德爾掌握了。
人們把孟德爾發現的那兩個遺傳定律命名為孟德爾定律。為了紀念孟德爾,在他死后16年,也就是1901年,人們將他的石像矗立在了布魯恩街頭,供后世瞻仰。從1865年到1901年,整整36年過去了,這是遲到了36年的榮譽。
名言的解讀和啟示
名言
在最杰出的事物中總是存在著某種偶然因素,不管是思想、言論還是行動。深刻的思想、精妙的言論和令人欽佩的行為,屬于我們自己的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
——梭羅
生命因為“世界”的要求,得到他的資產,因為愛的要求,得到他的價值。
——泰戈爾
名人軼事
1922年,霍英東出生在一個窮困潦倒的水上人家。他的童年是在舢板上度過的。水上人家被人們看不起,因為他們無家無業,隨水漂泊。
霍英東7歲那年,父親在一場風災中喪生,對一個水上之家來說,無疑這是個滅頂之災。可禍不單行,此后不久,他剛剛主事的兩個哥哥也在一次翻船事故中溺水身亡。母親悲痛欲絕,卻還得帶著霍英東和兩個女兒(一個9歲、一個5歲)上了岸,住進了一幢樓的大通間里,靠給別人打些零工來支撐這個業已破碎的家。后來,因為生活實在過不下去,他們又遷到灣仔的棚戶區居住。生活的凄苦,世態的炎涼,使霍英東養成了倔強的性格。17歲那年,霍英東輟學,小小年紀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霍英東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輪渡上當加煤工,后來日本人擴建機場,為了能多掙一些錢,他又去機場當苦力。那里的老板每日發給7角錢工資和6兩大米,但霍英東每日往返的交通費就要8角錢。為了省下車費,霍英東每日清晨5點鐘從灣仔出發,步行到天星碼頭,再花1角錢擺渡,然后騎自行車去啟德機場。
霍英東一天只吃一碗稀粥和一塊絲糕。雖然那時的他正在長身體,還挑著重力,一天就吃這么點東西,當然受不了,霍英東經常餓得頭暈眼花。一天,在搬運油桶時,他眼前一黑,一不小心一個手指被軋斷,鮮血直流。工頭動了惻隱之心,不讓霍英東再干重活,調他跟一個貨車修理工當學徒。霍英東剛學了幾天修理,有一次試車,不知怎么搞的方向盤失靈,一下子撞到了另一輛車上。無話可說,他被解雇了。后來,他又找了很多種工作,但都沒能干長。
沒多久,他母親強令他辭職。原來他母親趁香港當局填海造地之機賺了一筆小錢,數目不大:三四千塊錢。但他母親是個很有經營頭腦的人,并不是把這些錢當成死錢守住,而是用它來買下灣仔市場附近的一個小雜貨店經營起來。這個小店地處繁華地段,又加上他和母親夜以繼日、兢兢業業地經營,生意倒紅火起來。
從此,他才真正投身商業經營。
名言的解讀和啟示
名言
我們離目標越近,困難就越增加。
——歌德
向著某一天終于要到達的那個終極目標邁步還不夠,還要把每一步驟看成目標,使它作為步驟而起作用。
——歌德
名人軼事
1914年,已發明電燈的偉大發明家——愛迪生擁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規模十分龐大的實驗室。在這個設備完善的實驗室中,愛迪生每天仍舊夜以繼日地工作,努力開發各項新產品。
然而不幸的是,在某一個夜里,這所實驗室突然發生了一次大火災。
由于實驗室中積存的化學物品眾多,火勢一發不可收拾。當時消防隊調集了所有的消防車,再加上愛迪生實驗室中所有工作人員的努力搶救,以及鄰居及熱心人士的救助,卻仍然無法阻止大火的蔓延。正當眾人放棄了救火的工作,眼睜睜地看著大火將要徹底毀掉愛迪生努力了一輩子的成果時,愛迪生仿佛猶如大夢初醒一般,急促地要他的兒子回去叫家里所有的人,馬上趕到火災現場來。